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中許多詞彙吸納了其他語言的文化養分,包括中文、閩南話和粵語。牛津英文詞典即收錄超過1000個來自中華文化的字詞。
廈門大學英文系副教授肖曉燕29日在英文中國日報(China Daily)撰文指出,「牛津英文辭典」已有1000多個來自中文的詞彙。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英語吸收的中文詞彙與短語似乎越來越多。多是直接取其音,如buzheteng(不折騰);或直譯,如running dog(走狗);或混合中英詞彙,如taikonaut(中國太空人)。
英語裡的許多中文詞彙來自廣東話中的廣東菜名稱,例如chop suey(雜碎)、chow mein(廣東炒麵)、dim sum(點心)。
英語吸收中文詞彙的另一重要來源是閩南話,例如typhoon(颱風)和西方快餐的常見配料ketchup(番茄醬)。此外,英語裡的yin yang(陰陽)和kung fu(功夫)、tai chi(太極拳)等詞則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19世紀的西方殖民史,給英文帶來coolie(苦力)、kowtow(叩頭)等詞語。中國20世紀下半葉政治運動產生了許多詞語,被英文直接吸收,如跟文革有關的bare-foot-docto(赤腳醫生)、little red book(毛語錄)、red guards(紅衛兵),以及跟特定時期有關的paper tiger(紙老虎)、big leap forward(大躍進)等。
歐美媒體也受中文影響,經濟學人曾報導中國男多於女的guanggun(光棍)現象;紐約時報描寫大陸新一代fenqing(憤青);及大陸貪腐的guanxi(關係)結構。人肉搜索(human flesh search)在2001年就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