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對象/台大社會系畢,1996年離開中時之後便專職寫作與翻譯 張娟芬) | 張娟芬當年唸台大社會系,目前專職寫作與翻譯。 |
| 勇於對抗主流,決定自己的路 一雙遮在鏡片後睿智的大眼,眉心微微攏起摺紋,明亮的笑容、舒朗的舉止,是我對張娟芬第一個印象。 大學生活的回憶 87年台灣解除戒嚴,社會進入一種集體的迷惘與脫序。解嚴前對政府的批判、解嚴後對社會的分析,社會學者在報章雜誌上審視社會的角度和評論,給予張娟芬許多啟發,並吸引她走入社會學系。 對張娟芬而言,社團能比課堂學習到更多東西,不管是大一加入的傳真社,大二與同學組成閱讀女性主義著作的讀書小組,或是大四移植前二年的經驗在女研社裡所帶的讀書會。大二、大三是她自我教育的階段,在讀書會裡眾人的相互討論,為她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當然翹了不少課。」張娟芬笑著說,「社會系有種開放的風氣,師長們會默許我們翹課,我覺得他們應該要很驕傲我們有這樣的風氣,畢竟課堂並不是你唯一學習的地方。」 大學時讀過對自己影響甚鉅的書 張娟芬印象最深的書,有大學讀書會裡閱讀的《當代女性主義思潮》、高中時閱讀的《我的探索》、以及人間雜誌。《我的探索》是由當時聯合報裡中國論壇經常發文的學者,回憶自我成長與求學經歷集結成的一本書,這本書到大學仍然給予張娟芬很大影響,她在大三時考量不走學術,這是被書中很重要的一點:在做抉擇時該回歸興趣面、所啟發的。這本書也讓她看到勇氣和堅持的力量。 給學弟妹的建議 一、課堂不是唯一學習的地方,你應該要抓住任何學習的機會,參與社運團體或社團。抗拒學生的角色是好事,你應該要有自己的思想與觀點,有敢於對抗主流的勇氣,自己決定自己的路,不要等在那裡被餵食。當你的自主性越高,你會學到更多的東西。 二、唸的書和走的路不一定要是相同。人生不斷在轉向,轉向是好事。在每一個過程裡你所學到的東西,將伴隨著你,成為你的助力,像觀察的眼光、分析的角度。不用因為唸了其中一個科系,就限制自己的眼界。不要放棄自我的可能性。 問到對參與社運團體的建議,張娟芬說,「像是日日春、熱線、婦女新知、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蜂報,都是很值得去了解的社團。現在因為數位的進步,創作變得容易,透過網路,許多管道已經存在,接下來考驗的是我們的創意和能力。」 【最後的提點】 在最後,張娟芬談到關於精神內裏的學習,她注視著我,眼神溫暖而懇切。「我認為對自身靈性的探索是好事,它可以增進對自我的了解。人的傷痕多發生在小時候,直到上大學的這個年紀才會慢慢被自己看見。不治癒的創傷會慢慢咬你,但當你看見它、去面對它,它將成為你生命的資產、你的助益。」 「這在正規教育裡是非常缺乏的,我們的道德教育多半在粉飾太平,但生命中確實有很黑暗的部分。若你拒絕去看,事情會越來越糟。因此,靈性的探索對我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學習。」 在愉悅的氣氛下我們結束了訪談,往風清日朗的校園裡照下照片,而後各自道別。陽光落上她的肩背,人影漸遠,瘦小的身軀裹在湛亮的光線裡,與經過身旁健壯的青年,有同樣的高度。 張娟芬簡介 張娟芬畢業於台大社會系。曾任中國時報開卷版記者,時報廣場版編輯。九六年離開中時之後便專職寫作與翻譯,著有:《姊妹鬩牆:女同志運動學》、《愛的自由式:女同志故事書》、《無彩青春》等書。過去參與較深的是婦女運動與同志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