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尋王之盟
市長:文俠隱  副市長: Chocola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國際萬象【尋王之盟】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歷史宗教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辛亥革命100年的史觀收集
 瀏覽2,473|回應7推薦5

文俠隱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筆記阿本
幕影
張爺
Chocola
文俠隱

這兩天俠隱看到篇文章「著名史家許倬雲談辛亥之後:南京為何讓出政權

這篇文章原刊在大陸湖南的瀟湘晨報,這個瀟湘晨報因刊登了,

《辛亥革命100年特刊》被認為影射時政、暗批局,進而被中共當局整肅,總編輯劉劍、執行總編輯龔曉躍被調離原崗位。

據了解,中共當局也一連刪了該報在網路上相關文章五篇

有興趣的網友可以連結

俠隱覺得其中許倬云這篇引文及對李劍農概論的縮寫都蠻好,分享出來,君有空看看。


 

[史觀]

  辛亥之後

  許倬云:江蘇無錫人,1930年生,1962年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史學家,在中國社會史、中國上古史研究領域造詣精深,注重治史方法創新。著有《西周史》、《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等。

  楚望台的槍聲,回音震盪,震了中國兩千年的帝制,在東亞出現了一個中華民國。這一次革命,是快,卻也是改革不見落實,人心鬱悶已久,大家知道必然出現的大變;可是,事情發生又如此突然,革命黨的領袖,一個都不在場,以致湖北新軍沒有適當的領導,竟很快就被北洋大軍壓出,不能更有作為,最後這一起義的軍隊,竟從此煙消雲散。

  辛亥革命,幾乎立刻引發東南各省的響應,袁世凱才能借重形勢,逼迫清室退位,讓他坐收漁利,竊據大位,革命竟成泡影。革命後立憲的理想,也從此延遲,還未見實現。撫今思昔,能不神傷?

  作為一個史工作者,我有打破砂鍋的興趣,但是又因為專業不是近代史,自己沒有深入研究的能力。我想提出的問題:雖然北洋大軍壓境,東南如何居然全無抵抗,屈服於北洋的要求,拱手讓出政權?東南財富之區,擁有漢陽和江南兩個兵工廠,如果以湖北新軍為主力,配合上海,安徽和江西,這三處革命黨人位據要津的武裝力量,再招募同情革命的青年,編組成軍,由興等人率領,則南京的新政府,又何嘗不可有所作為?

  史學本來不應對假設未出現的事件,有所懸想。可是這一個事後追問,也許可以作為線索,讓史學家專研當時的各方情況,理出南京不得不而的處境。

  辛亥之時,先父伯翔公(諱鳳藻)是武昌江上湖鷹炮艇的副艦長,他們幾個青年海軍軍官,送走旗籍的長官,幾艘炮艇響應起義。他對於上述這一問題,終身不得其解。我今天提問,除了史工作者的好奇,也是代先父向辛亥專家,提出疑問,希望對專家們幫助我們找出答案。

  百年來中國政治變化的概要

  李劍農(1880-1963):湖南邵陽人。1906年,入中國同盟會。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學,結識孫文、興、宋教仁、章太炎諸人。1916年,創辦《太平洋》雜誌,鼓吹聯省自治。1921年,任湖南省憲法起草委員會主任委員,制定省憲。自1924年,任湖南大學、武漢大學教授。後曾任全國政協委員。是近代著名的政治史、經濟史學家。

  百年來中國的政治變化,大概可分為三個大段落。從鴉片戰爭到甲午中日戰爭,為第一個段落;從甲午後維新變法運動到辛亥革命為第二個段落;從民國成立到國民黨由廣東出師北伐為第三個段落。第一段為外力侵入,新思想醞釀的時代;第二段為革命勢力進展,清皇位顛覆時代;第三段為革命勢力與清殘餘的軍閥勢力鬥爭時代。若從這三大段中間重要的政治事變再加剖析,又可分出下列的小段落來。

  第一,因為英國人擴充商場的熱望,屢為請政府所阻遏,遂以鴉片問題為導火線,惹起1840年的鴉片戰爭。結果於1842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割香港一島,並開五口為通商口岸。是為外人打破中國門的開始。

  第二,中國自受此挫辱,一方面漢民族對於清廷的威力漸漸看破,一方面感受西方潮流的影響,到1850年就有洪楊革命軍的崛起:洪楊戰役連亙十五年,至1864年漸告平定。是為漢民族勢力復活的時期。

  第三,在洪楊戰役中,又有英法聯軍入北京,咸豐帝避難熱河之事。平定洪楊以後,所謂中興的新人物中,頗有感覺西方軍事藝術優長的人,講求所謂洋務,在造船、制械、練兵、裕餉上盡力模仿西法。所以由同治朝到光緒中葉,可稱為洋務講求時代,亦可稱為西法模仿時代。不過這種皮毛上的西法模仿,終於不能發生抵抗外力的效能,到1894年,便有所謂甲午戰爭的大挫敗。至此中國的弱點完全暴露。

  上面是第一大段中的幾個小段落。

  第四,由甲午戰敗的刺激,惹起士大夫階級裡面一部分人對於中國政治制度的懷疑,遂有維新變法的運動;到1898年的夏間運動達於最高潮,便有所謂戊戌「百日維新」的事業。是為維新運動的初

  第五,由百日維新的失敗,西太后再行臨朝,到1900年因為親貴利用拳亂爭奪政權,排斥新黨,惹起外國聯軍入京的大禍。是為維新運動反動時期。

  第六,《辛丑和約》的恥辱,清政府始感覺維新變法的必要,於是有督撫派的維新運動;到1904(光緒二十年),日俄戰爭勃發,結果日勝俄敗,更感覺立憲優於專制,於是有派遣五臣出洋考察憲政之舉。是為維新運動再起的時期。

  第七,自拳亂以後,國民對於清政府的反感,已非偽的立憲招牌所能緩和了。在1905年五臣出洋考察憲政時,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自此一方面預備立憲,一方面進行革命,進於革命與立憲對抗運動的時期。立憲的偽,一天一天的暴露,革命的潛勢力,一天一天的膨脹。到1911年秋間,便有武昌革命軍的崛起。

  上面是第二大段中的幾個小段落。

  第八,從1911年秋間武昌起義,到次年春初中華民國成立,為中國政權由清朝廷移入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手中的時期,是即由第二大段轉入第三大段的關鍵。

  第九,由1912年春間臨時政府北遷,中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與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開始鬥爭;到次年,因宋案而惹起贛寧之役,國民黨失敗,國會被破毀。是為國民黨與北洋軍閥鬥爭的初期。

  第十,國會第一次破毀後,袁世凱圖謀帝制,第一修改約法,第二成立籌安會;到1915年秋冬間,袁氏公然要稱帝了。反帝制的各派聯合奮起,與袁氏決鬥,到次年夏間,卒將袁氏打倒。是為帝制運動與反帝制運動的對抗時期。

  第十一,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的勢力依然不可侮,他們不利於舊約法,因是發生新舊約法的爭議,結果舊約法雖然恢復了,到1917年因為對德宣戰問題惹起國會第二次的解散,演為長期的護法戰爭,成為南北對立之局。是為護法運動與南北各軍閥分裂的時期。

  第十二,自1920年北方直皖兩派分裂,西南軍政府瓦解,護法的戰爭雖然尚未終了,但因南北兩方都失了重心,於是進於所謂聯省自治的運動。但是這種運動,徒為割據地盤的各軍閥所利用,各軍閥間勢力擴充的鬥爭仍未能免。從1920年到1923年秋冬間曹錕竊大位時止,可稱為聯省自治運動與南北各軍閥混戰的時期。

  第十三,自1924年春中國國民黨改組,南方的新勢力,一天一天的充實,北方曹錕顛覆後,成立一個臨時執政政府;到1926年春夏間執政政府消滅,國民黨準備北伐的工作完成,於是北洋的軍閥嫡系勢力將歸消滅了。是為第三大段的最後一段。

  上面三大段中的十三個小段落,便是近百年中國政治史的總綱目。 (選自《中國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


分享.凝聚.滿足(文俠隱)----超越.連結.永恆.實踐(尋王之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4263826
 回應文章
中日8年戰爭共打了47場戰役,其中與中共有關的只有1場
推薦2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kennery分身用2
Chocola

根據日本的戰史,中日8年戰爭共打了47場戰役,其中與中共有關的只有1。在華作戰的日軍幾乎沒有人聽過中共的「八路軍」、「新四軍」之名。中共說「百團大戰」造成日軍2萬多人死傷,可是日本的紀錄說日軍僅陣亡2百餘人。

《漢和防務評論》即將在本月刊登此一內容。《漢和》創辦人平可夫表示,在查閱了眾多的日本官方、民間史料後,勾畫出中共抗戰的真相。平可夫強調,這是極其貴重的史料,「歡迎全文轉載!」

文章指出,要談誰是抗戰的「中流砥柱」,最權威、中立的證人當然是日本自己。日本官方最權威的應是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纂的《戰史叢書》、《支那事變陸軍作戰》等。民間具代表性的有Usui Katumi編纂的2000年新版《中日戰爭》等。翻遍這些官、民戰史,「提到中國共產黨的地方,基本上只有56處」,包括西安事變、中共發表抗日救國綱領等。

日本的史書記錄了中日戰爭中的47場大小戰役,從蘆溝橋開始,到芷江作戰、湘桂反攻等,與中共有關的只有「百團大戰」1場。在日方紀錄中,中方作戰的主角是國民黨正規軍、國民黨地方軍。平可夫指出,日本的史料極其細緻,日軍死傷100人以上的戰鬥,都詳細記錄在案;上述史料的原始記錄都是引自當時的日本「支那派遣軍」內部通報;對內的戰鬥紀錄,日本人沒有誇大或貶低等習慣。

有關「百團大戰」,《支那事變陸軍作戰》(1975年朝雲新聞社出版)記道,日方損失最大的是獨立混成第4旅,戰死276人;然中共方面聲稱日軍死傷20,645人(第256頁)。雙方數字何以差別如此巨大?平可夫認為,中共發動戰役的傳統模式是首先殲滅弱敵,因此百團大戰中真正「大量」被殲滅的極可能只是汪精衛的偽軍。

即使「百團大戰」這麼一場,也不合毛澤東的心意。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纂的《戰史叢書18:北支的治安戰》寫道,19444月,完全控制了黨內的毛澤東在延安會議上說,百團大戰是一部分黨員的冒險行為、右傾機會主義。

平可夫指出,要論中共在抗戰中的整體表現,可以參考《支那事變陸軍作戰》一書第251頁,其中寫道:「八路軍標榜『七分政治、三分軍事』,基本上避免與日本軍直接交戰」。

《漢和防務評論》還詢問了當年的日本「支那派遣軍」老兵;他們除一人之外,全部不知道「八路軍」、「新四軍」之名。(中時即時)2015/09/06

出版編輯:丁世傑

校正編輯:徐秀娥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5369542
這圖對嗎? 您還在吧???
    回應給: 文俠隱(key11221122) 推薦1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Chocola


尋王之盟支持者,巧克力妹兒小魔女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5368153
真瞎 ?
推薦1


文俠隱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Chocola

呵呵,岐客君也還在,《瀟湘晨報 》當然也還在!這是廢話

俠隱是說《瀟湘晨報 》該報網站的該文,

而非文章披露後廣大網友或他媒轉PO 的。

真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4266713
《潇湘晨报》還在
推薦0


岐客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天朝垮台前,利益集团已经丢尽了它的脸!》似乎沒有刪的跡象,比如http://www.xuancheng.org/thread-447132-1-1.html

《潇湘晨报》也還在    http://epaper.xxcb.cn/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4266670
毛氏爽哲學
推薦3


文俠隱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張爺
Chocola
傌偀仇

俠隱看過《毛澤東選集》,特別是第五卷(中共建國後到1957年底)

毛對經濟議題方面的理解堪稱「膿包」,後來有幾篇,像是「工業學大慶 」、「以鋼為鋼」,讀起來與經濟專業無關,只能是毛個人的「爽哲學」,凡是經濟、文化、 社會、科技全為政治服務。這種 「毛氏爽哲學」,現代人如果真信,頭腦會打鐵,民主思維更將鈍化……

老實說,毛選的內容確實「簡潔突出」,言必「政治掛帥 」,言必「階級覺悟」,言必「兩軍對戰」…….

俠隱開這篇主文是為「史觀收集」,而「毛氏爽哲學」連「唯物史觀」都談不上。

我承認毛個人的奮鬥經驗,在華人軍事史(正 面)與政治史(負面 )有些研究價值,但毛的哲學、史觀、美學…..等等對華人文化而言皆屬末流。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4266636
太繁琐了
推薦0


jgwangsic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为什么不能再精简一些呢,跟政府的党八股文章一样,又臭又长。任何借鉴历史的文章,都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所裨益。但这种文章还是得精炼一些,别人没功夫看你这种罗里啰嗦的文章。没事儿多看看<毛泽东选集>吧,写政论文章,五百年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一样,行文简洁,中心突出。

大陆之所以纪念辛亥革命,主要还是为了两岸统一,共产党做事情从来都是谋定而后动的。不像国民党,总是被民众反抗而不自省。看看共产党的历任领袖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张闻天,毛泽东,邓小平,没有哪个不被批得一塌糊涂的。反观国民党,从孙中山到两蒋父子,各个都是伟大光荣正确。

观点啰嗦,无他,为辛亥革命凑个热闹。毕竟所谓的辛亥革命,在袁世凯看来只不过是小孩子过家家,但最后他还是倒在这种过家家的游戏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4265261
追蹤~~~
    回應給: 文俠隱(key11221122) 推薦2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傌偀仇
文俠隱

幫您追蹤另外被 " 和諧掉"  的文章~~~~~

瀟湘晨報刊文紀念辛亥革命遭整肅

http://news.sina.com   2010年11月03日 15:46   澳洲日報

  因《辛亥革命100年特刊》被認為影射時政、暗批當局,湖南省發行量最大的報紙《瀟湘晨報》被整肅,多維新聞證實,總編輯劉劍、執行總編輯龔曉躍被調離原崗位。

  《辛亥革命100年特刊》首期於10月25日刊出,共4個版2萬多字,第二期在11月1日刊出,之後就遭停刊。原因是該報執行總編輯龔曉躍撰寫的卷首語《所謂天下大勢》談及“翻墻”與“憲政”,和組稿之一《天朝垮台前,利益集團已經丟盡了它的臉》都被認為有影射時政、暗批當局之嫌。

  卷首語《所謂天下大勢》說,晚清時“人民要電報以利資訊,人民要辦報以彰思想”,統治者卻選擇封閉,“清廷越處處修墻,人民就越善於翻墻”,“這近在眼前的歷史,實際上就是翻墻者對抗修墻者的歷史,修墻者的心魔之墻高到一尺,翻墻者的攀越之道必然暴漲一丈。”

  卷首語認為,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中國及其國民的願望,可以歸總為“憲政”二字。中華民族錯過了很多機會,中華民族還有很多機會。這就是紀念辛亥革命的意義。~~~~~~~~~~~~~

http://dailynews.sina.com/bg/chn/chnnews/ausdaily/20101103/15461965694.html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4263886
天朝垮台前,利益集團已經丟盡了它的臉 ( Po文 )
推薦3


文俠隱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傌偀仇
張爺
Chocola

被刪的另一文......... 

辛亥革命100年特刊卷首語《天朝垮台前,利益集團已經丟盡了它的臉》,據說是今天湖南長沙最大報《瀟湘晨報》的一個標題。

「假使當時中國的統治者不是異族的愛新覺羅王朝,而是同族的什麼王朝,那麼,在社會轉型當中就少了一項種族間的猜忌與傾軋,也許比較容易實施像日本那樣的立憲步驟。」著名學者王亞南在《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一書中曾這樣評價過清王朝愛新覺羅「部族」這個特殊的利益集團。

滿馭漢,中央馭地方,是清王朝「部族政治」的基礎。這兩個基礎的崩壞,構成了王朝的衰竭。而尤其是後者的改變,清晰地決定了1911年辛亥革命的形態:王朝不是被革命派中央軍、民眾義軍或者外族軍隊推翻,而是在各省宣布獨立的革命形態中退出歷史舞台。蓄積於民間的「一省之力」的壯大、成熟和獨立,在王朝部族集團自身衰敗的同時,從另一個方向揭示了帝國政治走向革命立憲的獨特的中國道路。

文/本報記者曾鳴

皇帝的獨裁路徑

在美國夢之前,大抵無數人有過「中國夢」。中國美夢,就是做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這個國家,皇帝最大,乃至大過一切夢想,可以制約一切夢想。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傳統政治,皇帝獨裁。不過,如果你想做一個獨裁者的美夢,我建議你把夢境放在明清兩朝;在漢、唐、宋諸代,你並不是那麼為所欲為的,那時還有一個宰相,相權與皇權,是制衡政治的二元。

你說宰相不過就是你的小弟?不不不。就拿唐代來說,宰相可能是你的「一群」小弟——唐代的相權,分賦於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三省合體,才相當一個宰相。宰相不是一個人,這叫委員制。在漢代,宰相是領袖制,那時候,相權才由一個人掌握。

如果你在唐代當皇帝,你的命令,並不就是國家的命令。唐代政府的最高命令叫「敕」,但這個命令不是由你下的,而是由中書省發令,就是所謂「定旨出命」。那你有什麼權力呢?中書省的命令送到你那兒,你畫一個「敕」字,表示同意。就是說你有同意權。

但最終拿主意的並不是你。你畫完「敕」,命令還要送去門下省,門下省如果有意見,就大過你的意見,原詔書就要在被批注後送到中書省重寫,這個叫「涂 歸」。而你畫的「敕」就等於白畫了。

最後還有一個尚書省,等到門下通過了敕詔,就送到他那裡去執行,它下面有吏戶禮兵刑工六個部門,專門執行各種命令。這就叫三省六部制。但如前面所說,這個命令,並不就是你的命令。因為你畫的「敕」字之下,得加蓋一個「中書門下之印」,要是沒有,就說明是你直接發的命令,這在當時是認為違法的,不被下面各級機關承認。

如果你橫一點,一定要自己下命令,那又怎麼呢?武則天干過這事,結果遭到一個臣下恥笑說,「不經鳳閣鸞台,何為敕」。當時武則天把中書省改稱鳳閣, 門下省則改稱鸞台。這個意思就是,不經過中書門下,怎麼好意思叫「敕」呢?

後來的唐中宗,也自顧自地下敕封官,但他到底不好意思,於是裝「敕」的封袋,就不敢用平常的,改為斜封;寫的那個「敕」字,也不敢用朱筆,改用墨筆。表示這是皇帝的命令,沒經過中書門下,下級機關請打個馬虎眼通融一下。通融是通融了,那個被封的官,從此被人看不起,得到一個「斜封官」的外號。而皇帝干的這個稀奇事,可稱為「斜封墨敕門」。

到了宋朝,宰相的地位就差一點了,最明顯的是,他見你的時候得站著。在這以前,群臣朝見,宰相是有座位的,還有茶喝。這個叫「三公坐而論道」。到了宋代,宰相上朝,就站著不坐了。

宋朝還有一個變化就是,門下和尚書辦公地點搬到皇宮外邊去了,中書省單獨成為宰相。

同時,宰相的權力也小了,軍事、財政、用人三種權力都被別的部門分割拿去。他主要剩下的事情就是給你寫命令,但跟唐朝不一樣,他寫的只算草案,決定權和同意權都在你。不過,你的命令最終還是要中書省點頭同意。話說南宋寧宗那時,國家快要完蛋了,一個命令轉幾次手才能被同意,就顯得緩不濟急。於是皇帝就寫小紙條,當時叫御札,覺得效率高一點,結果朝臣憤慨,說事不出中書,是為亂政……

舉這幾個例子,你就知道,中國的傳統政治,並不全由皇帝一個人說了算,它有它的制度和法律。只不過,唐代以後,相權與君權此消彼長,皇帝的專制,慢慢形成了。而到了明代,由於宰相胡惟庸謀反,朱元璋就撤掉了宰相的職位,並且交代以後的皇帝們也不准再設。到這會,事情都由皇帝拿主意,他差不多可稱獨裁了。

「部族政治」——清朝統治的基礎

1903年,《國民日日報》有一篇文章,稱「故至秦而民權盡亡,及宋而臣權盡亡,至明末而漢人之權盡亡。凌夷至今,遂成一君權專制達於完全極點之時代。」這個意思是,在秦代,民權完蛋了;在宋代,相權完蛋了;在明代,人權完蛋;到了清代;一切權利都完蛋了,無論什麼都是皇帝說了算,專制到極點。

為什麼一切權利都會完蛋呢?清代一個大背景是:統治者是少數民族,連百萬都不到,他卻要統治幾億的漢人,怎麼辦?這就產生了「滿-漢」二元體制,字面上,是滿族與漢族共同管理;但背後,就是錢穆說的「部族政治」——「政權之後面,有蒙古滿洲全體部族在擁護此政權……他們想拿一個部族來控制政府,掌握政權。」

牌面上看,清朝沿襲明制,中央設六部,依官階大小分別是吏戶禮兵刑工,每部門有兩個尚書和四個侍郎;六部上面三世內閣,由四名大學士和兩名協辦大學士組成;地方上,有18個行省,總督和巡撫是最高長官,下面分別是布政使和按察使、道、府、縣(州)。

這種制度的有趣在哪裡呢?首先,不管是內閣還是後來的軍機處,都沒有給地方上下命令的權力,所有的命令,都由皇帝來下。其次,六部裡頭的尚書侍郎雖然是名義上的上下級,但他們要是意見不合,卻都有向皇帝上奏的權力,這麼一來六部雖然是中央機構,可它非但指揮不了下級,連自身都指揮不了,誰來指揮?皇帝。地方上也一樣,總督比巡撫高半級,但都能給皇帝打報告,所以倆人掐起架來也只能請皇帝來做裁判,如此這般,皇帝就真正成了全國的獨裁者了。

而清代君主獨裁的最大看點,還要數軍機處和密折制度。

軍機處產生自1729年,顧名思義,它本來是雍正皇帝就秘密軍務成立的一個小班子,後來因為效率高,就沿用下來。然後,起草諭旨、敕令和詔書這些本來屬於內閣的活,就轉移到了軍機處。軍機大臣作為皇帝的親信幕僚,每天至少與皇帝見面一次,就軍務、邊防、度支、稅收和外交等各個方面提建議。

「密折制度」,即「寄信上諭」。清代政府的最高命令稱上諭,又分明發上諭和寄信上諭兩種,其中明發上諭由內閣擬好,皇帝看過,再由內閣轉交六部,但這都是些不要緊的事情;要緊的事情,由皇帝從軍機處直接寄給受命令的人,其他人誰也不知。

錢穆認為,從漢到明,中國是一種士人政權,政府掌握在讀書人手裡,而讀書人既不是皇帝的私人勢力,也不是一個固定集團,因此這個政權是公開、開放的。而到了清代,作為皇帝私人秘書的軍機處加上密折,就構成了一種秘密政治。這種權力集中,也就成為了滿族作為「少數人」卻可以統治「大多數」的制度基礎。

從官員人數上看,除了道、府、縣這些地方長官都由漢人擔任、理藩院只有滿人和蒙古人擔任以外,其他所有官職,看上去是滿漢平分的,「滿-漢」二元達到了公平。實際上,權力的分配與軍機大臣和皇帝的親疏成正比,而皇帝一般都信任滿人勝過漢人,於是大量特殊和機密的使命都委派給滿族軍機大臣。

事實上,在太平天國以前,清代的軍政要職都由滿人擔任,漢人在清朝頭兩百年帶滿洲兵做大將軍的,只有一個岳鐘麒。而25歲的和珅卻能在兩年之內從御前侍衛升上軍機大臣,如果他不是滿人,這是不可想象的,怪不得清末革命者鄒容說,「漢人必由翰林出身,始堪一拜,而滿人則無論出身如何,均能資兼文武,位裁將相,其中蓋有深意存焉」。

及至最後時刻被迫立憲政改時,清朝還曾於1911年演出過一台「皇族內閣」的臨終丑戲,徹底暴露了其死也不想開放政權、視國家.權力為一姓私產的反動面目:13名內閣成員中,滿洲貴族9人,漢族官僚4人,而滿洲貴族中皇族又佔7人! 著名學者王亞南就此曾寫到:「假使當時中國的統.治者不是異族的愛新覺羅王朝,而是同族的什麼王朝,那麼,在社會轉型當中就少了一項種族間的猜忌與傾軋,也許比較容易實施像日本那樣的立憲步驟」。

中華帝國是一艘陳舊而又古怪的一流戰艦,在過去的一百五十年中,代代相繼的能干而警覺的官員設法使它漂浮著,並憑借其龐大與外觀而使四鄰畏懼,但當一位才不敷用的人掌舵領航時,它便失去了紀律與安全。它可能不會立即沉沒,它可能會像殘舸一樣漂流旬日,然後在海岸上粉身碎骨,但卻無法在其破舊的基礎上重建起來。——馬戛爾尼,1794

「部族政治」對清王朝的自我殺傷

所以,如果你夢想做清代的皇帝,你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精力。「朕即國家」的另一面是,萬事都由你做主,你得多忙呀。光奏折,每天你得批百來份;然後你還是最高法庭,案子你都得過一下;你還是宗教首腦,你要祭拜天地孔聖人封達賴喇嘛;你還要做學術工作,四庫全書編完了都得送你給看一下,殿試由 你主持,有時你還要去國子監講課……

所以,在清代,皇帝能不能干,就決定國運昌不昌盛。康熙、雍正、乾隆能干,就是康乾盛世;嘉慶、道光算是才智平庸;咸豐也一般,國家這時開始蒙恥;同治、光緒都是小孩,權柄由慈禧掌握,歷時近半個世紀。慈禧不是庸人,堪稱多謀善斷,但她不得不受制於時代與個人見識,等到慈禧完蛋,大清的陽壽也就被折騰 得沒剩下幾天了。

而整個清代王朝的衰竭,也許就是從乾隆65歲那年遇人不淑開始的。

話說1775那年,65歲的乾隆遇見了25歲的和珅。當時和珅只是一個御前侍衛,應役在大內抬轎。一次乾隆出行,走到一半發現少了儀仗,大怒,左右皆震懾,和珅卻應答如流,令乾隆異之。

和珅就此交上好運,之後一年,這個年輕人到了戶部侍郎,再過兩個月後升任軍.機大臣,接著一個月後榮升內務府大臣。到27歲時,和珅就有了在紫禁城裡騎馬的特權了,這種殊榮一般是給那些年邁走不動路的極品勳臣的。後來,和珅又執掌戶部和工部,40歲時迎娶乾隆最小的女兒。

隨著和珅扶搖直上的,是清代吏治的敗壞,他建立的庇護制網絡,滲透到各省官僚特別是軍事部門之中。而圍繞和珅的庇護網絡,親屬關系、同鄉關系,到師生關系、上下級官員關系等私人關系滲透進非私人的政治制度中,不僅破壞行政效率,也成為腐化的根源,這與和珅的貪腐,又互為表裡。

和珅的好運一直交到1799年乾隆駕崩為止,他的倒台見證著乾隆朝最後年月的體面喪盡。嘉慶抄查其家產,總值達8億兩。清代國庫在1777年達到鼎盛 時,年終結余亦不過8182萬兩。

乾隆末年,循吏、清官幾已滅跡,貪墨之徒充塞中外。當平庸成為主基調時,也就是官場上下利用權力埋頭撈錢的時候了。及至道光時期,鴉片走私以新的時代形式,再次極大地敗壞了晚清官僚政治。

其實,和珅式的「權力決定財富」方式,不過是「部族政治」在經濟上的表述。皇帝以「天下公主」的名義集中一切資源(土地、財富、知識、權威等等) 時,這些資源就都被「權力化」了,而這種「權力資源」的「代理人」,就理所當然是和珅這些「部族政治」的得益者咯。

如學者王亞南所言,真正使晚清官僚政治「把一切弱點暴露盡了,一切丑丟盡了」,以至於成為「中國官僚政治史上結局最悲慘」的,還是清代官僚政治的另一層結構——滿-漢二元體制。

「滿-漢」「中央-地方」兩個體系的破裂

「部族政治」的一個命門在於,由於滿人的任命不能進入道、府、縣等地方上的基礎政治,這就要求地方不能夠擁有力量,否則滿人王朝可能會遭到覆滅。而太平天國這場叛亂,恰好調整了「滿-漢」二元結構的力量對比。從此,漢人在官僚行政中得勢,亦令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煥然一新。

曾國藩正是這種風雲際會的集中見證者。1852年,太平軍叛.亂初起時,他還只是吏部侍郎,正在湖南老家為母親守孝。由於太平軍席卷湖南,於是朝廷任命其為「團練大臣」,要求他在湖南組建一支團練。團練是八旗兵和綠營兵這兩種中央武裝以外的地方自衛體系。當時,抵抗太平軍的主力,仍是南京東郊的江南大營,和揚州城外的江北大營,團練充其量不過是輔助力量。

但曾國藩很清楚,綠營和團練,都不是太平軍的對手,如要有所建樹,必須超越皇帝的命令組建一支新軍。於是一支湘軍,便以類似「戚家軍」的軍制、以共同地方背景的基礎、灌輸以「維持名教」的使命感,建立起來。

事實上,湘軍的本身,就隱含著對清帝國.權.力的高度顛覆性。清代的軍隊,如旗兵和綠營,從來都直屬中央政府,曾國藩的湘軍,卻因為士兵都由將佐招募,也只對官佐效忠,而不知有中央。這實際上是成了地方上的一支「私家軍隊」。

湘軍的軍餉用度影響了清制。湘軍薪餉很高,普通兵士每月餉銀達4兩半銀,是一般家奴的十倍。面對這筆巨額軍餉,地方上就要有固定的財政支持,首先是賣 官鬻爵的收入,不久就有更大的來源——釐金。釐金1853年開征,是對存貨、運輸途中貨物或茶葉等產品按價征取的商業稅,金額穩定,數目很大。曾國藩的湘 軍先後征取過湖南、江西、湖北諸省的釐金。這麼一來,地方就慢慢擁有財政權。

1860年5月,江南大營的再次瓦解,成為清代歷史的拐點。這意味著南京以東的清朝正規軍被全滅,曾國藩和他13萬湘軍成為朝廷唯一的依賴。6月8日,曾被任命為代理兩江總督和欽差大臣,擁有指揮長江下游地區軍事的最高權限。

在形勢所迫下,「部族政權」終於網開一面,讓一個漢人集軍政大權於一身。這是清代歷史上開天辟地的事情。

這種「網開一面」,因為曾國藩的用人而繼續擴大。1861年,曾國藩舉薦李鴻章為江蘇巡撫,1862年,左宗棠被任命為浙江巡撫。這些都是漢人。事實 上,曾國藩的私人幕僚和將官班底成了輸送行政才干的溫床、管道,其中湧現出許多一流地方官員,他們在19世紀後來的年代控制中國的軍政大權。

1864年7月19日,南京陷,17日後湘軍解散。但在此前,曾國藩已按湘軍形式創建了淮軍,淮軍的繼續存在,使得曾國藩的權力傳遞給另一個漢人—— 李鴻章。日後,李鴻章身為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在1870-1895年間乃是中國實際上的「首相」。

曾左胡李等漢族名臣,終於守得清代中興。但如乾隆末期的極盛隱藏衰敗的因素一樣,中興也埋伏著終亡的陰影。滿族君主政體與漢族上層分子中的領袖 人物融為一體的這個保守聯盟,本身就是對「部族政治」的顛覆;王朝在苟延的同時,政治的權力也從滿人慢慢轉到漢人手上。

太平軍叛亂平定以後,中興名臣盡成封疆大吏,後來,淮軍漸變為練軍,練軍中著名的還有袁世凱的新建陸軍和張之洞的自強軍。地方上從財政到用人再到軍 隊,都有了自己的權力,以省為單位新體制框架慢慢形成了。而「私家軍隊」這種軍閥特征,尤其成為了「部族政治」的挑戰因素。

既然滿不馭漢,中央不馭地方,「部族政權」的戲,就漸漸有心無力。待到1911年武昌新軍擦槍走火,各省相繼宣布獨立,而袁世凱又不能完全受中央節制的時候,大清皇朝終於就垮了台。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426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