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尋王之盟
市長:文俠隱  副市長: Chocola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國際萬象【尋王之盟】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治時論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獨立思考」和「中間選民」
2008/08/07 00:42 瀏覽2,107|回應2推薦3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大陸配偶台灣媳婦感謝馬政府准我全家團圓
shouminc
文俠隱

我對藍、綠群眾的批評,或許不合中庸之道。但我的意思不過是希望能震聾發聵,略效佛家「師子吼」的作用。轉貼兩篇文章,希望它們能把我觀點和思考過程的背景表達得清楚一些。原文都發表於2006年。

 **************************

0.    前言

0.1   本文的目的和論述架構

我曾提出我可能對台灣一些現象,例如政治行為和網路言論,做一些類似社會心理學層面的分析。幫助大家了解為什麼台灣社會上有這麼多讓人難以理解的表現或表演。由於和方老網友討論到「中間選民」的問題(方老 2006),再度讓我覺得做這個分析的迫切性。因此,我就從「獨立思考」和「中間選民」的關係切入。

以下兩個「中間選民」的簡單定義只是用來做為本文討論的基礎(胡卜凱 2006a)。本欄留言#1會對這個概念做比較詳細的討論。

(我認為)「中間選民」指:

在政治行為上(如投票)以自己『利益』或『理念』為判準的選民。」;

或者說,「中間選民」指:

有獨立思考(或判斷)能力,不讓自己政治行為受到黨派或政治領袖語言左右的選民。

其次,我認為:

「台灣社會中,多數選民沒有(或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

以上兩點當然是我個人的界定和觀察。歡迎網友們批評指教。

第三,我認為目前台灣政壇亂象叢生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多數選民「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足,或沒有「獨立判斷」的習慣。這也是台灣今天經濟、社會情況被政客搞得烏煙瘴氣的次要原因之一。這是我的「價值判斷」,爭議也可能更多。

綜合以上所說,本文試圖回答:

為什麼台灣社會中,多數選民沒有『獨立思考』的習慣?」

0.2   嚴謹性議題

在我提及社會心理學分析的議題後不久,我曾調侃過某位"政壇長青樹宋三",我說他可能還沒有從弗洛伊德的「伊底帕斯情結」成長出來。我也說過要就此觀點做個申論(胡卜凱 2006b)。但是我一直沒有動筆寫這兩篇文章。除了個人雜事繁多以外,主要是因為我需要先解決論述上的「嚴謹性」議題(1)。

其次,弗氏理論或學說的「科學性」一直很有爭議。例如,Popper就曾將弗洛伊德和馬克思兩人的學說歸類為「偽科學」(Lakatos 1978:145 - 146頁;Popper 1965:33 - 39頁)。我自己對弗洛伊德理論的「成立性」也有些意見,所以在正式引用弗氏概念和理論之前,我也需要將自己對他學說的了解做個整理。

0.3 解決方式

因此,我最近重讀手邊弗洛伊德和詮釋弗洛伊德學說的書籍。在洪萊教授《心理分析的新方法》一書中(Horney 1966),我看到一個解決上節所說「嚴謹性」議題的方式。

洪萊在該書中對弗洛伊德學說的立場是:

(她)處處肯定弗洛伊德敏銳的觀察和深刻的睿智,強調弗氏的觀察和睿智奠定了「心理分析學」的基礎。但她也在該書每一章中,從方法論和理論建構兩個角度,對弗洛伊德許多關鍵概念以及和它們相關的理論提出批評和修正。理論建構在此指一個理論的前提(基本假設)、所根據或引用的其他理論、所根據或選擇的證據、推論過程、和臨床應用等內容或步驟。

我將沿襲洪萊這個立場或策略:

使用弗洛伊德和洪萊兩位學者所觀察到的現象(搜集到的數據及資料),和他/她們所做分析及詮釋(我認為成立)的部分。但並不完全接納他/她們兩位學者的理論(2)。

換句話說,兩位都有敏銳的觀察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因此我將引用兩位觀察到的「現象」。因而也將使用他/她們所提出的一些「概念」和術語。但是我會根據其他的理論,如「社會建構論」、「當代演化論」、(「當代遺傳學理論」)、和「大腦神經網路連接論」等(胡卜凱 2005),以及自己的觀察來解釋或詮釋:

「台灣社會中,多數選民缺少『獨立思考』習慣」的相關因素。

本文主旨不在介紹弗洛伊德和洪萊的理論,所以這一方面的討論不多。以下第1節引用洪萊《心理分析的新方法》一書中和本文主題有關的兩段文字。第2節陳述我自己對中國(台灣)社會的觀察和了解。

1.    洪萊的理論

以下引號中的文字,是我翻譯洪萊的論述;雙引號是我用來加強語氣。如果有誤譯,歡迎指教。

1.1 完美偏執傾向

「由於許多不順利的境遇,孩童往往發現自己處於一個艱困的情況。由於(一個兒童)被迫『滿足父母的期望』,導致他(她)無法『讓自己的個性自然發展』。因而造成他失去了自主的能力、自己的憧憬、自己的目標、和『自己的判斷力』。另一方面,(這些孩提時代的境遇使)他和周遭的人『疏離』,害怕和別人來往。如我(洪萊)在以上幾章中的說明,一個人為了逃避這個基本災難,他或她往往在「人格」上形成『自戀症』、『被虐症』、或『完美偏執』的傾向等(3)。」(Horney 1966:218頁)

以下一段討論父母養育子女時可能發生的一些情況。此處略去。

「在這些情況下成長的孩童,不再以自己為重心,而將自己的重心轉移到各種『權威』上。這個過程緩慢而難以被覺察。結果是孩童最後認為『爸爸和媽媽總是對的』。孩童成長過程中,他難以自行決定(對所接觸到的)人、事、物的好、壞;渴望、厭惡;愉快、不愉快;喜歡、不喜歡等等。久而久之,他就失去了『獨立判斷』的能力。」(Horney 1966:219頁)

以下一段討論當一個人以權威或外在標準為原則時,這種行為模式帶給他的一些「心理」慰藉,和他對(自己)「人格」所得到(或產生)的一些假相。此處略去。

1.2   洪萊的修正觀

洪萊在全書中強調:

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全」或「安定」。

這是她對弗洛伊德「性欲動力能理論」的修正。

她也強調:

個別患者的「整個」成長經驗。也就是說,洪萊認為,文化和社會因素在塑造個人的「人格結構」過程上起著決定性作用。

這是她對弗洛伊德(強調患者的)「個別經驗論」的修正。洪萊這個觀點接近上面提到的「社會建構論」。

洪萊認為:

成長經歷中的文化因素或某些事件,使一些人養成對「權威」的過度依賴和服從;他/她們把依賴和服從「權威」當做是自己得到「安全」或「安定」的方法或自衛機制。

這種對「權威」的過度依賴和服從,導致這些人產生「完美偏執」傾向的「意識失調症」(4)。

洪萊認為:

「意識失調症」患者中有些人有「完美偏執」的傾向。

這個傾向導致這類患者失去「獨立判斷」的能力。

弗洛伊德提出「超自我」這個概念。他所根據的的現象,則是失去「獨立判斷」能力者所表現的各種行為模式。

洪萊則認為「超自我」理論缺乏足夠的臨床證據和推論的嚴謹性(5)。

2.    中國社會

我當然不會認為「非『中間選民』」都有「意識失調症」或「完美偏執」傾向。但是我認為洪萊以上兩段話,可以幫助我們對:

為什麼台灣社會中,多數選民沒有『獨立思考』的習慣?」

這個現象,從各自的「人格結構」及由此產生的行為模式,來做深入的自我分析和檢驗。

台灣社會是傳統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下文中的「中國」不指對岸這個政治實體,指的是傳統或文化「中國」。我不是社會學家,也不是任何學科的研究者。以下只是我自己對中國(台灣)社會中一些文化和社會因素所做的觀察和詮釋。歡迎指教。

2.1 中國社會的社會結構

中國社會人口多、人口密度高。「和睦」、「和諧」、「順從」等概念,對維持這種型態社會中的穩定人際關係,有相當高的幫助(價值)。尤其傳統上中國社會是大家庭制,兄弟、姐妹、姑嫂、妯娌、甚至叔姪合住在一起,更需要以「和睦」、「和諧」、「順從」等價值掛帥。這些概念或「價值」的負面作用,則是使得各成員的「個性」(「人格結構」)被「抑制」或「壓抑」。

1960年前後,在台灣社會開始大規模轉型為工、商業社會前,一般人都是在:

「尊師重道」、「敬老尊賢」、「循規蹈矩」、「謹守本份」、「鞏固領導中心」、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老師、長輩、做官的)總是對的」、…

這種文化或氣氛下成長。

大致來說,現在30歲以上群眾的父母,20 - 30年前還是這樣從小教育他/她們的。由於受到這種「薰陶」,台灣社會中一般人也常有以上洪萊所描述的:

「難以自行決定(對所接觸到的)人、事、物的好、壞;渴望、厭惡;愉快、不愉快;喜歡、不喜歡等等。」

這類人格結構或行為模式。

2.2 中國社會的政治環境

我在1967年出國唸書,所以我不確知台灣什麼時候開放政治活動。至少我在的時候,台灣還是「白色恐怖」時代。在上一節所分析的社會結構下,台灣的政治環境更助長一般人對「權威」的敬畏感、依賴感、和恐懼感。當然也就助長以上洪萊所描述的人格,從而造成一般人(至少在政治上)拒絕或逃避「獨立思考」。

2.3   中國社會的教育方式

中國社會人口密度高的影響,除了鼓勵上述「和睦」、「和諧」、「順從」等價值外,還有以下的後果:

「出人頭地」在中國社會(或任何文明社會)被鼓勵,但因為中國人口密度高的關係,使得「出人頭地」的難度相當大。人口密度高的另一個結果是親戚、朋友、鄰居往來密切。從而,比較和對照各自小孩的成就,成為中國社會父母間最喜歡玩的「遊戲」之一。

從統計學觀點來看,大多數孩童是中等資質。父母的評比壓力,例如:

「你要以王伯伯的兒子(女兒)做榜樣」;

「你表哥(堂妹)又考了第一名」;或

「你表哥(堂妹)考上了建中(北一女)」。

等等,應該是家庭中常聽到的對話。

過去和目前的台灣學童也普遍承受升學壓力、體罰惡習、以及被迫學習十八般武藝的風氣。這些因素都造成中國人普遍具有「他者導向」的人格特質(6)。

這是中國社會第三個助長中國人缺乏「獨立判斷」或「獨立思考」傾向(或習慣)的因素。

更糟糕的是,在這種情況下成長的兒童,往往有不能滿足父母期望的恐懼。其可能結果有二:

a.    面對「權威」產生「焦慮」的情緒。

b.     (依各自經驗)養成「取悅」和「依賴」某個(自己所選擇)「權威」的習性。

台灣俗話所說的:

「拿香跟著拜。」和「西瓜隈大邊。」

大概是「焦慮」和這種「取悅」以及「依賴」習性的「症狀」。

3.    結論

3.1 我並沒有相關的統計數據,但就印象來說,和其他社會相比,以台灣人民教育水準而言,台灣社會中具有「獨立思考」習慣的「選民」,在比率上似乎偏低。

3.2 以上第2節從社會、政治、和教育三個層面的分析,並對照第1節洪萊對「完美偏執」傾向這種個性的形成過程所做的詮釋,我認為:

台灣社會中,多數選民沒有『獨立思考』的習慣是台灣社會和文化因素制約的結果。

附註:

1.     「心理分析」在20世紀中期前後可說是「顯學」之一。目前在部分「『後現代』主義者」論述和文學批評領域中,它仍有相當影響力。如果要寫這兩篇文章,我不免要用到許多大家所熟知的、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概念或術語。但是弗洛伊德關於「人格」的理論或學說,是以「本能」為基礎。雖然「本能論」有其生物學、演化論、和機械論的面向,但其理論架構的基本假設是「唯心論」或「觀念論」。我接受「唯物論」或「唯物主義」,自然不能不加批判就引用弗氏的理論或學說。

2.    洪萊(1885 - 1952)本人在「人格理論」、「心理分析」、「女性心理學」、和「意識失調症」等領域都有很大的貢獻(Boeree 2006,Internet 2006)。《心理分析的新方法》初版發行於1939年,該書雖於1966年再版,但內容並沒有加入在她過世前,20世紀中葉學者們在相關領域所累積的研究進展,如大腦神經學和當代演化論等。所以,(我認為)在這本1939年出版的著作中,理論上也有一些「可爭議」之處。這一部分不在本文範圍,我以後有機會再討論。

3.    「人格」在此是心理學名詞,指「人的性格」,我有時以「個性」來表示。

4. 我用「意識失調症」翻譯neurosis,它包括「自戀症」、「被虐症」、和「完美偏執」等症狀;我用「意識錯亂症」翻譯psychosis,它包括「人格分裂症」等症狀。「意識錯亂症」和遠東圖書公司印行,梁實秋先生主編的《最新實用英漢辭典:增訂本》(1983)中的翻譯不同。我認為該辭典以「神經病」、「神經機能病」、「神經系官能病」來翻譯neurosis是錯的(1374頁)。「人格分裂症」的翻譯和該辭典也不同。

5.    簡單的說,弗洛伊德的「超自我」概念,指「意識」所吸收(或認定)的、「外在」(尤其來自父母)的道德標準或規範。洪萊則認為(弗洛伊德)「超自我」所引發的機制,其實是由於「意識失調症」患者具有「完美偏執」傾向而來。

6.    萊斯曼教授在其名著《孤獨的群眾》中,提出一般人可能有的三種人格特質:「傳統導向」、「他者導向」、和「自身導向」(Riesman 1950)。這三個概念的意思可從字面上看出。

參考文獻和文章:

*      Boeree, C. G. 2006, Karen Horney, http://www.ship.edu/~cgboeree/horney.html

*      Horney, K. 1966, New Ways In Psychoanalysis, Norton and Co., NYC

*      Internet 2006, Karen Horney Lecture Note, http://www.sonoma.edu/users/d/daniels/Horneylect.html

*      Lakatos, I. 1978, The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s: Philosophical Papers Volume 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      Popper, K. R. 1965,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Harper Torchbooks, NYC

*      方老 2006,《閒談「中間選民」》,【 中時電子報】 >> 【新聞對談 】,http://forums1.chinatimes.com/dailytalk/Forum.asp?ArticleID=806149&History=1&Page=1

*      胡卜凱 2005,《社會變遷 1 淺談認知科學和社會學》(共三篇), 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1210

*      胡卜凱 2006a,《留言#26、51、65》-- 《閒談「中間選民」》,http://forums1.chinatimes.com/dailytalk/Forum.asp?ArticleID=806149&History=1&Page=1

*      胡卜凱 2006b,《留言#268》--《李敖算的上自由主義分子嗎?》,【 中時電子報】 >> 【新聞對談 】,開欄者:政壇長青樹宋三http://forums1.chinatimes.com/dailytalk/Forum.asp?ArticleID=773522&History=0&Page1=3

中英名詞對照:

人格:personality

人格分裂症:schizophrenia

人格結構:personality structure

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

他者導向:other-directed

可爭議:debatable;problematic

本能:instinct

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

安定:security

成立性:validity

自身導向:inner-directed

自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

自戀症:narcissism

完美偏執:perfectionism

抑制:inhibit, inhibition

制約:conditioning

性欲動力能量理論(或簡稱「性動能理論」):libido theory

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onism

症狀:symptom

偽科學:pseudoscience

疏離:alienation

被虐症:masochism

焦慮:anxiety

超自我:super-ego

傳統導向:traditional-directed

意識失調症(俗稱:神經病):neurosis

意識錯亂症:psychosis

壓抑:repress, repression

(本文轉貼自http://tb.chinatimes.com/forum1.asp?ArticleID=810182  >> 開欄文》。文字略有修改。文中的獨立思考」和我在此處所用的「自主意識」同義。)



本文於 2008/08/13 23:37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972679
 回應文章
個人利益的「結構性」因素
2008/08/09 02:39 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區和社會。所以,我們每個人的利益其實大同小異。

事實上,喜歡吃牛排或雞腿由每個人的口味決定;喜歡王美美、張小小、或李阿雄也由每個人的性向和審美觀決定。但只要是人,99.99%都有吃塊肉或找個(性)伴侶(男、女不論)的需求或欲望。這些需求或欲望就是我們的「利益」。

用社會科學的術語來說,從人類層次看,我們的需求或欲望不只由個人的口味或性向決定,也由人的「結構性」因素決定。解決這類需求或欲望的因素自然也就屬於「結構」層次。例如:

找那一份工作由個人性向、能力、訓練類型、和/或居住地區決定;但是

「工作」本身或「工作」機會是「結構性」的需求。而就業率、薪資結構、年休天數、年終獎金的月數等等則由「大環境」決定。這個「大環境」就是「結構」層次的因素。

因此,我們升斗小民的「利益」在「結構」層次通常是一致的。我為自己「利益」打拼的同時,往往也同時在為妳、你、他、和她的「利益」打拼。反之亦然。這是中國古人說:

休戚與共。」的原因。

馬克思說:

「全世界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的原因。

如果大家能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豬仔和豬仔有著相同的利益。即使能夠或有機會幫著主人數鈔票的豬仔,到底還是豬仔一頭。

卡夫卡說得更透徹:

當一隻狗自以為是主人時,其實是牠被鞭子抽得昏頭脹腦的結果。(大意如此)

幫著數鈔票的豬仔,真的應該三復斯言。

(這篇雜感轉貼自:https://city.udn.com/2976/2436638?tpno=1&cate_no=52524,原載中時電子報 >> 新聞對談)



本文於 2008/08/13 23:38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975313
談談藍、綠對決
2008/08/07 00:52 推薦3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shouminc
Chocola
胡卜凱

本文原載:udn/網路城邦/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政治肥皂箱】/
>> 《從罷免案看泛藍盲點》 >> 《再談原則 vs 實務和藍、綠對決》,和 >> 《「倒扁與倒蘇」與「藍綠對決也是個現象」》 >> 《為什麼對抗》。我把它們合成一文。因為與本欄主題相關,所以轉貼於此。


 
******************************

我不否認有「藍、綠對決」這個現象。我的問題在這個現象至少也包含兩個層次的思考:

a.    什麼是「藍、綠對決」?
b.    我們需不需要為了避免「藍、綠對決」而做或不做一件事。

如果「藍」、「綠」指兩個不同的意識型態或政策路線,前者如「獨立」、「統一」;後者如「自由派」、「保守派」;也許「藍、綠對決」是不能避免的。但是我認為台灣多數自以為是「藍」或「綠」的群眾,其實只是一種情緒上的盲從或控固力。我完全不能了解:

何以面對阿騙政權過去六年的表現和各種弊案,去年三合一縣、市長選舉時,台灣還有42%左右的人支持民進黨。

也許「綠營」的群眾更盲目或更衝動一些,「藍營」的群眾其實好不到那裏去。

我的意思是:

「藍、綠對決」是一個現象,但它是一個不合理性的現象。

所以,我們沒有義務要延續,或屈從於這個現象。

當阿騙或替它擦屁股的人,拿「藍、綠對決」來替阿騙政權遮羞或護航時,我認為政黨領袖或政治評論人需要拿出一套「論述」來打破這個神話或鬼話。而不是聽到「藍、綠對決」就像聽到金箍咒一樣畏縮起來。


**************************************


「『藍、綠對抗』像海市蜃樓一般,只是觀感上的『事實』,或在『虛偽意識』下感知到的『事實』(或者說『錯覺』)。」

這段話需要進一步的說明。

首先,我對「政治」的定義是:

「爭奪資源分配權的活動。」

這個「定義」只捕捉到「政治」的某一個面向,但我相信是一個相當大的面向。

「藍營」和「綠營」的群眾,在
個人利益上並無「對立」或「衝突」。大家都需要一個讓自己能穩定發展的社會架構。這個架構包括:

健全的經濟、政治、社會活動的機制。

具體的例子如:

治安、互信、教育機會、金融體系、金融信用制度、有效的政府機關和流程等等。

所以,不論「藍營」或「綠營」的群眾,應該都選擇一個賢能的政府。即使沒有一個能組成賢能政府的政黨,多數人也應該選擇一個比較「不爛」的政黨。例如在2000年,至少在當時來判斷,民進黨比較「不爛」。上面我說「多數人」,因為我同意用「投廢票」來督促政黨改善選擇「候選人」的機制。我在這方面已說了很多,不再討論。

那一個政黨比較「不爛」,是一個可以
驗證比對現實。所以,我認為從群眾的個人利益來看,「藍、綠對抗」是個不合理性的現象。


「藍營」和「綠營」的領袖及幹部當然在個人利益上有對立或衝突。因為她/他們都在從事:

爭奪資源分配權的活動。」

也就是搶舔美國人或金主屁股的機會。一個屁股只有一個屁眼,所以一次只能有一個人舔。這是造成「藍、綠(領袖及幹部)對抗」的原因。但「藍、綠(領袖及幹部)對抗」並不能轉換為「藍、綠(群眾)對抗」。

除非「藍營」和「綠營」的群眾:

a.    有能力或機緣也爭取這個舔屁股的「機會」,如趙建銘、蘇貞昌、謝長廷、柯建銘之類(藍營亦同);
b.    或者她/他們有「機會」在這些人身邊舔盤子、啃骨頭、喝殘湯,如羅太太、蔡清文、游世一、曾天賜之流(藍營亦同);
c.    或等而下之,她/他們有「機會」舔這些人(a或b)的屁股(藍營亦同);

我不知道某些自以為屬於「藍營」或「綠營」的群眾,在「對抗」或「對決」什麼東東。如果「藍營」和「綠營」群眾間並沒有實際利益的爭奪,則:

「『藍、綠對抗』像海市蜃樓一般,只是觀感上的『事實』,或在『虛偽意識』下感知到的『事實』(或者說『錯覺』)。」

所謂「虛偽意識」是馬克思給「意識型態」取的另一個名字。如馬克思的詮釋,「虛偽意識」或「意識型態」是當時(18世紀中葉前、後)「小資產階級」製造出來,騙小老百姓從事「街頭運動」,替她/他們衝鋒陷陣,爭奪「權力」的「武器」。所謂「權力」,對「小資產階級」或今天的「藍營」和「綠營」領袖及幹部來說,就是「舔美國人或金主屁股的『機會』」。

「虛偽意識」或「意識型態」如格蘭西的詮釋(「宰制論述」),則是「宰制階層」製造出來,騙小老百姓乖乖聽話的「神話」或「鬼話」。「宰制階層」指美國或台灣的財團、及替她/他們護航、保鏢的「藍營」和「綠營」領袖及幹部。

我的論述都在一個「論述架構」下進行,乍聽之下,可能有點突兀。不過,希望在我做了一些背景說明後,比較能被接受。

目前政治鬥爭沒有2005 - 2007 那樣有巷戰或肉搏戰的氣氛和壓力,或許是大家退後一步,做個深呼吸,使用獨立思考或自主意識的機會。

(本文轉貼自http://tb.chinatimes.com/forum1.asp?ArticleID=810182  >> 留言114》。

發表於2006年中旬。文字略有修改,最後一段是這次加上的。)



本文於 2008/08/13 23:38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972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