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龍應台出了一本新書,市場反應熱烈~~~
以下為中廣新聞2009/9/2
龍應台發表新書「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梳理60年前的歷史傷痛
醞釀10年,行走萬里路,知名作家龍應台2日推出巨作「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以文學的角度,梳理發生在60年前的歷史傷痛。龍應台說,寫這本書,除了向父母那一整代的人,做一個致意和告別,也希望提醒現代年輕人,唯有了解歷史,才能避免痛苦再次發生。 走遍3大洋5大洲,閉關400天,作家龍應台正式發表新書「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以誠實的態度,重新回顧1949年當時國民政府兵敗撤離到台灣,改變全球華人命運的年代。
在新書中,龍應台以許多無名的人物為主角,以個人情感和命運為主軸,呈現一個「你所不知道的一九四九」。為了忠實呈現,龍應台訪談許多長輩,包括:親身經歷濟南城破的盧雪芳、因身為日軍俘虜營監視員而在戰後被判刑10年的柯景星、參與接收台灣的70軍成員林精武、加入國軍轉而成為解放軍的台東卑南族陳清山和吳阿吉;另外包括:總統馬英九的母親秦厚修、作家白先勇、企業家林百里等人,在1949年時,所遭遇的故事也都成了龍應台筆下的生動題材。
龍應台說,這本書表面上好像是寫給19歲的兒子,事實上是向父母那一代的人,做一個致意和告別,也希望提醒現代年輕人,由於這些長輩們經歷的痛苦,我們現在才能享受和平的生活,龍應台說:『(原音)整個過程裡頭,我只是感覺到,面對那個大的歷史,面對長輩他們所經過跌倒的地方,每個坑、每次流血的地方,我心裡有非常謙卑的感覺,就是我們在和平長大的感覺,你顯得特別優雅、開闊、國際視野,其實全部都是因為前面有這些人,他們曾經經過什麼樣的痛苦,給了我們這個和平的土壤。』
龍應台說,外省人1949年來到台灣和本省人共同生活,組成命運共同體,但彼此卻完全不知道對方的情感脈絡,不懂對方的傷痛;她認為,有些創傷即使過了60年,記憶的黑盒子還是需要被打開、被治療,才能避免傷痛轉化成政治上的鬥爭,龍應台:『(原音)原來我們共同生活了60年的、相濡以沫,你走在街上、進入電梯,進入高鐵車廂裡,每天擠在一起的人,你其實60年來從沒問過身邊那個人,他心裡最痛的地方是在哪裡。我們竟然湊合著60年,而沒有真正把整個邊緣化的蓋子打開過,我想說的是,你心裡的傷痛,如果沒有打開過,它永遠不會治療好,然後它就會惡化,轉化成政治鬥爭。』
花了1年多時間完成「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龍應台說,她是帶著謙卑寫這本書,說沒哭是騙人的,整個寫作過程雖然很孤獨,可是她深深感覺到許多人的靈魂跟她在一起,讓她非常感動,她也希望這本書可以有助於大陸了解台灣,了解一個時代的傷痛。 |
|
以下為出版社書評書摘~~~
所有的顛沛流離,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
所有的生離死別,都發生在某一個車站、碼頭。上了船,就是一生。
從1949年開始,帶著不同傷痛的一群人,在這個小島上共同生活了六十年。
六十年來,我們從來沒有機會停下腳步,問問對方,你痛在什麼地方?
是時候了,在歷史的這一頁即將永遠地翻過之前,我們還來得及為他們做些什麼?
龍應台,華人最犀利的一枝筆,繼思考家族情感的暢銷書《親愛的安德烈》、《目送》之後,龍應台再度推出15萬字新書《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醞釀十年、走過三大洋五大洲,耗時三百八十天,行腳香港、長春、南京、瀋陽、馬祖、台東、屏東......從父母親的1949年出發,看民族的流亡遷徙,看上一代的生死離散,傾聽戰後的倖存者、鄉下的老人家>
龍應台說,「我再怎麼寫,都不能給他們萬分之一的溫情與正義」。藉由文學的溫熱,龍應台希望引領讀者一同誠實地、認真地重新梳理六十年前的這段歷史,看見一整代人「隱忍不言的傷」,重新凝視關於人的尊嚴以及生命價值,用最謙卑的心,寫出跨民族、跨歷史、跨省籍的一本書。
作者簡介
龍應台
出生在高雄大寮鄉,讀過的小學有:新竹東門國小、高雄鹽埕國小、苗栗苑裡國小。
童年在台灣中南部農村度過,少女時代在高雄茄萣的海邊漁村度過。
「龍應台」不是筆名,是真名;父親姓龍,母親姓應,她是離亂中第一個出生在台灣的孩子。.
留學美國九年,旅居歐洲十三年,在台北做公務員四年,以香港為寫作基地快滿七年。
她今天還歪頭在想:到底要在哪裡種下一株會開大朵黃花的絲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