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東京影展,大陸團團長江平蠻橫要求台灣團改名,我們希望這只是「個人事件」,我們也相信這只是「個人事件」。否則,倘若此事竟是出自北京當局的操作,必對兩岸關係產生難以彌償的傷害。
江平要台灣團改名為「中國‧台灣」,這在思想及具體主張上,可謂皆根本違反了北京當前對台政策的思想與主張。
就思想言:一、兩岸現今的主題是「和平發展」、「外交休兵」;而東京影展原是「非政府組織」(NGO),且台灣一向以「台灣」名義參加,北京當局在現今和解氛圍中理當不會以此為破局的題材。二、江平稱:「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即使就中共當局現今的政策言,這其實也是一個落伍的觀念。北京現今的說法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及台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幾個字的出入,卻有極大差異。嚴格說來,江平的舉動,甚至可謂違反了北京當前的政策思想。
再就具體主張言,江平竟然要台灣團改名「中國‧台灣」,這更是僭越了北京當局的政策基準;北京當局過去雖曾有過此類主張,但均未得逞,在當下和解氛圍中更不至於提出此議。比如說,上海世博也稱「台灣館」,而非「中國‧台灣館」或「中華‧台北館」;且蓄意與中國館之間隔了一道世博軸。從這些徵象來看,這個事件應是出自江平個人的無知無理,未必是出自北京當局的操作。
國台辦在第一時間說,尚不知情,會立即進行瞭解。再者,事後台灣團參與影展的活動繼續進行,且迄未聞中國代表團完全退出影展。這些訊息似亦顯示,此事似非出自北京操作。因而,中國團內部傳出,一切只是江平個人「搞自己的意識形態」,這應即是此事的性質。倘係如此,北京當局兩年來對兩岸關係的苦心經營,居然幾乎被江平一人一筆抹煞,其間實有諸多應當省思檢討之處。
本報昨日社論談到兩岸必須重建一個對等的「身分架構」,這涉及名稱、旗幟、符號、國際空間等的安排。兩年來,兩岸在這些方面其實頗有進展。例如,高雄世運及台北聽奧,觀眾席上的中華民國國旗已無爭議;再者,近年在國際賽事中,也常見中華民國國旗。另如,隨著ECFA簽署,兩岸部會級中央政府首長已經直接交往,脫掉了兩會的白手套。還有,外交休兵及台灣參與WHA,也是甚受好評的成就。在這種氛圍下,大陸智囊也日漸注意「中華民國定位」的問題。因而,兩相對照,江平的舉動更加顯得反動與倒退,乍聞之下令人覺得不可置信。
昨日社論說,從「東京影展」到「馬胡會」,皆涉及兩岸「身分架構」的問題。北京應知,目前兩岸「身分」的不對等,是憑藉強權及挾持國際形勢所造成,而不是反映「政治真實」。中華民國即將建國一百年,中華民國在台灣也逾六十年;中華民國是一個國會全面普選、總統四屆直選的國家。即使以「一個中國原則」而論,中華民國在「一中憲法」下,也必須堅持「中國」與「民主」兩大原則;固然不可因「民主」而不要「中國」,也不應因「中國」而否棄「民主」;進一步言,尤應為「中國」而堅持「民主」。有極多對兩岸未來抱持憧憬的台灣人認為,堅持「中華民國」,也是為「中國」的文明護守一個「民主基因」。也就是說,「中國」是兩岸「整合」的因素,「民主」則是「區隔」的因素。即使南北韓,亦不至於無理地以「朝鮮平壤」或「高麗首爾」互稱,而江平這類人竟然能無知無理到主張「東京影展台灣團是中國團的一部分」,寧非癡人說夢?
我們一再指出,台灣人民對兩岸關係的主要關懷有二:一是尊嚴,二是利益。像江平這類人竟敢說:「難道你們的電影不想賣到中國了嗎?」這是對台灣人民極大的汙辱,難道只為了賣電影,就能完全不顧在台灣民主體制上應當堅持的「身分」?其實,不能用「中華民國」已是極盡屈辱,難道連「台灣」也不准用?難道是要「寄希望於中華台北的人民」?別只把台灣看成「中國」的,必須認知台灣也是「民主」的。江平這類人若把「台灣人」看成「中國人」,恐怕也會瞧不起那種對民主憲政毫無操守而只想賣電影的「中國人」吧?
我們一再提醒,打壓中華民國,就等同於打壓「中國」。因為,中華民國主張「一中憲法」;北京若不能接受「中華民國是一部分的中國」,台灣人民如何自認為是「中國人」?這就是我們提出的「杯子理論」:台灣是水,中華民國是杯;杯在水在,杯破水覆。
我們不希望也不相信此次東京影展事件是出自北京當局的操作。因而,半路殺出一個無知無理的江平,顯示北京當局對兩岸「對等身分架構」的問題,必須有更開闊與創新的政策;否則,非但常會無故無謂地傷害兩岸關係,也常會無端無故地挑動起大陸鷹鴿互鬥的神經。
連「東京影展」都鬧僵,還談什麼「馬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