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台灣光復(終戰) 64年以及古寧頭戰役的60年紀念 , 就po這篇文章分享~~~
蘋論:紀念古寧頭真意在強軍
2009年10月26日 |
古寧頭戰役60周年,馬總統親往紀念,誓言要把金門從殺戮戰場,轉變為和平廣場。問題是單方面的和平意願,常常無法達成,需要敵對的雙方面都有和平誠意才有可能圓夢。
|
台灣因「戰敗」而獲益近來很流行討論1949年中國的巨變。龍應台用小敘事的筆法,重建當時國共內戰時小人物的個人經歷,是彌補大敘事的不足。從個體出發,而不以集體的意識形態為主軸,是台灣民主化之後個體抬頭的象徵。對比於中國崇尚的集體主義,小敘事更能打動人心,填補歷史空白,拋棄了中國習以為常的成王敗寇思維,是台灣意識進化的表徵;也因此龍應台這本書不受中國官方的歡迎。
失敗者的榮耀是很吊詭的概念,台灣確實因為失敗而獲得很大的利益。滿清戰敗簽署《馬關條約》,把台灣割給日本,是當時中國出賣台灣。但還好如此,台灣避過了中日戰爭、國共內戰的戰火荼毒。古寧頭一役確立了海峽兩岸的現狀,使台灣不必經歷中國的土改、鎮反、肅反、三面紅旗及其大饑荒乃至文革的傷害;否則台灣現狀一定有如海南島,更沒錢幫助中國經濟發展。
分離的台灣因此可以享受和平及經濟起飛的利益,而使民間普遍殷實富裕。戰敗者得有後福,而戰勝者反而經歷了30年的貧困和迫害。福禍之算還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古寧頭之戰國民黨贏得很險,很大部分是靠運氣。指揮登陸金門的共軍將領葉飛在其回憶錄中坦承輕敵大意是失敗的主因。中共以摧枯拉朽之姿,迅速擊敗國民黨大軍,以為金門不過彈丸之地,唾手可得,卻不料戰敗;加以冷戰的壁壘分明以及美國的介入,遂形成今日兩岸的形勢。
強者才有權高唱和平馬英九以和平代替戰爭發表古寧頭60年談話,有著正確的觀點。確實,人類進入21世紀全球化時代,還要用戰爭手段統一不願統一的人民,顯得野蠻幼稚。
但紀念古寧頭不能只高唱和平,還要有再打贏一場古寧頭的準備。唱和平的調子永遠是強大那一方的權利,弱小一方唱和平高調顯得可笑而危險。紀念古寧頭最重大的意義是:建立強大的軍力才能擊退來犯者,和平高調須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唱得理直氣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