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来市里逛逛,关心依旧,只是没有说话的欲望,暂把去年的文章拿出来贴上,内容也没细看,是一年前原文照搬,是为支持本市市长,也为和大家交流情感)
今天开始写东西,源于在纵横上看过关于浪迹天涯的文章——关于台湾问题。本想回应,手到之处又决定放弃。虽对他的观点有疑问,可细想之下我也只是疑问,自己究竟没有什么观点,也给不出合理的答案,于此难免有寻衅之嫌。倒不如自己写下,作一留证。
关于台湾问题,一直以来所看到的讨论颇多。但可惜林林总总的说法,整理之后还是不能给自己一个比较合理的观点。暂写下来,或对自己的思绪也有帮助。
一,台湾之于大陆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台湾问题的源头,也是基础。可,为什么说“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我的问题之一
1.历史上的台湾
海峡交流,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在中国史书当中,曾经有三国时期之孙权派兵到夷州的记载,有学者据此主张夷州即是今之台湾,但有学者主张目前的证据不足,并无法证明夷州就是台湾,也有学者认为是琉球群岛。)不过这里紧限于交流,不能作为台湾作为大陆一部分的证据。
关于正式归属大陆,有两种观点:1)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有军民屯戍;2)元朝时期: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政府主流为第一种观点,可并无见其引证出处。相对来说,第二种说法倒明确许多:公元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海船副万户杨祥、礼部员外郎吴志斗和珍部员外郎阮监到台湾“宣抚”。公元1335年(后至元一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中国在台湾设立专门政权机构,也自此开始。(《元史•琉求传》中记载:“琉求,在南海之东。漳、泉、兴、福四州界内彭湖诸岛,与琉求相对,亦素不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赴琉求国,禽生口一百三十余人。” 另据元末汪大渊的《岛夷志略》记载 “彭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坡陇相望,乃有七澳居其间,各得其名。.......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廵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 )
两种观点有时间上的差异。不过可以认定,至元台湾归属大陆是确定无疑的。
然后时间推移到近代,荷兰1602、1622年两度进占澎湖。澎湖自14世纪中叶,已有元帝国设立澎湖巡检司治理。所以,明政府乃于1623年派兵与荷兰人在澎湖交战,历经8个月不分胜负,终而议和。在议和订约中,明政府要求荷兰退出澎湖,如果退出澎湖,去占领对面的「化外之岛」台湾,明政府则无异议,经此议和,荷兰人遂在1624年进入南台湾,建「奥伦治城」,后又改建为「热兰遮城」。 荷兰人侵入台湾的第三年(1626年),西班牙也自马尼拉派兵占领台湾北部基隆与淡水一带,并起建造「圣多明哥城」,与南部的荷兰人展开殖民与商业竞争。1642年荷兰人赶走西班牙人,成为台湾唯一的统治者。 (以上来源网络信息)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进入“明政时代”。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派军进攻台湾,郑克爽率众归顺。自此台湾在清政府直接统治之下。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中日签订《北京专条》,日本拿走50万两白银退出台湾。 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随着《中法新约》 的签订法国退出台湾。1888年清朝设台湾行省。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与澎湖列岛被割让给日本。1942年国民政府对日宣战,同时宣布废除中日不平等条约。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将台湾交还中国。1949年12月,国民政府退守台湾。
此为台湾与大陆的历史。1292年~1620年,是为较稳定的归属时期(确切点说初始的元朝时期是大陆和台湾同为蒙古人所统治),大约三百年时间。这也便是堂而皇之所谓的“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理由”。而究竟这三百年,是否能作为台湾回归大陆的必然条件,是为疑问。
而至于文化影响和移民等隐性原因。大陆作为大国,上述情况对日韩东南亚南亚地区都有出现,并不能以此为回归的合理依据。
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台湾和大陆居民的同一性,就是国民党退守时期到达台湾的外省居民与现大陆人的一体关系,加之两蒋承认台湾属于中国,而得出台湾是大陆的一部分。这个说法忽略了台湾原著居民的存在性;再者,从大陆出来的人所到的地方也必为大陆的地方,这个推论不免有些武断。现在国民党已退出台湾政治舞台,两蒋的承认之于现在还有无意义,有多少说服力,也有待商榷。
2.地理上的台湾
台湾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
台湾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台湾海峡是欧亚航线必经的孔道,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之间航空及海运的必经之地,以台湾岛为基地,极易控制此海峡,地位极为优越。东亚外侧,有何留申、千岛、日本、琉球及菲律宾等岛弧,南北绵互亘,宛如长条锁链,为亚洲大陆与太平洋间的天然防线,而台湾恰居此岛弧锁的链中枢,接近大陆,控制南北,故地位重要。
3.台湾社会
1)移民:两岸间关系紧密,自古从大陆(尤其是福建沿海一带)移民到台湾的大陆人就未间断。血缘上的情感给海峡两岸关系涂上了一层别样的色彩。现在有资料显示,原住居民在台湾总人数比重中已不足2%
早在公元230年,东吴大将卫温、诸葛直曾率甲士万人航抵台湾;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到台湾“慰抚”当地居民。唐代,大陆人民开始移居台湾。到了宋代,宋王朝正式设官建制,管辖台湾。明代虽一度被荷兰侵略者窃据,但最终又被收回祖国怀抱。宋元以后,随着东南沿海海上贸易的发展,闽南人移居澎湖者日渐增多,到元朝末年,已有相当数量的闽人定居台湾、澎湖列岛。明、清时期,由闽、粤向台湾岛的移民不绝于道,并多次形成移民高潮。这一时期大陆人移居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从军、垦殖、经商等。如明朝后期,郑芝龙(郑成功之父)等率部抵台,在台北北港设寨屯田,并不断招募漳州、泉州、兴化沿海人民到台北拓荒垦殖。崇祯年间,福建大旱,郑芝龙在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支持下,招募沿海灾民入台垦殖,每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当时有数万灾民来到台湾,开始了对台湾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
1662年,郑成功为了建立反清复明基地,率领将士2.5万人,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郑成功去世后,他的儿子郑经继承父业,继续营建反清基地。郑氏在台期间,采取各种措施招徕大陆沿海百姓入台开荒,鼓励民间私垦。这一时期漳州、泉州、兴化一带赴台百姓达15万人之多,为台湾宝岛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之后,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此后,由大陆渡海入台垦殖的百姓不绝于道,到了康熙中叶,清廷放宽海禁,福建、广东沿海百姓成群结队前往台湾垦荒,先后达几十万人,形成了又一次由大陆向台湾移民的高潮。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居民已达200余万。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的将士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原移民的后裔。如郑成功的祖先就是唐末五代时“从王潮自光州固始入闽”的。由大陆向台湾最后一次大规模移民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1949年国民党军退守台湾时,约有200多万人随往台湾岛,这些人除了来自福建、广东外,还有来自全国其他省区的。49年随着国民党政府的迁入,又是一批大陆人员的流入。
2)文化:一直以来台湾受大陆文化影响颇深,社会主体中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形态,绝大部分都来自大陆文化。49年后,国民党对台湾的统治,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带去的教育文化上的高层次人才该台湾文化事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台湾和大陆眼中的“独立”(利益关系)
除了台湾本身,其他各方(包括大陆)的关于“台独”的观点是建立在各自的利益之上,理由或为“民族”或为“人权”作旗号,大都可理解为“利益”。台湾之于大陆,意义重大,各方意见统一,一致赞成回归。而作为作为台湾本身,回归只是选择自己的一个方向。
1.独立问题之于台湾
不回归是台湾人的一种选择,感觉也是大多数人的声音。而回归,也作为一种声音出现。具体利益关系,稍做讨论:
1)台湾选择独立的原因:
独立:
意味着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政治经济文化等等社会各方面由自己发展。自两蒋以来,台湾经济迅迅猛发展。而今经济发达,总体各种社会机制比较健全,社会发展稳定。近几年经济虽有迟缓状况,但就整个社会来说,物质丰足、基本稳定。选择独立,一定时期内没有外力干扰,这种稳定情况起码会得到保持。
独立的反面是回归,意味着接受大陆共产党领导。“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承认一个国家,其他都可以谈”,都是以承认共产党领导为基础。种种承诺在回归之后的实现度另做讨论,但以香港为例子,回归后的情况不尽乐观。
一旦回归,台湾在国际便失去了最终话语权.作为领土的一部分,大陆到时候出尔反尔也无可奈何.举个例子,大陆到时候以平息国内矛盾的旗号出兵台湾和现在的武力收复台湾,在本质上就是不同的.
回归之后,大陆人将在短时间内涌入台湾,其主流意识形态会堂而皇之的进入台湾,台湾当今社会大到政治制度小到个人价值观都会受到影响。无论大陆方面如何遵守承诺,上述两点不可避免。再严重一些,台湾近三十年积累起来的民主观念将付诸东流,作为社会基础的文化等等也将面临全面冲击。
2)台湾选择回归
利益:归属(依靠)
或者台湾的经济可以在亚洲乃至世界昂首,只是在任何一个国家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归属,却是台湾的最大尴尬.这是台湾内在始终无法摆脱的一个影子,有说"落叶归根",可台湾的根在哪?台湾本地还是大陆?一定时期内无法走向独立的台湾,拿大陆作为"根",也是一个选择.
回归之后,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的身份在国际上出现。作为华人,本身就有一种归属感。而随着中国在国际地位的提高,台湾在国际的地位也将上升。但总体来说,回归对于台湾的利益大都是潜在隐性的影响,现实的影响表现在军事。
经济:
有句话叫做"可以不承认中国的实力,但绝对不可以不承认中国的市场".而今的中国就象一个刚被世界发现的处女地,美国欧洲日本,世界各地的资金一时间都涌进了这里,其利润空间可见一斑.而回归之后,台湾作为中国内在的一员政策上将得到大陆政府的优惠,在这块市场上与日欧美等竞争自然占到了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后大陆充裕的市场空间对于近几年台湾不景气的经济具体带来何样的影响,也将不可估量.
另一方面,有大陆政府在背后做支撑,台湾在面对经济危机时,整个社会的承载性也将随着大陆这个大整体而提高.
军事:
台湾回归大陆最明显的一面.具体说来大陆的军事力量虽不可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拥有可以与任何国家相抗衡的核武器.至于常规军备,政府则以国家机密为掩盖,外人不得而知.台湾回归之后,在受别国侵略这方面可免除后患之忧.可具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大陆军事后面将带来什么问题,这是后话.
人文交流:
海峡两岸间的社会交流已有数千年可谓渊源颇深,尤其是近代时期,大批大陆人员的涌入使海峡两岸交往日益紧密,台湾本土社会的主体文化与大陆密不可分。49年后,非自然原因的人口迁入及政治原因的影响而导致的交流阻隔更导致了海峡两岸人员感情的复杂性。随着49年后第一批入台者的相继离世,台湾社会与大陆在感情方面虽然有所疏远,可就其主体文化来说,大陆依旧是宗源部分。
台湾自称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人文相关的学术研究及社会道德层面皆大都以大陆传统文化为源。两岸的阻隔一方面虽更好的保护了移入台湾的传统文化,使其免受类似文革的损坏,可另一方面也失掉了台湾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机会。无奈的政治阻隔给两地交流带来无形而巨大的阻力,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社会人员的普遍交流都不能不说是遗憾。而台湾回归,则能消除这一遗憾。大陆虽经文革的洗礼,社会文化遭到重创,可就传统文化这一层面,大陆资源还是比台湾丰富的多。历史遗留下来的种种古迹尤存,更重要的是祖辈曾经生活过的土地河山是不能被毁坏掉的。回归后,台湾人可随意到大陆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习体会中华民族千百年遗留下来的深深的印记。
2.大陆眼中的台湾
一直以来,大陆对台湾念念不忘,不仅作为统一的国家民族的层面,经济、政治、军事等等社会各个方面都更有诸多切实利益。
经济:
1)台湾的经济不必累述,在亚洲乃至世界上的地位也有目共睹。而大陆经济随着发展弊端也日益显露:房地产和外资经济为主导(房产方面,2006年大陆商品房销售额20510亿元,对相关行业如钢铁、运输、化工等等行业的带动影响巨大;外资经济,约占大陆GDP的40%,其中几乎垄断了大陆的轿车制造业)。除去大陆国家垄断行业(邮电、烟草、石油)和小商品业,房地产和外资两大经济在其他行业中占绝对支柱地位。而房价的飞涨又给相关经济增长冠上一个“泡沫”的嫌疑。此种环境下,一个踏实的台湾经济实体的加入,无疑给大陆政府来了颗定心丸。
另外,回归后台商的资金和先进的管理运营模式对大陆也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两地人士频繁交流也能带动旅游运输等相关消费行业经济的增长。
2)台湾的经济资源:台湾的能源资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等,煤的储量约计在4至6亿吨,居我国东南沿海各省首位。目前,还有1.8亿吨可供开采,主要集中在北部、中部两大煤田。其中北部煤田最重要,从东北部海滨向西南延伸到大安溪流域,包括基隆、台北、新竹、桃园及苗栗等县。台湾的石油及天然气,已探明的储量,石油为25亿立升,天然气为164亿立方米。现在海峡两岸的专家和石油公司正在准备合作开发海上油气田。
3)台湾居我国南北两大战略海域的中间,是我国“南下之门户”,对我国经济贸易影响较大
位于我国海岸线中部的台湾海峡,是我国南北海上交通的要道,是我国“南下之门户”,不仅联系着我国南北两大战略海域南海和东海,而且掌握着我国四分之三的重要贸易航线的南下通道,对我国南北经济的均衡发展、对外贸易与交往的顺利进行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台湾处在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中心位置,是西太平洋上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是亚太地区的航空运输和海上运输的中心,从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朝鲜、韩国、中国东部、北部沿海地区等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太平洋彼岸,中东、欧洲等地的海上和空中的交通线大多经过台湾海峡。台湾这一优越的交通条件,为台湾发展以对外贸易为主的海岛外向型经济提供了重要基础,为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如果台湾问题得以很好的解决,其优越的交通和地理状况,不仅将使我国南北海上通路更加宽广和通畅,而且也必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到安全问题。前面已经说了国家安全问题,其实当中有个经济安全问题没有进一步阐述清楚。正如大家都知道的,中国经济结构的重心现在还是集中于东南沿海至内陆两百公里,高度集中于环西太平洋海岸线,整体呈现为扇贝型的这样一个地缘经济结构,其中犹以上海为核心我们姑且称之为是这扇贝中之珍珠,向内则依托长三角经济带沿长江流域向内地辐射,向外则经海运通道辐射整个亚太地区,然而从地缘经济角度来讲,这样一个“一头重”的经济结构是个非常不明智的选择。当然这也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而进行的必然选择。然而,将来一旦发生战事,沿海的这些经济重心必然遭到攻击,中国经济就必将遭受重大打击,而这打击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使我们的经济要倒退十几甚至几十年。
如果任由台湾脱离中国,大陆的经济门户就将洞开,随时处于外来势力的打击之下,台湾不仅不会成为安全屏障,而且会成为外来势力进攻大陆的基地或者跳板。所以,仅为了经济安全这一条,收复台湾带来的地缘利益就是不可估量的。
军事:
台湾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军事的特殊地位:台湾是西太平洋上的战略要冲。台湾独特的地理位置无论对中国,还是对美国和日本都有至关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台湾是中国海防的关键,通向太平洋的门户,南北海运的枢纽;台湾是美国控制西太平洋“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台湾海峡是日本西南航线的必经通道,恰似“东方的直布罗陀”,台湾是中、美、日三国战略利益的交汇之地,这是中国坚决维护祖领土、主权统一,美国(暗地里还是日本)顽固干涉中国内政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1)台湾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屏障,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我们通常谈论的台湾的军事战略地位到底是什么?一个是“战略纵深”,另一个是“互为犄角”。
位于我国大陆架东南缘的台湾岛,素有我国“七省之藩篱”、“东南之锁钥”之称,是东南沿海各省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它南与海南岛相映,形成“双目”,北与舟山群岛呼应,构成“犄角”,以台湾为中心,连接海南岛和舟山群岛这南北两要点,构成一条天然而有力的品字阵战略海防线,足以掩护东南沿海6省市及该方向的战略纵深。而东南沿海各省目前是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最快,财富积累最多的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最为发达。如果以正好位于这两个三角洲之间的台湾中部为圆心,以上海为半径,画一个半径约为600公里的圆,我国最发达的省市和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口都在这个圆内。如果台湾无法与祖国大陆统一,我国国防安全就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不仅我国海防线要害之处出现缺口,使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半壁江山暴露在外,而且国防战略纵深一下就后退一、二百海里。因此,台湾对我国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2)台湾是我国直接面向太平洋的唯一门户,对我国长远发展意义深远
历史告诉我们,要成为世界强国,必然要面向海洋发展,实施海洋战略。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东方崛起,必然要进行从陆地走向海洋的战略调整。然而,我国这一战略能否顺利地实施很大程度上要看台湾问题的解决。因为在我国长达l.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只有台湾直接面向太平洋。我国要走向大洋,最好的捷径和大门就是台湾。如果台湾问题解决不了,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家的长远发展,就象是巨龙脖子上套了一把锁难以腾飞。从经济上看,台湾问题影响到我国大面积的海上国土问题。因为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哪怕1平方公里的小岛,也可能意味着13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更何况台湾这么一个地理位置特殊、海底资源丰富、军事价值巨大的我国第一大岛呢?
如果台湾独立,我国失去的远远不仅仅只是3.6万平方公里的陆上国土,而且将失去数万倍的海上“绿色国土”。台湾问题关系到我国对太平洋的制海权和制空权问题,为我国未来发展成为一个海洋大国提供坚强的基础和保证。
3)台湾位于西太平洋“岛链”的中心,是美国的“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对美国称霸亚太遏制我国作用明显
冷战期间,美国为了围堵中国、前苏联等共产主义国家,在太平洋西岸构筑起一条岛链”。该岛链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台湾、日本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到俄罗斯千岛群岛、美国阿留申群岛,而台湾正好居于该“岛链”的中间要害部位,对美国在东亚地区实施其军事战略、政治策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直被美国视为“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在美国遏制共产主义国家扩张称霸亚洲,特别是遏制我国的整体战略中,发挥着重要而明显的作用。冷战后,台湾作为美国遏制我国的一张“王牌”和称霸亚太的重要战略要地,展现出更加突出的地缘战略价值。美国控制住了台湾,就控制住了东亚的绝对制海权,不仅可使美国掌控中国邻近海域的出入口,而且可保护美国在西太平洋的航线、盟国和军事基地,特别是在美国失去了菲律宾的海空基地后,可作为美军向波斯湾、印度洋部署军事力量时的补给地和休养地。正如布热津斯基所称,“美国如果默认使用军事力量强行统一台湾的尝试,那么美国在远东的地位将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要想在海洋上有可以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资格和具备军事对抗的相应能力。国人坚决不可接受台湾脱离中国!一旦台湾脱离中国,中国就不能在海洋方面取得大的突破,实现崛起是不可能的,至少可以说是不长久的、不稳定的、时时处处受制于人的。要是中国不能彻底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别说取得美国那样的超级大国地位,就连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都将成为问题。
4)台湾处在西太平洋海域的中心,是日本“海上生命线”的要冲,对日本的国家利益生死攸关
台湾到底有多重要?问问日本人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日本人可能会比一些中国人更了解中国的地理和那些地方的重要性。
台湾问题怎么会搞成今天这样,还要拜日本人所赐,知道历史的人想一下就会明白,日本人在多早的时候就注意到台湾的重要性。
西太平洋海域地处亚洲与太平洋的结合部,是亚洲东入太平洋的桥头堡,也是从海洋西进亚洲大陆的跳板与基地,平时影响到东亚各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战时关系到东亚各国的胜败和存亡,是当今海洋权益斗争最剧烈、最复杂的地区之一。而台湾正处在该海域的中心。在西太平洋海域上,以台湾为界,向北是日本、韩国等亚太地区经济与科技最发达的地区,向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橡胶、锡及石油等)主要产地之一。因此,台湾重要的国际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尤其对于日本来说,具有更加特殊而重大的地缘战略价值。台湾扼日本“海上生命线”西太平洋航线之要冲,资源极端贫乏经济发展严重依赖海上运输线的日本所需石油90%和相当大一部分制成品的运输要经过台湾岛附近的台湾海峡或巴士海峡,一旦台湾“出事”就直接影响到日本这组海上生命线”,使日本经济面临严重危机,甚至崩溃。同时,台湾也被充满侵略野心的日本视为向东南亚扩张的踏脚石,二战时,日本正是在控制了台湾之后,南下占领了菲律宾群岛和印尼,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因此,台湾对日本而言有着更直接更重要的利益关系。
另外,台湾问题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附属岛屿钓鱼岛和台当局控制的南沙群岛的太平岛上。钓鱼岛,是日本进入台湾海峡南下东南亚、南太平洋的必经之地,附近水域蕴藏着800亿桶的海底石油和油气,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和经济价值,是中日领土争端的焦点问题。南沙群岛,紧扼太平洋、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也有着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和丰富的资源,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南沙岛屿附近国家早已垂涎三尺,加紧对南沙资源进行开采,与我国在南沙争端不断升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那么,中国不仅会失去钓鱼岛,而且会对我国解决南沙群岛争端问题产生不利影响;如果两岸统一,有利于解决钓鱼岛、南沙问题,维护我国在南海的主权。
其他:
3. 大陆维持现状的原因
1)国内总体社会问题:
经济:
虽然有表面上的繁荣,可实际上的经济由房产和外资带动,整体没有可依赖的支柱行业。房产的不稳定性和外资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大陆经济繁荣表面后的隐患。而武装收台的后果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