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導入 ERP 的效益
國內知名水泥製品業者「振農水泥」,自2007年4月起導入台塑網 ERP後。效益可見。
單純以人數的降低約 10% 左右就可以知道節省 20人的人工,以含勞健保及退休金準備等 5萬/月 X 12個月=60萬 / 年/每人 X20人= 1,200萬元←每年可減少支出。可以很明顯的看到效益。
振農水泥導入台塑網ERP,增效能、節成本有一套 |
員工平均每人產值 | 538萬/人 | 895萬/人 |
| 總營收12億 | 總營收18億 |
| 員工人數 223人 | 員工人數 201人 |
採購作業日數 | 作業時間 15天 | 作業時間 1天 |
供應商對帳日數 | 對帳一個月 | 對帳當天 |
供應商請款日數 | 對帳後30天 | 對帳後15天 |
應付帳款週轉率(日數) | 週轉時間約60天 | 週轉時間約10天 |
成本結算時間 | 年度結算 | 每月結算 |
| 拖延至隔年的五月或六月結算 | 每月10號先試結,再正式結算 |
組織擴充性 | | |
以生產單位為例 | 3個課11個利潤中心 | 9個課9個利潤中心 |
資料來源台塑網科技 http://www.efpg.com.tw/efpg/activity/Aactivity.aspx?msgNo=361
企業導入ERP 最大的錯誤觀念
從非技術性觀點而言:
傳統企業老闆不懂ERP,但是知道應該使用 ERP 來協助企業降低經營成本。其腦海思考的就是想利用電腦化來把企業管理制度化。但問題就出在這裡,電腦程式是死的,制度是活的,沒有電腦之前,好的企業還是靠良好管理制度來讓企業營運。
早期生產力管理中心,也都是利用現場顧問幫製造業建立品管制度、人事管理、ISO 認證等等。所以要想成功導入 ERP 就必須先有制度規章,否則就滯礙難行。
通常軟體公司與顧問公司難以兩者兼之,這也是讓企業老闆最頭疼之處。制度在先電腦化在後。國內的中小企業幾乎很少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這也是中小企業靈活應變生存之道的要素。但一路經過 20載後,固定的經營模式逐漸無法跟上其他企業超前。尤其是在供應鏈的服務。
從功能看 ERP 產品的優劣
ERP 從 SAP 及Orcale 的產品標準化模式開始,將近 15年了,台灣的軟體業者,跟上潮流的也不少,尤其在中小型方面也都具有非常豐富的經驗,逐步改進技術功能,一般都能滿足用戶需求,只可惜用戶都還以功能及價格比較,把成功機率擺在後邊,很可能造成最後無法完全導入成功的主因。
當然以目前的ERP產品,具有標準化設計還不是很多,但不不是沒有。用戶必須要完全瞭解自己的需求,與軟體公司或顧問公司先完全溝通,讓企業e化服務提供廠商完也全盤瞭解要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內容。
企業成功導入ERP的方式
一、找對 ERP 服務供應商,可以聘請一專案顧問師,協助全部監督導入過程,老闆可以針對 ERP 專案顧問交換意見,可以避免只由ERP軟體公司主導,避開只買產品的風險。
二、規模不大的公司,盡量篩選標準化的 ERP 軟體。可以省下一些導入顧問的費用。
三、為什麼要導入ERP?
四、由誰來評估導入後效益?
五、那些項目指標用來驗證導入後的成效?
減少人員是最能看到的績效,一般中小企業在沒有完整的管理制度下,所有表單都集中到會計部門處理,所以現場的資料包括原料及材料備品庫存都無法即時瞭解,導致重複採購或臨時缺料停工損失。
擴大營運,制度建立優先企業e化
中小企業老闆秉持創業精神,從開始一手包辦,掌握最重要的環節,尤其是生產現場的流程狀況。等到人數到達百人以上時就無法精準掌握全盤的狀況,要擴充經營規模時就不能停留在50人以下的管理思維。否則在採購 ERP時會遇到自己的迷失,往往要求軟體供應商提供專業的保證,產生對峙。
50人規模的成功經驗不代表100人以上規模也能順利經營。我們經常聽過,那家公司本來經營的有聲有色,後來擴大營運後導致失敗。小規模經營原本每年可淨賺千萬,擴大規模後,可能一年就損耗二千萬,此種例子比比皆是。企業在擴大規模時,完善的管理制度必定要先建立。不然十年的辛苦經營很可以不到三年就化為烏有,可能還要背負債台高築。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