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尋王之盟
市長:文俠隱  副市長: Chocola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國際萬象【尋王之盟】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成功信念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 華人大器晚成的人物 ]
 瀏覽4,764|回應11推薦3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風語
張爺
Chocola

因為張榮發辦(道德)雜誌,也屬大器晚成之成功者,應是華人當今風流人物,其人雖毀譽有之,但Chocola十分佩服,因時因地,就從張榮發開始編起呗~~~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578489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與蘇洵的生命交流( 完)
推薦3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風語
文俠隱
Chocola

※與蘇洵的生命交流

 

「蓋其稟也厚,故發之遲;其志也愨,故得之精。」這兩句話實為蘇洵發憤圖強有成的最貼切寫照。雖然成材的時間晚了些,依舊掩蓋不了他光彩照人的天賦。蘇洵從二十七歲開始立志深造,多年來穩紮穩打練基本功,涵養深厚的學識基礎,潛在的天賦異稟才得以發掘出來;堅定的決心讓他成大器之才,見識非凡而執筆精練。生命的潛能是無限的,只是開鑿的過程可能是緩慢的;在某個領域上要能博大精深,就要有奮不顧身、長期投入的心理準備,這種心理上的調適,包括你預期的進步歷程、所犧牲掉的其他東西,例如工作存錢養家,而後才能心無旁騖地專注在理想的追求之上。決心下得堅定與否,也是這場「開鑿工程」穩定進行的關鍵。就像蘇洵甫讀一年書,就以為自己的功夫下足了,受到落榜的刺激過後,才深深悟到自己的程度和努力是不行的──失敗的刺激往往只是為成功開個先端。他花了五、六年的時間,只讀不寫,要自己完完全全準備好,要抒發胸中之言了,才肯動筆;他知道之前寫的過於草率,不肯再這樣寫出令人汗顏的文章,由此可見其斷然的純粹,以及對完美的追求。雖然他花了二十年左右,到了五十多歲才真正聞名天下,他對他的生命有了不悔的交代;縱使宋朝並沒有真的因為他的文章力圖振作,但他成就了自己,不枉此生就已足夠。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619555
名二子說
推薦2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文俠隱
Chocola

    名二子說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馬斃,而患不及轍,是轍者,善處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這是蘇洵解釋兩個兒子命名的由來,也代表了他對他們的期許。軾,是車子前方供人憑靠的橫木,看似無用,但少了它也不成一台車;他希望蘇軾能當個曖曖內含光的人,人家不會特別注意到他,但他卻才華洋溢,默默做出貢獻。轍,車輪碾出的痕跡(引伸為途徑、法則之意),雖然無行車之功勞,但翻車也不是它的錯──這是免禍的處世法則,他希望蘇轍能明哲保身,實則有功於國家,卻不致惹來禍害。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618072
蘇洵續
推薦2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文俠隱
Chocola

蘇洵的著作多為切中當局政治弊端,主張要審清時勢,加強吏治,以古鑒今,提出許多革新理念,在兵制戰略上亦有所諫言;寫作風格古道遒勁,恣肆縱橫,論證有據,旨在「有為而作」,希望能一振孱弱的宋王朝,抵抗外夷政權的蠶食。曾鞏曾評其文為「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繁能不亂,肆能不流」,歐陽修也言之為「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微而後止」。蘇洵抒情散文與詩詞的創作並不多,雖後者得宋人葉夢得稱讚是「精深有味,語不徒發,正類其文」,但這些佳作已亡軼,現存的著作有北宋刊《類編增廣老蘇先生大全文集》殘卷與《嘉佑集》通行本。嘉佑年間,三蘇文章擅天下,時文為之一變,引領主要潮流,雖然蘇洵早逝,但他「亦既有文,而又有子;其存不朽,其嗣彌昌;嗚呼明允,可謂不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617850
蘇洵蟄伏而後一鳴驚人
推薦2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文俠隱
Chocola

▲蟄伏而後一鳴驚人 

開始為文之後,蘇洵還是認真鑽研古籍,在蘇軾十歲的時候還出外遊學,長達兩年之久。宦學四方回家後,也開始擔負起教育兩子的責任,「三蘇」的熠熠文才逐漸醞釀要照耀世人了。到了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快五十歲的蘇洵帶著二子赴汴京,準備參加禮部秋試,同時他也將他寫的《幾策》、《權書》、《衡論》上獻給翰林學士歐陽修,他看了之後大為讚賞,稱其文「博辯宏偉」,將其再上奏朝廷。他的文章在公卿士大夫之間廣為傳閱,一時之間蘇洵因而聲名大噪。隔年,其二子雙雙中進士,蘇門三士名動京師,但在家鄉的程氏卻過世了。嘉佑三年,朝廷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蘇洵藉生病之由推託,不肯應試。又兩年後,受詔任職秘書省校書郎,不久後又接下霸州文安縣主簿,與陳州項城縣令姚辟同修建隆以來的禮書,共一百卷的《太常因革禮》,耗時約六年才完成這項任務,但還來不及上呈就撒手人寰,此時為治平三年,英宗特追贈其為光祿寺丞,感念他的貢獻與卓越文才。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615953
北宋散文大家蘇洵
推薦4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文俠隱
國際日報/時代論壇
窗外
Chocola

  發憤苦讀為時不晚,十年寒窗乃成大器

北宋散文大家蘇洵

1009-1066 

名列「唐宋八大家」文人榜的蘇洵,其針砭時政的力作《六國論》想必是人人中學時期的共同回憶,列為中學的國文教材,其歷史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犀利的筆鋒,加上縝密有力的辯證邏輯,讓他的著作擁有不朽的閱讀價值,而蘇洵也胸懷大志,希望能以文載道而言當世之要,用如椽之筆的力量撼動君的內政外交政策,而非貪圖功名利祿而為文。蘇洵還教養出兩個才華出眾的兒子──蘇軾與蘇轍,合稱「三蘇」,他們的文章讓宋代這段歷史篇章輝煌燦爛,留給後人寶貴的文學遺產。 

▲覺悟──散漫與發憤的分水嶺 

蘇洵在年輕的時候不學無術,在十九歲結婚後仍是心無定向的生活,到處遊山玩水,看在妻子程氏眼裡很是擔憂。蘇洵在後來也坦承,他婚後「遊蕩不學,程氏耿耿不樂」。蘇洵是眉州眉山(今四川)人,父親以上的三代都不顯要,到了蘇洵這一代,終於有蘇澹和蘇渙中了進士,獨獨蘇洵就是不愛唸書,導致一事無成。到了大概二十七歲的時候,才突然清醒過來,認為應該要好好振作,用功讀書。他向妻子吐露了這個想法,並且說出他的顧慮──若是專心唸書,可能就無法賺錢養家了。程氏是富貴人家的千金,手上還有些嫁妝能變賣,供家裡花用,她看到丈夫願意振作,自然是樂意助他一臂之力,扛起家計,讓他沒有後顧之憂。於是蘇洵開始閉關唸書,與以前玩樂的同儕斷絕聯絡。 

約一年多後,蘇洵覺得自己的程度可以了,於是參加科舉考試,結果連連落第。自此,他才徹底覺悟,自嘆:「此不足為吾學也」,痛定思痛過後,把以前寫的數百篇文章燒毀,重新來過,矢志要寒窗苦讀,以壯士斷腕的堅定精神,大究六經百家之說。他下定決心,先廣讀探究各家經史子集,將為文之筆暫擱一旁,維持長達五、六年之久,也就是說,在讀通百家古籍之前絕不動筆,只是持續累積學識,「得其精粹,含畜充溢,抑而不發」。直到他覺得時候對了,便是他迸發滿溢的才能之始。有天,他突然慨然而言:「可矣。」於是振筆疾書,行雲流水般傾吐千言於紙上,以神馳的境界揮灑出抑揚頓挫的字句,翻山越嶺而後探入真理的幽谷。歐陽修曾評其蘇洵之作文:「蓋其稟也厚,故發之遲;其志也愨,故得之精。」一語道出其大器晚成的典型風範。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613959
姜太公篇完
推薦4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Montréal
逍遙散客
文俠隱
Chocola

姜太公因助周開國有功,而受封齊地,同樣以賢政愛民的治國方針治理齊國,「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確立了齊安逸富足的民生環境,進而有餘力發展人文薈萃的齊文化,奠下其悠遠的歷史地位。姜太公的思想著作有《六韜》、《陰符經》、《太公兵法》、《太公金匱》等,尤以《六韜》為重,其博大精深的兵法戰略論述,成為後世奉為圭臬的經典學說,如《孫子兵法》就有許多謀策與之有共通之處,而姜太公也因而被推崇為兵家鼻祖,以偉大的韜略家、軍事家、政治家留名青史。成王感念其對周朝的貢獻,授與他崇高的權力──「東到海濱,西到黃河,南到穆陵,北到無棣,在此範圍內的五等諸侯、九州方伯,倘若犯罪,皆可討伐。」太公於康王年間逝世,為感佩他勞苦功高的貢獻,本以遜天子之禮節將他葬在文、武王旁邊,後來其後嗣才遵照他的遺囑,將其運回故里安葬。太公望所創的千秋功業,牽引了歷史之流的方向,造福了那個時代的芸芸眾生;他以逾百歲的高齡,在彪炳日月的偉業上劃下句點,但他的功績、思想精神與發跡的傳奇故事,都將代代相傳,永垂不朽。 

※姜子牙其人 

姜子牙,西周開國元勛,受封齊地,為齊文化的護航人,也是古代著名政治家兼軍事韜略家。生卒年代多有爭議,一說為西元前1128年~西元前1015年,家鄉在東夷之地,是炎帝後代,落沒的貴族。生逢商末暴政當道的時代,時不我與,做過屠夫等卑微工作,也曾短暫仕官,認清商朝王權的腐敗,立下志向要將其推翻。經數十年等待沈潛,退隱江湖,才在七十多歲時,以直鉤釣魚的特殊方式吸引到賢君姬昌注意,命他治理國事以興周伐紂。文王過世後,輔佐武王贏得牧野之戰,滅商而取天下。爾後治理齊國有成,受到人民愛戴。著名的思想論著為《六韜》,影響日後的孫武、鬼谷子、諸葛亮等軍事家。 

    與姜子牙的生命交流 

姜子牙的故事就像神話般傳奇,似乎不會在真實世界中發生似的──在七、八十歲的年紀才開始大顯身手,在夢寐以求的舞台上揮灑才能,抒發一生的抱負,一步步去達成理想的里程碑。可以開玩笑的說,還好他活得夠久,不然這麼年老才起步根本沒剩多少時間能完成一項志業吧。他的故事也許像個特例,但它所體現的精神仍值得效法,作為成功的原則公式《戰國策.秦策王》將年輕時的姜太公描述為:「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子良之臣,棘津之仇不庸。」太公從如是低下的地位,因為獲得姬昌賞識才得以爬到輔佐大臣的位子,這段過程算是偶然,也不算偶然,因為他渾然一身的才華並非一日所成,在他潦倒的那一長段時間,他並沒有因為不得志而懶散過活,不管未來是否有機會能用其才、盡其力,他仍是專注投入各領域知識的學習,練就上達天文、下知地理的博深境界。他研究兵法、軍事謀略、治國方綱,自我發展成一套完整理論,先把自己最厲害的壓箱寶準備好,等待機會上鉤。而這個機會也就是姬昌的識才用人。他運用他累積的才識,博得他的「頂頭上司」姬昌青睞,與之「陰謀修德以傾商政」,才有了後來種種開創功業的可能性。姜太公沈得住氣,在艱苦的時候動心忍性、磨練自我,同時不滅志氣、胸懷大志,然後遇到某個時間點,瞬間爆發其充沛的能量,連老邁之齡也無可阻擋。太公望給予我們一項信念──晚年起步也不嫌遲,超越年齡的障礙,只要在嚥氣前的每個時候都是開始的起點;反觀現在許多人在三、四十歲時就望之卻步,放棄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豈不太劃地自限了點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587251
姜子牙老爹
推薦3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逍遙散客
文俠隱
Chocola

◎人生八十才開始──西周開國元勳姜子牙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在這句耳熟能詳的諺語背後,隱藏的是一段「賢才遇伯樂」的發跡故事。其後所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包括周滅殷商以及齊文化的建立,都以姬昌重用久不得志的姜子牙為起始點,而這時的姜子牙已經是八十歲高齡的老翁了!關於他正確年齡的歷史記載眾說紛紜,但可確定的是,這位老年得志的輔佐大臣胸懷壯志,他活躍的政治、軍事、兵法、教化、經濟觀點,讓原本只是諸侯領地的周興盛富強,萬民歸心,奠定一統天下的霸業基礎。太史公有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正是讚揚了他純熟的軍事本領,而儒、道、法、兵諸家皆奉其為本家始祖,故向有「百家宗師」之美名。這位文治武征本事兼具的韜略家,歷經一大段黯淡的人生。古代無法伸張志向的賢才往往只能隱居起來,獨善其身,幸虧姜子牙最終還是能一抒長才,低調隱晦的外在依舊隱藏不住光芒畢露的才氣,出世輔佐以兼善天下。然而他默默無聞的時期也不可算一片空白,他與賞識他的姬昌之間,隱隱有條看不見的線牽引著他們,在共同的立基點上聯手開啟新的時代。 

姜子牙,生在西元前十二世紀的商朝,時逢暴虐的末代君主商紂主政,但他荒淫無度,弄得民不聊生,甚至還對東夷用兵,殺擄當地族人,掠奪其財物與牲口,這一切看在姜子牙眼裡是無比痛心,也深刻感受到「仁政愛民」與「以戰止戰」的重要性。事實上姜姓氏族就是東夷的土著家族,源自炎帝以來子嗣代代承傳,其中不乏聞名的歷史人物,如治水造船的共工、威武善戰的蚩尤、樹立三禮五刑的伯夷。伯夷在唐堯虞舜時代,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因而受封於呂地,故姜子牙還有呂尚、呂望、呂牙的稱呼。東夷也是齊學與黃老之學的發源地,後世的政教思想多受伏羲始畫陰陽八卦所啟蒙,姜子牙便是在如此文化環境的薰陶下成長。另外,姜姓族人也是周人的始祖,后稷與季歷都是姜、姬聯姻的後代,兩氏族間擁有源遠流長的關係存在。 

身為炎帝的後代,伯夷的第三十六世孫,姜子牙可說是沒落的貴族。在夏商之際,先人在中原的封國已漸衰落,又舉族遷回東海故鄉。在家道中落的環境下成長,姜子牙年輕時的運勢似乎承接家族的命運,一樣地不得志。《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太公博聞,嘗事紂。」他曾短暫任過官職,但見識到官僚黑暗腐敗的一面,瞭解這不是他的容身之處,無法、也不值得為其效力。於是他辭掉官職,選擇周遊列國遊說諸侯的方式,尋求志同道合的效忠對象,仍舊沒有結果。他一直在社會的底層飄盪,做過賣食物蘿蔔的小販、賣肉的屠夫,大部分的時間是隱居避世,把握時間積極充實天文地理、兵法軍事、謀略用術等知識,也讓他成就了學識廣博的才能,日後得以將其發揚光大,為強國富民做出建設性的計策與貢獻。

姜子牙曾經到遼寧一帶隱居,後來又搬移到西北方的陝西省,退隱時間前後長達數十年。但這一點也腐朽不了他的志向。他聽聞西邊周領地有位諸侯姬昌以仁治民,政治昌明,他內心潛藏已久的理想再度被喚醒──運用他的雄才大略,輔佐賢主,共同推翻君不君、臣不臣的腐爛王朝。於是他來到屬於周領地的渭水之濱,放長線釣大魚,「不為錦鯉設,只釣王與侯」。傳聞他以「長桿、短線、直釣」的古怪方式定點釣魚,說古怪是因為一般而言這方法不易釣到魚,才會有「願者上鉤」的說法,意在讓西伯自己主動前來求賢。果真他的事蹟傳到姬昌耳裡,他對姜子牙這位奇人感到興趣。姬昌曾經吃過商紂的虧,因為他聽信崇國國軍的饞言,認為姬昌籠絡各國諸侯坐大,於是將他囚禁在羑裏監獄裡,讓他無辜地吃了數年的牢獄之災,在這期間他也看透了紂商王朝的無可救藥,內心暗暗立定志向,要把這個無能的王朝推翻掉,以賢明強盛的新政權取而代之。 

姬昌與姜子牙的政治理念與抱負不謀而合,自然兩人見面過後就一拍即合,成為相輔相成的君臣拍檔。姬昌曾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這也是姜子牙又稱太公望的由來。的確,周文公盼到了能讓周鼎盛富強的賢士,命他為「太師」,既主軍也問政。姜太公在《六韜》中寫道:「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這就是他治國最重要的中心思想,在安定好內部後,強大自身的力量,才有深厚的國力對抗外在政權。姜子牙以順民、愛民為主要方針,修德惠民,並振興經濟,農工商三方並重推廣,實行「九一租稅制」,人民豐衣足食而後國家富庶,奠定紮實的政經基礎。同時間,對外的政策則是先瓦解周遭敵國的勢力,免去腹背受敵的可能危險,並拉攏中原諸侯投靠其門下,使「天下三分而周有其二」,但對商天子則表現出陽奉陰違的態度,使之心房鬆懈,認為周忠心耿耿臣服於他,而實際上,周的龐然勢力已逐步逼近微弱的商朝,只是時機問題而已。 

可惜的是,文王革命志業未竟,就已撒手人寰,將此大業交由武王(姬發)繼承。這時的姜太公更是垂垂老矣,但他讓是壯志波瀾,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之姿,義無反顧輔佐引領武王,攻伐商紂王朝。姬發尊子牙為「師尚父」,請教他諸多國政事宜,使得周的內政越發穩固清明,加上殷商暴政變本加厲,民怨四起,王朝內部動盪不安。姜子牙審度時勢,認為時機成熟,便任主帥披袍上陣,率軍出征,先是會八百諸侯於盟津,而後以「弔民伐罪」為名,直搗黃龍攻打商都朝歌,在牧野之戰一舉殲滅其勢力,以寡擊眾獲得壓倒性勝利,紂王在奓淫打造的瓊宮玉臺內焚火自盡,商正式在西元前1046年滅亡,結束了六百多年的統治時期。《尚書大傳》記載:「呂尚有勇而為將」,八十歲仍是一條硬漢,集智謀、勇氣、豪志於一身,立下大功而助周王天下。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586649
李時珍篇完
推薦3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張爺
文俠隱
Chocola

如果是閉門造車的話,李時珍恐怕不會有如此耀眼的成就。尤其是在《本草綱目》骨架大致底定之後,他就出門做短途旅行,實地查訪每種藥草的真實樣貌,以「一一采視,頗得其真」為信念,貫徹於該典籍的製作。他的足跡踏遍了各大山林僻壤,現身過四川、江西、江蘇、貴州、兩廣、福建、安徽、河北、河南等藥材產地。親自觀察、動手實驗,甚至不惜親口嘗試,像是太和山生產的「榔梅」,被渲染為「長生不老的仙果」,為了驗證此點,他親自採食研究,發現與一般的果實沒兩樣,毫無特殊成效。南北朝醫藥學家陶弘景曾把穿山甲食蟻的情況,描述成:誘使螞蟻到甲內,再伏到水中讓螞蟻浮出,再將其吞食;但根據李時珍實訪結果,「鯪鯉──腹內臟腑俱全,而胃獨大,常吐舌誘蟻食之,曾剖其胃約蟻升許也」,證明潛到水裡的說法是子虛烏有。 

耗時二十七年,偉大的醫藥寶典《本草綱目》終於完稿,總共分為16部、60類,以綱挈目,組成層次條理分明的結構,打破從承傳千年以來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自成一格,用創新的方式呈現龐雜的資訊以及科學性的發現。他的註解詳盡而細膩,每項藥草下都有「集解」、「釋名」、「正誤」、「修治」、「氣味」、「主治」、

「發明」、「附方」等闡述解釋。該著作承接了古今藥草學,在舊典基礎之上大量增添新的資料,收錄的1892種藥草中就有1518種是他新加的,藥草學家與民間私傳的各類藥方,共11096帖,其中只有近三千是舊方,其餘都是新方。《本草綱目》對於臨床醫學貢獻良多,對於世界自然科學的發展也有推動的力量,因此在該書流傳到國外之後,有了「東方醫學巨典」的封號,近代英國籍的中國科技發展史專家李約瑟就評此書為「十六世紀偉大的中國天然藥物學著作之一」。 

然而在中國本地,當時根本沒什麼人重視這本巨著的出版。萬曆六年(1578年),李時珍完成《本草綱目》時已經六十歲了,還得束裝奔波各地,從府城黃州、省城武昌到江南首府金陵(南京)之間遊說訪求出版商,將他五十二卷的著作鏤版印刷,這是非常耗時耗資的事情。一生澹泊名利而無法自行出錢印刷,讓李時珍在晚年之際又吃足苦頭,來回金陵數次,只尋得當時文壇名人王世珍替他作序,他對李時珍極為推崇,成他為「北斗以南一人」,然而出書的事仍是乏人問津。十二年過去了,稿子依舊端放家中,而疾病纏身的李時珍終究病倒了。幸虧這時有位叫胡承龍的出版商願意贊助刊印。三年後,也就是萬曆21年(1593年),李時珍來不及看到書出版就與世長辭,臨終的遺志便是囑託兒子要把原稿獻給神宗皇帝,請求朝廷能頒行全國,但萬曆24年《本草綱目》刊行後,其子李建元將其獻給朝廷的結果,只是把書收藏進文淵閣,後來還毀於祝融之災。不過後來還是陸續有「江西本」、「武林本」印行,在各地傳播開來,不枉李時珍嘔心瀝血之大作。 

    李時珍其人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明正德十三年(西元1518年)出生於湖北蘄州──擁有藥草資源豐富的天然環境,加上祖父與父親都是醫生,為他提供了先天的醫學背景。原本從父命考科舉,但十四歲考完秀才後便頻頻落榜,直到二十三歲終於放棄舉人考試,專心朝自己真正的志向邁進,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曾經因為醫術高明而任楚王府上的「奉祀正」,兼管「良醫所」,後來楚王薦舉他到太醫院,在最頂尖的醫療環境待了一年,隨即返鄉,專心撰寫《本草綱目》。他蒐羅百氏,又採訪四方,歷經二十七年的光陰才完成結構嚴謹、博而不繁的偉大醫學典籍,開創本草學與臨床醫學的新局面,實際受惠者眾,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 

    與李時珍的生命交流 

花了將近三十年的時間,才能成就一部偉大的典籍,表面上看似只有一項功

績偉業,實則由無數細瑣的小成就累積而成,聚沙成塔般,一點一滴將心血結晶融為一書,就像從大片礦脈中萃煉出幾顆無價寶石,李時珍得不厭其煩地反覆觀察、實驗,才能獲得一項珍貴的發現,《本草綱目》是眾多精華之集大成也。自他三十多歲立下志向要寫一本完備的藥草輯典,他所做的每件事都是直指這項目標,無論在武昌楚王府還是北京太醫院,都能把握住機會,拓展眼界,汲取新知,廣蒐題材;為了讓該書涵蓋的層面更廣博,更貼近實際生活的狀況,他實地去山林鄉野查訪,奔波於各省之間。他也明白光是憑一己之力,埋首書堆或是田野之間是不夠的,因此他總是樂於與不同地方的當地人交談,在民間流傳的古老智慧中獲得更多的刺激與啟發。當然,他具有科學家的精神,對於所有蒐集來的資料需經過他的驗證、咀嚼,證明是確有道理,才收錄在書中,而非囫圇吞棗,為了想快點完成就省略任何一道必須的步驟。好事多磨,速成的作品就失去其小火慢燉的精緻性。這是一場與時間慢跑的耐力戰,越逼近期限終點就越需堅定的意志力,在時間壓力下,仍要執著於對完美的苛求。對於自己選擇的領域,保持永不熄滅的熱忱,就能拋開時間的無情束縛──至少在心理上。漫長的努力歷程,是每個成就自我的點所串連起來的,這麼想的話,就不會只是為了達到最後目標而失去享受過程的意義了。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583271
韓國人說李時珍是韓國人?鬼扯!
推薦3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張爺
筆記阿本
Chocola

予窺其人,睟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譚議也,真北斗以南一人。解其裝,無長物,有《本草綱目》數十卷

                          ---明代文學家王世珍題詩於《本草綱目》序言

◎一點一滴累積心血結晶──明朝醫聖李時珍

1518-1593 

堪稱中國史上最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其傳世巨著《本草綱目》至今仍有高度的參考價值,曾被達爾文譽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耗時二十餘年,參閱大量經書古籍,並且親自到野外實地勘查,才嘔心瀝血完成這部近兩萬字的醫藥寶典,在當時十六世紀時可說是有劃時代的突破,不僅勘正了許多例行已久的錯誤知識,還增添他個人在醫、藥、植物各方面的新發現,其查證的嚴謹性與科學性是前所未見的,其分類完善、條理清晰的系統化整理也是李時珍匠心獨具的巧思。雖然古代對醫生的地位給予的重視度不高,但李時珍走出了屬於自己的一條路,為中國醫藥學的發展注入一劑強心針。該書在本國刻印出版後,隨即外傳到日本、歐美各地,對於世界醫藥學、植物學等領域的研究貢獻良多。醫聖李時珍耗盡畢生最精華的時光,全力蒐羅資料、研究分析,才完成這部心血結晶,而他還是青年的時候,只是個考不上舉人的孱弱書生,殊不知未在仕途上發光發紫的文人,在藥草學的世界中能有如此耀眼的成就。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明正德十三年(西元1518年)出生,湖北蘄州人。他在醫生世家中成長,祖父為「鈴醫」(俗稱走方郎中),行走各地之間為病家所招,地位低下;父親李言聞也是醫生,是湖北當地的名醫,曾在金陵太醫院任「太醫吏目」。即便醫術高明,但因為不是社會觀念公認的上等職業,也常遭到官吏欺侮,李言聞希望兒子能夠考得一官半職,扭轉他們的社會地位。他認為兒子中就屬李時珍最為聰慧,因此希望他能好好讀書,考取功名,也就是這樣,李時珍為承父命,踏上了應試之路。 

他在十四歲的時候上黃州府城應試,中了秀才,但就此之後的九年內,三次在武昌舉辦的舉人考試皆名落孫山。時珍本無意追求功名,於是向父親懇求道:「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他希望父親成全的,便是讓他繼承其衣缽,當名俠骨仁心的醫生。原來,在從小的耳濡目染之下,看到父親醫術高明替人看好病,滿心佩服之餘,也暗暗決定將來也要跟他一樣。雖然父親本不願時珍也步上同一條辛苦的道路,但還是首肯了。這十載的苦讀亦不算浪費時珍的寶貴青春,他大量閱讀上萬卷經史子集,奠定他深厚廣博的史獻基礎,便於他在日後開始撰寫《本草綱目》時,得以引經據典,融入行雲流水的寫作功力。 

於是時珍開始他的行醫生涯,隨父親替人診斷,累積經驗,他的醫術也日益增進。越深入這一行之後,他越瞭解到,現行的醫藥典籍已不敷使用──許多書中記載的藥物不再通用,或是存有謬誤,而新的藥方卻不見其中。從宋代唐慎微的《經史證類備用本草》(1082)到李時珍的年代,已經足足有四百多年沒有新血注入,故時珍將撰寫新本草藥典的使命扛起──這是項艱鉅的任務,因為有太多的藥草以及需要解釋、查證的細項,龐雜的資訊難以一手掌握,遑論要整理歸納成一目了然的系統,不過時珍的決心已定,就如他當初要棄科舉擇醫途一般堅定。而這時他已經三十五歲了,他也有心理準備,這絕非三年五載就能搞定的事情,可能要窮盡他的後半生,才可能完成這浩瀚的工程。 

在他著手撰寫新典籍的隔年,因緣際會獲得貴人賞識,將他的人生之路輕輕推往另一個方向,幸運的是,這對《本草綱目》的編纂具有如虎添翼的助力。時珍被請去替湖廣富順王厚焜的孫子看病,小孩患的是種怪病,常吵嚷著要吃燈蕊、生米、泥土等怪東西;他推斷可能是體內寄生蟲作祟的關係,故開了「使君子丸」的藥方,怪病立即治癒。爾後,鄰近的楚王聽到時珍醫術了得的傳聞,也延請他到府上為至親看病,也是有立竿見影之效,於是楚王力邀時珍擔任「奉祀正」,兼管府上的「良醫所」。楚王的盛情難卻,時珍也只好留下。在這一年之間,身處大都市武昌的時珍,吸收到許多醫藥方面的新資訊,見識到家鄉不易見到的藥材,大開眼界。嘉靖三十五年間(1556年),敕禮部太醫院向全國徵召醫藥高手,楚王因此將李時珍推薦給世宗,因此他也順利進入太醫院,擔任院判的職責。朝廷裡,可想而知,充斥著上等、珍貴的御用藥材,從番外進貢的罕見珍材,琳瑯滿目的皇家藥本,供他盡情閱讀瀏覽,對於本草學的精深程度又提升一層,他也把握機會將他的研究心得記錄下來,成為日後編纂藥草典籍的養料。 

在太醫院待一年後,他就因為淡泊仕途而辭官還鄉。從北京回蘄州途中,李時珍也沿路觀察野生藥草,與當地人交流他們會用的民間用藥處方,作為研究的題材。到家之後,除了偶爾教教學生或出外看診,其他時間都專心於《本草綱目》的分析與編纂工作。他以格物致知的精神,研究每樣藥草的栽培、成長狀況、出產地、外觀型態、氣味性質、歷史源流、治療應用等等,這已經超出純藥學的範圍,而跨越到農學、輿地學、考證學、生物學、礦物學的領域了。李時珍還得對照各古籍記載,找出重複命名或兩物混為一談的謬誤,抽絲剝繭釐清混亂的陳述記載,如:「有當析而混者,葳蕤、女萎二物并入一條。有當併而析者,南星、虎掌一物而分為二種……以蘭花為蘭草,卷丹為百合此寇氏衍義之舛謬;謂黃精即鉤吻,旋花即山薑,乃陶氏別錄之差訛。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581009
張榮發篇完
推薦4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張爺
筆記阿本
窗外
Chocola

張榮發的成功絕非有僥倖的成分。企業的成功無非是要領導人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決策,這也在長榮安然度過七零年代石油危機的事蹟中獲得印證。由於重視資訊收集與分析,張榮發已經預料到未來原物料的波動,因而提早預作準備,把所擁有的船隻改為柴油機船,成功避開油價上漲所帶來的巨大衝擊。張榮發也重視電子化的資訊處理,在公司還尚未財運亨通的時候,就已經不惜成本買進大型電腦處理系統,統籌全球各地的貨櫃動態與客戶資料,這在當時航運界仍算少見的。 

另一項成功的要素在於他與人建立的深厚關係,因之而生的廣大人脈。對於曾經幫助過他的人,他絕對知恩圖報;每個與他合作過的人,都對他的一言九鼎印象深刻。早在1983年李登輝以台灣省主席造訪美國維吉尼亞州時,受該州央求讓台灣的Evergreen也在他們的福克軍港停泊,當時的李主席也答應了,張榮發事後才得知,但長榮在該州的另一鄰近港口早已設有據點,但他還是義不容辭答應了,漂亮地做給李一個面子,因此建立起穩固的交情。此外他對他的員工也是關懷有加,他知道公司要成功必須要靠他們的努力,因此也非常體貼他們的需求,重視其心理感受,像是他不用「水手」稱呼他的員工,而改採「輪機員」的頭銜,讓他們感到自己工作的專業性與重要性,在細微之處用心考量,這就是張榮發大器中猶見細膩的致勝點。他還首創了海運業的「海陸輪調制」,讓表現優秀的船員每隔一年就可以回到陸上工作,免去長年在海外的思鄉之苦。同是船員出身的張榮發,更能理解基層員工的辛勞與需求。 

在成就航運霸業後,年過六旬的張榮發野心勃勃,要把疆域擴展至陸面以上。他堅信台灣人建立的航空公司一定也能世界無敵,於是1989年他成立了長榮航空,一口氣向美國訂購26架飛機,市價達三十六億美元,蓄勢待發要進軍國際航空市場。一開始在取得執照的過程中就受到阻撓,幸虧後來還是克服了,不過從1991年正式起飛的前五年營運一直處於虧損的狀態,從1996年開始才有盈餘的進帳。他腳踏實地、事必躬親的特質也表現在他這項新事業上。他親自到美國波音公司參觀,瞭解所購飛機之構造性能,認真投入的程度讓人折服,不論年紀多長,他仍是抱持著謙虛好學的態度學習新事物,讓他在晚年創業也能取得亮眼成績。 

直到現在,張榮發擁有了千億的運輸帝國,交通線暢行世界各大城港,促進國際各點間的經貿交流,為台灣做了運輸外交的工作。他在2002年獲法國總統哈克頒法國軍團勛銜。2006年成為第一位得到英國勞氏報終身成就獎的亞洲人,同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頒給他司令勳章,是非英國公民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譽,用以表揚其對大英帝國經貿發展的貢獻。2007年,繼五年前受馬來西亞檳州封為拿督後,又獲得馬國國王直接授與丹斯里勛銜,為該國次高的榮譽封銜。他讓台灣之名在國際間閃耀光芒,無邊無際隨著他的夢想航行、飛馳。 

※張榮發其人 

長榮集團創辦人,航海業鉅子,創台灣第一家民營國際航空公司。1927年出身,從小與海洋結下不解之緣。在念北商附設商業實踐講習所時,便在南日本汽船公司半工半讀。1944年在貴州丸工作,因大戰結束而失業,隔年因朋友引薦進入台灣海運鳳山輪,但做的是管艙,從此開始十五年的跑船生活;因好學上進,一路從航海技術員考到三副、二副、大副及船長資格。六零年代兩次與朋友合資創業皆告失敗,因而決定要獨立創業。1968年創長榮海運,不畏艱難開闢新固定航線,1975年建立第一條全貨櫃定期航線,1985年已率先擁有環球東西雙向全貨櫃定期航線,以及全球第一的大型貨櫃船隊。1989年又往航空業發展,建立長榮航空,1991年正式起飛,五年後轉虧為盈,至今在歐、亞、澳、美四大洲都可見其遨翔天際。張榮發多次獲頒外國榮譽勳章,肯定他在運輸與經貿發展的卓越貢獻。 

    Eva Air 

「長榮」的公司名顯而易見是取自張榮發的部分名字,長榮海運所用的英文名為Evergreen,然而我們在長榮航空看到的字眼卻是Eva Air,這是因為在美國已經有家包機公司先用Evergreen命名了。長榮曾為此事專程派人去跟那家公司協商,希望他們能讓出該名,但卻遭到對方索求數百萬美元的權利金,長榮因此放棄,決定改以Eva行走天下。他們堅信不用Evergreen也能鴻圖大展,不需要執著於表面的稱呼。的確,與其砸重金在毛皮小事上,還不如用之建構優良的飛行品質還較贏得人心呢。 

※與張榮發的生命交流 

張榮發曾說:「人的際遇不能太早下定論。」他一定也有過挫敗到幾乎想放棄的時刻,如果在當下就產生「不可能辦到」的念頭,那麼他的霸業之路勢必驟然劃上句點,也不會有後來如此耀眼的成就加身。就像在黑暗中走到懸崖邊一樣,以為無路可走了,其實在某處伏有通往彼岸的吊橋,還有綠草如茵的甜美河谷在前方等著。遇到棘手的難題,就必須變得比那難題更強悍,憑著一股凜然的霸氣壓制住敵手,讓問題迎刃而解;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情況尤須如此。張榮發在三十而立之年,兩度與友人創業,都以不好的結局收場,甚至還讓他負債累累;但四十不惑之年他捲土重來,又是一條好漢地闖蕩他的事業。不服輸的精神,讓他跳脫了別人加在他身上的框框,在別人認為不可能的地方爭取到可能。從他只是個低階的管倉開始,就一直認真打拼,點滴凝聚成功的能量,終至銳不可擋的程度。這過程絕無空虛不實的地帶,他以「柳葉哲學」謙卑向學,從書籍、友人、實務經驗萃取智慧精華,讓他手中握有實在的籌碼,面對企業發展的種種嚴厲考驗。張榮發的一生像是在寫與海洋共同奮鬥的故事,在茫茫大海追尋著夢想。但他一點也不茫然,堅定地擴展事業版圖;他的雄心如浩瀚大海,在世界各地佈下他的運輸網絡。若是少了上進心,他手中的筆也只能寫出平淡無奇的水手故事;若是輕言放棄,那故事就會像被攔腰折斷般,少了精彩的高潮起伏,以及倒吃甘蔗的美好結局。而快樂的結局總是姍姍來遲,懂得享受其中的過程方是成功的不二箴言,也是繼續拼下去的最大動力。如張榮發所言:「對一個認真打拼的人來說,最寶貴的獎賞,不是最後得到什麼,而是在這個過程中所鍛鍊出來的堅強性格。」他努力了大半輩子,除了財富與名聲之外,無疑是成果豐碩的。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580530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