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首爾市長補選,無黨籍且毫無從政經歷的朴元淳一戰功成,擊敗執政黨對手。此役,不僅開啟了在野勢力聯手進軍總統大選之門,也證明「安哲秀旋風」挑戰總統大位的威脅強勁。對於正在探討「第三勢力」空間的台灣,南韓的變化提供了殊堪玩味的對照。
朴元淳是律師出身,長年從事公民運動,經歷和自殺身亡的前總統盧武鉉類似。他能當選,一方面是在野陣營整合成功,集中力量共推一人出征,發揮了「集小擊大」之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首爾市民對現有政治架構的厭惡,因而寄希望於背景清新的新人,期望帶來改革契機。
與朴元淳在首爾出線平行發展的,還有一條更重要的軸線在推進,那就是明年的南韓總統大選布局;其中最受注目的人選,就是首爾大學融合科技院長安哲秀。安哲秀原先也宣布角逐首爾市長,他一現身即飆出超高人氣,支持度遙遙領先;但他卻隨即戲劇性地宣布退出戰局,改為支持朴元淳主戰。在他加持下,原本排名第五、僅百分之三支持度的朴元淳聲勢大漲,讓其他在野政黨自甘退讓。這股「安哲秀旋風」,才是首爾變天的觀盤重點。
根據南韓媒體的分析,安哲秀目前的聲勢,對大國家黨已構成嚴重威脅;他捨棄首爾之戰,目的即是放眼總統大選,首爾補選堪稱是以安哲秀為核心的「第三勢力」重組、改造、練兵之巨作。甚至有人研判,首爾之戰揭曉後,可能就是「安哲秀新黨」登場的時刻。
朴元淳從無從政經歷,卻一舉擊敗朝野政黨,奪下首都市長寶座;安哲秀不過是一名有經營及研究聲譽的學者,卻瞬間凝聚了龐大的人氣。這些,都反映南韓人民對政治的不滿。近年南韓經濟表現不俗,但財富流向大財團、大企業的現象讓人詬病;政治上,在野黨缺乏作為和執政黨屢斬不絕的腐敗現象,也讓人民痛恨,也因此對來自傳統政治領域以外的第三勢力懷有強烈期待。
然而,朴元淳和安哲秀現象,對於宣稱要成為台灣「第三勢力」的宋楚瑜而言,卻恐怕不是一個正面的比照。朴元淳和安哲秀的爆發力,來自其清新形象,包括長年專業耕耘累積的聲譽;而宋楚瑜一生從政,政績和形象在社會上已有固定評價,兩者截然不同。新人從政,因為白紙一片,提供了選民更多的想像空間,其中當然也包括了可能「失察」的莫大風險。但無論如何,安哲秀一出現,即以舉國驚艷之姿遙遙領先;相形之下,宋楚瑜始終無法擺脫民調殿後的困境,說明他並非民間渴盼的「第三勢力」。
台灣選民對宋楚瑜缺乏期待,並不表示台灣不需要第三勢力。相反的,以台灣的藍綠對峙,若能有第三勢力打破這個僵局,使台灣不再陷於惡鬥內耗,應該很受民眾歡迎。問題是,宋楚瑜在泛藍陣營有過的關鍵角色,使他失去「超越藍綠」的客觀地位;且如今宋的操作,一方面舉深藍的統派論述,另一方面卻拉綠營連署,這已絕非「超越藍綠」,而只是想要一手玩弄藍綠雙方,因此使他最多只能扮演「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角色。
不過,這次首爾投票率不到五成,朴元淳真否有那麼大的魅力,其實不必高估;而安哲秀旋風的威力能維持多久,也有待時日考驗。但關鍵在,民間對新人有殷切期待,他們也懂得捕捉民氣,並極力和在野黨合縱連橫,擴大了集體效應;這和宋楚瑜還一味打「個人牌」的作法大異其趣,效果也明顯不同。最特別的是,民主黨作為主要在野黨,竟放棄提名本黨候選人而去支持無黨籍新人,甚至遭到「失格」之譏;但選舉結果揭曉後,民主黨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即可知此一合作模式將沿用至總統大選。
話說回來,這次首爾市長補選,是因為市長吳世勳為了學童免費午餐問題草率承諾而下台所引發。一個人的一時失算,竟然捲起了政治的千堆雪,這又豈是執政黨所能預料得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