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不滿被碎碎唸 無業男用鐵鎚打爆父親頭
關聯文章:子弒父傷妹 癌母徹夜難眠
1月8日,新竹縣發生弒父傷妹的重大刑案,據報導,死者年過40才得子,因此對獨子疼愛有加,凶嫌從小就被溺愛,過著「要什麼,就有什麼」的日子。
很可能,這不會是最後一個不幸的事件,因為台灣社會發展的歷史背景,現在正到了發案的成熟期。
現在約20到40歲青壯年的父母是二戰後的「嬰兒潮」,台灣跟著日本在二戰期間飽受戰爭之苦,戰後又因國共內戰讓台灣一直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下。韓戰後,因為美國的庇護,台灣得以逐漸在經濟上找到成長的機會。在民國三十、四十至五十年代出生的台灣人正好遇上那二、三十年的苦日子。其中,很多人在結婚時都發下有如下述的「宏願」:
我要給我的孩子一切最好的東西。最好的食物、衣服、居家,乃至最好的教育。
問題就出在,當父母輩稍具經濟能力時,真的就給了孩子最好的「物質」,苦自己,不苦孩子。至於「最好的教育」就是儘可能把孩子送進貴族學校。貴族學校,很多具有「學店」的特微,學生穿最好、最帥的校服。教學內容暫且不說,學生在求學期間,也漸漸的與社會脫節了。
諸君如果稍稍注意一下您的週遭,應該不難找到一大票「待業中」的青壯年,其中還不乏擁有外國的學歷,因為到國外留學,外語大都嗄嗄叫,可是卻鮮見什麼專長。畢業後,不論是國內就學或國外留學的,高不成低不就,每天就「待業中」。人總要吃飯穿衣,現代人還多了打手機及上網,沒收入,一切花費就得仰賴父母接濟。
曾經親見的一個案例,獨子留學英國回來後,待業已經兩年,父母經營的事業因為台灣社會的變遷,收入已經大不如前,父母持續借貸。兒子竟嗆父母「不要債留子孫」(可能是從政治新聞學來的),父母聞後悲痛萬分。
漸漸的,為父為母的也忍耐不下去而成天嘮叨,而除了嘮叨,父母也一籌莫展,因為孩子的職業觀與自己這一輩已經完全不同,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一切幾乎都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底層的工作不願做,雖然不致於不知道錢是去賺才會來的,可是他們認為自己要的是體面,或高級的工作。
沒工作,沒收入的青壯年過了一段期間,性格就變得更孤僻,離社會常規愈來愈遠。個人與家庭,個人與社會的關係,都呈現每下愈況的局面,形成新聞報導所稱的「不定時炸彈」。
現年50幾到70幾歲的人們正是這群苦惱萬分的父母一輩,當年的思想如今事實證明是錯的,不應該給子女「最好的」,不應該給子女優渥的生活而只讓自己受苦。如今,幾乎是兩敗俱傷,還可能發生威脅到個人生命的危險。
錯誤是因為已經在20到40年前種下惡因,如今,政府社會單位的「到宅治療」其實能挽救的是相當有限而不可期待,新竹的案例即是明證。
現狀是難以改善的,唯一能做的可能只是透過政令宣導,預防,或及早發現可能引發的刑事案件,至於輔導這些「待業中的」青壯年回到職場可能是萬分艱難的,父母大概只能能撐多久就撐多久吧,如果撐不下去,只好把攤子丟給社會,或「政府」。
現在有子女尚在求學中的,則可能是「亡羊補牢,未為晚也」。中心思想是:「學會如何對孩子說『不』!」。
David Walsh 於2007年9 月寫了這本書《No: Why Kids--of All Ages--Need to Hear It and Ways Parents Can Say It 》,台灣中譯為《如何教養噴火龍--從NO到YES的親子關係》,是現代父母應該研讀的一本親子教養書。
為了免於二、三十年後的苦惱,對孩子說「不」應該從孩子懂事時就要開始,例如,您帶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上賣場,而孩子看中了一盒糖果,因為即將吃晚飯,您認為不應買糖果來吃,可是孩子開始哭嚎,甚至躺到地上踢腳搥手。
及早用大人的生活經驗來教育孩子Yes或No,而不是因為孩子哭鬧,或莫名地以自己受過苦,不忍孩子再受苦,而一切順從孩子「本能的,非社會經驗」的慾求。溺愛與否,也許很難界定,可是其實不難,您需要儘早讓孩子知道「社會的常規」是什麼?然後,以此來引導貴子女在健康的生活環境中長大。
所謂「健康的生活環境」就是讓孩子知道在人類群居的社會中是「你想要的東西未必能得到」。
孩子需要你教導他克制慾望,將來他才能學會自我控制。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