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尋王之盟
市長:文俠隱  副市長: Chocola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國際萬象【尋王之盟】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華人採集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別吵了!日月潭船屋改「漂浮民宿」吧
 瀏覽3,451|回應2推薦4

燈火闌珊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Sam yeh
文俠隱
張爺
Chocola

大陸觀光客來了,日月潭成為必遊景點,船屋卻意外成為爭執焦點。

日月潭船屋原是邵族傳統漁用的四角吊網,久變成鐵皮屋,甚至兩層樓,還有人經營水上民宿、水上KTV,成了民宿和餐館的綜合體,卻是水上大違建。

南投縣政府有意管理,讓船屋外觀講究些,集中在一定水域,並限定一樓為限,高度不得超過四公尺,但草案被議會退回,希望放寬為六公尺。當然,爭議不止於此,可能還有些地方利益分配問題,總之,府會鬧得不太愉快。

縣長和議長都有自己的想法,議長還說,香港維多利亞港四周都是摩天大樓,港灣裡卻停泊著清代老帆船,不少遊客專程去搭帆船,日月潭船屋不止可搭乘,還能用餐、住宿,其實不輸香港。

說的沒錯。日月潭船屋是邵族文化傳統,是全台僅有,如果能輔導漁民轉型觀光文化漁業,把原本破舊不堪的船屋,改建成符合安全、環保、美觀富有機能性的船屋,一定能有助觀光。至於南投縣府會爭執的限高四或六公尺,除了美觀的設計考量,其實只要請來結構技師審核即可有什麼好吵?

低地國荷蘭發展的漂浮建築、兩棲住宅,可以提供我們思考。他們運用順水行舟的理念,在阿姆斯特丹附近興建四十八幢兩棲住宅,浮在河上,不但抗洪,也成為觀光客必看的荷蘭風光。由於實驗成功,已擴大規劃在十五個洪水區建造。美國、英國也打算在低窪地區興建兩棲住宅。

至於船屋排放汙水,以現代環保技術不難解決,如荷蘭是以污水管連接陸地。縣府既然想要輔導合法化,就要有效管理,如有業者偷偷排放,可取締重罰。否則船屋烹調洗鍋的油水、客人的排泄物排入潭裡,日月潭很快就報銷了。

前年荷蘭還舉辦建築設計比賽,獲得首獎的「漂浮城市」,完全建築在水上,以浮橋連結。目前南投縣府會所爭執的問題,都可以更有國際觀一些。雖然船屋與漂浮住宅不盡相同(荷蘭的順水行舟理念,其實就是船屋),何但妨參考荷蘭經驗,或請國際級的觀光飯店業者來經營,整體規劃船屋,成為具有特色的「漂浮民宿」,讓遊客「逐水而居」。

有關荷蘭的詳細資料,請看我的舊作:

荷蘭漂浮住宅 水漲屋高

地球暖化、冰山融解、南亞海嘯、卡崔娜颶風淹沒奧爾良市…使電影「明天過後」幻想的「洪慌」變得似乎不是沒道理的,而綠色和平組織在傳說中諾亞方舟停泊處的土耳其亞拉臘山放置方舟模型,更凸顯人們對大洪水時代重新來臨的憂懼。

面對暖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世上哪個國家比荷蘭更該憂心?荷蘭字義就是低地,26%的國土低於海平面。據聯合國預測,本世紀荷蘭的降雨量將增加25%,海平面將升高109釐米,意味許多荷蘭人的家園將被海水淹沒。面對「洪慌」,又有哪個國家比荷蘭更有經驗?荷蘭古諺「上帝創造地球,荷蘭人創造陸地」,他們利用風車排水以填海造地,用一套古老複雜的堤防系統保護土地,但經過將近一千年的挖掘、抽水和填埋,荷蘭認為該和大海「握手言和」了。

2003年,荷蘭政府開始空前的15年國土規劃,徵收河岸私有地為洪氾平原區,遠離淹水的災難,並一改過去與海爭地的強硬策略,決定還地予海,學習與水共存,大力開發「漂浮建築」(floating architecture)、「兩棲住宅」(Amphibious Houses)。

兩棲住宅設計圖。

2004年夏天,鹿特丹建築雙年展的主題就是洪水,有人構思把住宅蓋在海綿般的人造河岸,也有人提出「流動足球場」計畫。其實早在1953年,荷蘭最大的鮮花市場阿斯米爾因洪水損失慘重後,當地就出現若干「浮動民宅」,但數量有限。如今,首先倡議浮動建築的是「水工作室」(Waterstudio)的建築師可恩‧奧色斯(Koen Olthuis),運用「順水行舟」理念規劃水上住宅,他說:「假如一座住宅是彈性的,那就意味,潮水來了住宅也不會損壞。」

荷蘭最大建商杜拉‧法米爾(Dura Vermeer2005年起,在阿姆斯特丹東南方96公里的馬斯博莫區(Maasbommel),興建48幢兩棲住宅,浮在馬斯河(Maas river)上。住宅面積36坪,有三間臥室,售價25萬到30萬歐元(約台幣1132萬至1358萬),去年完工都已售光。

荷蘭馬斯河(Maas)岸的浮屋,已興建完成,全部售光。

這種水上住宅沒有地基,而是中空的混凝土基座,填放泡沫材料,有漂浮作用。防水基座的底部由鋼柱支撐,一旦潮水淹到基座就「水漲屋高」,房屋會漂離鋼柱,最多可升高約548公尺。房屋並用滑鏈拴住兩根5公尺高的停泊桿,漲潮落潮時,住宅會沿著停泊杆升降,而不會「隨波逐流」。屋內的各種電線、天熱氣管也都隨著潮水伸或縮。

人類未來將「逐水而居」,圖為漂浮住宅建築模型。

荷蘭住屋、空間規劃與環境部已規劃,在15個洪水區建造漂浮住宅,這些地區以前都限制開發。漂浮住宅也將不只是單幢建築,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機場附近,杜拉‧法米亞集團正規劃兩棲社區,採用樂高積木的概念,連結房屋,洪水來時整個社區浮在水上。不過,該集團承認,無論從美學設計或商業運用來看,漂浮住宅都存在許多不可測因素。荷蘭建築學院院長貝斯凱也持保留態度:「水上建築對抗洪水的表現,目前還沒經過考驗。它和船房的區別在哪?我相信沒人說得明白。」

但杜拉‧法米爾的設計師肯根(Ger Kengen)說:「漂浮住宅和船房是兩個不同概念,雖然看起來像是建在陸地上,卻高出海平面3公尺。」而奧爾良市「棄城」的慘痛經驗,也使美國水文學家、建築師和城市規劃者對「水漲屋高」很感興趣,開始向荷蘭取經,英國也計畫在低窪地區建兩棲住宅。    

 建築公司規劃的漂浮社區。

2006年,荷蘭的建築及工程顧問公司Royal Haskoning舉辦一項名為「三角洲競賽」(Delta Competition)的建築設計比賽,主題設定在三角洲,因為荷蘭位處萊茵河三角洲,全球也約有一半人口住在三角洲地區,在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情況下,低窪的三角洲將面臨嚴重衝擊。主辦單位希望刺激思考這個議題,並提出有創意、嚴謹研究、有科學分析支持的解決方案。

獲得競賽首獎的「漂浮城市」,由學生設計,完全建築在水上,以浮橋連結。

獲得首獎的是「漂浮城市」(Floating City Ijmeer),完全建築在水上,以浮橋連結,交通以步行、腳踏車、渡船為主,汽車禁止通行。設計團隊是由臺夫特科技大學(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學生,包括一個水資源管理的博士生,一個房地產、一個土木工程及兩個建築科技的研究生。

以漂浮住宅為基礎, 「漂浮城市」未必是夢幻,北歐、德國、英國其實也已開始朝這個方向進行。「明天過後」,也許人類真的要「逐水而居」。「漂浮城市」是現代的諾亞方舟。

延伸閱讀:  

其他Amphibious Houses相關報導: 

http://inhabitat.com/blog/2005/10/04/amphibious-houses/ 

WATERSTUDIO’S FLOOD-RESISTANT ARCHITECTURE 

 http://inhabitat.com/blog/2006/08/28/waterstudios-amphibious-architecture/ 

INTERVIEW: Koen Olthius of WaterStudio.nl  

 http://inhabitat.com/blog/2006/08/28/waterstudios-amphibious-architecture/ 

想要了解Waterstudio.NL的漂浮屋概念,請觀賞這個影片 

Koen Olthuis of Waterstudio.NL features in Discovery Channel's program Daily Planet.

http://www.waterstudio.nl/en/pub060424_dc.html 

Waterstudio.NL的網站(不過好像都是荷文,沒有英文)

http://www.waterstudio.nl/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950541
 回應文章
3Q
    回應給: Chocola(jennyc122) 推薦1


燈火闌珊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Chocola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951255
一看就知道您是前輩
    回應給: 燈火闌珊(dk1858camry) 推薦1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張爺

                                   上圖為杜拜的世界島

感謝燈火闌珊的報導性提材

一看就知道您是前輩,蒐集資料及分析類比的能力真的很強,難怪您的blog人氣這麼驚人,Chocola先跟您打聲招呼,以後再向您請教,也希望您常常來分享

您也許有看到小妹在這裡的其他文章,回應有時候是很「悍」的,希望有機會討論時,您不要被氣跑喔,謝謝您的支持。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950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