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中國毒水餃 ---如何杜絕毒水餃
引用文章傳毒水餃曾流入大陸工廠 員工中毒
去年初在日本發生毒水餃事件,中日兩國都互相指責,日本人說總有一天會被中國人毒死,中國說日本有事都把責任推給中國,至目前為止尚未有結論。
最近日本報導曾經發生回收水餃在大陸也出事,有人吃了大洋食品的水餃中毒。筆者在前面文章提到,日本吃水餃中毒事件,保證無法查出主因,因為此為管理的疏忽,很難從工廠內部查獲,主要原因是出在產地及原料驗收。如果沒有採個體戶或單位面積為批檢,根本無法完全落實原料藥物殘留的檢驗,隨時會有再暴發中毒事件。
量產水餃的工廠,每天所需要的蔬菜原料可能需要一二十噸或幾十噸以上,原料來源可能有幾十家的產地,加上農場內的種植面積單位不一。如不採取生產單位批檢,無法杜絕隨時再發生的可能。徹頭徹尾檢查產地的單位面積,編號管理,平常不定時抽檢,摒除一些不遵守規定商家。嚴格執行進廠檢驗,包括驗收人員的品格都需要過濾。
經營者要痛定思痛,即使當日原料不合格太多,造成生產線不順,應該停工就停工,相信必能完全杜絕毒水餃事件再發生。
雖然近年來,政府單位農委會與資策會開始推展生產履歷的業務,但是如果不深入瞭解產地運作,只在一些看得到的流程做文章,只是虛有其表,甚至於讓有心人,填表不實,造成的傷害會更大。在推廣農業生產履歷時,不可越俎代庖,把它當做無限上綱的聖旨,與實務脫節。
日本「中國毒餃戲」與台灣「未來便當」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