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尋王之盟
市長:文俠隱  副市長: Chocola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國際萬象【尋王之盟】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Nobody 區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惡兆
 瀏覽5,137|回應41推薦4

Nobody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文俠隱
Chocola
張爺
筆記阿本

李登輝的七塊論可能提早了十五年提出,中國大陸長期以來令人不敢輕忽的原因,並不是他真的很強,而是人數實在太多!一個小問題乘以13億都將變成複雜的問題,中國大陸的過強與崩潰,對其周邊國家甚至於全世界都將是惡夢.

任何有理性的人,皆希望中國的和平崛起,所謂的和平崛起,是希望經濟面的進步帶動政治制度的變革,但三十年過去了,經濟讓一部份人富起來,卻仍然有大部份的中下階層與盲流,政治面絲毫未見有任何變革,反而鉗制得更加勞固.另一方面和平崛起是希望中共中央能謹慎的使用武力,降低周遭國家的威脅感.

目前世紀金融風暴對中國大陸的衝擊是必然的,但後果卻是難以逆料的,僵固的體制須要一些衝擊促成他的改革,但又不希望過度的衝擊,使得中國倒退到軍閥混戰的局面,況且世界各國有多少企業都在中國大陸,混亂的局面是誰也不樂見的.

但是對混亂局面的應變計劃卻是絕對必要的,混亂意即失序;掠奪;殺戮;對抗與救援,在全球化的時代,某種程度上,經濟的掠奪其實也是一種戰爭形為,只是弱國無力反抗強權,強權只是付出較少的代價,(例如代理弱國的電力或油田事業等)換取長期的軍事經濟利益.

但中國大陸太大,人口太多,混亂與失序後的整理將讓全世界付出極高的代價,如不幸真的發生此種現象,清末沈葆禎的六省聯盟抵拒義和團之亂,不失為一種極可能的應變模式.

.

惡兆-中國經濟降溫之後 

The Writing on the Wall: China and the West in the 21st Century 

·                                 作者:威爾.賀頓

·                                 原文作者:Will Hutton

·                                 譯者:林添貴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090122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3264293 

·                                 裝訂:平裝 

      北京政府是在各種非常複雜的因素之間保持平衡:要維持高經濟成長率、高社會控制、和平國際關係,又要加強共產黨控制、鼓勵消費、逐步開放。但只要稍有不慎,中國經濟很可能引發強大骨牌效應。

○○七年,中國和西方皆認為,縱使中國在經濟、政治、社會方面有頗多弱點,它卻相當強大,可避開西方市場的衰退。大家普遍認為,中國獨特的經濟模式會奮力前進,支撐住現在已和西方脫鉤,不再依附、連屬於西方的亞洲經濟。通膨問題固然難免,經濟仍然繼續成長。中國經濟或許會遲緩下來,但不會出現危機。

現在可不了!中國二○○九年的經濟將會遲緩下來,達到改革開放以來僅見於天安門事件之後那幾年的水平,甚至可與毛澤東時期相比擬。大家認識到中國不僅與世界各國唇齒相依,而且它以儲蓄率恆常逾國內生產毛額(GDP)四%以上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其實非常危險。通貨緊縮和經濟衰退是當前最大風險。

中國消費量占其GDP的份額遠小於儲蓄所占的份額,全國消費支出還低於義大利。全世界大部分開發中國家的消費占其GDP的六%,中國卻只占三七%。它的成長來自於投資和出口。如果中國的出口停滯,它的經濟就會遲緩下來;現在,人民幣對美元升值、西方市場衰退,就是如此。過去十二個月,它的成長率已下挫四分之一,未來十二個月進一步大跌的機率也很大。世界銀行預測二○○九年中國成長率僅有五%,遠遠不及消化來自農村新勞動力、從國有企業下崗工人所需要的成長率。

投資也無法填補這個缺口。中國的港口、公路、鋼廠、水泥廠和化工廠現在已經飽和,它們僅用上產能的一小部分。體認到產能遠超過現在下墜的需求之後,中國的泡沫經濟也像西方國家一樣爆開來。中國股市已經崩盤,房地產價格也正在崩跌中。鄰近香港的珠三角製造業重心已經摧毀。二千二百家鞋業工廠已有二分之一關廠,三千六百家玩具工廠也收了三分之一。

投資效率變差 投入與產出比例比他國差 

今天中國需要多投資五.四美元,才能產生一美元的產出,比例大大高出英、美等已開發國家。但是,二十年前中國只需投入四美元就得出同樣的結果。換言之,這個已經非常沒效率的經濟體,變得更加沒效率。整體來講,中國都是這副德性。一九八年代中國每年必須增加九%的資本投資,來產生九.八%的成長率;但是到了一九九年代末,它每增加一二%的資本投資,成長率不增反降,只有八.二%。

香港豐銀行的曲宏賓(Qu Hongbin)和馬小平(Sophia Ma Xiaoping)證實這個驚人的浪費現象。他們也算出現在投入與產出的比例,已低於毛澤東主政末期。與其他國家相似的發展階段做比較,得出的結論也一樣不妙。一九七年至一九八年之間的南韓和台灣,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五年之間的日本,以及一八九年至一九一年之間的美國,它們都市化和工業化的速率,全都和一九九八年至二○○四年之間的中國相似。然而,中國卻須比日本至少多出三分之一投資,比台灣和南韓多出一倍投資,才能達成同樣結果。

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做法還能撐多久?有一個壓力點是內部經濟結構,另一個是外界因素——中國綁住了人民在國內每一分錢的儲蓄,因為它需要儲蓄量越大越好,才能以最低的利率支援最大的投資需求。它也希望維持人民幣盡量有競爭力來促進出口——即使中國經常帳順差每年賺進約等於GDP八%的金額,而且每年也吸入約六百億美元的外人直接投資。中國人民銀行以現行匯率買進美元,因此中國外匯存底大幅增加,目前每年約增加兩千億美元。中國越是成長,外匯存底就越加增高。

人民幣升值的兩難 出口降低又壓縮農村所得

一般共識是,人民幣對美元的幣值約低估了一五~四%之間。換句話說,即使中國的工資低廉,它的出口與其他中等所得開發中國家的出口相比,還是偏低。因此,如果中國當局允許人民幣依供需律上下浮動,人民幣對美元勢必升值;反過來說,美元對人民幣就會貶值。中國就會出現貨幣損失,它的外幣資產會消失三千億美元(編按:以一兆美元外匯存底的三成計算)。麻省理工學院的布藍查德(Olivier Blanchard)和吉亞瓦玆(Francesco Giavazzi)在一篇論文中估算,中國每年外匯存底增加幅度在兩千億至二千五百億美元之間,一旦人民幣大幅升值,這些存底將跌掉六百億至七百五十億美元之間,約是中國GDP的三.五%。

布藍查德和吉亞瓦茲估計,人民幣幣值低估三%,由於出口上升,替中國增加.四五%的成長率。因此,中國人民銀行擔心人民幣升值會使每一年減少三.五%GDP之際,它增加了.四五%的成長率——如果局勢還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這似乎是不錯的報酬率。中國的貨幣政策對成長還有一個貢獻,中國成長策略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就是把國民儲蓄鎖在國內。如果它向美國的壓力退讓,同意人民幣自由浮動,它會希望制止其貨幣升值。此時若要人民幣不大幅升值,最好的方法是准許中國人把戶頭裡的錢帶到國外,供應世界市場需要的人民幣。那麼,有多少錢會離開中國呢?布藍查德和吉亞瓦茲估計,大約四分之一會流到國外。鑒於中國銀行體系的結構,這個數量將降低其儲蓄基礎之成長四分之一,也就是說它以今天的低利率貸放的能力降低了四分之一。採用世界銀行的數字,它會降低四分之一來自投資的成長——每年約一.六%的成長率。換言之,資金管控和外匯存底累增,約值中國每年兩個百分點的成長率。

這還不是唯一的結果。如果人民幣升值,與世界市場價格連動的中國農產品的價格將降下來。人民幣購買力上升之際,世界市場價格反映回來就是國內價格也會下降,國內農村所得也會下降。農業生產力水平極低,意味著農村所得勉強堪可溫飽,如果人民幣升值的話,勢必引發危機。中國在二○○○年每年每人加值平均僅有四百九十美元,馬來西亞是四千八百五十一美元,連菲律賓都有一千零四十美元。這會立刻加速中國三億農村勞動力大軍往城市移動、尋找工作機會,農村儲蓄率也會更加降低。

邁向正常國家之路 必須降低儲蓄、刺激消費 

照這麼說,中國極力抗拒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就有道理了。二○○五年夏天,中國政府稍微讓步,推出有管理的浮動,讓人民幣微幅升值,也暗示未來還會微升。中國怎麼做都很為難。假設它如美國所願,讓人民幣更自由浮動,可是又以現行的資金控制來保護它的儲蓄實力,則人民幣會升值,出口成長降低,且擠壓了農村所得。如果中國人獲准把資金移到國外,固然可以抑制升值,卻會降低目前低利率下的儲蓄大池。兩者都會減緩成長率。可是,這又會觸發呆帳大幅上升,給銀行體系帶來災難。

另一方面來講,現狀也同樣難以維持。世界各國吸收中國目前每年二五%出口成長的能力,業已到了極限。二○○五年中,歐洲和美國抗議中國紡織品對其出口暴增,就是警訊。西方經濟體面臨中國廉價出口商品大量湧至,需要時間去調適,以此一速率取得存底的財務副產品,也變得越來越困難。中國人發現越來越難防堵熱錢湧入中國所帶來的通貨膨脹影響;中國的銀行被要求購買政府公債以降低現金流量,不會放貸,但是它的貨幣供給額仍以每年近二%的速率成長。為了使遏堵奏效,銀行將被迫增大低利率債券的部位去持有其資產——現在它們已持有七千億美元的部位——可是這將直接降低它們原本就低的獲利能力。政府將被迫提升利率來貼補它們,並且抑制貨幣供給額的成長,減緩經濟發展,使得中國若干低利潤的企業陷入困境。

中國必須停止以這種速率累積外匯存底,必須允許人民幣浮動,必須允許中國儲蓄人把錢移到國外,以減緩人民幣升值走勢。唯有如此,中國才能降低其國內貨幣供給的成長,打消通貨膨脹危機,減緩出口力道。但是,這麼做也會降低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儲蓄率、投資,以及農村所得——而且如果不做重大改革,它也會增加社會抗議的風險。當局一再推遲,不願做出決定,外匯存底遂大幅攀升,一旦幣值終究必須重估時,產生巨大損失的風險更大。這是一個贏不了的局勢:匯率浮動和接受成長降溫,或是匯率不浮動和接受成長降溫。成長降溫無可避免會暴露出銀行體系的弱點,它將迫使經濟成長更加減緩。它將和日本在一九九年代銀行界轉弱後所經歷的結果相似。

不管怎麼做,中國的經濟模式在未來五到十年必將開始變革。世界各國不能再以目前速率無止境吸納中國的出口。中國不能再以目前速率累積其外匯存底。不論是基於社會因素或是經濟因素,農村的生活水平不能再更加落後於城市的生活水平了。城市經濟越成長,農村儲蓄就越需要繼續成長,可是農村經濟所占比重卻是每年持續萎縮!

中國必須成為更正常的國家,要有更多的消費、更低的儲蓄和更有效率的企業。但是這得要對列寧主義式的統合主義做出重大變革。中國共產黨面臨了第二個絕對贏不了的情勢。它可以放鬆政治控制,允許經濟改革過程完成,或者它也可以保持政治控制,坐視經濟矛盾加深,造成社會緊張,進而可能迫使它失去政權。沒有人敢斷言情勢會如何發展,我們可以說的是,抉擇的時刻已越來越近——而且很快就逼到面前。(本文摘錄自第六章)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3215395
 回應文章 頁/共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參考書
推薦0


Nobody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引用文章末日派信徒如是說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3399990
平衡城鄉差距
    回應給: rick123(ri232004) 推薦2


Nobody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張爺
Chocola

中共中央也一直努力在平衡城鄉差距,宏觀調控一方面壓制一線城市過熱的經濟發展,一方面也要注意內陸省份的平衡發展,最近新的農村土地政策--土地權流轉,也可說明了中共中央對農村問題的重視.

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是先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目前是一部份人先富起來了,但這少部份的人卻掌握了絕大部份的財富,那麼下一步呢?

先不論國家主義的意識型態,一個國家要長治久安,民富國強,先得要有堅實的中產階級,如果國家掌握了過度的權利與資源,但資源的分配長期不均,那麼這樣型態的國家容易暴起暴落,過去歷史有太多案例可循.

其實現今中國有著絕佳的機會興起,但是也明顯有著許多困難與障礙,興起的原因自然相對著歐美經濟勢力的衰弱,其實只要中共中央把全國土地逐步實施私有化,那麼這個經濟體爆發出的能量將是人類史上最耀眼的.

但目前中共中央無法做得到,其最困難的原因是在共產黨自身的意識型態還須要維持社會主義修正路線,其二是太多嘗到財富滋味的貪婪官商,如果土地私有化,將強烈的助長了這些貪婪官商,底下貧困的百姓尚未蒙其利而先受其害.

這就是中國為什麼興起的這麼慢,過程這麼艱困的原因了,原因就出在共產黨.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3240511
大陸經濟發展之難處邁向正常國家之路 必須降低儲蓄、刺激消費
推薦3


ri232004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Chocola
Nobody
張爺

大陸經濟發展靠出口 投資 與消費
出口目前看起來很難 因為全世界不景氣不知伊於胡底
靠四兆人民幣政府投資似乎也不是很多 還不知道錢在那裡 還分兩年來做
最後靠消費 政府想要降低儲蓄率 刺激消費 但大陸社會福利不足 人民不敢消費 因為生病要花大錢 年輕人也不敢消費 因為一大部份人要存錢再貸款買高價的房子 (我早說房價過高是經濟發展毒瘤 大陸似乎正在嘗到苦果)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3239278
貧富差距
推薦3


Nobody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Chocola
文俠隱
張爺

中國面臨的挑戰:貧富分化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7240000/newsid_7246600/7246661.stm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三十年,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貧富分化的現象也日益觸目驚心。一邊是大都市中燈紅酒綠,一擲千金的奢華﹔另一邊則是街邊流浪的兒童,和沒錢治病,在家等死的窮人。這種貧富分化的狀態已經引起了整個社會的關注。中國領導人近來也一再表示,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注意社會公平。在2007年秋天舉行的第二屆中歐論壇上,中國貧富分化問題是討論的重點之一。

BBC記者嵇偉採訪了參加討論的數位學者。探討中國面臨的挑戰 - 貧富分化。

中國的貧富差別問題從1990年代初開始尖銳化,而且越來越可能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最大因素。2003年中國媒體透露的統計數字顯示,中國的十萬億元銀行存款中,有百分之八十為佔全國人口百分之二十的人所擁有。與此同時,據2007年夏天亞洲銀行發表的一份報告推斷,中國目前生活在世界銀行設定的日均一美元貧困線以下的人數為三億,是官方統計的三倍。這種巨大的貧富分化主要體現在社會群體之間、東西部之間和城鄉之間。造成這些差別的原因諸多,1980年北大區人大競選的十位競選人之一、SEE生態協會執行理事楊利川認為,首先是傳統的體制與政策原因:

楊利川:過去結構上的這種貧富差距本身就很大。比如,從50年代以來,計劃經濟所造成的城鄉差別,剪刀差的問題,城市人口所佔有的資源和農村人口所佔有的資源非常不一樣。那麼改革開放以後,實際上最初是農民先富起來的,後來城市人才富起來。

中國共產黨在建國後,在財富分配問題上採取的是 "結果公平法",雖然導致了城鄉差別,也抹煞了個人奮鬥致富的機會,但老百姓獲得的份額儘管少得可憐,卻是相對平均的。這種情況到1978年開始改變。北京工業大學中國經濟轉型研究中心主任黃海峰認為,改革開放之後,地域經濟尤其是東西部的懸殊越來越大。

黃海峰:中國的幾十年的經濟改革開放中,確實存在著,特別是區域之間的貧富懸殊問題。先從東部開始,然後往西部逐漸發展。東部的發展,長期以來作為一個重點,經濟也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所以東部比西部地區顯得富裕程度更高些。如果這種貧富懸殊過大,就會造成社會的不公平,以及社會內部的衝突。

東西部差別的急劇增大,再加上傳統的城鄉差別,是造成1980年代末開始的民工潮的主要原因。華南師大政治與行政學院副教授、《市民》雜誌副主編唐昊認為,這一正在為改變貧困生活狀況付出最大努力的群體,並沒有獲得應有的權利。

唐昊:在戶籍制度,勞動保護等各個方面,對於民工是沒有保障的。這些制度上的安排,會使他們的生存和發展的能力受到限制。民工掄著20重的大錘砸廢鐵,然後再送進高爐口。這種非常繁重的勞動,砸碎一噸廢鐵,價錢只是兩元人民幣,但即使這麼低的工資也有人搶著去做。就是因為農民工在這裡的待遇再差也要比在老家種地收入高。

改革開放後中國政府提倡致富機會公平或者程序公平,但唐昊認為,這一貌似公平的競爭機會,其實是建立在不公平的起點上的,他以下崗工人為例。

唐昊:下崗工人這一群體,在以前幾十年中,以低工資這樣的形式為企業和國家的財政稅收做了貢獻。而企業的剩餘利潤很大程度上是被以財政利潤上交的方式拿走了。這樣工廠的福利,再發展的基金以及工人退休和治病所需要的費用,工廠實際上是難以支付的。而在新的一輪改革過程中,工人又面對下崗,工人群體是在改革中受損失比較大的一個群體。這種損失以剝奪他們未來發展的機遇作為表現形式。包括他們沒有更多的餘錢去進修,也沒有更多的資金去投資或者是創業。他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獲得再發展的權力,是相當困難的。所以他們作為一個群體在經濟上,社會生活中就被邊緣化了。

有一些看起來可以享有較好的發展機會的群體,實際上也被剝奪了公平發展的機會,比如中小型的民營企業。唐昊說:

唐昊:民營的中小企業承受著世界上最重的國家稅收負擔之一,使得中小企業背上一個很沉重的包袱。所以中小企業在中國近幾年來,是以每年減少八十七萬家這一數字來逆發展。

資源分配與發展權不公平的背後是特權與腐敗。

浙江林學院旅遊學院客座教授、從事生態旅遊開發的陳旭軍認為:一部分人迅速的富起來,並不是靠正當合法的手段。他們在資源分配當中,在改革開放的第一階段,他們可能取得一些特權,像政策啊,批文啊等等。現在也有一些人通過壟斷的政策和地位,比如說,國有的壟斷企業。還有一些是通過不和法的,比如說,權錢交易等等。

特權與腐敗不僅僅體現在獲取與分配金錢和物質資源方面,還體現在像教育和醫療等公共服務體制方面。楊利川指出,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這些方面所反映出的社會價值的不公,可能激化社會矛盾。

楊利川:這些年來,在教育問題上,很多人說上學上不起,在醫療問題上,說看病看不起。總體上,我認為是資源的壟斷造成的。比如,教育的官場化,醫療資源過多的壟斷。國家又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所以監管不利,它又賣藥又賣醫療器材,同時它本身又作為一個監管單位。在教育方面的腐敗也是非常嚴重的,壟斷了教育資源。現在愈來愈多的人要上大學,更不要說所有的人都要上醫院。這是資源的分配問題,如果上學上不起,上醫院上不起,甚至有的農村孩子考學已經考上,卻沒有經費上學,有自殺的呀。家長自殺的,孩子自殺的事例都有。這不就是激化社會矛盾嗎?

教育歷來被中國人看作是個人發展最重要的途徑,黃海峰解剖教育機會的不均等所帶來的發展機會的不公正。

黃海峰:任何國家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會帶來很多社會的變遷。這個社會變遷呢,我們稱作社會分層,就是很多人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有了更多的受教育的機會,他就可能作為自富階層。但另一部分人,由於生活在西部或邊遠落後的地區,他可能享受不到這種社會經濟增長的經濟利益。

對比上海與河南中學生的教育投資,唐昊認為,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會使現在已經很大貧富差距拉得更大。

唐昊:教育,本來是作為最底層的民眾包括他的子女向上流動的最有效的一個機會。中國的教育體制,以前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這種公平的受教育機會,但今天這個教育上的差距已經相當大了。一個上海的中學生,在他身上每年的教育花費是一個在河南的中學生每年教育花費的58倍。可想而知,享受著不同程度教育的孩子在他以後的成長中差距會有多大!還有戶籍制度,就業機會等等這些方面的限定都會使得現有的貧富差距有愈來愈大的趨勢。這個差距達到一定程度的話,那麼可能會產生無法預料的整體性的事件,還有個人化的反社會的事件。

中國的貧富差別有極端化的傾向。有些地方十幾歲的女孩沒有衣服穿,冬天一家人只有一床破被子。許多窮人得了重病沒錢去醫院,只能在家等死。但另外一個中國,數萬元人民幣一件的睡衣和幾百萬美元一隻的手表不愁沒有顧客,勞斯萊斯車的購買量已經超過日本,中國的奢侈品市場正在以每年百分之2030的超速增長,可望在不久的將來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一。這種分化造成了社會階層間的緊張對立關係。

陳旭軍:相對貧困階層,他們的忍受程度已經到了一個比較危險的境地。在他的權益不能得到很好保障的情況下,這就很容易形成一種緊張對立的關係,比如,有民工拿著炸藥進到礦主辦公室,大家同歸於盡,以死來抗爭。

按照唐昊的看法,即使中國目前的貧富分化日趨嚴重,這並不是導致人們不滿的最根本原因。

唐昊:中國的貧富差距,目前來講並不主要是物質差距上的問題。差距本身呢,也許可以通過種種方式來化解的。引起社會矛盾的原因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第一個是貧富差距本身的存在。第二個是改善這種差距呢,是遙遙無期的。人們不一定會因為貧富差距而產生不滿,卻會因為對貧富差距結果的固化而產生絕望,而導致不可預測的行動。

孔子曰,不患貧而患不均。個人發展的起點與規則的平等,在任何國家都是社會公正的核心所在,是保障社會穩定與否的關鍵之一。黃海峰認為,緩解社會矛盾,必須平均權衡各階層的利益。

黃海峰:社會的緊張和衝突可能會在某些時候產生,所以政治家應該考慮到權衡社會的資源以及社會關係的和諧化。就希望通過法制的框架以及構建一種良好的社會體系的框架緩解這樣的社會問題。

陳旭軍指出,消除導致貧富分化的腐敗與特權,對中國政府自身大有好處。

陳旭軍:逐步地消除建立在一種不光明,不光彩黑暗的權錢交易上的那種特權,是對中國健康發展的一劑良藥。我想政府也想解決這個問題,他也同樣面對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問題。

草根民眾對貧富差別擴大化、固有化以及可能發展為代際傳承的擔憂,也是胡錦濤政府提出創建和諧社會、避免社會衝突的一個根本原因。黃海峰相信這也許能解決中國目前的社會矛盾:

黃海峰:和諧社會的概念,如果落實到具體行動上的話,通過法律,通過制度的建設,在通過成立在各行業協會的中介組織,通過一種政府引導,企業承擔責任,公民參與的一種三位一體的機制能夠克服目前的一些問題。

用各方的聲音監督和制約政府,是陳旭軍衡量和諧社會的標準。

陳旭軍:一個健康和諧的社會,是各利益的相關體都能充分地表達他們的願望。而這種願望也被其他的族群,包括政府,包括社會的各個階層所能接納和尊重。各方面的聲音得到充分表達,就能夠形成社會的一種制約的力量,對於一些不那麼好的決策,這個社會就有一種健康地反省的能力和糾錯的機制。

但是中國被一些國際組織列為全世界新聞自由最差的國家之一,北京當局近來拆除上訪村、加強對政治異見人士的壓制等,都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和諧社會的構建還有漫長的路要走。那麼怎樣才能更實際的解決中國目前由日趨嚴重的貧富差別導致的社會問題呢?唐昊這樣回答:

唐昊:很簡單,就是還給每個社會群體公平發展的權力。這需要靠外在的制度來保障,政府需要保障所有這一切的行動不受干擾。

農民是中國貧富分化現狀中最大的受損群體,根據中國官方學者的報告,中國農民的生活水平比城鎮居民落後七年。曾經擔任過副縣長的楊利川在推崇用民主和法制制衡權力之外,還提出土地制度和土地資源的改革。

楊利川:一方面,還是應該加強民主的建設,對權力的制約。我說的民主,不是指的一般的發揚民主,還是要從政治體制上根本的改變,比方落實選舉制度,落實法制的基本規則,包括司法的獨立。真正使得權力得到制衡,資源的分配能夠有民主的制衡。另外,就是逐漸地開放一些農村的資本市場,包括土地制度的進一步改革,使得資源的分配在更大的範圍內能夠達到平均化,達到一個合理的流動。

對於如何消除貧富差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一點許多學者都同意,那就是,一個以消滅剝削階級、實現社會大同為奮鬥目標的政黨,在它統治的國家,貧富分化程度應該相當小。所以如果不及時調整與消除這種日趨極端化的貧富差別現狀,中國政府面對的可能不僅僅是受損群體的不滿,而且還將面對建政理論根據的挑戰。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3232999
預言跟預測不同在那裡?
推薦2


Nobody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張爺
Chocola

全球經濟預言克魯曼觀點 POP Internationalism

·                                 作者:Paul Krugman

·                                 原文作者:Paul Krugman

·                                 譯者:周翠如

·                                 出版社:先覺

·                                 出版日期:19990501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607360X

·                                 裝訂:平裝

這是一本家喻戶曉的名著。

  經濟大師克魯曼是第一個對亞洲經濟奇蹟﹐提出悲觀論點的學者。他在1994年因指出亞洲經濟奇績將風光不在而聲名大噪,奠定他成為新一代經濟大師的地位。

  克魯曼在本書中指出,亞洲的經濟奇蹟,是由快速增加的勞動和資本所帶動,並非藉由效率的改善所帶來的成長,由於投入導向的成長有其限制,所以亞洲的成長一定會趨緩,而且奇蹟無法再被複製。

  當時他的意見被認為是少數派的大膽發言,並未受到重視。直到1997 年的亞洲出現經濟危機﹐為克魯曼的理論提供了最佳的真實佐證﹐證明他有真知灼見。

  本書同時也涉及了時下對國家競爭力一詞的錯誤判斷、世界貿易的政策辯論以及經濟觀點的扭曲。

  克魯曼提出,世界經濟是一個複雜的網路,國與國之間貿易的目的在於需求上補弱增強,而非弱肉強食,每一個國家都能找到適合出口的條件及產品,一國貿易的興盛,與他國生活水準的降低並無直接關係。

  克魯曼以縝密的經濟學概論為基礎,推翻言詞空洞的煽動言論,「競爭力的重要性」只不過是有力人士用來掩飾自我利益的藉口。

  克魯曼不盲從附和流行性議題,他在乎的是經濟學的真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3228800
經濟學家不如司機?
推薦2


Nobody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Chocola
張爺

當然,台灣媒體記者的文章是當不得真的........

經濟學家不如司機?

商業周刊1105  2009-01-26 撰文者:楊少強

 

經濟學界盛事——美國經濟學會(AEA)年會,已在一月初召開,在這個著名經濟學家齊聚的場合,一般人若想從他們身上找到解決不景氣的藥方,恐怕要大失所望: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經濟學家布蘭德(Alan Blinder),在年會開幕當天就稱,好消息是前一天股市大漲,壞消息則是股市上漲乃因人們誤以為美國經濟學會可提出什麼靈丹妙藥。

經濟學家對這次金融危機事前無力預知,事後束手無策——有策亦是照搬一九三年代凱因斯(John M. Keynes)「擴大政府支出」的老套:美國新任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任命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羅默(Christina Romer),日前開出的藥方是「增加政府支出」及「減稅」,這和凱因斯寫給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公開信,建議治療一九三年代經濟大蕭條的方法:「透過借貸而非對現有的所得課稅,以融通政府支出,來增加全國消費力」幾乎如出一轍(諷刺的是羅默曾研究過,美國後來脫離經濟大蕭條,並不能全歸功於凱因斯式的政策)。


儘管不少經濟學家還在「擁凱」、「反凱」間爭論不休,部分經濟學家已開始思索更深刻問題:經濟學為什麼不能預見這波危機?


麻省理工學院(MIT)經濟學家艾思摩古(Daron Acemoglu)日前發表文章稱,有三個觀念蒙蔽了經濟學家:一是以為經濟劇烈變動的時代已一去不返;二是以為市場會自動監督投機行為;三是以為大企業會自我監督,但從過去的安隆(Enron)到這次美林、雷曼兄弟證明此認知「已被判死刑」。


看小說訂政策?葛林斯班挨批


艾思摩古還指責政策制訂者「只從艾藍德(Ayn Rand)的小說而非經濟學理論出發來制訂政策,」此話應是在暗批聯準會前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葛林斯班是眾所周知艾藍德「自利至上」哲學的信徒。

實包括艾思摩古,以及被其批評的葛林斯班在內,都把這次金融危機當成無法預測,二○○八年十月葛林斯班在美國國會作證時宣稱,聯準會的電腦模型與經濟學家都沒有預測到這次危機,言外之意是這個危機世上無人可預測到。

然而二○○六年美國房價急轉直下前,早有人提出警告,耶魯大學(Yale)經濟學家席勒(Robert Shiller),在二○○八年十月《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就曾說:數年前在邁阿密,一位計程車司機就指著無所不在的建築工地告訴他,到處都在蓋房子,市場供應過剩,遲早會有大災難。


當房價不斷走揚之際,如艾思摩古所說,多數經濟學家對此安之若素,據曾任職美國財政部的經濟學家巴特列(Bruce Bartlett)整理的資料,曾事先警告美國房市已泡沬化的,只有席勒、利墨(Ed Leamer)等少數經濟學家(美國勞動統計局統計,二○○六年全美有一萬五千名經濟學家),「結果根本沒人聽」。除了這些極少數外,為何多數經濟學家見識,反而不如席勒口中的計程車司機?


席勒的解釋是:一群專家講的話不會離群體值太遠,若發言和群體共識不同,可能會讓其地位告終。但經濟學家真如席勒所說,受到「群體思考」制約,則接下來問題是:為何多數經濟學家思維都如此類似?


這不禁令人想起一九三年代經濟大蕭條,經濟學家也是事前無知、事後無力,只有當年參加國家考試、在經濟學一科成績不理想的凱因斯提出新主張,才挽回經濟學一點顏面。


不知這波僅次於一九三年代大蕭條的金融危機,會不會有另一個凱因斯出來拯救經濟(以及經濟學)?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3228725
預測天氣,地震和經濟.
    回應給: 張爺101(soros) 推薦1


Lohengri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張爺

預測天氣和地震牽涉到非線性流體力學方程, 事屬Chaos.  當然在某些特定情況下, 用大型電腦拼命算還是可以得出些結果的.  最成功的例子是美國氣象局對颶風的預測.  它可以大概算出颶風的途徑, 而給出幾小時的警告, 讓民眾有時間撤離, 功德無量.  不過這是用最現代的數值分析法加超大電腦加全時衛星追蹤修正才做到的.  這和那些拍腦袋鐵嘴完全不是一回事.

經濟就更牽涉到心理學的問題.  要說預測的話, 我一個朋友住在華盛頓特區附近, 從1998年起就一直想買房子, 可是房價居高不下, 我跟他都認為, 這是個人為的bubble建議他等一等.  到了2001年發生9/11, 經濟受到衝擊.  他以為房價會跌, 我羅鐵嘴告訴他, 可能因為反恐, 政府開支大增, 華盛頓經濟反而看好, 房價還是漲.  結果證明羅鐵嘴預言完全正確.  現在經濟危機是美國房貸風暴引起的, 也就是說1998年羅鐵嘴說高房價是個bubble完全正確.  可現在羅鐵嘴還是說華盛頓房價不會下降太多, 蓋美國政府馬上要花大錢救經濟, 華盛頓經濟還會看好, 別的地方房價會大跌, 華盛頓不會.  羅鐵嘴這次是否又有先見之明, 偶們拭目以待.

扯遠了, 還是回到中國和美國的宏觀經濟這個話題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3226201
再談經濟預測
    回應給: Lohengrin(lohengrin) 推薦1


張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Chocola

我只是認為老羅為了批評nobody所引用的宋先生,釜底抽薪,索性將經濟學的預測專業給抹殺,這就太極端了。

「預測」的定義也不是由老羅在給的,而總經預測並非是非題,而是申論題,哪會有固定百分之五十準確率的問題!

另外將總經看壞與Options作空的成功率並論也是老羅創的議題,我正好認為預測是預測,操作又是另一門功夫,不宜相提並論。

不過,避險基金大師索羅斯就是名「宏觀投資大師」,他就是集預測和操作兩項專長於一身。他與巴菲特在多年前就開始看壞美國經濟,這次金融風暴這兩位都算是先知先覺者。

在不同的領域,人們對「預測」的效度有不同的接受標準,但預測是種積極求知和實證的必備工作,若不提出學理根據,而逕行抹殺特定學科的預測可能性,這種態度只能說是偏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3226105
回到焦點
    回應給: 張爺101(soros) 推薦0


Lohengri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很多人還是搞不清什麼是預測.  你的預測準確度要超過常識告訴你的事情才有意議.  這就是我前面說的, 你每年預測經濟蕭條, 總有一年是對的,  那個明天下雪的預測也是這種東西.  拿出宋先生所謂的預測經濟蕭條而給他權威地位是個很不嚴肅的做法.

本來是在討論中國經濟的問題和中國經濟在此次危機中的問題, 後來變成美國經濟, 這還不算太離題.  但要討論這個問題, 就得擺事實, 講道理, 而不是樹個根本不是權威的權威來證明自己有理.  其實我也一直在看Krugman的專欄, 那是真正的權威. 可你看我抬出Krugman沒有?  要直等到Nobody網友把他抬出來, 我才提到Krugman.

討論的問題是美國整體經濟問題, 是百分百的宏觀經濟.  這和每天實際操作和買賣股市沒有很大的關係.

我對那個宋先生的論點, 都給出了批駁, Nobody網友不反駁我的論點, 卻在宋先生是不是權威, 和能不能預測經濟這個事情上打轉.  好吧, 我們退一萬步, 就算宋先生是蓋世奇才.  但他還是需要具體回答我具體的批駁吧?  宋先生沒在此寫文, 但Nobody網友既然長篇大論地引文, 也許讓他來回答.  我這不是故意抬槓.  寫文章討論誰是權威沒有意議, 討論誰鐵口說準明天的天氣也沒意議, 這都是在轉移焦點.  擺事實, 講道理才可以學到東西.  我這麼說, 只是要把焦點拉回來而已.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3226013
好的預測並非從投機市場獲利的重要要條件
    回應給: Lohengrin(lohengrin) 推薦1


張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Nobody

老羅大概沒有太多操作經驗,尤其是將經濟預測與操作高風險options相提並論。
某位經濟學家看對市場,和他能否在市場上獲利不一定成正相關。成功投機者最重要的素質是紀律,他們的操作成功的要件往往在於認錯時停損,並立即建立反向部位。
這就是為什麼經濟學者經常不如市場派的交易員富有了。

舉個例子,張金鶚最早看空房市,他是對的,但這和他想不想從放空地產股獲利是兩碼子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3225214
頁/共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