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amn M聲稱,台籍日本兵被編入國軍多數是在1948年後,依此反駁余山福口述1945就被編入國軍的說詞。首先,這種反駁在邏輯上完全不成立:就算台籍兵多數是在1948年後才編入國軍,也不足以反駁余山福個人1945就被編入國軍的說詞。更何況,這種反駁所根據的前題未必符合史實:國防部宣稱派入國共內戰的台灣兵只一千七百多,與民間估計數字(起碼上萬)有相當大落差,同時,戰後台灣兵立即編入國軍的口述史料絕非罕見,而且當時編入國軍的台籍軍人至少有一定比例是招募成軍,並非各個都是受到強制。
那些對台灣兵有先入為主偏見的人一定覺得奇怪:「二鬼子」怎會自願加入國軍呢?其實根據這些老兵的口述,他們主動參與國軍,主要還不是為了填飽肚子!當時國軍軍容雖然令人不敢恭維,但是對這些戰後衣食無著的退役台灣兵而言,國軍的福利竟然還令他們嚮往呢。說穿了,無論是當日本兵還是參加國軍,多少都與民生問題有關,這哪是只關心政治,不細究歷史的世人所願意去了解?
2,Damn M聲稱,當時國軍不存在訓練一事。這又是天方夜譚了,一支軍隊再落伍,也不可能沒有任何基本訓練。假設您沒經過訓練,請問您子彈怎麼上膛?假設您沒經過訓練,請問您連手榴彈插銷怎麼拔又怎麼扔?假設您沒經過訓練,請問您上刺刀之後是不是準備等死?假設您沒經過訓練,請問防毒面具怎麼戴法?假設您沒經過訓練,我把一挺五O機槍丟給你,你會用麼?你連怎麼架槍都不知道咧。
孫立人認為國軍缺乏訓練,拜託,那是維吉尼亞軍校高材生對國軍訓練素質的很自然的負面評價,而不是真的說國軍跟老百姓無異,毫無訓練好不好!?
3,從余山福的路線圖來看,事先到山海關再到北平,然後天津,然後保定(以上河北省)。可見他講的不是1948平津會戰。 應該是1945年底在平綏一帶的幾場戰役。余山福在此是受訓多久,參戰程度多深,敘述不詳不可得知。這些戰役也非每一場都遭共軍「全殲」(何況「全殲」多只是誇大不嚴謹的說法)。接下來是1946的東北戰爭。特別應提的是,余山福提到興安。他說:
「我也有去過蒙古沙漠,後來又到東北,到鴨綠江,再到大連,後來又轉進興安。」
興安是在1947設省,卻不存在於如今的PRC行政區,余山福使用的是個存在時間短暫的地理名詞,時序上又吻合戰史,這更增添其說法的可靠度
4,Damn M強調民國三十八年上海戰役以全殲告終,因此認為余山福存活機率低。這是很荒謬的推論。再次強調,軍事上所謂全殲通常不是嚴謹說法。譬如徐蚌會戰也可號稱全殲,但孫元良將軍不就存活下來?戰敗將軍未能死守,沒有可能個人逃亡而不被槍斃的,部分將領仍能來到台灣也表示他有能力保存他的餘部。
5,Damn M以最後一段話將此文斷定為捏造:
下面這一段,顯然是不懂原住民的生活經驗的文史工作者胡亂編造出來的:
「在行進中遇到大風雪,很多官兵凍死,我是布農族人,適應高山生活,才能倖免於難」:布農族的聚落是在中海拔地帶,高山是獵場而非平常生活區域,台灣高山偶有風雪,但是布農族應對的措施是在風雪來臨前盡速下山,所以適應高山生活跟大風雪中存活是沒關係的。硬去拼的結果就是史上最慘烈的嘉明湖山難事件〈剛好那次死的也是海端的布農族〉。
布農族比平地人適應高山氣候是事實,他們也更懂得天寒地凍下的求生和保暖知識。但那跟他們同樣要避風雪並無矛盾。請問誰不避風雪啊?
我去過南投高山部落許多次(吃過飛鼠肉和原住民釀的酒)。台灣山地濕冷,在埔里著短袖還撐得住,一到仁愛信義,就得套上夾克。到了冬天,那種濕冷的刺骨寒風甚至超過歐陸乾爽氣候的零下幾度。
我不覺得Damn M的質疑有說服力
引用文章比ID4還猛
Damn M
這十幾年台灣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職稱叫「文史工作者」,這些人對於「創造」歷史相當有興趣,不過創造過了頭時,就變成科幻小說。
這位余山福老先生的故事就相當有科幻小說的味道,雖然說無巧不成書,不過這篇也太神奇了。我不是軍事迷,不過從一些基本的歷史地理常識,可以看出這篇的疑點:
1.「民國34年我隨部隊由基隆港搭船到山海關」:搶佔東北是1945時美蘇雙方的大戰略,因為華北陸路受阻,所以國軍透過美國海軍的運補登陸遼西,時間是1945年底沒錯,問題是台灣當時也是同步在接收過程中,余先生能在這個時間就被編入國軍送入東北戰場,跟多數台籍國軍老兵是在國共戰事逆轉後,1948年才送入戰場的經驗截然不同。
2.「在大陸的北平有五年時間。那時候在北平有訓練」:國軍控制北平的時間只有三年,而且當時的國軍根本不存在「訓練」這一回事,這是孫立人亟欲建立軍隊訓儲基地的原因,多數的台籍國軍,也是當時編入鳳山的新軍。
3. 「我們在北平作戰以後還有到天津、保定和安鄉」、:平津戰役是以傅作義投降告終,基本上當時在平津的國軍作戰部隊是「全殲」,國軍能以個人身分逃走的就跟中樂透差不多了,逃走了還能再穿越徐蚌會戰戰區,而且是編入國軍進入上海再到金門,這種機率應該比連中三次大樂透還低。
4.「我38年到上海再到金門」:上海戰役基本上也是以全殲告終,能夠透過海空運離開上海的不是普通人,更別說一個台灣原住民兵了。
5. 「我也有去過蒙古沙漠,後來又到東北,到鴨綠江,再到大連,後來又轉進興安」:國軍從未越過哈爾濱、齊齊哈爾這一條戰線,轉進興安已經不是機率問題,因為根本無此可能。
總而言之,余山福老先生一人經歷了東北戰役、平津會戰、渡江戰役、金門戰役,這種戰史在國軍中除了老蔣外應該只有他一人。
余先生可能因為不熟悉中國史地,所以記憶有些錯誤,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下面這一段,顯然是不懂原住民的生活經驗的文史工作者胡亂編造出來的:
「在行進中遇到大風雪,很多官兵凍死,我是布農族人,適應高山生活,才能倖免於難」:布農族的聚落是在中海拔地帶,高山是獵場而非平常生活區域,台灣高山偶有風雪,但是布農族應對的措施是在風雪來臨前盡速下山,所以適應高山生活跟大風雪中存活是沒關係的。硬去拼的結果就是史上最慘烈的嘉明湖山難事件〈剛好那次死的也是海端的布農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