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即将访问中国。她当然会切身感受到北京的最新面貌,不过,如果想更加了解中国,更好地把握今后中美两国的相处之道,人们应该建议她还更多地做一点“功课”,多了解中国地方上正在发生的变化。 比如,在中国中部,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的故乡湖南,正在发生着一些事情。
去年12月,湖南省委发出“招贤令”,决定面向全省公开选拔30名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乡镇长(街道主任)到省直机关内设机构担任副处级领导职务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日前,经过笔试、能力测试的筛选,综合折算成绩前90名的考生最终进入了面试:此次面试的四道考题主要从综合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实施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对考生进行考评,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积极应对化“危”为“机”等相关内容也被写入了考题。(《长沙晚报》2月19日报道)
面试的过程更是前所未有:为进一步提高公开选拔面试的民主、公正和透明度,此次面试考官评分首次实行当场亮分,各位考官评分是否公正、客观,在场人员一目了然,防止暗箱操作;此次面试环节首次进行全程录像。通过现代化的监控方式,加强对面试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为进一步提高公开选拔面试的民主、公正和透明度,此次面试还特意增加了“两代表(人大代表)一委员(政治协商委员)”作为观察员,来自全省14个市州、各行各业的42名观察员与30名省直用人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一道,对面试进行了全程监督。显然,这一系列举措,颠覆了过去中国官员选拔“由少数人选少数人”的做法,在全国来说都是一种创新,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多数人选少数人”,公开度、广泛性都有所增加。
长期以来,西方社会对中国不满的主要借口,就是中国不够“民主”。然而,湖南省的这一干部选拔制度改革表明,中国地方上有远见的领导者正在积极探索如何在选拔官员过程中增加民主成分,防止人事腐败。
除了积极地推进干部选拔制度改革,自从张春贤——这个擅长于建设的原中国交通部部长担任湖南省委书记以来,湖南还有其他许多令人惊诧之的改革举措:当改革开放30周年各地都宣布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湖南却宣布自己要继续推进“一化三基”,即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强三个基础: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换言之,就是这个省认为自己还处于必须努力打基础的阶段,绝不被胜利冲昏头脑;当过分消耗能源和环境资源而有忽视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的GDP增长日益引起不满之际,湖南早就已经确立本省的“四条底线”: 保证粮食、保证生态、保证节能减排、保证民生,主动给自己戴上紧箍咒。一切,是如此理性、务实,低调、谨慎,努力、奋勇。
2008年,和中国许多省份一样的是,湖南也大张旗鼓地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与别的省份不同的是,省委书记张春贤在动员大会上提出这次要“还权于民”,这个曾经被前中国领导人、曾经的国家主席、也是湖南人刘少奇提过的说法,引起了一些争议,一些思想观念倾向于自由的学者对它做出了与张春贤原意不相符合的解释,但张春贤没有过多辩解,而是选择了做:湖南省出台了中国首部行政程序规定,要求全省官员施政必须严格履行法定程序,以此确保群众权益不受侵害;湖南还大力惩处腐败,典型的例子是她不惜将所辖郴州市的市委书记、市委纪委书记等多名要员“一锅端”。
湖南的目标是“富民强省”,要成为中国中部发展的领头羊。这是毛泽东的故乡,为近代中国革命奉献了许多革命家;湖湘文化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崇尚实事求是和变革,这被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思想的滥觞地之一;湖南还是“鱼米之乡”,物产富饶。但是,湖南人似乎不愿意以这些荣誉为满足。考虑到湖南有近8000万人口,面积可以与英、法等欧洲发达国家相比较,她的发展潜力不容低估。
而湖南不过是中国中部的一个省而已。放眼中国,西北边陲的新疆阿泰勒地区,正在尝试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改革,这些天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之一;经济最发达、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南方,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仍然在努力推动思想解放,并且宣布要竭力探索经济发展转型之路;东北,作为曾经被日本占领的地方,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在宣布“东北要振兴”;北京,“两会”(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即将召开,为了写好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请来自各地的基层普通群众代表进中南海商谈,并且宣布他们才是中南海的“主人”。。。。。。。
“中国威胁论”也好,“中国崩溃论”也好,这些喧嚷一时的西方观点,是因为并不了解中国各地的实际。近年来,也有关注中国地方状况的人,但他们过于夸大了各地频繁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实际上不过相当于是西方社会常见的示威游行,甚至烈度更低——而忽视了各地正在努力推进改革开放、探索适合自己发展道路的事实。
正如有些人始终还在用旧有的观点看待毛泽东,却没有看到毛泽东的故乡——湖南,眼下正在发生的这生机勃勃的一切。如果人们看到了这一切,也许不必放弃对中国仍然有许多不足的看法,但不得不增强对中国未来的信心。各地的锐意改革、蓬勃发展,无疑见证了这个国家日益昌盛的前景。
自然,如果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女士也看到了这种信心,那么,这无疑有益于更加坚定她推动中美未来关系发展的信心:中美两国,一个当前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和一个越来越强大的国家,应该从更长远的战略高度来谋划“同舟共济”,探寻两国相处与世界和谐之道,而不只是为了应付这次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