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主文作者已經離開尋王很久了, 放一個相關PO 文在這~~~
工商時報 2009.10.08
拿不到諾貝爾獎 儒家害的 中國文化中庸之道 卻成抹殺創新精神元凶
記者彭志平/綜合報導
高錕奪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再度在大陸激起漣漪,許多人共同的疑問是,為什麼大陸人得不到諾貝爾獎?這個疑問其實在大陸已經爭論已久,包括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在內,許多人將矛頭對準中華文化,認為中華文化影響了創新研究精神。
雖然大陸當局始終沒有培養出諾貝爾獎得主,但高錕得獎,還是為大陸科學研究人才注入一劑強心針。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教授曹莊琪就說,「我們何必悵然若失?」他認為,去年和今年,連續兩年,華人科學家問鼎諾獎桂冠,從中透著一個信號——大陸科學家離諾獎越來越近了,「可能就是一層窗戶紙的厚度」。
離得獎距離越來越近
也有許多大陸學者認為,高錕早在1966年就發表了有關於光纖的論文,經過40多年的歷史檢驗,經過實踐、應用與社會貢獻的多重驗證,這項成果才摘得諾獎桂冠。大陸改革開放30多年,一度薄弱的經濟、工業基礎得以不斷充實,這些都為科學研究發展奠定了基礎。不少科學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比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所以,對於摘取諾獎要有耐心和信心。
儘管如此,近年來每到10月分公布諾貝爾獎得主時,大陸學界和媒體幾乎都會「例行化」的「反省」一番。楊振寧曾將原因歸咎於《易經》,認為「《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這個影響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儒家大一統思想抹殺創作
此外,也有學界認為,儒家文化「大一統」強調國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統一。「大一統」思想的積極意義是強調集體意識,但卻抹殺了個人的主體意識和意志的自由。
鬱悶中樂觀看待未來
當局對於研發預算的投入不足,也是許多大陸學界及媒體認為阻礙科學研究的原因之一。早在2001年度美國財政預算草案中,聯邦研究和開發經費高達853億美元,其中約50%用於基礎科研;更重要的是,美國的教育比大陸更加注重創新精神的培養。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清華大學教授吳佑壽就曾指出,制約大陸獲諾貝爾獎的關鍵因素在於大陸缺乏創新精神,特別是有的決策者缺乏創新精神。
雖然「反省」的聲音不少,但是也有學界人士樂觀看待。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就是其中之一,因為全球經濟焦點移往大陸,全球經濟研究中心也將移往大陸。
不少大陸科研工作者認為,在大陸從事科研,無論是經濟還是科研環境,都越來越好了。曹莊琪說,1980、90年代,科研人員要申請到研究經費很困難,研究「捉襟見肘」,現在研究經費相對充足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