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忘以下~~~
中國時報 2010.11.13
社論-國際熱錢來襲 台灣應三管齊下防堵
本報訊
在美國政府推出第二波量化寬鬆政策之後,美金貶值已勢不可免,而其附帶效果,就是有數千億美元的熱錢流向全世界各國。連日來巴西政府已經叫苦連天,而台灣匯市也不得清閒,央行都要在尾盤出手干預,才能勉強擋下台幣升值的壓力。
面對一波波全球熱錢潮,台灣要妥善因應,但也不需要太過擔心。基本上,我們有數千億美元外匯存底,口袋夠深,並不是易欺之輩。台灣的央行總裁國際上素有名聲,也勇於對外匯炒手「套、養、殺」,外資熱錢也不敢輕易對台灣下手。但這一波量化寬鬆加上先前第一回合美國寬鬆的政策,確實造成太多的國際熱錢,資金四處流竄的壓力太大,幾乎使央行每天都處於作戰狀態,非常辛苦。也因為如此,我們希望提出以下幾個觀點,一方面讓社會大眾有清楚的認識,另一方面也給政府一些政策參考。
在熱錢蠢蠢欲動之際,政府首長最該守住的底線,就是少講話,少對匯率政策發言,一則不要給若干部會造成壓力,使首長在攘外之際還得分神安內,二則也不讓外界產生預期。廿四年前台幣升值熱錢流入,就是因為當年政府首長錯誤講出了「一天升值一分」的宣示。這樣的宣示坐實了外界的預期,故熱錢流入形同穩賺不賠的投機生意,遂吸引了大筆資金流入。在金融交易網路電子下單的時代,幾乎全世界所有的投機客都可以向台灣的匯市下單買賣外匯;台灣外匯存底再豐,也擋不住全世界預期合流的巨大投機資金。我們當然不擔心彭總裁的口風與果決,但從以往政府整併DRAM總有大員對外亂講話的記錄來看,我們還是要對正副總統,行政院長呼籲,千萬不要在此時此刻,講出不恰當的政策宣示。
除了前述「杜絕預期」的原則之外,政府第二件該做的功課,就是慎重研議課「熱錢稅」的可行性與立法配套。在一個月前熱錢稅之議初次提出時,財政部竟然說出「緩不濟急」這樣的意見,令人吃驚。十四年前亞洲金融風暴的經驗告訴我們,即使經濟體質良好,也未必能保證免於國際熱錢的衝擊。有鑑於此,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帝格里茲與中研院院士劉遵義,都在不同場合主張課國際熱錢稅,針對法人在較短期間買賣外匯者,即認定其為投機,而課以熱錢交易稅。這樣的熱錢稅其重點在於嚇阻,增加潛在炒匯客迴避繞路的交易成本,但是對於正常的進出口貿易與中長期投資卻全無影響。國家其實並不期待由熱錢稅得到多少稅收,而是「稅期無稅」,讓炒匯熱錢不敢來。
遺憾的是,財政部似乎完全不了解熱錢稅的理論背景,才會說出「緩不濟急」外行話。兩年前在全球金融海嘯時,財政部要減半證交稅救股市,那種牛頭不對馬嘴的爛政策才是緩不濟急、螳臂擋車。如今對於理論基礎健全的熱錢稅財政部卻又拒絕推動,等於是陷央行於單方應敵之危機,絕對是該檢討的。我們希望行政院能趕緊督促財政部改弦更張,儘速草擬熱錢稅的課徵法規送立法院審議。
最後,在杜絕預期,用租稅手段阻擋熱錢後,台灣無可避免地還是會有金錢流入,比較長時間地待在此地。這些流入資金未必會投入實體投資,其比較可能走向就是股市與房市。這兩個市場因為外資大舉流入所產生的價格飆漲與波動,就是金管會、內政部、經建會等單位需要用其他政策手段來解決的問題了。就股市而言,我們當然要防範外資針對性地炒作特定類股,而形成不必要的股市波動。就房市而言,外資最能炒作的一定是北部都會區的房價,造成大台北地區的房價飆升,上班族因負擔不起而被驅趕至郊區,而有屋與無屋階級之間財富分配將更行惡化。這些問題都需要未雨綢繆,妥為預先因應,而不能像「社會住宅」那樣臨時抱佛腳,事到臨頭才提出解決案。
總之,國際熱錢已然存量驚人,湧向各國勢不可免。惟只要台灣不自亂陣腳,就不致於釀成災害。我們認為,杜絕預期、嚇阻短線、減少社會衝擊是政府最該因應的三個面向,值得在這些地方多做思考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