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尋王之盟
市長:文俠隱  副市長: Chocola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國際萬象【尋王之盟】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Nobody 區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中國在金融海嘯後能取代美國嗎?
 瀏覽2,222|回應1推薦3

Nobody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Chocola
張爺
文俠隱

 

雖然美國的頹勢仍然要歷經十~二十年以後才會更趨明朗,但此時的各項媒體評論報導都已經開始預測:誰是繼任者?會是中國嗎?中國的經濟成長率仍然維持在9%左右,並且在衍生性商品所引發的金融虧損並不嚴重,但其實中國的經濟架構仍以廣泛的人民做為外資企業的代工為主,經濟的轉型雖見媒體呼籲,但經濟轉型也意味著巨大的政策變革與經濟成長陣痛的代價.

在強調一切以穩定為主要考量的中共中央,經濟的轉型幅度有多大?有多廣?有多深?是一項更加嚴苛的考驗,因為這與剛改革開放時的條件已大不相同,改革開放之初百廢待舉,地方政府一劃地給外資企業,給個特惠減免稅率等等,雖然帶動了大幅經濟成長,但是人民的工作就業環境仍普遍不佳,並且各種污染持續地嚴重傷害全中國大陸.

經濟的轉型要考量的項目就必須細緻許多,新的勞動合同法也是看出先前的就業環境品質太差,在新一波的經濟改革與轉型中,必須汰換調整重複性高;重度污染者遷移場區;以及發展更多高技術性的產業,脫離廉價代工的時代,因其終將被更廉價工資的國家所取代.

另外一個重點是貧富差距;城鄉差距日益擴大,若不預先防範,廣大的中下階層;農民;盲流等將會引發高度的社會動亂,這也是農村問題受到中共高層密切注意的考量點,並且新的勞動合同法實施後,中國政府希望在已經開發繁榮的地區,仍然以低廉工資與低技術的產業能夠移向內陸省份,繼續替中國政府在經濟領域劈荊斬棘.

 

胡錦濤露口風 土地買賣鬆綁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08.10.03 03:03 am

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九月卅日在安徽視察時,高調宣布了將允許農村土地使用權買賣交易的決定。這項決定,將於下周召開的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上宣布,等於承認土地私有化,將對未來農村生態產生翻天覆地的影響。 

胡錦濤說,「我要明確告訴鄉親們……不僅現有土地承包關係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還要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同時,要根據農民的意願,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香港明報報導,這是中共領導人首度提前向世人公告中央全會的決議內容,既體現了胡錦濤有信心把握全會方向,因為在中共歷史上高層確定的決議,還未曾遭中全會推翻的;亦顯示在經過一番權衡利害之後,胡溫當局終於下決心與左派決裂。 

土地所有制問題,在大陸一直是個敏感的禁區。中共現行憲法明文規定,「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於集體所有。」由於不承認農民的土地產權,也就談不上農地的買賣,三中全會要突破的,正是這一瓶頸,但仍用「流轉」這一曖昧用詞來替代「買賣」。 

大陸自從卅年前解散人民公社後,計畫開模式已退出農村,但土地所有制的桎梏卻限制了資本模式的進入,使農村發展出現了「真空」。三中全會的決議,被解讀為土地私有化的開端,將是繼「物權法」後又一次所有制改革,預料將遭到左派更大的反彈。 

2008/10/03 聯合報】@ http://udn.com/

胡錦濤允農地流轉 土地私有化開端 

2008-10-06 中國時報 【亓樂義/北京報導】 

     中共第十七屆三中全會將於十月九日至十二日在北京召開,一份《關於農村承包實行終生包產和實行可流轉(買賣)》的提案,將是全會決議的重點。有人解讀此為土地私有化的開端,有人則認為,此乃土豪兼併農地的惡兆,將是大陸農村改革的一場災難。 

     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九月卅日專程到卅年前揭開大陸農村改革發源地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考察,並稱「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此言一出,震動全大陸。 

     有人憂土豪兼併 將是災難 

     所謂「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係指通過承包取得農地承包經營權之後,還可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其他方式進行流轉。按大陸憲法規定,農村土地屬於集體所有,可以承包使用而不能買賣,如今三中全會有可能以「流轉」的曖昧用詞替代「買賣」,迴避外界予以土地私有化的印象。 

     在三中全會召開前夕,大陸各界對此一政策熱烈討論,呈現兩極看法。有農民在新華網論壇表示,新的政策將使農村土地利用更加科學,能引進資金,進行規模化經營,擺脫土地長久閒置,讓土地發揮出最大經濟效益。但也有農民指出,政府若實行承包土地可流轉政策,將出現農民大批量廉價拋售土地,然後蜂擁進城,等農民進城之後,才發現工作難尋,成為城市難民,給城市治安留下隱患。 

     農民無利可圖 吸引回流難 

     根據後一個看法,部份農民將回流農村,繼續種地,問題是,當回流人數增多時,土地所有者就會暴露資本家的本色,壓搾農民,最後迫使農民組織起來,要求土地收購者退還土地,否則就進行破壞,中國必然會再來一次「打土豪分田地」。 

     亦有農民稱,雖然目前農村出現土地撂荒現象,主要原因不是缺少勞動力,而是農民種地不合算、無利可圖,如果農民種地有合理的收入,農民僅靠互助力量就可以把地種好。因此,眼下急需解決的不是土地流轉問題,而是理順農產品價格問題。 

     北京多位台商表示,十幾年前,他們就注意農地有無可能進行產權買賣,到現在還在談,但雖小道消息很多,情況仍不明朗。 

三中揭幕 中共推「新土改」 農地將鬆綁 

2008-10-10 中國時報 【亓樂義/北京報導】 

     中共第十七屆三中全會昨(九)日在北京揭幕,在四天會期中,將討論土地管理制度、農村金融體系、城鄉一體化建設等一系列問題,並決定未來中國農村的改革方向。「小產權房」是否能搭上順風車由黑轉紅,亦備受大陸民眾關注。 

     由於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九月卅日專程前往安徽省小崗村考察,並當眾承諾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被解讀為此次全會的最大賣點。 

     完善徵用制度 延長承包期限 

     按大陸現行《土地管理法》規定,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預料這些限制將在三中全會得到修正。 

     專家分析,新一輪農村改革可能會進一步完善土地徵用制度,進一步延長土地經營權的年限,將農村土地的承包期限從現在的卅年延長為七十年。 

     對於外傳此次土改政策,有向土地私有化過渡之嫌,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解釋說,農村的非農建設用地進行「流轉」,係指農地的使用權,而非所有權。在此前提下,政府可望宣布農地承包權永遠不變,以及承包權可以轉讓、抵押和繼承。 

     據稱,此次土改有可能參照林業改革的思路,經由放寬集體林地的多元化經營,使林地和農地不再只是生產資料,而能進行抵押、貸款和轉讓。 

     承包權永遠不變 可轉讓繼承 

     國土資源部政策法規司司長王守智指出,目前中國尚未建立一套與市場經濟完全接軌的土地管理制度,尤其缺乏明晰的產權制度。專家認為,此次土改的影響層面可能超出預期。 

     對於各界關注新一輪農改是否讓「小產權房」的地位由灰轉明?按規定,此種在農民集體土地上建設的房屋,其產權證不是由國家房管部門頒發,而由鄉政府或村政府頒發,於法不容。 

     經濟學家厲以寧對此表示,按市場價值估算,至今中國農民的宅基地房子總價至少十五兆人民幣,如此巨量的房產沒有房產證是不合理的,且宅基地和建設其上的住宅無法流轉,無法抵押,直接制約了農民土地權益的實現。「小產權房」妾身未明,是否能搭此全會順風車由黑翻紅,亦為廣大民眾關注的焦點。 

     小產權房灰轉明 大陸人關注 

     事實上,農村土地流轉模式已在重慶市率先試點,規定在農村土地承包期限內和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許以農地承包經營權出資入股方式,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有限責任公司以及獨資、合夥等企業的試點工作。 

     此外,就在三中全會召開前夕,有三名中央委員和一位候補委員先後丟官,包括原山西省長孟學農、原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原文化部黨組書記兼副部長于幼軍、河北省委常委兼石家莊市委書記吳顯國等,在如此短時間內中央委員多人去職,在過去數十年的中國政壇並不多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3058720
 回應文章
中國經濟的考驗剛剛開始
推薦1


Nobody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張爺

 

對中國經濟的考驗剛剛開始 

中國評論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9-25 07:54:07   

中評社北京925電/央行日前公布的問卷調查結果,勾勒出市場參與者并不樂觀的經濟預期:其一,居民購房意向創出十年來的最低水平;其二,在企業出口訂單景氣度回落至匯改以來最低點的同時,國內訂單景氣度也在本季度首現大幅下降,為10年來最大降幅。

  南方都市報刊登媒體評論員馬紅漫文章表示,這兩個數據分別從居民支付能力與企業盈利創造能力角度,展現出未來經濟預期的悲觀化跡象。房地產市場“十年最低購房意向”,表明自1998年房改推進開始的十年房地產牛市行情,已經確定無疑步入到衰落階段。這其中固然有房地產價格被惡炒後的理性回歸,但同時也表明居民現實消費支出能力萎縮嚴重。企業訂單數據歷來是極為重要的市場信號,該數據的走軟表明制造業企業的盈利預期堪憂。


  更為關鍵的是,研究結論表明,經濟預期會放大實體經濟的波動狀況,惡化過熱或者衰退的程度。國內消費開支和企業盈利狀況預期的負面變化,會進一步減少消費開支的欲望,繼而惡化企業盈利狀況。其最終的結果就是造成實際經濟運行狀況愈加困難,從而放大了整體經濟衰退的可能性與程度。


  文章認為,當下的經濟形勢的確是近年來“最困難的一年”,而諸多的經濟數據也已經清晰地表明了這一點。而且由於虛擬經濟、心理預期與現實經濟之間的相互糾纏,并且透過三者間的加速與放大作用,最終只會讓宏觀經濟調控難度進一步加大。


  就以當下的股市為例,盡管在所謂“三大利好”政策作用下,A股市場出現連續兩天的大漲,但這并未消除投資者對經濟形勢的擔憂,也無法彌補之前持續暴跌導致的巨大經濟損失。非但如此,由於市場投資信心的消亡,利好政策的持續性根本無法保證,甚至會因為隨後而來的股價下跌進一步惡化市場信心。對於“三大利好”政策,市場已經開始更多地從負面角度予以解讀:歷史經驗表明,印花稅的調降或單邊征收,根本無法扭轉市場大趨勢;匯金公司建倉三家國有銀行股,并未指明選擇A股二級市場,并且其實際建倉力度和對股指的影響無法過度樂觀;至於上市公司回購問題,則受制於上市公司現金流的狀況,在嚴厲從緊貨幣政策制約下,這一政策得到大範圍落實的難度極大。


  盡管股市的走勢被稱為宏觀經濟的晴雨表,但其影響力并不僅僅限於晴雨表的作用。一方面,股市持續走弱表明實體經濟的盈利能力在衰弱,這會惡化現實資金投資方的預期,而資金投入進一步減少會惡化實體經濟的經營狀況;另一方面,股市持續暴跌嚴重傷害了本就并不景氣的居民消費能力,從而減少了企業最終的盈利創造能力。就此而論,抓住股票市場的趨勢變化,并且制定行之有效的維穩政策,并非僅僅是為實現所謂的“救市”目標,而是實現宏觀經濟提振,避免經濟下滑風險擴散的必要之舉。


  文章指出,對於實現這一目標而言,單純的三大利好政策根本不够,應該從保持經濟增長的宏觀調控大目標出發,盡快出台一攬子利好方案。其內容應該囊括:適度鬆化的貨幣調控政策、偏於積極的財政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增收和降低成本開支的稅收減免措施;針對股市內在穩定機制的創新推進,諸如股指期貨、融資融券等的推出;建立實質性的平准基金,針對當下的金融風險,其規模至少應在千億元之上等等。


  面對宏觀經濟下滑風險和股票市場尚不穩定的現實狀況,真正艱難的考驗其實才剛剛開始。
 

觀念平台:中國是金融風暴贏家? 

2008-10-10 中國時報 【陳欣之】 

     全球金融危機目前仍尚未觸底,在這一場全球金融權力消長的劇變中,美國做為全球金融帝國的地位已受到重創,嘗到了貪婪追求利益帶來的惡果。不過,在這場可能重塑全球經貿版圖的洗牌過程中,反而凸顯了中國經濟成長的結構性缺陷,如果中國不能改善依賴美歐市場做為成長動力的發展結構,在全球甚至在東亞取得經貿金融霸主的地位,將仍是一條漫漫長路。 

     有論者預估,中國可能是金融風暴後的最大贏家,因為當今中國擁有龐大的資金,最有可能扮演金融救世主的角色。 

     中國銀行體系過去投資美國金融體系有相當節制,因此在此波金融風暴中僅受到微幅波及,而且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體質亦相對穩健。美國政府通過七千億美元的救市方案,各方預期中國與中東油國是最有可能購買此筆天文數字美國債券國際大戶。 

     中國如果利用此一時機投入重金,未嘗不可能牽動全球資產重分配的進程,為中國取代美國霸業開展先聲。 

     不容否認,中國是當今全球金融體系的一個大戶,但是中國要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經貿金融霸主,仍受限於一些客觀性的經濟金融結構性障礙。 

     第一,受制於與美歐市場的貿易暨金融互賴關係,中國龐大外匯存底所能換取的美國政經讓步仍十分有限。中國絕大部份的外匯儲備是以美元債券的形式持有,目前其數目高達一兆美元,不過同時中國的GDP外貿依賴度超過百分之七十,也就是說,中國經濟成長的動力,不是來自於中國大陸看似龐大的內部市場,而是受制於美歐市場的起伏。 

     拒購美國救市法案國債或是在市場大量拋售美國債券,雖可能讓美國在一夕間破產倒閉,但亦同時關閉了中國出口產品市場。 

     在中國未能開拓一個可支撐經濟發展的國內市場前,中國仍需被迫將絕大部分的外匯存底用於購買美國債券,以支持美國市場的穩定與成長。 

     第二,中國大陸在全球各種多邊經貿金融合作機制的影響力有限。現今的國際經貿與金融多邊機制,反映二次大戰結束後的美國主導下的權力格局,中國大陸、印度、俄國暨巴西等新興的重要經濟體,雖是當今左右全球經濟興衰的重要關係國,卻無緣參與國際合作與決策。目前美國仍主要與G-7成員國進行對話暨協調,中國似乎只有攤派額度承接埋單的地位。 

     第三,全球性金融遊戲對中國而言還是十分陌生,貿然投入的風險極高,而且可能得不償失血本無歸。中國的資訊透明度尚未能取得全球市場與投資者的信任,例如近期中國三鹿毒奶粉事件,就反映出政府的作為引發許多無謂的恐慌。而且中國金融機構的國際化尚稱不足,本國人才的數量與經驗,尚不能處理大規模的全球性金融課題,眼下亦難以吸引到國際人才,更不用說外國政府對中國大舉收購本國金融機關引發的政治聯想。 

     中國要成為全球金融的要角,至少要擔起三個重擔。 

     首先是人民幣要取代美元成為準全球性貨幣;其次是中國要成為全球金融穩定者,更能在發生區域金融危機時,成為全球金融的調節者;以及管理全球金融管理制度的主導者。 

     目前的美國金融風暴或許為中國開啟了一個縮小與美國差距的機會,但口袋滿滿是美國債券的中國大陸,是否能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金融霸主,仍有許多結構性的挑戰有待克服。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3058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