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這一篇蘋果日報今日的特稿確實點出馬總統目前的「現實」考驗,ROC台灣的國名、主權與國際空間是否可以進入順境,在馬當選KMT主席後,兩岸互動也全權歸責於馬身上,馬若不展現足夠的魄力與智慧,堅持ROC台灣的主權,滿足大多數ROC台灣公民的期待,這將使在野勢力找到反噬的起點~~~~~
馬將胡一軍 反陷兩難(張子揚)
2009年08月03日 |
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後,自許「至少為台灣海峽帶來幾十年的和平」,香港親中媒體予以高度肯定,而胡錦濤在賀電中也順勢鼓吹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料馬在給胡的覆電中,竟要求對方「正視現實」,自毀「擱置爭議」的訴求,進而導致擱置已久的「中華民國存在」、「對等政治實體」等爭議,再度登上檯面。面對馬的挑戰,中共的回應煞費苦心。
|
首先,中共由素有鷹派之稱、但又只有半官方身分的海協會副會長王在希出面,企圖婉轉回絕馬英九、又不妨礙兩岸關係的發展。王的做法是不直接反駁馬英九的「正視現實」,而是從闡述胡錦濤的「建立互信」中否定馬英九。他從馬英九對台海和平的期許,引出政治互信是兩岸長期穩定的關鍵,他說,沒有政治互信就沒有軍事互信,有了軍事互信,其他層面的問題都可迎刃而解。而他所謂的「其他層面的問題」是指「正式結束兩岸的敵對狀態」與「簽署兩岸和平發展的框架性協議」,他表示前者須先處理好「雙方身分的問題,包括台灣政治地位的問題」(此話反映出他的正視現實),後者則必須奠定在「一中原則」、「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此話反映出他正視現實後的結論)。
王在希的陳述並未超過中共十七大以來的一貫立場,連新出現的「簽署兩岸和平發展的框架性協議」用語,都有十七大政治報告的根據:「我們鄭重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王在希的重申,旨在提醒馬,和平的達成必須仰賴政治互信,並要求馬正視這個現實。
互信基礎仍有疑慮王在希強調,胡錦濤的「建立互信」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上具有關鍵地位,而根據「新胡六點」的第一點,「堅持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是關鍵所在」。王認為兩岸目前的狀況是「互信不夠」,包括「台灣當局和高層人士看待大陸也存在各種各樣的疑慮」,「所以胡錦濤總書記始終把建立互信放在第一位」。此說顯示,中共對馬政府的企圖和走向仍有疑慮。
中共底線不會讓步在兩岸高層有溝通管道的情況下,王在希卻選擇公開點明兩岸互信不夠,顯示中共企圖向台灣和國際社會同時傳達一個訊息,即在兩岸政治問題方面,模糊的空間有限,底線則很清楚。
不論馬英九提出「正視現實」的動機是為了安撫內部或是對外交代,中共表明了對兩岸和平發展的底線不會讓步。在這種情況下,馬英九勢必難以片面締造台海數十年和平,恐將有損其囊括黨政大權的必要性;未來即若滿足中共的政治互信標準,則又恐動搖其擔任中華民國總統的正當性。因此除非中共調整立場,否則馬英九無論如何都將陷入兩難的局面。
作者為南華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主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政治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