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思想新风
市長:成义文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思想新风】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马达加斯加:当民主成为畸恋
 瀏覽191|回應0推薦0

china2028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自去年底爆发的马达加斯加社会动荡终于超过了最危险的临界点:131,年轻气盛的反对派领袖、首都塔那那利佛市长拉乔利纳(Andry Rajoelina)宣布“接管政权”,自封总统并任命总理、内阁,号召群众支持他进入总统府;23,总统拉瓦卢马纳纳(Marc Ravolamanana)宣布将拉乔利纳撤职;27,拉乔利纳在市中心广场“宣誓就职”总统,并鼓动支持者冲过军警“红线”冲击总统府,总统卫队开枪射击,造成严重伤亡。据法国《快报》称,已发现至少45具尸体,当地电台也称有40多人死亡,300人左右受伤。

事件的导火索是拉乔利纳通过自己的私营电台、电视台播放前总统拉齐拉卡(Didier Ratsiraka的谈话,总统以此为口实封闭了拉乔利纳的电台、电视台,而后者又以总统“独裁”和“腐败、搞裙带作风”为由,发动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反政府示威、集会,最终导致一国二公、流血百步的惨剧。

拉乔利纳打的是要民主、反独裁的旗号。马达加斯加经济形势堪虞,新年以来通涨惊人,物价飙升,而失业率却因缺乏拳头产业和人口增长率过高而一直居高不下,曾在上台时许诺改善马达加斯加经济,重建年久失修的公共基础设施,实行土改的拉瓦卢马纳纳面对这一切不仅显得束手无策,而且他所拥有的蒂科公司(TIKO.GROUP),以及他女儿所拥有的MBS传媒集团,均成为这些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扶植的大型项目的既得利益者。就在民怨积郁、反对派摩拳擦掌之际,总统却耗费6000万美元购置专机,这被认为是“向人民示威”,而引发更强烈的不满。

然而曾几何时,如今被指责为独裁、专制、贪婪的拉瓦卢马纳纳,却是作为民主、草根、清新的政治人物闪耀登场的,虽然有争议,但他两次均以选票、而非暴力赢得总统选举,而被他取代的前总统、也即“拉乔利纳电台事件”的主角拉齐拉卡,却是个在马达加斯加维持16年独裁统治、并因此流亡法国、至今被缺席宣判的“民主公敌”。

于是人们奇怪地看到,不论是总统、还是拉乔利纳的支持者,都竭力把自己塑造成民主典范,而把对方塑造成反民主的恶魔。手握公权力的总统以民选为口实,却倚仗公权力对反对派步步紧逼,直至府前喋血;而高唱民主进行曲的拉乔利纳,不仅一度将独裁者拉齐拉卡奉为挡箭牌,更直接采用非民主方式自封元首,怂恿亢奋的支持者以血肉之躯,为自己的权力之路开道。

在非洲,民主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拉瓦卢马纳纳和拉乔利纳的对峙,既是对最高权力的争斗,又包含更复杂的层面。

首先是经济争斗。拉乔利纳是传媒大亨,和总统女儿的MBS传媒集团是竞争对手,“电台事件”既是政治打压,同时又有商业竞争的考量;不仅如此,拉乔利纳那些分布在首都以外的政治盟友许多都是大地主,和极力推行土改、本人是号称“天生农民”的种地发烧友拉瓦卢马纳纳间形成尖锐冲突。

其次是不同社会群体、阶层间的对立。拉瓦卢马纳纳总统是马达加斯加第一位并非脱胎于法国殖民地精英教育的草根总统,其上任后推行的政策也带有一定“去法兰西”色彩,这让那些亲法政治精英很难接受,而他推行的重划省区、加强中央集权和土改等政策更直接危害这些人的利益,因此在这次冲突中便产生了奇怪的“民主派用专制手段反对民主派专制”现象。

于是对立两派打着民主旗号为所欲为:政府可以封住反对派的口,而反对派则会利用外媒,制造诸如“政府把国家土地长期出租给韩国大宇种粮”之类耸人听闻的谣言,让本已饱受经济萧条、物价飞涨之苦的马达加斯加民众莫衷一是、情绪失控。外媒对马达加斯加信息的筛选更让局面雪上加霜:流血事件后首都陷入“死一般的寂静”,亲总统的媒体和评论家认为,这是民众认清真相、摒弃反对派的表现,而亲反对派的人士则坚信,这意味着风暴前最后的平静。当然,他们都没忘记宣称自己的“胜利”是“民主的伟大胜利”。

当民主在一片特殊政治土壤中、被对立的两派根据自己需要任意揉搓时,民主之恋就只能成为一种畸恋。

流血事件后对立双方暂时归于沉寂,而被惊醒的国际组织只能无可奈何地呼吁对话,非盟的调解被悲观地预言为“无用功”,因为国际社会事实上毫无办法,甚至连常祭起的制裁大棒都难以举起——民主派恶斗民主派,奈何?

解铃还须系铃人,马达加斯加的问题恐怕还得自己解决:也许选票不能包治百病,但这个万金油似的药方,总比到目前为止对立双方的一系列激进作为,要更有利(至少更无害)于马达加斯加社会。经济危机还在持续,通货膨胀愈演愈烈,留给两个对立“民主派”的时间和机会已经不多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8315&aid=328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