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客就要來台灣了, 台灣面對日益增多的陸客 , 要拿什麼給人看 ? 先 po 下面的文章, 以後有相關議題 , Chocola也會加上去
中國時報 2008.06.04
打造深度旅遊台灣
孫瑞穗
最近台灣各城市鄉鎮莫不磨刀霍霍地準備迎接那經改後中國將近三億人口的新興中產階級觀光客。講到做生意,國人上下一條心,問題是我們到底要給人觀什麼光呢?
普及平民的觀光產業為二次戰後的航空科技革命所催動,然真正被嚴肅當作規模產業和國家政策來發展,則始於大量消費的六十年代。歐美日觀光年代的揭幕,不但造就戰後全球先進國新興中產階級跨國越界的足跡,而立足於美國觀光客消費慾望所執筆成文的旅行書寫,也逐漸主宰著我們今天的「世界觀」。
如果說,十九世紀漸漸成形的民族主義直接導致了現代國家體制的話,那麼,發展只有半世紀的全球觀光產業,可以說是打造今日國族想像和重建文化環境最關鍵的「國家發展計畫」。帶著濃厚認同使命的台灣,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才開始鬆綁國界,首度與中國化敵為友,其所要面對的全球在地矛盾和多重挑戰想必是更艱難的。
相較於八十年代各先進國為處理全球經濟危機所採取的轉型策略中,歐盟的文化觀光政策最值得借鏡。為了因應龐大觀光客黃蜂式消費需求,他們並沒有採取速成又去地方化的主題遊樂園模式,而堅持以深厚的文化歷史為基礎來發展。因而使得部分觀光財可以回饋到地方社區,成立與文化建設相關的永續發展基金,讓城市可以有資金不斷創新。尤其是,九十年代以來,以「歷史文化城市」作為城市競爭力新指標,促使各中小型城市的觀光重點不在商品消費而已,而在尋找自我在地歷史與文化的獨特性,以重建地方認同感。
眾所周知的範例就是莫札特的故鄉:奧地利薩爾斯堡的崛起。一九六五年她因為拍攝真善美電影而遠近馳名,首波觀光財讓她籌募到鄉鎮基礎建設資金,得以開始修護莫札特故居,重建以莫札特為名的各式音樂展演空間和巴洛克傳統建築。不僅如此,他們還召集在地音樂專業者投入莫札特音樂的研發,在學院中增設音樂課程和專業學位,成功地舉辦了莫札特逝世兩百五十週年的世界級音樂文化節。現在的薩爾斯堡,已經不是當年像恆春一般的三級小鎮了,而是當今歐陸古典音樂樂迷們旅遊路線中重要的必遊之地。
非歐盟國但卻比世界上所有地區都更早遭遇經濟轉型危機的英國,八十年代的因應策略更是饒富創意。以蘇格蘭湖區轉型為例,他們以生態保存的概念為主,在轉型過程中刻意淘汰汙染性產業,重建工業革命以前英倫鄉野的自然風光,重建美學秩序。並在企業與大學之間打造產業研發平台,整合文史和學術工作者進入區域發展願景規劃團隊之中,書寫出令人愛不釋手如詩如畫的地方觀光導覽手冊。
甚至,他們還巧妙地運用了大眾流行文化的動員魅力,讓六七十年代風靡全球的次文化樂團披頭四的家鄉利物浦在激烈競爭年代中復活。他們恢復了披頭四歌曲中所描繪的小鎮風光,進行披頭四故事館地景之重建。這些你我耳熟能詳哼上兩句的「野莓田」,「寂寞芳心俱樂部」,「黃色潛水艇」等地景一一重現。地方政府又利用觀光財發展區域保存計畫,神奇地活化了整個城鎮區域。本來衰頹的利物浦在去年因此榮登歐陸歷史文化城的榜單,成為歐洲背包客在倫敦金三角之外的首選地點。
上述發展模式不但利用觀光財籌到社區文化建設資金,且整合了在地文史社團和社區一同發展,讓觀光產業得以跟新興文化產業跨界整合,像是音樂和電影,使「地方行銷」在流動年代中得以異軍突起。
台灣,真的準備好了嗎?筆者認為這類永續發展方向才該在鳴槍起跑前就做決定,一刻不得遲疑。也只有這樣,才能把台灣打造成一個值得深度旅遊的地方,讓源源不絕的觀光客流連忘返,讀她千遍也不厭倦。
(作者為台灣藝術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程專題教師)
尋王之盟支持者,巧克力妹兒小魔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