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尋王之盟
市長:文俠隱  副市長: Chocola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國際萬象【尋王之盟】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成功信念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 西方大器晚成的人物 ]
 瀏覽9,135|回應57推薦7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7)

shouminc
Chienba
JohnWong
大陸配偶台灣媳婦感謝馬政府准我全家團圓
Merchandiser
文俠隱
Chocola

米蘭.昆德拉賽萬提斯的小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你在其中找不到一種明確的、可以解決人生悖論的道德信念,只能找到一連串生命疑問。賽萬提斯摒棄了對一個善惡分明的世界的渴望。這種相對性和模糊性才是小存在的“惟一理由”。

這也是一個社群建立的迷思嗎 ?

文市長~~

Chocola可以用您這個討論區編一本書嗎?請回應我!!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516029
 回應文章 頁/共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迪奧篇終結,下一篇談博奕
推薦3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大陸配偶台灣媳婦感謝馬政府准我全家團圓
文俠隱
Chocola

※迪奧其人:

克里斯丁.迪奧,創立與其同名的時裝精品公司,設計質感華麗又不失優雅尊貴,深受名媛貴婦與中產階級歡迎,他所設計的經典款總是能引領潮流,有左右流行事物的高度影響力。迪奧1905121出生於法國富裕家族,從小展露出藝術天分與審美情趣。因父母要求而進入巴黎政治學院就讀,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對設計的夢想。1928年在父親贊助下開了一家小藝廊。1931年爆發家庭財務危機,父親破產,母親去世,結束藝廊後經歷黯淡潦倒的歲月,但始終沒有放棄他完成夢想的決心。1935年開始替人畫設計圖樣而勉強餬口,這段時期也磨練了他的技藝與敏銳度。他曾在兩位設計師身邊做助理裁縫工作,這兩次珍貴的機會讓他能更進一步學到服裝設計的精髓。1946DIOR結識法國紡織大王Marcel Broussac,在其資助下終於在巴黎高級時裝街蒙田大道開設個人時裝店。19472月第一場迪奧高級時裝展登上伸展台,推出第一個時裝系列”New Look”以柔美的女性曲線、束腰圓裙的設計,替戰後帶來嶄新的氣息,轟動了整個時尚界,就此揚名萬千並奠定大師級地位。精確的眼光加上優越的設計質感,讓CD蓬勃發展,成為享譽國際的名牌。1957年在義大利心臟病發驟逝,由Yves Saint Laurent等設計師一代又一代承接下去,創造迪奧的不朽奇蹟。

逸聞趣事:

1947年CD的第一瓶香水命名為“Miss Dior”,是由Paul Vacher()Jean Carles設計調配出的,趁著時裝系列“New Look”的熱潮順勢推出。它的風格一如CD品牌貫徹的精神,樸實優雅卻不失豐富的元素,濃郁野性的香氣挑逗人的感官神經。Miss Dior的前調先是散發出強烈的梔子花與白松香,再來的中調味道會漸漸柔和,轉為比例融合均勻的植物花香,猶如手捧著一束由茉莉、玫瑰、橙花醇組成的花束,最後餘留下康乃馨、香根草、廣藿香、檀香、皮革的基調。1992年,CD為了振奮低糜的美國市場,又將Miss Dior重新包裝上市,並宣稱與最初的香水配方完全相同,這項說法的正確性不得而知,可以確定這個在四零年代還算味道清新的香水,在現代人聞來可能算是重口味了點。無論如何,這款香水象徵迪奧跨出時裝的第一步,讓每個人攜帶著迪奧的香味隨處走在街上,也讓迪奧的專屬氣味飄揚在世界各地。

※與迪奧的生命交流:

迪奧從一個養尊處優的少爺,遭逢人生巨變而重新自食其力爬起,這段不美好的時光卻是日後建立起時裝大業的沈潛期。他學著不靠家裡的後盾謀生,並繼續追求熱愛的事物,也許沒有那些失去,就沒有後來的這些獲得。迪奧的一生充滿對美的追求,畢業後開的畫廊讓他與藝術界維持聯繫,雖然後來因為父親破產而將其關閉,但迪奧仍以另一種方式與他鍾愛的領域連結在一起,他反而放下了身段,替人畫設計稿,一點一滴增深實力,磨練對流行衣裝的敏銳度。從天而降的災難,往往是轉機的開始,迪奧也善用他的智慧,把握正確時機出擊,以「新風貌」系列開創他生命中段的新時代,以十年的顛峰期驟然畫下人生句點。無論人生的高低起伏,若能伴隨著夢想隨波前進,都是一條優美的經驗曲線,在迪奧的傳奇故事中,這條曲線在他與世訣別後,還仍優雅地向上飛舞著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560692
續迪奧
推薦2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文俠隱
Chocola

戰爭結束後,迪奧也邁入四十歲的關卡,這時他身邊的多年好友都已成就非凡、名聲大噪,成為藝術領域的頂尖人物,反觀自己,也是時候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番事業了。在1946年的時候,迪奧透過友人牽線,結識了素有「紡織大王」之稱的Marcel Boussauc,他有意要尋找一位合夥人,重振他的成衣事業,尤其是因為戰後取消了縫紉限制,物料也不再短缺,是個再創事業高峰的時機。Marcel Boussauc很欣賞迪奧的能力與長才,也同意他的發展理念,於是答應投資六千萬法郎的鉅資,讓迪奧開設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精品時裝公司。在戰後百廢待興的狀態下,第一家Christian Dior正式在雍容華貴的蒙田大道30號輝煌開幕,為巴黎立起希望的新標竿。全店裝潢依迪奧喜愛的路易十六風格打造,簡單素淨的灰白色調,營造出高貴優雅的質感。擁有八十五位員工的Christian Dior,由Jacques Rouët統籌營運的行政工作,一場劃時代的流行時裝劇碼即將上場。

    1947年2月12日CD的第一場時裝秀在蒙田大道亮麗登場。迪奧以突顯女性特質的華麗風格撼動了時裝界──柔和的肩線、收緊的束腰設計往下擴展為小波濤般的圓裙,讓女性魅力展露無疑,浪漫、典雅、詩意集結於一身,細緻的剪裁讓女人高尚的氣質更加烘托出來。迪奧開創的新局面,與戰時女人的打扮穿著與角色設定成了強烈的對比,這也是他能一舉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女人在戰爭結束後,再也不需要代替男人出外耕田、勞動;她們在戰爭期間艱困的環境下,實在無法顧及衣服的美醜,只是隨便地用破布拼湊成及膝裙來穿,或是著以寬鬆的粗布牛仔工作褲,肩膀也採以用墊肩營造出厚實的感覺,催眠自己就像男人一般強壯。如今她們可以回歸家庭,重拾女人傳統上會扮演的角色,在家相夫教子、當個賢妻良母,而迪奧也看準了這項趨勢,猜透人們想擺脫過去、求新求變的心態,以二十世紀初美好年代的經典風格為發想,揉合出古典與現代感並俱的「新風貌」(New Look)。這個迪奧稱之為「flower woman」的設計系列,讓參與這場時裝秀的國際時尚雜誌〈哈潑〉(Harper’s Bazaar)主編Carmel Snow不禁驚呼:「你的衣服真是煥然一新!」這場New Look新革命挽救了法國瀕臨頹倒的時尚工業,也讓迪奧登上引領潮流的時尚教父地位。

隔年,迪奧乘勝追擊,他與Rouët看準了多樣化商品的市場潛力,於是又設立了Miss Dior的香水品牌,直到今天,CD經營的領域已非常廣泛,包括皮草、絲襪、配件、鞋子、化妝品、珠寶、內衣等都是同樣頗負盛名,受到女性消費群的歡迎。迪奧曾說:「我把自己看成香水設計師,像我是服裝設計師一樣。如果我是香水設計師,那麼我要讓大家一打開香水瓶就能感受到迪奧服裝的氣氛,就像每個穿了迪奧服裝的女人也會在她經過後留下令人難忘的餘香。」他對於品牌各類產品的一貫堅持與高格調品味,使得產品線拓展事業也非常成功。除此之外,迪奧也察覺到往國際市場發展的無窮商機,於是在NEW LOOK發表完後,趁著這股熱潮,在紐約第五大道也開設了新據點,1954年倫敦的第一家分店也落成開幕。五零年代,CD已成為法國最大的時裝出口公司,即使是在戰後景氣蕭條的年代,CD的訂單仍是源源不絕,簡直是奇蹟降臨一般。

迪奧非常有商業頭腦。在迪奧已闖蕩出名聲之後,有家美國褲襪公司想出一萬美元買下生產CD褲襪的專屬權,但迪奧卻提議要以該產品的銷售量來決定收取的費用,在1949年的時候,簽下前所未見的首張抽成代理授權合約。迪奧也將公司內部的制度訂定得有條有理,組織制度層次分明,例如每個雇員都會分配有固定的客戶,專門提供他們服務以及建立良好關係;每家店都駐有裁縫師,隨時替客戶修改衣服尺寸;在一年兩度的時裝秀中,會聘請不同體型的模特兒,讓每個顧客都能感受到穿在自己身上大概會是什麼感覺。當然迪奧最重要的貢獻,還是在多變的時裝經典設計,1953年他推出Tulip的印花系列,運用他自小就喜愛的鮮豔花草,營造出耀眼奪目的視覺效果。接下來又有經典的H-line、A-line、Y-line系列,始終引領當代潮流,給予時尚圈激盪的化學變化,時裝發展史不停換上嶄新面貌,向前奔進,迪奧確實功不可沒。

   迪奧延攬了許多優秀人才,組成他的工作團隊──他與Jacques Rouët、Suzanne Luling合稱為「三謬思」,負責每個系列的規劃走向;Raymonde Zehnmacker管理店面營運,Marguerite Carré負責製作生產的管控,Mitza Bricard負責帽子設計,同時也是主要設計師。另一方面,迪奧也在身邊帶著同樣也有發展實力的助理裁縫師,培育了在日後也能獨當一面的傑出人才,像是皮爾卡登(Pierre Cardin)在離開CD後也創了自己的品牌。五零年代中期,迪奧雇用了Yves Saint Laurent作為助理。他是從Chambre Syndicale fashion school畢業的高材生,是備受矚目的一顆星。1957年

由聖羅蘭擔當重責大任的秋季服裝秀結束後,迪奧到了義大利北部Montecatini度假,不幸在該地心臟病發逝世。他十年來創建有成、規模龐大的時裝事業,則由原班人馬繼續接手,並由聖羅蘭接下首席設計師的重責大任,他也繼承了迪奧優雅高貴的設計理念,讓迪奧精神得以永久流傳,永遠呈現在世人眼中。他過世的消息傳回法國後,《世界報》中的報導讚譽他為「將巴黎的高尚品味、生活藝術與精緻文化帶給全世界」。迪奧一生中獲得的榮譽獎章有:1947年的美國雷門馬可斯獎(Neiman Marcus Award),1950年獲頒克里斯汀迪奧榮譽勳章獎,1956年獲紐約帕森學校傑出設計成就獎。

   CD一直是皇宮貴族、名人之流、好萊塢明星的寵兒,像是伊麗莎白泰勒就曾一口氣訂製十二件裙裝;英國瑪格麗特公主的婚紗,也是請迪奧親自設計縫製的。迪奧的崛起是時尚界的傳奇故事,在他之後的每一任首席設計師都將迪奧的特有風格展現得淋漓盡致,1960年聖羅蘭因受徵召服役而卸下該要職,轉由Marc Bohan接任,近來則從Gianfranco Ferre手中交棒給英倫才子John Galliano。在他更為年輕化的自由設計風格之下,CD將充滿新鮮的活力,讓迪奧的品牌永為高級時裝的象徵。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558448
法國經典時尚締造者~~迪奧
推薦2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文俠隱
Chocola

   在迪奧的生活稍有起色之際,二次大戰爆發了,不久他便被徵召到法國南部當了一年左右的兵,直到Dior 先生用他的熱忱和才華播下種子,孕育出一片美麗的花園,而我有幸在這花園裡照料灌溉花朵,採擷每季最新鮮、最艷麗的花朵奉獻給大家。”

 Christian Dior裝設計師John Galliano

 

◎永不放棄自己的夢想──法國經典時尚締造者迪奧

Christian Dior (1905-1957)

引領時尚潮流的時尚大師克里斯汀.迪奧,二次世界大戰後百廢待興之際,以“New Look”一新時尚界的耳目,將法國再次帶往時尚的龍頭寶座。這個以典雅洗練的風格風靡全球的品牌,是創辦人迪奧夢想的化身,也是他留給世界最美麗的遺產,「Christian Dior」自四零年代首次舉辦時裝秀驚豔全場以來,就以豐富多變的設計元素不斷給予世人驚喜,也以成功的發展策略與結構制度將該品牌拓展至全世界,創下輝煌的黃金年代至到現在仍屹立不搖,誠如Dior隱含的法文“Dieu”(上帝)與“or”(金子)所指,也為其帶來了源源不絕的驚人營收。這片浩瀚江山主要可說是迪奧用他人生的後十年打造起來的,雖然英雄氣短,但他仍締造了許多流傳後世的經典設計款。迪奧的一切成就,得歸功於他對於自我夢想的執著,永不放棄自己最鍾愛的設計與藝術愛好。

  1905121克里斯汀.迪奧的家鄉在法國諾曼第附近美麗的海濱城市Grandville。迪奧在家裡五個孩子中排行老二。他的家庭在當時屬於顯赫的上流社會,舅舅是內閣部長,父親靠做化肥生意而成功致富,母親則是優雅而有教養的上流女性代表。他們對孩子的管教非常注重,迪奧就在父母早已為其繪製好的成長藍圖之中,度過了他無憂無慮的童年。在五歲隨父母搬到巴黎之前,迪奧都是住在Grandville海邊峭壁的別墅,每天為怡人美景所圍繞,他母親自己也經營了一個私家花園,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在在提供迪奧對美的感官能力,以及對藝術、土地、花草等美的事物產生濃厚的愛好。Grandville每年有嘉年華會,酷愛畫畫的小迪奧經常會將其描繪下來,尤其是遊行隊伍中的馬車、花簇裝飾以及精心裝扮的遊客;他還會自己在衣服上做些點綴,把自己打扮一番,穿著帶天使翅膀的衣服參與這項狂歡盛會。迪奧的童年時期總是無拘無束地揮灑他最原始純真的藝術天賦,長大後能在設計領域有傑出的表現,在此時已可窺見小小的幼苗在萌芽。

夢想有朝一日成為設計師一直在迪奧心中醞釀著,然而父親卻不屑於他對藝術與美的執著追求,並認為像他這樣出身於顯赫家世背景的孩子,應該從事嚴肅正經的體面工作;他母親則期望孩子未來能成為外交官。當迪奧在高中畢業,提出想進入藝術學院深造的請求時,遭到了父母斷然拒絕。想不到在這條追求夢想的路上,受到的第一個阻礙竟是父母的反對,即使是家裡經濟能力足以充分負擔的程度之內,他依舊無法一圓念藝術的夢想。雖然心有不願,但他仍尊重父母意見,進入了巴黎政治學院(Ecole des Sciences Politiques)就讀,可喜的是,他也得到了父母那方的妥協,答應讓他利用課餘時間自行研讀他喜愛的藝術。在大學時期,他接觸到許多當時巴黎最時髦前衛的藝術形式與作品,也遇到了一群與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這些人以後在各自的藝術領域裡不僅成為翹楚,也帶給迪奧追求理想的刺激,如知名藝術家達利(Salvador Dali)、抽象派大師畢卡索(Pablo Picasso)、音樂家亨利.索格(Henri Sauguet)、作家莫里斯.薩克斯(Maurice Sachs)等等。那時的迪奧幾乎是完全沈浸在自己的興趣中,學業反倒成了他虛應故事的次次要配角。

當迪奧終於從巴黎政治學院順利畢業後,他還是決心要走藝術的路,他的父親拗不過他強烈的決心,答應出資幫他開了一家畫廊,條件是不能出現任何家族的名字在畫廊名稱中。這家名為Galerie Jacques Bonjean前衛畫廊展示許多當代新興畫家的作品,像是巴維爾切利喬夫Pavel Tchelitchew)、布拉克Georges Braque)、畢卡索(Pablo Picasso)、尚.考克多(Jean Cocteau)、馬諦斯(Henri Matisse)、馬克斯.雅各(Max Jacob),由插畫家兼好友Christian Bérard負責內部擺設佈置。然而好景不長,三年後,也就是1931年,迪奧的父親生意失敗破產了,他的長兄及最摯愛的母親也相繼過世,這一連串的打擊迫使畫廊關門,過往不愁衣食的美好時光宣告結束,也讓從沒有吃過苦的千金少爺必須正視最基本的謀生問題。迪奧顛沛流離了很久一段時間,才在高級服飾縫製坊找到畫設計指樣的工作。剛開始他所設計的帽子紙樣遠比衣服的還要受到歡迎,但迪奧並不因此而偏重前者,他最想要設計的還是衣服,即使是比較不擅長的部分,他還是要更加朝這方面努力。他在這方面的才華就像露出的金礦一樣,逐漸展現出來,在這份工作中,他抓到了要訣與一種直覺──一眼看出衣服穿在人身上的感覺。他的設計天賦也獲得了Robert Piquet的賞識,在1938年時轉而為他工作,當他的裁縫助理。

法國向德軍投降才返回,但他的位子早已有人替代,於是他只好暫時先回普羅旺斯的家,與父親、妹妹一同做農務的工作。很快地,迪奧又找到了新東家,這次是協助Lucien Lelong製作高級服飾,在二次大戰結束前為納粹軍官的貴夫人們量身訂做服裝,在這段期間他的技藝又更上一層樓,從助理裁縫升等為能獨立運作的裁縫師。豐富的工作經驗讓他在戰時儲備好充足的能量,讓他在對的時機準備嶄露頭角,向世人揭示他時裝設計的驚人天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557109
肯德雞篇終結
推薦2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窗外
文俠隱

※哈蘭·山德士其人:

肯德基的創始人哈蘭·山德士,1890年出生於美國印地安那州的亨利維爾。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過世,母親扛起養家重擔,因而照顧年幼弟妹的責任便落到他這個長兄身上,常常要自己煮東西給弟妹吃,儼然有小廚師的架勢與手藝。十幾歲時遠離家鄉自立謀生,做過的工作不計其數,有農夫、士兵、隨車服務員、鐵路消防員、保險推銷員、汽船船長、輪胎業務員、商會秘書,曾經帶職進修取得函授法學學位,使他能在堪薩斯州小石城當上治安官。他四十歲時才在餐飲業上找到事業的歸宿。他先是在肯德基州的可賓開了個加油站,他見到來加油的顧客往往感到腹空饑餓,於是就熱心地增加服務———兼賣炸雞等家常菜,讓他們在加油站旁的小棚子內用餐。不久,許多人專程為品嚐他的美味炸雞而來,這是他始料未及的,但他也把握機會立刻在加油站對面開了家大餐廳。之後的九年內,他邊經營邊研究改良炸雞的特殊配料———11種藥草和香料的獨家配方,並改用壓力鍋縮短烹炸時間,開啟「速食」的飲食方式。當時的肯德基州長授封山德士為肯德基上校,以表彰他對肯德基州餐飲的貢獻。1937年與1939年曾試圖另開分店,但都告失敗,但在三0到四0年代,他在可賓的餐館生意是蒸蒸日上的。但五0年代初期,因為附近洲際公路的營建導致他無法繼續經營下去,只好變賣產權以償還債務,已經66歲的山德士落得一貧如洗。好在他永不放棄,憑著他唯一的資產──炸雞配方,在晚年時期重新創業,發展出授權秘方的加盟連鎖店營運模式,在1964年以兩百萬美元的代價把肯德基有限公司賣給約翰·布朗與傑克·麥塞,但他仍是肯德基的最佳代言人,直到1980年過世之前,都一直貢獻心力在這項事業上,他對肯德基的熱愛已遠出乎年齡與金錢的侷限。儘管肯德基後來數度轉手,但他的白西裝、白鬍鬚的親切形象,永遠是肯德基的經典招牌與精神標的。 

※山德士上校的成功秘訣:

山德士穿梭於各城市及餐廳之間,靠自己獨特的炸雞秘方生活,並相信他的努力終有一天會得到回饋。他的毅力與信心終於給他帶來了巨大的成就!雖然山德士不曾公開他的配方,但他曾公開他的成功秘訣:
      1.不放棄。 
      2.經常相信你自己。 
      3.要忍耐。 
      4.要持正面想法。 
      5.66歲再創業也不晚。 
      6.坦然面對無數次的失敗。 
      7.“人們因閒散而生銹者比精疲力竭者多,如果我因閒散而生銹,我會下地獄。 

    從外太空看見肯德基爺爺──KFC聲勢浩大的行銷手法

肯德基的正字標記──創始者山德士上校的招牌裝加上親切微笑,從1952年到現在大

致都維持同一樣貌,僅做過四次些微的變動,最近一次則是2006年在上校的西裝外加了一件紅圍裙,象徵肯德基的食物可是有種濃濃的家鄉味,讓人想起六、七十年前的山德士上校親手在廚房為客人烹炸新鮮美味炸雞的初衷。而肯德基總公司則選擇一種前所未見的方式昭告天下,肯德基將換上截然不同的新面貌了。他們研擬製作一幅巨大的新logo圖像,從高空也能看得到代表肯德基的上校肖像,號稱「Face from Space」計畫。為了進行這項浩大的工程,總共請了五十名各領域專家,包括設計師、建築師、天體物理學家、科學家、工程師,組成專業團隊共同研究、構思該如何具體落實,總共歷經3000小時的事前準備工作才著手製作,又經過一個月後才將素材製作完成。這幅巨像的座落地點選在內華達州的51號沙漠區,擁有「世界幽浮中心」之稱,也是銀河星體研究重鎮,在這裡有諸多關於外星人跟幽浮的傳聞;除了氣候與空曠性適合這個logo的構製之外,肯德基會選擇這裡不外乎是因為它的神秘特質,增添這項計畫的吸引力。工作小組將製作好的原料運到預定地,展開六天的最後布置,在這期間嚴密地不讓它提早曝光,終於,由65000個一英尺見方的彩繪磁磚構成的肯德基爺爺問世了!這巨大的logo約有85000平方英尺之廣,從高空中依然清晰可見,讓其他知名的大型建築都相形見絀。肯德基不惜重金打造,就是要讓全世界知道他們不斷求新求變,只為了讓顧客擁有美好的用餐體驗;現在的肯德基總裁Gregg Dedrick在記者會上幽默說道:「假如有外星人的話,肯德基希望能成為他們用餐的選擇。若是我們從外太空收到任何生物的訊息,無論是美國太空總署的太空人還是火星上的生物,我們都會送上最原汁原味的炸雞上去。」連外太空的生物都對肯德基的炸雞蠢蠢欲動,還真是高超的行銷噱頭! 

※與山德士的生命交流:

山德士一生中有兩大事業的起點,一個發生在他的中年時祺,另一個,很不可思議地,是在他六十多歲的時候。一般而言,中年發生失業危機已經是夠慘澹了,但晚年還想東山再起,需要很大的衝勁與毅力,在山德士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意志力與決心是能夠超越身體漸漸衰老的阻礙的,並且將他帶到更美好的境界,而不是只有呆坐在家等著每個月福利金的發放過活。雖然山德士的事業遇到重創,讓他平穩富裕的生活瞬間瓦解,但他知道他還有兩項優勢──炸雞秘方的無形資產以及「nothing to lose」的豁達姿態。試一試又何妨?臉皮厚一點,多跑幾家餐廳,就能多幾個成功的機會──渺茫的成功可能就隱身在無數的小失敗當中,只是很多人都被失敗蒙蔽了雙眼,其實轉念一想,遇到失敗也沒什麼好損失的啊。其實山德士是很有自信的,他認為自己獨特又好吃的炸雞秘方一定能獲得青睞,更何況他在遭逢巨變之前就已經成功授權給Pete Harman了,雖然這種合作模式在當時並不盛行,但他看到了廣泛實行的可能性。山德士並非一無所有,金錢並非衡量個人資產的唯一標準;他擁有的很多,包括一個企業家必備的前瞻性眼光與放手一搏的膽量。雖然他在古稀之齡才建立大型規模的企業,這不代表他的過去都是白費;沒有過去認真執著的山德士上校,也就沒有晚年重新站起的機會。他的接班人約翰·布朗曾說:「有句話說的好,為了要活得開心,你一定得有事情做、有人愛、有希望,而上校就是滿懷盼望的人。」即使在連鎖店已蓬勃發展的時期,他仍勤奮不倦地查訪各餐廳。他執著於他的事業,讓他即使在晚年也有投注熱血與專注力的焦點,這是超越物質的滿足而有的快樂。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556011
永遠笑眯眯的山德士上校
推薦2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文俠隱
Chocola

然而二次大戰的爆發給了他一次小小的打擊,戰爭期間實行汽油配給,加上來加油的客人大幅縮減,他的加油站一度關閉了,山德士只能專心經營自己的飯店。但最具殺傷力的外在變化發生在50年代初期,嚴重威脅到到他的安穩生活:新建橫貫肯塔基的跨州公路計畫最後確定了,意味著山德士餐廳所在地旁的道路將鮮有人跡,注定走上沒落之途。這對桑德斯是個巨大的打擊,打亂了他所有計劃,讓他蒸蒸日上的事業化為烏有,他的雄心和熱情瞬間降到了冰點。他不得不變賣店面資產以償還債務,所得的款項還不到公路興建前的總資產的一半,僅以七萬五千美元賣出;而且為了償清債務,連他的銀行存款也用光了。一夕之間,哈蘭·桑德斯,這位昔日受人尊敬的上校,從名利雙收的小企業家淪為一文不名的窮光蛋。

這時的山德士已經66歲了,辛苦了大半輩子,所能依靠的僅是自己每月105美元的福利救濟金。但是山德士並不想就此平淡地了卻一生,坐在家裡苦苦等候這一點點錢來養活自己,他要靠自己的力量東山再起!山德士冥思苦想,該怎麼做才能擺脫眼前困境?──他雖然孓然一身,但他擁有一筆最大的無形資產:炸雞。他想起曾經把炸雞做法賣給猶他州的一個飯店老闆。大約四年前國際餐飲協會舉辦了一場餐廳老闆的交流會,山德士就是在那時認識了Pete Harman。他當時正苦於尋找一種獨特料理,讓經營的飯店業績成長,山德士得知後立刻提議要親手烹炸自己研發的炸雞給他試吃。就這樣,山德士贏得了第一筆授權炸雞配方的交易──山德士將用11種香料調製成的佐料運送給Pete,而Pete每賣出一隻炸雞就付給山德士五美分的抽成。這的確是雙贏的合作模式,一方因而達到餐廳業績成長的目的,另一方又可額外獲得營收,也開創了現今餐飲加盟經營的雛形。這個成功的案例,讓幾個飯店業主也買了桑德斯的炸雞作料。坐困愁城的山德士想,也許還有人想這樣做──這準是他晚年事業的新起點!

就這樣,山德士上校給自己重新開始的機會,懷抱再度創業的野心,帶著那隻壓力鍋、獨門調配的佐料桶,開著他的老福特上路了。他還是一身招牌的白色西裝,打著黑色蝴蝶結,以南方紳士的裝束出現在每一家飯店的門口,兜售炸雞秘方,要求為老闆和店員表演炸雞的功夫。如果他們喜歡他的炸雞口味,就賣給他們特許權,提供作料並教他們炸製方法。 一開始的時候,山德士碰了一鼻子灰,尤其是大飯店老闆根本直接把他掃出門外。他的足跡橫跨了美國各州,過程雖艱難,但他仍是執著而堅定,終於取得了許多中小餐館的認同。一步一腳印的的堅持之下,他的構想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了,成功地將他的「吮指」炸雞推廣到各處。在短短五年內,他在美國及加拿大已發展了400家的加盟連鎖店,發展擴張之迅速廣大遠遠超越他原先所勾勒的夢想,在新興的速食產業中雄霸一方。

早在1955年時,山德士就已正式成立了肯德基有限公司。從Pete那裡取得了靈感,以「Kentucky Fried Chicken」的名號行遍天下,打響其知名度。肯德基在1964年之際,美國與加拿大共有六百多家連鎖店。這時的山德士上校年紀老邁,雖然不捨一手打出的江山,但還是考慮將事業轉交他人繼續經營下去。一位年僅29歲的年輕律師約翰·布朗(John Y. Brown)和60歲的資本家傑克·麥塞(Jack Massey)等人組成的投資集團被山德士的創業事蹟深深打動,他們想用200萬美元來收購買該公司,山德士同意了,把接下來的事業交給下一代去做。在眾人眼中,退休的山德士總該好好歇歇、安享晚年了,但是這個永不知疲倦的老人又開始了另一項工作。自從之前在電視上以招牌的白西裝上校裝扮露面之後,他個人已經成為肯德基獨一無二的註冊商標,人們一看到這個活招牌,就會自然想起山德士上校的傳奇經歷,永遠不會忘記他笑呵呵的樣子。為此山德士經常笑說:我的微笑就是最好的商標。雖然他賣掉了全部專有權,但新老闆考慮到他的巨大聲譽,於是提撥給山德士一筆每年上萬美元的終身工資,請他繼續擔任肯德基炸雞的廣告代言人,廣泛在全國各地進行宣傳。布朗曾說「讓這家公司超凡卓越的有兩件事一是特別好吃的炸雞口味另一則是上校這位特別的形象代言人及推銷好手

而山德士可以說為肯德基付出了畢生的心血和努力,就在他以90歲高齡辭世前不久,每年仍做長達25萬英里的旅行,四處推銷肯德基炸雞,並造訪各州的肯德基餐廳若察看到烹炸的炸雞稍微走味便會熱切焦急地指導該如何改進,直對做到對為止,因為對品質的一絲不苟永遠是他擺在第一順位的堅持,苛求完美是他事業成功的絕對要素,他從來不悖離這些遵行已久的原則。他的年齡及財富並沒有影響到他對工作的熱情,他仍然孜孜不倦、親力親為地「經營他的事業」。當人們問他為什麼還那樣勤奮地工作時,山德士回答說:人們因閒散而生銹者比精疲力竭者多,如果我因閒散而生銹,我會下地獄。 

加盟肯德基旗下且富進取心的新管理人日益增加,在美國速食業的迅速發展的大環境下,肯德基炸雞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在第二代經營者接受的五年裏,銷售額每年平均增長近一倍。1971年,經由山德士上校的同意,布朗和麥賽將這項潛力無窮的事業出售給休伯萊恩(Heublein)公司,成交金額為兩億八千五百萬,而這時肯德基已有三千五百家的加盟店了。雖然此後肯德基事業不斷轉手、變化,但特許經營的方式一直沒有改變,炸雞配料雖然添加改良得越來越多,但永遠都是在那最經典的11種原料基礎之上而製成的,當然,它的招牌形象也永遠都是那個一身白色西裝、滿頭白髮加上白色山羊鬍鬚,戴著黑框眼鏡,永遠笑眯眯的山德士上校。 

1980年,山德士因白血病上校而不幸逝世,享年90歲。他的遺體曾安放在州議會受人們瞻仰。雖然他離去了,但他創立的炸雞事業給肯塔基州帶來永恆的魅力,人們可能是先聞肯德基之名,才知道美國地理上的肯德基州。他用炸雞,改變了人們的飲食世界與方式,讓食的里程碑向前躍進了一大步,而這一切,是用他人生後半不可思議地完成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554510
猴子走了,兔子跳了,去吃肯德基
推薦2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文俠隱
Chocola

  晚年創業,化危機為轉機──美國肯德基創始人山德士上校

Harland Sanders (1890-1980)

一頭雪花般的白髮,一身畢挺的白色西裝打上黑領結,小撮的白色山羊鬍,黑色粗框眼鏡,加上親切和藹的微笑──這是大家絕不陌生的「肯德基爺爺」的形象,而這也是從肯德基創辦人哈蘭.山德士本身「複製」過來的。誰也想像不到這個當初淪落到可能只能以微薄社會福利金養老的退休老人,竟能在薄暮之年再度創業,不僅讓乾癟的荷包鼓滿起來,也讓他晚年精神上能夠有寄託的憑藉。縱橫全世界的連鎖炸雞餐廳,它的起源處只是個加油站旁搭棚附帶經營的臨時餐廳而已,一個看似跌入谷底的厄運,竟是把這個香噴多汁的炸雞口味推向全球各地的開始,如此化厄運為幸運的轉折,都在這位「山德士上校」不服輸、不服老的一念之間。

189099,哈蘭·山德士出生于美國印地安那州亨利維爾附近的一處農莊。家境不算富裕,但也還過得去。然而在他約五、六歲的時候,父親英年早逝,留下母親帶著年幼的孩子艱難度日。由於母親日以繼夜忙於工作以維持生計,照顧弟妹的工作自然落在身為長兄的山德士肩上。母親不在家的時候,便是由他掌廚煮飯給弟妹吃,大概才一年的光景,小山德士就煮得一手好菜了,成了小小的烹飪高手。十歲的時候他便開始找工作做了,先是在家裡附近的農地幫忙,一個月才賺個兩美元。十二歲那年,母親再嫁,和繼父的關係卻不是很好,才念到六年級,他就再也不想讀書了,決定出外去工作賺錢,藉此擺脫家裡緊張的氣氛。他來到格林伍德的一家農場去做工,在這之後,從少年到壯年,他換過無數種工作,可以舉出的工作列表簡直是琳瑯滿目,諸如:隨車服務員、鐵路消防員、保險推銷員、汽船船長、輪胎業務員、哥倫布市商會秘書;青年時期還受徵召入伍,在古巴當了一小段時間的兵;在商會任職時遇到一位發明家,便向他買了自然氣燈的專利權,也開了公司準備好好經營,但適逢政府推行電氣化的時候,使得投資完全泡了湯。山德士曾經帶職進修,取得函授法學學位,使他能在堪薩斯州小石城當上治安官。在四十歲時,最後的落腳處為肯塔基州的可賓,他在這裡開了一家加油站,開啟他意想不到的一番新事業。

來往加油的客人繁多,看到這些長途跋涉的人經常是饑腸轆轆的模樣,常被詢問何處能填飽肚子的山德士興起一個念頭:我何不順便做點吃的,讓這些人在等加油的同時,利用時間飽餐一頓呢?況且自己的手藝本來就不錯,這是個派上用場的好時機。於是他就在加油站的小廚房裏做了點家常口味的飯菜以招攬顧客,其中也包括了他拿手的炸雞。由於他獨門料理的炸雞味道鮮美、口味獨特,很快就受到了熱烈歡迎,客人們讚不絕口,一傳十、十傳百地擴大了名聲,甚至有的人來不是為了加油,而是為了吃可賓加油站的炸雞。這般絡繹不絕的顧客人潮大大出乎山德士的意料之外,一個貼心而微小的美意,一個附帶價值的經營手法,讓這個原本是配角角色的美食躍身一變成了焦點所在。由於當初只是臨時在加油站旁的棚子裡供應餐點,現在客人數量暴增,已容納不下,山德士索性在加油站對面開了一家能容納一百四十二人的大型餐廳,打出了「家庭晚餐替代品」、「一周七天都能享用的星期天晚餐」的口號,用他的拿手好戲「炸雞」作為招牌餐點。此後將近十年的期間,山德士總是不斷研發口味的調配,終於調出由11種香料配製而成的完美組合,這道遠近馳名的美味料理也讓肯塔基州州長盧比拉豐(Ruby Laffoon)於1935年頒給他一個榮譽頭銜:山德士上校,為其對該州美食料理的貢獻做出最高的肯定;爾後當他走訪美國各地推銷他的炸雞時,便是以這種白西裝的紳士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形成最佳的行銷廣告代言人,而民眾也總是稱他為「親愛的山德士上校」。知名美食評論家Duncan Hine亦在1939年出版的《美食冒險之旅》(Adventures in Good Eating)也高度讚賞了山德士上校的特殊炸雞調味配方。

即使做出好口碑,山德士還是不斷精益求精。當他親手烹炸現做的炸雞時,一旁等待的人潮總有些抱怨聲傳出,畢竟為顧及品質而不容許節省製作時間,使得供應的速度遠低於龐大的需求量,為此,山德士終於想到了解決之道──他使用「壓力鍋」烹調,在做了許多關於壓力、時間、用油量等要素搭配的實驗後,正式運用壓力鍋代替舊有的鐵製平底鍋,從原本等待的時間為四十五分鐘,縮減為九分鐘即可,非但不減其可口的味道,反而讓炸雞更鮮嫩多汁,炸雞表皮形成一層薄而酥脆的硬餅,風味更顯獨特。這麼一來饕客們就更願意上門來光顧,大啖好吃又迅速上桌的「速食」餐點了,生意好自然是不在話下。但山德士並不滿足這樣的成就,他別出心裁,又進一步在餐廳旁邊加蓋了一座汽車旅館,成為當時罕見的食宿與加油站複合經營的企業聯合體。但山德士感到自己管理經驗的缺乏,為此他專門到紐約康乃爾大學研讀八個禮拜的飯店與餐飲管理課程,好學不倦的上進心與編織夢想的企圖心,讓他在中年才開始的事業小具規模,頓時成為業界的當紅炸子雞,即便在30年代大蕭條時間,山德士的炸雞依然火紅。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553167
高更篇完結
推薦2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文俠隱
Chocola

※保羅高更的荒蠻樂園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又將往哪裡去?”高更曾在大溪地這片樂土上尋找生命的答案。嚮往“在荒蠻樂園居住,在棕櫚樹間漫步、作畫”的高更放下一切,離開法國,遠涉重洋來到南太平洋上的大溪地島。 在這個人間天堂,絢爛和諧的自然風光與原始質樸的人文環境中,豐富了高更的藝術內涵,促其達到了繪畫事業的頂峰。

但他乍來之初,所見所聞彷彿仍帶有殖民地者入侵的文化,他覺得好像他當初決定甩掉的世俗氣息仍如影隨形,古老的原住民文化似乎凋零得無影無蹤。他與自然之間存在一道鴻溝,因為他不知該如何從她身上獲取生存的力量;他與土人之間更存有隔閡,他們不信任這個外來者,甚至還懷疑他是不是法國派來的間諜,而他也不瞭解他們的語言、文化、生活方式。高更茫然地摸索,試著去構築他與黑人之間的橋樑,試著去貼近這塊土地,領會她細微的自然之美,沈醉於夜晚的寧靜,驚異於月光與蘆葉之間的光影韻律。儘管還在一片混沌之中,他嘗試提起畫筆。他發現他一接觸這片美景,就能不假思索地畫出想畫的東西,並且不用停下來分析該用什麼顏色才好,就能自然而然揮灑自己的想像力。他丟開了遲疑的民族習性與老舊包袱,大膽地下筆,憑著情感與本能的自然流動而作畫。他還默默觀察他的鄰居──一個大溪地女人,試著想以她為模特兒作畫;當她發現他偷偷畫她時,還羞赧地跑回家,不久後又打扮了一番出現在他家裡,讓他把畫完成。在這次接觸中,高更瞭解到原來野蠻人竟然也懂得他的畫作之美;在深入觀察她的輪廓時,也感受到黑人女人獨特的美。漸漸地,高更融入了當地生活,參與他們的日常活動與集會,學會當地的語言,瞭解他們的民族習性,認同他們樂天知足、簡單純樸的生活方式。在其自傳《諾亞.諾亞》他提到:「文明在我身上正逐漸剝落。我開始把複雜的思緒變得簡單,對我的鄰居僅感到一點點敵意,甚至,對他產生愛。所有自由生活的喜悅,不論是動物本能的還是人類的,我都能享有。我已經逃離人為的、陳腐的、慣例的一切,進入真實,進入自然。我深信日復一日都會像現在一樣,同樣地自在美好,和平降臨我身。我會健全地發展,不再沈浸於無用的虛榮。」縱使高更沒有百分之百去實踐他這個理想,但這片樂園帶給他的美好,使他發現人類靈魂之美,在其畫作中已一覽無遺地展現,永世流傳。 

    與高更的生命交流

如果眼前有兩條路:一是擁有高薪的工作、物質優渥的生活,遑論為柴米油鹽的瑣事操勞,但生活平淡無味,另一是前程不明、可能過著有餐風宿雨的生活之虞,但你是為自己最熱愛的事而奮鬥,從中激發、感受生命的熱度──你會選擇哪一種?也許平凡只是因為欠缺一種毅然決然──毅然決然拋下世俗認定是好的東西,包括財富、名聲、地位、物質享受,毅然決然拋下能溫飽肚子的工作,毅然決然為夢想出走。有捨有得,唯有放下,才能獲得真正美好的;沒有了後路,才會前瞻遠矚,奮不顧身衝向夢想的殿堂。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項使命,如果你現在並沒有滿懷熱情與幹勁,那只是因為你還沒找的屬於自己的使命而已;尋找對的線路,接上,然後,發光發熱。有的人幸運,在很小的時候就發現自己使命所在;若在人生走到中點之際,才必須在分岔點上做決定,那也很好,算『第二種幸運』,即使會有點辛苦也是值得,總比混混沌沌過了一生,垂垂老矣時不忍回首顧盼過往的好。在現實與夢想踟躕不定的時候,記得拿筆列下兩種選擇的優缺點,追求夢想的優點欄註記上:就算在努力過後萬一還是實現不了那也沒什麼損失啊,至少我沒有虛度此生,在我人生的字典裡,沒有『後悔』這兩個字。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552675
高更
推薦3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文俠隱
窗外
Chocola

高更如此創新的畫風,在當時的巴黎藝術界仍未能獲得理解與青睞,對於如此矯揉做作、恪守傳統的圈子他已然厭倦,他渴望原始純樸、反璞歸真的環境,於是1891年他搭乘法國貨船來到南太平洋的小島──大溪地Tahiti),法屬波利尼西亞群島的一個熱帶島嶼。島上洋溢清新純樸的異國風情,與老練世俗的文明社會截然不同的原始風光,完全契合高更所嚮往的境地,更進一步落實對繪畫的理想。在這裡,他獲得了些許精神上的解脫,同時隨處可得豐富的寫生素材,將其繪畫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就像進入了對的磁場一樣,相互對應的吸引力引發出懾人的力量,具體化為一張張生命力豐富的精彩畫作。他的許多作品都以大溪地女人為主角,描摩出女性形象的古典美與質樸美,代表作為《大溪地女人》(Tahitian WomenOn the Beach,1891)、《帶芒果花的大溪地年輕姑娘》(Fanciulle Tahitiane con Fiori di Mango,1899)。在大溪地島上,他著手撰寫他的自傳《諾亞.諾亞》(Noa Noa),記載他在大溪地的點點滴滴與生活採集。Noa Noa是當地土語,是「芳香」的意思。高更不僅在原始小島品嚐到土地的芬芳,也在其中尋找生命的芳香──生活中最真實的感動。他在書中提到:「我要離開(大溪地)時,年紀老了兩歲,心情卻年輕了二十歲;比我剛抵達這時更像野蠻人,但卻更聰明了。是的,的確野蠻人教導我這個從腐敗文明來的人許多事,這些無知的人教了我許多生活與快樂之道。最重要的,他們讓我更瞭解自己,他們教給我最深層的真理。」

然而在如此純真質樸的天堂,高更還是有著內心的掙扎與對人生的疑惑,從他的作品《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1897)可窺知一二。畫中從右到左分別是新生的嬰兒、摘採水果的青年以及行將就木的老婦,象徵人歷經生死的一生,猶如神話的秘密圖騰般的構圖,營造出此主題幽微的神秘性與難以參透的特質。其實這時的高更是貧病交迫的,他獨樹一格的畫風不受賞識,除了讓他感到落寞之外,也導致了經濟上的困難。沮喪的情緒如兇禽猛獸齧咬他的心智,使他曾嘗試自戕,所幸失敗。1900年透過畫商沃爾德的仲介,賣出了一些他的畫作,才使高更經濟略微改善。他的餘生是馬克薩斯群島(Marquesas Islands)度過的,他還是不停的作畫,藉由創作忘卻身體的疼痛,治癒心裡的創傷,這時期的畫作色調多了些淡粉色與深紫色,如:《海灘的騎馬者》(Horsemen on the Beach,1902)與《金黃色的身體》(And the Gold of Their Bodies,1901),色彩的運用更為活潑,充滿無限想像力。高更自從1891年來到波利尼西亞群島後,僅一次回法國,他選擇的是認同殖民地的文化,同情他們的處境。1903年則因與殖民地政府及天主教教會發生衝突,被判入獄服刑三個月且罰款一千法郎,但還沒來得及服刑就因病去世。他去世後,畫作才真正受到普遍賞識。他選擇了自己想走的路──放棄了灰白色調的巴黎天空,但換得色彩繽紛的人間樂園;甩開了不愁衣食的中產階級生活,贏得了快樂自在的作畫時光。半路出家的他也引領了後輩藝術家走上更變化多端的道路,成就藝術的寬廣性與豐富性。

※高更其人:

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刻家、版畫家、陶藝家。早年做過商輪水手及股票經紀人,受同事鼓勵而業餘習畫,爾後受印象派畢沙羅的指導,繪畫技巧逐漸成熟。1883年後下定決心辭掉工作專攻繪畫;曾到法國不列塔尼的古老村莊進行創作,對鄉間的明媚風光感到興奮不已,加上對民間版畫及東方繪畫的風格感到興趣,遂放棄原來只著重客觀光影呈現的寫實畫法,與志同道合的貝納合力發展出結構與色彩並重的綜合主義,此一蛻變的極致代表作為《黃色基督》。由於厭倦都市生活和嚮往異國情調,在巴黎獲得不了共鳴的高更於1891年去了南太平洋上的法國殖民地大溪地島,沈浸於島上純樸的風土民情和鮮為人知的古老神話;他以線條和強烈的色塊組成的畫幅具有裝飾風味和民族神秘色彩,作品有《大溪地女人》、《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等。他創新的藝術風格引發原始主義(Primitivism)的蓬勃發展,亦對後來法國的野獸派和德國的表現派有頗大影響,如「先知」般引領未來的變革與潮流。 

    梵谷與高更的故事   

    梵谷與高更,兩個才華洋溢的畫家在一起相處會是惺惺相惜,還是水火不容?他們於1887年一場巴黎畫展相遇,還彼此交換了畫作。這場畫展是梵谷的弟弟Theo所辦,經過梵谷大力推薦,Theo也對高更的畫非常感興趣,自己還購買收藏高更的畫作。此時兩人並沒有多大交集。

    但梵谷心中有個計畫在成形,他希望在法國南部打造一個藝術家的基地,在自然美景的環繞下,潛心繪畫的創作,突破現有畫風與技巧;同時,他想要邀請他景仰已久的高更一同共襄盛舉,他認為高更與他一樣手頭並不寬闊,同樣想跳脫主流的框框,絕對可以志同道合一同攜手開創新氣象。於是他不停地寫信邀請、遊說高更,向他提起這份計畫,希望能獲得首肯,但高更興趣缺缺,直說他自己也有別的計畫,打算到熱帶地區暫居一陣子。梵谷堅持不懈,並請胞弟從中協調,允諾給予高更資金援助,這才說動了堅定不移的高更,來到法國南方的阿爾與梵谷同住一間工作室──The Yellow House。這可是梵谷興致勃勃裝點的夢想之屋;他還畫了一系列向日葵靜物畫,掛在高更的臥房裡,做為迎接他的熱情表示。

   18881021開始,梵谷與高更在法國阿爾一起度過了九個禮拜。起初兩人處得還算不錯,高更適應了一小段時間後也開始作畫,彼此教學相長,相濡以沫。但相處時間一久,個性差異頗大的兩人有許多摩擦,包括對作畫的想法、認同並崇慕的畫家也不盡相同,甚至會就此爭辯起來,讓氣氛頓時變得緊張尷尬,如梵谷所形容,兩人在激辯過後就如同「耗盡電力的電池」。高更在寫給好友貝納的信中說道:「文生與我鮮少有意見相投的時候。他崇拜杜米埃、杜比尼、齊埃姆、盧梭,而我對任何一個都不感興趣。相對而言,他鄙視安格爾、拉斐爾、竇加等所有我景仰的人。為了維持和平的氣氛,我回他說:『你是對的,長官。』他很喜歡我的畫,但當我在畫的時候,他卻不停在挑毛病。他是浪漫主義者,而我曾傾向原始主義的風格。」高更這時已走向形體與色彩並重的綜合主義,並認為要多考慮「創造」而非「結果」,也就是不需太過臨摹景物的真實度;但這些話梵谷還聽不太進去,他一心想把大自然七彩炫麗的光影捕捉進畫裡。兩人都很堅持自己的想法,完全不想向對方屈服,到了一種近乎倔強的地步。隨著寒冷的冬天逼近,在外獨自作畫的時間減少,在室內共處的時間比例大幅增加,無處躲避的兩人不得不從早到晚聚在一塊,衝突機會也增多了,關係瞬間惡化,於是高更下定決心要離開阿爾,對他而言,這段在阿爾的實在是度日如年。梵谷其實不希望他離開,但又莫可奈何。

兩人住在一起兩個月後,爆發了一次嚴重衝突。那天他們在外用餐,梵谷小酌片刻後一時失去理智,把杯子砸向高更,還好被他閃開了。隔天他酒醒才隱約記得自己做的事,高更雖原諒他,但更加堅定地說他要搬走了。到了晚上,高更獨自到外面透氣,不久梵谷也跟著衝出來,手上拿一把刮鬍刀,他在高更面前停下腳步,兩人對視片刻後,他又低下頭返回家中。梵谷當下決定要先搬去旅館住,跟這樣一個性情不定的不定時炸彈同住實在有些可怕。然而不幸的事才要發生,就在當晚梵谷割下他的左耳,把它送給一個他喜歡的妓女拉歇爾。「割耳事件」促使高更當機立斷離開阿爾,用血腥與瘋狂畫下這段共同生活的休止符。

          梵谷在阿爾醫院治療過後,被送到附近的聖黑彌療養院修養。隔年三月,黃房子被迫關閉。高更離開阿爾後,又回到不列塔尼,與荷蘭畫家Jacob Meijer de Haan分租一屋;梵谷曾寫信給高更,表示想要去不列塔尼與他們同住,但遭婉拒,理由是他還有到熱帶島嶼興建畫畫工作室的計畫。梵谷又再次遭受打擊。1890年他舉槍自盡,結束了一切。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552177
印象派的高更
推薦4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逍遙散客
文俠隱
窗外
Chocola

高更說:“藝術已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被物理學、化學、機械學和自然研究引入迷途的時期。藝術家們正在失去他們全部的原始天性,已經不再有直覺,甚至可以說不再有想像,在每一方面都誤入歧途。”

還沒找到想做的事前,人生都不算開始──法國後印象派傑出畫家高更

Paul Gauguin 1848-1903

高更,與梵谷、賽尚齊名,聯手開創十九世紀末繪畫新風格,從印象派的服膺者轉為溫和的印象派改革者,激勵後來野獸派、立體主義、奧費主義的蓬勃發展,成為現代藝術的前衛先驅。誕生於法國的藝術之都,高更在三歲的時候就隨著父母姊姊遠渡重洋移民到秘魯。父親Clovis Gauguin是共和主義份子,母親Aline Maria Chazal篤信聖西門的社會主義理論,兩人的政治理念與當時掌權的拿破崙起了衝突,使得他們收拾行囊來到Maria(秘魯克里奧混血)的南美洲家鄉。在搭船途中,不幸地Clovis病逝,僅一家三口安全抵達,在Lima定居下來,仰賴富有的娘家後盾生活。直到1855年,他們才又重返法國,在這四年的旅外時光,秘魯的異國風情對於高更日後作畫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少年時期的高更在商船上服過軍役,爾後加入普法戰爭中拿破崙號巡洋艦的三等海軍,總共在海洋上漂流五年的光陰。1871年他在巴黎定居下來,找到了股票經紀人職務,做得有聲有色,也過著優渥的中產階級生活。兩年後,與Mette Sophie Gad共組家庭,之後共養育五個小孩。事業與婚姻都順遂得意、平穩安定的高更,在一次畫展中發現了他人生的轉折。1874年,他參加了一個印象派畫展,深深為之震撼,內心的某種官能被喚醒,翻騰洶湧而難以平復。他知道他這一生應該做什麼了──他要當個畫家!這是他頭一次這麼確定自己多麼渴望畫畫!這種確定的力量逐漸扭轉他的人生,朝不同的路邁進!雖然他那時在閒暇之餘有在學畫、自己嘗試作畫了,但那是不夠的!他明白自己還要更精進自己的畫藝,更加努力地練習,不然永遠都只是個彆腳的業餘畫家而已。在那次畫展中他不僅砸下重金,買了莫內、馬內、雷諾瓦、希斯里、基約曼等大師的畫作,亦結識了他生命中的貴人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他引領高更進入法國藝術圈的核心,高更在他身上學到了許多畫畫的技巧,成為印象畫派的一員。1876年,高更首度在Salon展出他的畫作,這是一次成功的大耀進。他逐漸在那個圈子嶄露頭角,之後幾年的畫展,他所展出的畫也越來越多,也代表他益發受到肯定。

真正使高更成為歷史上的高更,真正代表高更的不朽畫作,在一八八年代後期才要迸發而出呢。1883年,他就職的公司發生財務危機,然而危機就是轉機,高更終於得以完全放下工作,專心繪畫的志業。他先是到物價較低的盧昂(Rouen)暫居作畫,但那裡的藝術風氣不大盛行,就算畫好畫也找不到買主;同時間他的妻兒也回到了娘家丹麥,1884年他去那裡與他們會合,在丹麥謀生了一陣子,隔年還是又回到法國,大部分時間在法國南部不列塔尼(Brittany)鄉間小鎮畫畫。這時的高更已經厭惡了印象主義一味追求光影變化、客觀卻疏離地呈現事物,這種一窩風的潮流已讓他覺得了無新意;他想要在作品裡關注更多的個人觀感,讓人在作品中看到更感動人心、更貼近畫中人、物的本質,讓它擁有象徵性的意涵。於是他不再追求透視的技巧,捨棄瑣碎的光影描繪,改變色塊的呈現方式,回歸形體結構面的重視,用線條劃分出單潔的顏色區塊,發展出綜合主義(Synthetism)。這段蛻變的時期他從許多人、物身上獲取新生的養分,諸如新印象派的秀拉、席涅克以及竇加的誇張風格粉彩畫,尤其是受好友的貝爾納(Cloisonnism的創始人)的影響最深,兩人合力發展出新的表現方式,主張藝術應具備有力、率直而普遍性的象徵,將印象、觀念、經驗三者綜合壓縮,呈現在一作品中。高更這時期最著名的兩幅畫為《雅各與天使的搏鬥》(Job Wrestling with the Angel,1888)與《黃色基督》(The Yellow Christ,1889)。《雅各與天使的搏鬥》又稱《聽佈道後的幻想》(Vision after the Sermon),畫中為表現主觀的幻覺形象而把草地畫成紅色,與大片的黑色修女服、白色修女帽構成強烈的對比裝飾效果;《黃色基督》同樣採用簡單俐落的構圖與大膽強烈的鮮明色彩,卻意外讓人感受到畫中的節奏起伏與撼動力量。高更並非完全揚棄印象主義,而是將發展到盡頭的印象主義帶到另一個更見光明的出口,更深入探索靈魂底層與精神層面的意涵,找回繪畫創作最根本的意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549687
趕進度把可樂喝完,下一章因村上隆所以談高更
推薦3


Chocol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逍遙散客
文俠隱
Chocola

    可口可樂變革與行銷

許多事情的發明往往是無心插柳的;1888年,亞特蘭大的一名藥劑師Dr. John Styth Pemberton在自家後院用碳酸水、糖等原料調配出焦糖色的糖漿,沒想到嚐來味道竟然還不賴!潘伯頓認為這種藥水在藥局應該會賣得不錯,於是便姑且一試。他的會計師合夥人兼好友Frank Robinson得知後,以它的兩個主要成分cocakola為其命名,只是把後者的k改成c;並且替它設計了獨一無二的註冊商標,也就是今日眾所皆知的草寫logo。很明顯地,Robinson比那位發明人更有商業頭腦,認為這個糖漿很具獲利潛力,只是大家都還不知道而已。他曾在亞特蘭大日報上刊載了一小篇廣告:

「可口可樂,好喝!提神!振奮心情!活力十足!

  新上市的大眾蘇打氣泡飲料,從美妙的古柯葉與可樂果提煉而成。現在特價中!」

可惜潘伯頓因健康問題早早以賤價賣出專利權,充滿幹勁的Robinson也只能跟著放棄。第二個接手可口可樂的是企業家Asa Candler,他是奠定美國本土銷售網絡的功臣,在他手上也定下了幾個重要方向。他委託Alexander Samuelson設計一種賣相較佳、讓人印象鮮明的瓶身,於是現今流傳的經典曲線瓶(Hobbleskirt)誕生了。原本的設計概念是要把cocakola兩種主要成分放在瓶罐上,但在查閱百科全書時找錯了圖片,因此現在的圖案反倒是與可可樹種子的豆莢比較相似的。康得勒具有經營的手腕與眼光,他知道其中古可鹼的不良成分可能會阻礙產品的銷售,因此將它抽離出來。除了產品本身的改量、飲料包裝的確立,最重要的是,他知道一定要好好「行銷」。因此,他也是砸下重金大打廣告,讓可口可樂融入美國人的日常生活,創下第一波的可口可樂奇蹟。

The Pause that Refreshes! 這是可口可樂最為著名的廣告標語,雖然它每個時期的廣告以及口號都不近相同,但這句slogan總是貫徹其中心思維,也深得美國人民的認同,就跟我們常言「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一樣。「廣告行銷」之於可口可樂,如同時勢造英雄般,絕對是銷售的成功關鍵。可口可樂企業發展早期,一直努力將它與種種美好的概念劃上等號,例如聖誕老人的廣告讓可口可樂象徵著溫馨的善意,或是嬌羞的氣質美女暗示了可樂單純的美味,在經濟復甦時期以穿著入時、開著名車的紳士象徵喝可樂是高級的享受,在戰時變成是一群相談甚歡的士兵以可樂會友的團結友好景象。可口可樂把物質的商品提升成另一種更高的層次,取得顧客的認同。而最讓人感興趣的行銷手法莫過於它的秘密配方了!據說這張獨特配方還被放在銀行保險櫃存放著,即使是最高層主管也不得單獨聚在一起,就深怕他們無意間談起了配方的事被偷聽到──這種利用人性喜愛探究私密的特質,在當時成功吸引了大眾的好奇心,讓人們聚焦在這個神奇糖水上。

    與伍德魯夫的生命交流

伍德魯夫小時學業表現並不符一般所謂好學生的標準,這樣「不受教」的孩子即便在今日也會讓父母頭痛不已,但伍德魯夫跟這些孩子不同的是,他很清楚他想要什麼、想要做什麼,縱使沒有家庭後盾支持他也沒關係,他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在外面打拼,從最基層、最辛苦的勞力階級做起也甘之如飴,最終證明,他在工作領域揮灑的業務能力,乃至企業家的大器風範,即使學生時代成績並不傑出,將來還是有專屬於自己發光發亮的地帶。從他出社會之後,他不斷藉由工作來磨練自己,熬了十多個年頭,在懷特汽車榮耀登上總裁寶座,父親也從一開始的不諒解他的輟學,轉而肯定他的能力與成就,請他回到自家企業施展長才,領導可口可樂公司再創銷售高峰。無疑地,他給了可口可樂公司一雙翅膀,讓它展翅遨遊足跡遍及世界各大洲。在他五十歲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帶給他事業的一大轉折契機,他成功地度過難關,化險為夷,他不只是要安全上壘而已,還要打一記滿貫全壘打,於是可口可樂隨著美軍侵入各個戰地,趁此擴張飲料王國的版圖,在他退休之前打下江山,奠定企業發展的宏大規模。如果沒有過去的種種歷練,在如此關鍵時刻如何打下這漂亮的戰役?一個人一生最耀眼的成就並不急著在生命的前半段發生,而是在重要的時刻,發揮過去累積的能量,一舉創下輝煌的功業。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666&aid=2548253
頁/共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