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市心理治療師曼帕(Jenny Maenpaa)說,自信的本質是,深信自己可以面臨未知的挑戰、並可能成功。她曾親身患有焦慮症,隨後致力幫助與她有相似狀況的人。她分享自己會做的三件事:
1. 把大目標拆成階段性目標
曼帕建議,不管是運動還是工作,都可以把大志向拆成小目標,讓你增加掌控感與成就感。
「我最近剛開始連續60天運動的挑戰,一開始我每天想著還剩幾天才能達到60天。每天的運動還沒完,我就開始想隔天要在什麼時間、從事什麼運動。我馬上就對自己沒自信了,」曼帕說。
後來,她在每天完成運動後,都會慶祝當天的迷你成就,而不是等到60天結束才允許自己開心。「我感覺更有自信,這個目標也沒那麼遙不可及了。」
另一個好處是,每天都是全新的挑戰會幫助你保持好奇心,而好奇心會促使一個人專注在任務上,而不是自己的表現。永遠保持好心,不僅能提升自信,也能拓展視野。
2. 自我批評時,找證據
當你心裡那個不理性的批判性聲音出現時,你需要找出足以佐證的確切證據。
《企業家》(Entrepreneur)雜誌指出,我們的記憶一點也不可靠,尤其是攸關自己時,常常會出現「確認偏誤」,也就是會因為一開始已經認定自己是好的,或是不好的,而刻意想起能夠支持這個偏誤的經歷。
曼帕形容,她自己心裡有個「惡毒的女孩」總是趁她感到不知所措時趁虛而入。比如說當她要交演講報告時,那個聲音會說,「醒醒吧,你根本連簡報都用不好,不如放棄。」
這個時候,曼帕會提醒自己握有兩個碩士學位、政府發放的專業證照,而且還是受邀上台演講。光是梳理這些過往的成就,就能讓曼帕冷靜下來,好好專注於眼前的任務。
3. 問朋友與家人,他們怎麼想
雖然從小到大,我們總被教育「別管別人怎麼想」與「做你自己」,但有時候身邊的人最能看到我們自己也忽視的優點。
曼帕建議,即便這聽起來很可怕,但自我懷疑時,你更需要聽見外界的人怎麼說,尤其是愛你的人。曼帕說,她曾經猶豫該不該接下一份全新、具有挑戰的工作,而身邊的親友開始一一點出她為何是最佳人選時,她不僅覺得更踏實,同時還驚喜地發現自己的另一面。
專家呼應,壓抑負面想法只會使他們更堅固。更有效的做法是,多想一些正面的事情來取代他們,從而改變自我對話的語氣與風格。
《企業家》雜誌觀察,有自信的領導者才能影響與帶領下屬。而有自信的工作者,面對新挑戰總是更愛說「Yes」,從而獲得更多的機會,累積更多自信,進入正面循環。
記住,獲得自信不是一夕之間,需要透過刻意練習。
(資料來源:CNBC, Entrepren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