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時與聯合的社論有關東京影展事件 Chocola都放了, 中時寫得更生動些吧
中國時報 2010.10.26
社論-東京影展「暴衝」 交火容易和解難
本報訊
一個小意外,有時會造成大災難;一個人的「暴衝」,有時可以讓政策撞牆。兩岸好不容易緩和敵對態勢,推動和解合作,卻因為東京影展爆發改名之爭,而讓氣氛大受影響。這說明和解之路多麼困難,和解成果又多麼脆弱。北京如果對推動兩岸友好關係有誠意,就必須展現出更具體的行動。
這次的東京影展事件,看來是大陸代表團團長江平個人的「暴衝」所致。東京影展是個民間活動,電影交流也無關政治,台灣過去參加東京影展,也向來用台灣名義,沒發生過什麼爭議。這次江平卻突然要求台灣代表團的名稱改為「中國台灣」,或比照奧會模式改為「中華台北」。台灣代表團團長陳志寬堅決拒絕,江平竟在五星級飯店人來人往的大廳裡,指著陳志寬叫罵,還威脅說「你們的電影不想賣到中國了嗎?」這種粗魯蠻橫的言行,不要說台灣民眾看了反感,更是貽笑國際。
就像陳志寬質疑的,兩岸剛簽完ECFA,交流越來越頻繁,中國代表團為什麼還要這樣?的確,兩岸花了許多心力時間,克服了不少障礙,才經營出一個有利於和解交流的環境,正待後續積極推動各項合作時,氣氛卻一下子就被一個自己搞暴衝當英雄的人搞砸了。江平跋扈的嘴臉、粗暴的言語,全都透過電視傳達出來,讓之前兩岸透過「外交休兵」政策好不容易達成的國際社會和解態勢,瞬間跌碎在地,也讓台灣民眾對大陸的誠意重新打上問號,這種狀況,豈是北京當局所樂見的?
尤其值得重視的是,因為名稱之爭,台灣明星如徐若瑄、阮經天、張鈞甯等,最後都不能走星光大道的綠地毯,徐若瑄甚至失望落淚。這些明星所受到的打壓,對台灣的年輕世代尤其會產生影響。兩岸政治人物高來高去的交鋒,年輕人通常懶得搭理,但受崇拜的偶像被欺負,年輕人可是會對中國強烈反彈的。
兩岸的結打了這麼久,大家寄望歷史恩怨能隨著歲月淡去,讓年輕世代有一個和平友好的環境,去理解彼此、建立感情,結果一個人自以為是的暴衝行為,在無數年輕人心中種下了惡感,抵消掉之前澆灌耕耘的善意。其代價,難以估計,既傷觀感又傷感情。對兩岸關係來說,這是完全沒必要、也沒有價值的耗損。
站在江平的立場,可能至今還振振有詞,完全不認為自己哪裡做錯了。而「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國不管走到哪裡都是最政治正確的真理。即使到了現在,大陸也沒有哪個單位敢說他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對,這就清楚凸顯出了北京對台政策的落差,而這個落差,是中國必須正視並處理的問題。
了解大陸政情的人都知道,北京對台的基本政策並沒有太大改變,但是策略和做法上有所調整,例如不搶邦交國、容許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出席世衛組織大會、不反對台灣與他國簽署自貿協定等。不過目前這些做法不只內外有別,各部門之間也有不同。涉台機構、對台灣說話時,用語比較彈性、態度比較和善,其他機構卻仍然依循一貫的強硬僵化立場。
問題有兩個層面,一是兩岸問題複雜微妙,一字之差,意涵與姿態都可以有相當不同。涉台部門比較理解其中的拿捏技巧,懂得使用台灣比較聽得入耳的言詞,但其他部門不太懂其中三昧,當然會照搬長年教條來表態。
這又牽涉到第二個落差了。北京領導人雖然多次對台灣做出善意的表達,對台策略做了相當調整,但這些做法上的調整,究竟在政策上意味著什麼變化,中央決策高層顯然並沒有全面的傳達出去。加上大陸資訊封閉,即使對台策略有調整,也不會成為報導重點,以致於其他部門毫無掌握,整個中國社會也欠缺理解。
這種落差會讓台灣民眾質疑,中國的善意究竟是真是假。如果比較友善的臉孔只有涉台部門在面對台灣時才戴上,而整個中國對政策的理解與執行都沒有得到訊息更新,北京領導當局放任這個落差存在而不去處理,恐怕意味著政策並沒有真正的改變。
兩岸關係的發展,要回歸到從人的角度去思考。什麼樣的未來是對兩岸乃至人類社會有益,什麼又是不利,而擁有執政權的人又肩負什麼責任,值得慎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