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文章: 快要被禁:大陸當紅連續劇「蝸居」
經由大陸網友 [望統] 的介紹,知道了有一齣目前熱播中的連續劇《蝸居》正在大陸各地播映,「真實的反映了大陸城市裡目前的物欲橫流,政府貪污腐化,老百姓對著高房價、低工資過的難受生活。」
[望統] 很尊重台灣人,沒見他用過調侃、藐視、輕蔑或威嚇的語氣貼過文章,祇不過,他也認為如果有人堅持台獨,必定帶給台灣戰禍。
我匆匆下載了全劇 35 集,還有分集劇情介紹,急性子的我,先把劇情介紹看完,然後再一集集放畫面來看,看大陸基層「新白領階級」生活的拮据與窘迫,看大陸的「官商勾結」,不是紅頂商人,而是當起地產開發商的「大哥」的市長秘書(據說原型就是秦裕)如何指揮自稱「小弟」的老總們如何「掙錢」,還有,看「江州」(原型是上海)的高樓大廈、的俏麗市容,再現的十里洋場,可是,窄巷弄中,蝸居著的是每戶十來平米的租住戶,共用廚房及衛浴,故事就從此展開。
大陸很多東西已經超越台灣,電影電視劇的拍攝也是。《蝸居》值得一看,就當它只是戱劇來看也值,看它的取材、取景,故事的結構及編排,細膩的拍攝技巧充分地刻劃了劇中人物的心情變化 -- 人是會變成隨著週遭環境而變溫的冷血動物的,如果面對的生活挫折太多而且克服不了的時候,豪情壯志大都是美夢一場。
[望統] 也提供了些連結,讓我們瞭解大陸網民對這齣戱的反響。從這些反響裡,我有點迫不及待地想發表一些我的看法。因為我沒想到這種在台灣已經是稀鬆平常不過的劇情怎引起大陸民眾如此激情的討論。
全劇劇情快掃:
來自內陸小城的郭海萍、郭海藻姊妹,考上了沿海大都市“江州”的重點大學,畢業後夢想在此地買房紮根。海萍夫婦五年來租住在一間十來平方米大小的房子裏,女兒意外降生,房子問題變得迫切,但房價日日攀高,他們的薪水卻並不見漲,經濟狀況越發捉襟見肘。為湊首付,海萍提出向雙方父母借錢,丈夫難以啟齒,無奈之下借了高利貸,引發婚姻危機。房價的壓迫,導致夫妻間為一塊錢都大起爭執。姐姐欲當房奴而不得的殘酷奮鬥,以及焦灼的滿腹牢騷,使妹妹海藻浪漫的愛情、婚姻想像產生幻滅。幫助姐姐償還六萬塊錢高利貸的過程裏,她半推半就轉投市長秘書宋思明的懷抱,終於與男友小貝分手,走上“職業二奶”的道路。
* * * * *
《蝸居》反射出兩岸民風的不同
[望統] 轉貼這篇《喚醒時代隱痛》的影評應是忠實地描寫了當今大陸普通百姓對時局的感受,我從其「感受」之中領會了內地民眾的剛毅氣息,引發出我的三個感想。
第一,
同樣的故事情節在台灣都發生過,而且其嚴重度不在大陸之下,然而,在台灣社會中激起的反響遠不如大陸的強大。報紙、雜誌以及現在的網路都會輾轉流傳社會的異象,重大的差別是,台灣社會的反響不會久,很快就會消失,然後變成弱勢的人自己想辦法去「適應」,或另外想辦法去突破。
回頭看看台灣在 1987 年解嚴之後,房市、股市狂飊的年代。股市及房市幾乎都上漲了十倍,如果之前沒有一套房子,空著手只能讓手上的一百萬元變成之後只能買到十分之一套的房子。世界上當然沒有「十分之一套」的房,那麼,怎辦?
台灣居民的的確確是溫馴有加的一群,日本人在時,台灣成為全世界最成功的殖民地,不是全因為日本人有多厲害,而是因為台灣人溫文的習性。日本在韓國殖民就完全是另一回事,韓國民眾的對抗讓日本人焦頭爛額。
所以,可以想像,《蝸居》的劇情會讓大陸當權者心驚膽戰,因為執政當局面對的是一群萬一累積了巨大民怨後就隨時可能引發社會事件,或政治事件的準火藥庫。
面對這個火藥庫,北京是要採取遮蔽(禁播)來蒙蔽百姓,或積極的嚴打腐敗,都是頭痛的事。
遮蔽是不可能的,不管在以前的資訊傳遞不順暢或現今都是一樣,只有時間長短的差別。遮蔽到最後就引發群眾事件,然後,政府又面臨一個抉擇 -- 到底是鎮壓,還是懷柔?大陸沒有政黨輪替,鎮壓的可能性比較大,然後再次積累更多的民怨。
第二,
《喚醒時代隱痛》裡提到的「如果讓你選擇,你是願意活在當下,還是願意活在三十年前呢?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活在當下。」
我認為大陸民眾終於說出他們的心聲。儘管現在大陸年輕人仍有小部份也因為生活的困難、社會愈來愈大的貧富差距而產生對毛澤東的懷念,拿毛主義來批判當今社會,可生活實踐上,餓著肚子、光著屁股,不是人過的生活,毛在革命時期所作的承諾在執政後一一推翻,自己食言而肥,給中國人民迎來、過上悲慘的廿七年。共產主義是騙人的!
上段所說的,我們只消拿《毛澤東選集》來比對,即可一目了然。
第三,
又扯到兩岸關係。從第一個感想連結過來。
台灣如果拍同樣劇情的影劇,大多不會在劇情之中安插編導的「價值觀」,而只是儘量去重現,去寫實社會悲痛的一面。
編導或雜文、小說的作者把自己的「價值觀」安插在作品裡面,就產生對民眾引導的作用。台灣是也有,但與大陸不成比例,難怪大陸自從五四運動開始後,就引發長達百年的政治動盪,其種子就是「思潮」的激盪作用。
現在的「台灣本地人」據說是大約四百年前大陸沿海生活困難的「次等」人民,山不轉不轉,輾轉渡過台海黑潮來台開闢另一個天地這一批人的後代。因為本來就是下層的人,所以來台後也沒人懂得要建立一個「國家」(像登陸美洲的五月花號英國移民),結果,造成他們開始來台屯墾三百年後被清廷割給日本,五十年之後又成為「蔣政權」的「流亡之地」,再六十年後,又面臨不統就要開戰的危機。
四百年來,台灣人的習性與大陸人已經大相逕庭。日據時代台灣人沒被日本人同化,仍然保持著中華文化的傳承,可是在政治上卻屈服於日本人的統治,包括參與日本軍閥的「七生報國」。五十年間,台灣人部份菁英已開始萌發政治自主意識,但不是激進手段,國民政府來台時,仍是表示歡迎的,只是因為官員執行的偏差,造成一些悲劇,也因此而漸漸滋生台灣本地人對大陸人的另類感覺。這裡所謂大陸人主要指老蔣帶來的人,所謂「台灣建國運動」只是針對蔣政權,或說是中華民國。
國民黨失去執政權八年,可是李登輝的誤判、陳水扁的無能與貪念,加上台灣人的懦弱習性,最終「台灣建國」被判處無期徒刑。與此同時,大約是十二、三年之間,大陸國力飛躍成長,終於在距離金門砲戰約五十年後,大聲在國際社會中大喊「兩岸必須統一」,此時,「台灣之子」也被關進監牢。所有這些,都是台灣人的宿命,或依佛說,是「共業」。
兩岸要不要統一,我沒意見。重要的是,如何統一,統一後實行什麼政治制度,掌權的集體所作的承諾是否有公信力。
也許,淪為日本殖民地及「中國分離的省份」總共一百一十年了,台灣人是多了一些政治菁英,可我覺得這些菁英與南韓的政治菁英還是有差。如果大陸確實採取胡溫的「和平發展」策略,而且提供足夠的時間,兩岸各蒙其利,統一沒有不可能。
可是 . . .
過去的歷史很多都是因為突發的事件而變化,無人能預料,當然包括在下我。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