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尋王之盟
市長:文俠隱  副市長: Chocola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國際萬象【尋王之盟】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娛樂經濟Data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巧克力的網路觀察
 瀏覽3,029|回應7推薦7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7)

shouminc
Russ Wod
伊_武陵
文俠隱
筆記阿本
Nobody
Chocola

這一欄以後會po一些網路經濟的觀察, 希望對大家有用, 時間夠的話, Chocola也會寫些評論 


免費經濟的危機與轉機
 
‧數位時代 2008/09/04 
 網路上的免費服務充斥,常讓很多人感嘆「搞網路賺不到錢」,但免費並不等於沒有獲利機會,在很多情況下,免費甚至是企業積極搶市場,和顧客建立關係的重要策略,因為免費的地方必有人群,有人群就有商機。 
 
 
【撰文╱王盈勛】

讓我們來設想一種狀況:如果我們每瀏覽一個網頁,都要付出一毛錢的代價,將會是怎麼樣的一幅景況?

代價雖不高,但是我們可以想見,多數人在瀏覽網頁時必然變得戒慎恐懼、謹小慎微,不輕易瞎逛「無謂」的網站。這樣的網路,將不再是我們熟悉的網路。這樣的網路還是「媒體」,但是它將會和報紙、雜誌、有線電視很像,是一種「分眾」媒體;這樣的網路還是「通路」,但是你將會覺得上書店逛逛,一次可以翻閱兩萬本書籍,反而是更划算的投資;這樣的網路還是「賣場」,但是你將會覺得到百貨公司不買東西還賺到吹冷氣,逛網路賣場卻是一種風險。

網路上多數的東西都免費,網路才是今天的網路,無邊的影響力,幾近無階級性的參與。但是「搞網路賺不到錢」,卻也是很多人莫可奈何的心聲。莫可奈何,因為你很難拒絕網路,拒絕網路,在我們這個時代,幾乎就是自外於這個世界。

「搞網路賺不到錢」,很少有一句話像這句一樣,既很對,也很不對。我們應該精確地說,網路讓少數人賺了很多錢,多數人賺不到一毛錢。

即使是在網路泡沫之後,還是有像YouTube陳士駿這樣的網路創業家,在二十個月內賺進了三億多美元。除去這樣的「賣公司財」,亞馬遜也在今年第二季一片消費低迷聲中,創造出四十一億美元的營業額,比去年同期增加四一%;獲利兩億一千七百萬美元,比去年增加八六%。此外,像Google、eBay、雅虎(Yahoo)當然也都是很賺錢的網路公司。


為何網路的免費商品特別多


但是多數人認識的網路,並不是這麼一回事。網路上多數的東西,從軟體、遊戲、音樂、新聞、電影到服務,都很難跟使用者收得到錢,要賺錢似乎難如登天。更何況原本收得到錢、原本要收錢的,也逐一開始變成免費──美國《紐約時報》的電子版,原本年費與月費分別為四十九.九五元與七.九五美元,去年起取消了收費制度,全部改為免費;線上遊戲從早期的統統要錢、部分要錢,逐步演進到現在的多數免費;電子郵件服務供應商在過去幾年陸陸續續信誓旦旦說要開始收費,結果卻是免費空間的上限不斷加大,去年雅虎宣布免費電子郵件容量改為無限大,等於是為電子郵件的收費服務模式敲了一記喪鐘。

網路上的「免費」模式充斥,並不是一件令人驚訝的事情。但是當我們在感嘆網路錢不好賺之前,我們得先區分「收不到錢」和「不收錢」之間的差別,這兩種最終結果看來都是「免費」模式之間的差別。這兩種模式的差別,或許我們可以稱為「價格為零的免費經濟」以及「不透過市場交易的免費經濟」。

我們基本上可以假設,在正常情況下,一家廠商沒事不會主動推動「免費經濟」。企業得付水電費、有員工要養、有股東得交代,還有資本主義體制下人類最根本的趨利慾望要滿足,企業所生產的商品要能賣錢,是這一切得以實現的基礎。這也就是說,商品會成為免費,要不廠商是逼不得已的,要不企業就是另有目的。這些的「逼不得已」與「另有目的」包括:

一、競爭對手免費,你只好跟進,否則你根本找不到顧客;

二、你相信免費會比收費賺更多,所以你寧願不收費;

三、免費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並不是真正的永久免費。

經濟學教科書告訴我們,一個市場如果是完全競爭,會讓商品的邊際價格趨近廠商的邊際成本,讓廠商變得無利可圖。但是即使這樣的市場真的存在(完全競爭的市場很少見),商品的價格也很難是「零」,因為幾乎沒有產品的製造成本為零。所有產業都有競爭,為何與網路相關的行業,「免費」商品特別多?因為網路創造最趨近完全競爭的市場,同時也造就邊際成本最趨近於零的商品。

網路讓廠商和消費者得以突破地理空間的限制,使得許多過去獨立存在的個別市場,成為一個高度競爭的「單一共同市場」。在網路上最廣為流傳的「資訊型商品」,例如應用程式下載,原本就存在「前製成本很高,複製成本趨近於零」這樣的產品特性──微軟開發一套作業系統軟體可能要耗資十億美元,複製一套軟體出售的成本卻接近零。只不過無實體的資訊型商品複製成本雖然很低,在過去通路成本卻不便宜。網路的臨門一腳,讓許多資訊產品的複製與流通成本同時趨近於零,也讓資訊型產品的邊際成本趨近於零成為可能。

當產品的邊際成本趨近於零,將價格訂為零可能比向消費者收取微幅的費用更有利。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艾瑞利(Dan Ariely)在《誰說人是理性的》一書中便指出,從消費者心理來看,「免費」和「很便宜」就是不一樣,免費讓消費者覺得nothing to lose,所以即便自己並不真的需要也願意試試看,很便宜則仍是一項必須付出代價的選擇。此外,跟消費者收取超低額的費用,收費的管理機制所必須付出的成本,往往高過收費所能帶來的收益,不收費而另外找尋獲利途徑,反而才是更符合經濟理性的選擇。


產品免費的主要獲利模式


然而,免費終究不能是真免費,就算是慈善公益事業不求獲利,也需要有收入來維持生存。會因為「趨近完全競爭+邊際成本趨近於零」而出現免費產品的產業,當然必須另謀收入來源。從網路問世到現在,試圖要在「產品免費」的大前提之下,找尋獲利方法的發想不下數千種,有些很有創意,有些則不過是無法實現的奇想。我們於今回顧,這些方法當中可行的,終究無法擺脫最基本的經濟原理制約。這些基本的經濟邏輯主要有:

一、媒體模式:只要能有效地吸引使用者的目光,就能帶來影響力,這樣的影響力是可以出售的。在過去,只有大媒體的影響力才被認為是可以賣錢的,Google在營運模式上的創新,則是讓過去被認為不具影響力的個人或是非媒體組織,也有了販賣影響力的可能。

二、互補性商品(complementary goods)模式:有些產品在使用上是成雙成對、環環相扣,比方說印表機與碳粉夾、數位相機與記憶卡、手機與通訊服務等,廠商可以讓互補性商品的某個部分免費,再從其他部分賺回來。但這種模式操作要能成功的前提是,產品間的互補關係不能被「破解」,比方說遊戲機免費或低價出售,寄望從獨家相容的遊戲軟體中回收,但是軟體卻被成功複製而在網路上流傳,產品間相互依賴的關係便被打破了。

三、加值模式:初階或低階產品不用錢,但進階或專業版本再跟使用者收費,像線上遊戲不用錢,但是讓你功力大增的虛擬寶物要收費;陽春版的軟體不用錢,進階版的要收費,像Adobe的Acrobat Reader和防毒軟體小紅傘都不用錢,但他們都另外開發了功能更齊全強大的收費版。


【《數位時代》第172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3024275
 回應文章
YouTube的主要競爭敵手並非其他網站,而是電視。
推薦1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筆記阿本

備忘以下訊息...

YouTube拚戰電視 搶用戶觀看時間

category :

為維護國民權利....[上一篇][下一篇]時代華納有線與....目前為第7887篇/共7888篇

【2010.01.04╱中國時報╱記者黃文正/綜合報導】
網路搜尋引擎巨擘Google旗下YouTube的市占率雖已遙遙領先對手,堪稱全球影音分享網站霸主。然而,對YouTube產品管理部門總監沃克而言,現在高興還嫌太早,因為YouTube的主要競爭敵手並非其他網站,而是電視。

沃克說:「平均每位使用者每天花十五分鐘在我們的網站,但他們每天花五小時坐在電視機前。大家都說YouTube已經夠大了,不過我認為我們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沃克領導一支約十二人的團隊,成員包括工程師、設計師及專案經理等,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滿足和解決使用者需求,希望使用者每天多停留YouTube幾分鐘。

YouTube並未公布其影音資料庫的規模,僅表示每分鐘約有廿小時長度的影片上傳至該網站,此數字約等同於每周上傳逾十萬部電影。

YouTube管理階層坦承目前公司仍處於虧損,但強調即將轉虧為盈。YouTube期望藉著提高使用者停留時間,增加線上廣告營收,並拉大與Hulu、Truveo、Clicker.com以及Blinkx等競爭對手的領先優勢。
     
增進影音搜尋功能,也可以留住使用者的目光。市場研究機構comScore的統計顯示,去年十一月美國人使用YouTube搜尋引擎達卅八億次,遠多於一般搜尋引擎網站,僅低於母公司Google。
     
但YouTube亟需改進其資料採掘(data-mining)技術,依照個別使用者曾觀賞過的影片性質或類型,推薦使用者可能有興趣觀看的其他影片。只是每天有成千上萬的影音畫面上傳至YouTube,要精準挑選出使用者有興趣的影片,不啻一大挑戰。
     
以往,YouTube在使用者觀賞特定影片時僅會低調的推薦相關主題影片,但現在會更積極地以「輕推」(nudge)方式提醒用戶。廿五歲的專案助理大衛森說:「如果我們猜錯,使用者可能立即離開網站。但若我們猜對了,他們可能會多看十支影片。」

全文轉引自:http://news.chinatimes.co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3776711
網路的本質
推薦2


kennery分身用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Russ Wod
Chocola

網路的開始本就不是以商業利益為考量,而是站在國防、學術立場,之後才有商業團體的加入並助長其多樣化與普及化。在台灣,免費與自由在台灣人眼裡都是一樣的,根本分不清楚!我想在台灣搞自由軟體的人最慘吧!!沒有利潤算正常,但也沒有尊嚴...

網路上的仲介業(算中間商吧!)到底該不該收費,其實這跟真實世界是一樣的,有提供服務就有資格要收費,看看許多搞個人網拍的人,很少是自己當生產者的,大都是代理販售其他業者的商品為主,只是將轉運成本壓低且沒什麼庫存的壓力(因為數量少)罷了!!
.科技在進步而人腦卻沒有進步,有一天電腦將會取代所有人類的工作。~George Francis Hotz(Geohot)
http://www.ithome.com.tw/news/98545
.柯P對Janet說「維持婚姻熱情,最厲害就是平淡無奇。妳再30年後就知道了。」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50913/36775921/hotdailyart_right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3627878
該免費的
推薦2


GAIL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Russ Wod
張爺

報紙應該收費,因為他們是「生產者」。

該免費的,是身為「仲介者」的網路伺服器。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3627667
媒體靈魂的說法真是玄啊~~
推薦4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文俠隱
Russ Wod
張爺
Chocola

備忘以下訊息~~~~這位作者後半段有關"媒體沒靈魂 必遭唾棄" 的看法還蠻理想主義的


媒體沒靈魂 必遭唾棄(楊茹惠)
2009年09月25日
蘋果日報
回首過去十年,網際網路全面滲透人類生活,而下一波不可逆轉、不可抵擋的狂潮—數位趨勢—也將在你我不及反應之時,改變世界!或許無法想像,但那情境就好比19世紀流行界深具時代性的Coco Chanel,以她的特立獨行,用優雅舒適,將女性從緊緊綑綁她們身軀的馬甲束縛中釋放,啟發近代無數設計的追隨。一覺醒來,歐洲女人一夕間全都捨棄了窒息馬甲、蓬裙繁複的蕾絲,個個變身簡潔俐落。

二十一世紀,很快的我們的世界將歷經數位變革!眨眼間工夫,教學、醫療、傳媒、影音娛樂、交通運輸系統,數位化將滲透各領域,無所不在。「數位趨勢」不僅代表異於傳統類比技術,也象徵人類生活模式的進化—別小看那0、1間的小小跳動,卻是人類文明的一大步。它既是科技,也是一種新生活哲學—給我數位,否則免談!

壹電視重訂遊戲規則新蘋果電視將於2011年誕生美國,由執行長賈伯斯親自操刀。流線型的蘋果不只變聰明,具備家庭劇院、錄放、互動等全方位功能,還與你的iPhone無線同步。而iPhone是電話、手機電視,卻同時也是家中電視和線上遊戲的遙控器。其實,高畫質數位、網路電視、行動電視—三網融合—已是這世紀不可抵擋的趨勢。中國今年將完成行動電視收訊全國性覆蓋;另外也將鋪設「資訊公路」雄心勃勃覆蓋3億家戶數。中國文化傳媒產業總產值,今年高達4500億人民幣(約700億美元),而這個巨額產值在未來,也將隨之轉移成數位產值。
時空拉回到台灣。壹傳媒一口氣向NCC申請5張執照,準備上架中華電信網路電視MOD。棄有線、另辟戰場的意圖明確。姑且不論狗仔與否,黎智英確實成功衝撞港台平面媒體。如今宣戰電視媒體,與其選擇投身擁擠、混亂的有線電視平台,不如大膽切入、重訂遊戲規則!尚未開播的壹電視,標榜將藉由逼真動畫還原新聞現場、輔助報導。壹電視的動畫特色,與未來的3D實境、網路電視的互動模式,不知會擦撞出何種精彩火花?
是的,數位是數據傳輸系統、是訊號接收方式、是平台運作科技。數位雖非一人、一集團、甚至一產業所可抗拒抵擋的時空必然,但說穿了,它還是技術。若無靈魂,數位也只能是一堆0、1間的排列組合。空乏了靈魂、抽離了文化底蘊,社會也只是一張張索然無味、面無表情的組合。
2012年倫敦奧運實況轉播,英國Sky TV將以3D高畫質立體呈現。你可以身歷其境,感受美國男籃夢幻隊的揮汗淋漓、熱氣蒸騰,聚焦俄羅斯女網冠軍Elena Dementieva的專注神情,被歐洲足球迷的瘋狂吶喊所震撼,也可貼近目睹世界級選手奪勝時的淚光潸潸滑落。這是奧林匹克靈魂,透過3D傳達。
老式感光底片也好、數位相機也好:空了神韻,照片失真。古老法典也好、電子書也好:缺了深刻思想,無法撼動人心。捲筒影帶膠卷也好、數位硬碟也好:沒了時代人物的至真性情,不足堪稱史詩鉅作。
沒有靈魂的電視頻道,易遭摒棄。沒有靈魂的企業,載浮載沉,輕易被取代。靈魂,才是貫穿的力量,才是真正價值所在!那是理念、是迷人的信念、是強大的吸引凝聚力!
另辟戰場需要判斷、捨棄、孤注一擲的氣魄,而數位則是種呈現方式的選擇。但能否賦予企業獨特的靈魂,是最後成敗的關鍵。

作者為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博士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3627419
中国大陆大型网络公司08年营业收入
    回應給: Chocola(jennyc122) 推薦1


kenneth1985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張爺

百度  31.983亿人民币

腾讯 71.545亿人民币

新浪 3.696亿美元

网易  4.36亿美元

阿里巴巴 30.01亿人民币

陶宝网 成交金额 999亿人民币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3355503
「鬼網」(GhostNet)?
推薦3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張爺
筆記阿本
Chocola

備忘一篇 "有趣的" 報導~~~~
鬼網密布 103國遭電子間諜滲透
 

加拿大研究人員發現,最近兩年內,全球103國至少有1295部政府和民間機構電腦曾遭電子間諜滲透,許多政府機構的機密文件遭竊取,研究人員稱這項龐大的電子間諜作業為「鬼網」(GhostNet),相信是首次破獲如此大規模的電腦間諜系統。

達賴喇嘛辦公室疑遭入侵

「鬼網」的曝光是由於達賴喇嘛辦公室懷疑電腦遭入侵,委請電腦安全專家專家檢查,多倫多大學蒙克國際研究中心(Munk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發現,不僅達賴喇嘛在印度的流亡政府、布魯塞爾、倫敦、紐約辦公室的電腦遭祕密植入惡意軟體,長達10個月的相關調查並揭發了更廣泛的電子間諜活動,研究人員已把調查發現通知國際司法機構。

不到兩年期間,有103國的至少1295部電腦遭到滲透,其中包括許多大使館、外交部和其他政府機構的電腦。而且「鬼網」目前仍然猖獗,每周有十餘新電腦遭入侵和監視。

台、韓、印、泰使館也遭到滲透

鬼網主要目標是南亞和東南亞國家政府,包括伊朗、印尼、菲律賓、汶萊等國的外交部,印度、台灣、南韓、泰國、羅馬尼亞等的領使館也遭滲透,北約組織一部電腦曾遭監測半天,但迄未發現美國政府機構遭滲透的跡象。

中國政府介入?無法斷言

蒙克中心29日在網路發表「追蹤鬼網:調查網路間諜網」報告指出,控制這個電子間諜系統的電腦幾乎全部設在中國,控制鬼網的4部伺服器有3部在中國的海南島、廣東和四川,第4部則在美國加州南部。但研究人員表示,無法斷言中國政府介入其事,主謀者有可能是與政府無關的營利組織、或是中國民間所謂的「愛國駭客」。

情報分析家表示,中國、俄羅斯和美國等許多政府及其他機構,均利用電腦軟體祕密收集情報,但新揭發的電子間諜作業是迄今所知規模最大的間諜活動。

研究人員指出,鬼網已非隨機竊取電腦使用者資料的網路「釣魚」(Phishing),而是有系統的對特定對象進行「鯨吞」式攻擊,而且具有監視能力。研究人員循線追查出遭滲透電腦接到的指令,並查出遭竊文件的名稱,可是無法判定多數失竊檔案的內容。不過,他們發現達賴組織的特定通訊遭到竊取,電郵伺服器也被侵入者控制。達賴辦公室曾以電子郵件邀請外國外交使節訪問,這位使節隨後遭中國政府勸阻;一位為西藏流亡政府居間聯絡的中國女性也在返回西藏途中被中國情報人員攔下,把她的網上對話內容記錄拿給她看,警告她不要再從事政治活動。

中國駐紐約領事館發言人駁斥中國涉及間諜作業的說法,宣稱「中國政府反對、並嚴格禁止任何網路罪行」。

【2009/03/29 聯合晚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3355138
熊彼得的說法
推薦5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Russ Wod
文俠隱
張爺
筆記阿本
Chocola

這篇文章的結構很清楚,點出了台灣目前經濟前景不明朗的一些本質與可能性 , Chocola備忘一下~~~~


偉雄:創新創造

【聯合報詹偉雄】

2008.12.21 01:57 am

 

什麼是「經濟衰退」?所有的企業都應該恐懼「經濟衰退」嗎?

衰退到復甦 靠技術革新 

關於經濟衰退的解釋有很多種,但台灣比較少人注意奧地利籍經濟學家熊彼得的說法,他的主張是:每次的衰退都是一次「商業周期」探底的過程,其成因來自於「舊生產方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因而廠商商品售價降低、利潤遞減而終面臨退出市場的絕境,但也每每在景氣谷底時,社會就會出現一批新的創業家,他們帶來「新生產方式」,生產出超乎顧客預期的產品,此時廠商利潤遞增並吸引更多追隨者,經濟也開始成長,直到此一「新生產方式」失去力量,褪色為「舊生產方式」為止。因而,每一次的衰退,都包括著一次技術革新的可能,而每一次技術革新的結果,也預期著下一次衰退的到來。

在熊彼得的研究裡,「不安於現狀的創業家」以及他們「對舊生產方式的無情破壞」,才是推動經濟復甦的根本力量(而非凱因斯學派的「擴大公共支出」或是貨幣學派的「寬鬆貨幣供給」),用這層思考來思索台灣的過去與未來,實在具有高度的啟發性。

製造業創新 拉台灣起飛

戰後台灣半世紀的經濟發展,最大的特色是琢磨出一批批具有高度「創新」能力的製造業產業聚落,它們以「製造」為經濟行動的核心,在電子科技產業和傳統工業領域的一次次起落循環中,從量產技術、品質控制、材料研發、供應鍊管理到產品的工業設計分別衝撞出各種熊彼得式的「破壞式創新」,這使得ODM(設計代工服務)此一產業模式幾乎成為台灣專擅於世界的專利,其他國家欲學習而始終不可得。近年來,台灣的電腦代工廠商獲利能力甚至遠超過委託它們設計代工的國際品牌原廠,即是台灣ODM產業創新能力的外在表徵。

創新遇瓶頸 社會很焦慮

然而,既然台灣ODM產業如此具有競爭力,那為何「憂慮」聲音不斷呢?我個人的看法是,這種焦慮,其實是我們衡諸台灣現有與未來的社會條件後,所產生的一種「創新的瓶頸感」,它意味著:台灣難以再靠「製造業」裡各個企業對價值鍊的局部「破壞式創新」,就能夠打造新「商業周期」,其原因並非我們缺乏技術、資本與資源,而在於我們缺乏自許為第二個王永慶或郭台銘的「破壞式創業家」。

對一九七年代後出生的台灣年輕世代而言,需要「高度自我壓抑」、「苦行僧般節慾」、「信仰客戶」、「集體紀律」的ODM生命圈,是難以與他們的自我意象相吻合的———隨著台灣這第一批「自由世代」的成人化與社會化,他們早已表現出與ODM社會的格格不入(「草莓族」稱號其來有自),同時也在許多不起眼的角落,帶來一些中年人眼中「革命性、但產能不大的全新生產技術」(譬如獨一無二的咖啡烘焙、麵包製作、指甲彩繪與燒肉店經營),比起父兄為追求生存的財富與社會肯定而奮鬥,他們更在乎「工作個體性」、「事業主體性」的追求——和不斷改良先人成果的「創新」(innovation)比起來,全然耳目一新、更能自我肯證生命存在的差異化意義之「創造」(creation),似乎不得不地成為他們的優位選擇。有趣的是:我們中年菁英不斷譴責成績愈來愈爛的大學生,卻從不深思這群人之中會不會誕生出像比爾蓋茲、史蒂夫賈伯斯和麥可戴爾這類大學沒畢業、但卻全然改變世界商業規則的人。

創造的世代 何必怕衰退

「創新」,必須有跡可循,但「創造」卻得無中生有,其差別,在於創業家是否有定義產品的視野與抱負、生活中能否經歷豐富的他者世界,而又有足夠的想像力。由「創新」到「創造」的轉折與痛苦,台灣目前正經歷於其中,一旦明白了這原委,我們又何必擔心衰退……

(作者為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數位時代》總主筆)

2008/12/21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316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