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號」創下三億佳績,為長期低迷的國片注入一劑強心劑。文學和電影互動向來密切,本土文學也和「海角」之前的國片一樣,面對外國小說的大舉入侵,在谷底徬徨躊躇。看到「海角」的燦爛藍空,不禁讓人期待,台灣文學的「海角七號」在那裡?
這似乎不是一個鼓勵文學出版的時代,上個世紀,『文學已死』的悲鳴如影隨形,焦慮與無力感也一直充斥在國內文學工作者心中。
淺碟文化當道,深刻閱讀的時代逐漸遠離,營運成本提高,退貨率不斷攀升,儘管每年有超過四萬本的新書出版,出版業的處境日益艱困,紛紛改變營運方針,尋求出路。首當其衝是國內的文學創作。一聽到國內的文學創作,銷售者總是面有難色,一句「文學書沒人看」,令出版社行銷業務,作得意興闌珊,預示著書的銷售命運多舛。
業界有個笑不出的笑話,「寫詩的比看詩的多」,令人擔心的是,市場的反應讓部分出版社調整出版路線,詩集不敢出,其他文類出版的機會日減。許多公認的小說高手,不是停筆,就是改寫其他類型作品。而傳播媒介多樣,稀釋了平面媒體如報紙副刊的影響力,新生代的創作者出頭不易,新書出版曇花一現,成績不佳,要受青睞,命運未卜。
然而,面對國外大量優秀小說引進台灣且佔據市場時,「文學書沒人看」或許不是結論,而是有但書。回歸基本面,我們需要怎樣的文學?好作品如何不被書市五花八門的訊息淹沒。
台灣有許多優秀的作品,深入人心,百年家國,土地認同,人生的困境、性別意識等,繁複美麗。許多好作品桂冠加身,獲獎無數,卻很難反映在市場的銷售數字上,不免令人惋惜。或許,國人閱讀大敘述的文字,還有待培養;也或許,我們的創作者,在自我完成之外,多多顧及讀者的接受度,讓閱讀者從文字中得到精神的慰藉,甚至找到認同,尋求對話。
「海角七號」最動人的應該就是人物的互動,熟悉而親切,許多人說好看。
「好看」是藝術傳播最大的利器,搭起橋樑,從廣度出發再及於深度。弔詭的是,「好看」與「通俗」經常被劃上等號。思考一下,尤利西斯「深入深出」文學早有定位,但真正閱讀完全書的有幾人?韋伯的音樂劇簡單流暢,卻是歷久不衰。在文學徬徨的年代,「通俗」應該有多一層解釋:「通而不俗」。「深入深出」令人敬佩,「深入淺出」則是溫暖而親切。
這是一個事倍功半的時代,人人都費力的生活著。文學不會死,只是偶爾會無力。好看與深度不一定對立,寫一個好看的故事是創作者的本事。
創作是理想,出版是商業行為,面臨市場競爭,國內的文學作品、需要上、中、下游,包括出版社、書店盤商、媒體給予更多關愛的眼神,分部分用在國外翻譯作品的力氣給國內作品,讓這些書有更多與讀者見面的機會。雖不能立竿見影,至少可鼓勵創作者繼續筆耕,累積文學實力。
(本文作者為九歌出版社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