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本市的美女副市長最痛恨人家叫她「小黑」,我多少能夠理解的啦!
有時候用暱稱是親切,但對方可能覺得是冒犯。
因為「小」這個字,多半是「上對下」、「長對幼」才使用,一用上,彷彿位階就此定下了,對方感覺從此得矮人一截。
(這大概也算兩岸文化差異)
再說,如果您的部落格上填的年紀屬實的話,恐怕您得叫我一聲阿姨哪!
(當然啦!石頭承認自己是拒絕長大的老小孩,沒事愛裝小,反正電腦螢幕上又看不見本尊的長相)
關於張藝謀的部分嘛……老實說石頭沒看完「英雄」過,只是知道故事的大概和設定。
但是,當初就因為知道設定如此,所以我才不打算進電影院。
我在前幾篇的回應提到英雄的本質,我很願意再多說一點關於這個主題的看法,不過這只是個人粗淺的觀察,您不認同也無妨,畢竟我只是個局外人,又是瞎子摸象而已。
經過一場文化大革命,「中華傳統文化」在對岸,真的只剩下滿地屍塊了。
無論現在對岸的文史哲界多麼推崇倡導,想盡辦法搞文化復興運動,在石頭的眼中看來,這種種行為,都只是在焊接腐爛的屍塊而已。
我再說得更直接一點,陳凱歌說他至今不能原諒自己在文革中的行為,其實他的行為不只是批鬥父親而已,那只是一個表象,最枝微末節的部分。
他喪失的是一種非常可貴的,屬於人性也屬於文化的東西,那是人之所以為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東西。
如果不找回這個東西,不去面對,不去反省,也不去和解,憑什麼談復興文化?憑什麼談「格局」,憑什麼談「泱泱大國」?
張藝謀的「英雄」,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的產物,它缺乏一種真正人文的深度。在他電影裡的英雄,說穿了,都是各種意識型態的代言人。
石頭堅信,真正的英雄不可以為任何意識型態代言(所以文學藝術絕對不可以為政治服務,不可以鼓吹任何意識型態),他關心的必須是普世價值。
因為極端的意識型態趨近於魔鬼,賜予它的信徒一柄尚方寶劍,可以任意砍殺不信它的人,因為這種人非我族類。
余秋雨說,藝術的眼光不等於政治的眼光,不等於歷史的眼光,不等於道德的眼光,我認為他說得很對。
一位藝術家在現實裡可以有自己的政治立場,道德立場,可是他的作品絕對不行,否則那就不配稱為藝術!
所以,大陸導演一直有奧斯卡心結,想不通李安行,為什麼他們就不行,那麼以上就是我所認為的答案。
不知道這是否算是回答了您想知道的。
再重申一次,這是我閱讀各種書籍之後,自己形成的一套判讀標準,您可以不用認同沒關係。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