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夢想,而是千真萬確的,「係金ㄟ」!
「用60年的時間,完成了200年的事業」聯網某大陸網友激動地在他的日誌中寫道。剛看到時,也不禁眼眶泛紅,雖然事實上現在是一邊一國,不過不是陳水扁所稱的那種台灣建國,而是歷史上自然形成的特殊的國與國。國與國的國民之間外表看起來相同,可是一說起話來、做起事來,就這也不同、那也不同。「共享大國的榮耀」,很吸引人,值得期待,但又好像有點像買股票,可能致富,也可能傾家盪產。
很多事情,甭說我們的科技成吉思汗,就是說毛主席也自覺不可思議。「世界上的事情有這麼怪,不搞就不搞,一搞就很多,要麼就沒用,要麼就很多。」或許是天意,「我們打了22年的扙,21年就是不勝利,而在22年這一年,就全國勝利了。」
這「叫突變,糧食也是一樣」,因而老毛希望把1/3的耕地種植作物,1/3休閒和種植綠肥,1/3種樹或種草,以免糧食太多導致無法有效處理掉。
春去秋來,歲月如流~
「跑步進入共產主義」早已牙黃調爛,雖然在立國大法裡改為要長時期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可是剛漱洗完畢,剛泡妥一壼好茶,卻又驀地發現中國早已衝進市場經濟的泥淖,幾家歡樂,幾家愁。
老毛對於搞不懂的東西只好稱之為「突變」,而我們其實也提不出更好的說法。事實上,「突變」在資本主義社會裡是家常便飯,因為自由競爭的本質,沒有一個政府能控制一切的經濟活動,雖說國家機器握有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兩大法寶用來導正市場經濟活動於一個不致造成社會動亂的軌道之上,可是,總有一些「很聰明」的人,不只在民間,也存在於政府裡面,繞著政府的政策,隨時變換他們的對策。
於是,就真的如鄧小平估計的,一部份人先富起來了,但是,其他的絕大部份人卻與這一部份先富起來的人的差距更加遙遠,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改革開放,招商引資,犠牲中低層人民的生活品質及生態環境的維持來換得只在和平時期才會存在的紙上財富,以大部份是基礎建設及出口堆積出來的GDP讓人容易誤以為它真的是世界的發電機,並被塑造成為未來的原型。左派甚至聲稱全球金融危機證明,西方自由市場經濟和民主體制行不通,只有「中國模式」才是世界未來發展的模式。
2008年秋天金融危機白熱化,溫家寶總理在隔年的兩會上報告預期中國可以保持8%的GDP增長率,結果中國做到了,但人們也發現在2009這一年當中,中國的高速鐵路多了好幾條,緊接在奧運之後全速推動的世博如期於今年五月風光開幕。當這些一圈圈的光環在天空中迴旋盪漾的同時,中國房地產竟然悄悄地像泡棉那般大大的膨脹了起來。
房地產的高速增長又讓同一小部份或是另一個也是小部份的人也富了起來,可是,更多的大部份中低層卻不在裡面,他們仍然領著遲不前行的、購買力更加薄弱的微薄工資。終於出事了。人身的不幸事件、癱瘓企業生產的罷工事件,中國社會的剝削現象又浮出枱面了。
中國(共)並沒從建政最初三十年的折騰之中得到根本的教訓,很多事情都還是「衝!衝!衝!」。問題的核心是這個「衝」在一個國家而言,只能是「一部份」的人或事可以衝,不可能全部的人與事都是「衝」。一「衝」,諸多不平衡、不順暢就會隨之而來。
中國已經落後西方那麼久的時光,怎可能在幾分之幾的時間裡超誰趕誰?中國人真的的是全世界最聰明、最優秀的人種嗎?又迅又猛,可能傷人,也可能傷己。
或者是說,新中國六十年如果要選一個字來代表的話,最適合的字就是「激」,然後,看您要從台灣的《國語辭典》或大陸的《漢典》去查找,接在「激」字之前或之後的任何一個辭,都可以很恰當地形容這六十年的天翻地覆。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