夜間 接近九點
我三步併兩步的衝上手扶梯
意圖在賣場打烊之前
打理好明天的早餐
北京畢竟不是我熟悉的地盤
甚至這個賣場有多大
我完全沒有概念
當然無法在侷迫的時間內
順利搜索到獵物
為避免時間和體力無謂的空耗
我採取了老祖宗的忠告:「路就在嘴巴裡」
迎面走來兩位推著推車二十來歲的小夥子
「請問麵包在哪裡?」我ㄧ個箭步向前發難
「啥﹏﹏?」小夥子高 八度地把「啥」字拖得好長﹏﹏
「麵包在哪裡」我不死心,放慢說話速度,清楚地再覆誦了一遍
「聽不懂」兩位小夥子搖搖頭後
一邊推著推車離開
一邊嬉戲般的笑鬧你看我,我看你
模擬著「麵包」、「麵包」、「麵包」的發音
一臉錯愕的我
目送他們離開
呆立在原地……
「民國以後,以北京話爲基礎的國語,正式定名爲“國語”,
人民共和國時期在1955年以後改稱“普通話”
臺灣、香港等地區仍稱“國語”。
現在,中國稱“普通話”,臺灣稱“國語”,海外的華人社區稱“華語”。
三種名稱不同,但實質相同。」
教了二十多年的中學國文,
課堂上都是這樣解說的……
在台灣使用了數十年的國語,未料一到北京,竟然落得無法溝通……
儘管舟車勞頓,抵達北京的第一晚。在北京語言大學17樓的學生宿舍裡,我
失眠了……
因應全球的華語熱
2006年暑假,申請了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師資培訓班的課程
校內豐富多元的課程研習之外,我也特別留意了睽違半世紀之後,海峽兩岸
語音的變化
歸納出北京的”普通話”與台灣”國語”基本上的差異
一、翹舌道地
中央電視台上的播音員,個個字正腔圓。一般的北京人說起話來,總感覺舌頭隨時都擱在口腔的中央。
二、ㄦ話韻很多
物品的名稱,幾乎都用ㄦ話。
「隔壁」不唸作「ㄍㄜˊ ㄅㄧˋ」
而是唸作「ㄍㄜˊ ㄅㄧˋㄜㄦ」
三、輕聲
名詞的第二個字,幾乎都唸輕聲。
例如:「爺爺」、「饅頭」的第二個字,要清楚地唸輕聲
四、習慣用語及審定音的不同
台灣稱「資訊」,大陸稱為「信息」
「混淆」唸「ㄏㄨㄣˋ ㄒㄧㄠˊ 」
「質地」唸「ㄓˋㄉㄧˋ」
「友誼」唸「ㄧㄡˇㄧˋ」
慢慢的
我已經能夠理解
我發問的那句
「請問麵包在哪裡?」
應該換作
「請問 麵包(包唸輕聲)在哪兒?」
句尾的聲調還要提高八度
下次
您有機會遊覽神州故國時,
入境隨俗
該翹的翹
該輕聲要輕聲
該兒化要兒化
當然也不能忽視聲調
就不會複製
北京人聽不懂國語的窘境
台灣的國語再包裝一下
還是很好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