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要分享『思』的心得。前兩篇提過『思』是歸納、並整理自己想法、最後產生自己的觀點,就從這兩個部份來談。在這之前,我試著用擷取的例子簡單說明一下。這例子是描寫夏茶的。
…你總說淺薄,是你不懂新嫩該有的氣息;
我不懂隱藏,就這麼輕易釋放我的活力。
只要一下子舒緩,就可以舀出來品嘗;
清香入鼻,鮮綠潤喉。…
夏茶有沒有特色,有的;夏茶較為苦澀,不耐泡;這是既定印象。但真這樣寫,這茶泡來大概入不了口。所以用了淺薄代替不耐泡;強調新嫩,作為醞感較弱的說詞。這樣讀來,我或許會想,『喔!原來夏茶還可以這樣寫』。這樣就是一種歸納。可能同時會歸納出好幾個點,那還需要去除冗餘;什麼叫作冗餘?凡是同義詞、架構相同都是。但這邊會產生疑義,回到上段的例子,用到了『新嫩該有的氣息』、『鮮綠潤喉』;如果以描寫的對象(本例為醞感)來討論,似有冗餘的可能;但是,當以整段加重語氣的觀點上來看,那又不一定。這邊是要稍加辨識的。
所以,就個人而言,到『思』的階段,已經將對整篇的看法彙聚出一些焦點,比方用字技巧上、段落編排、情緒導引等等。
學習不外是要強化自己的文創能力,即使是隨手寫,也應該要為了讓自己的文章讀來更有感覺;最後,轉化成為個人的手法,甚至是個人的風格。但要整合成自己能力之前,當然要盤點一下適性、運字能力等等基礎;再擇取較容易消化的部份加以嘗試。這種感覺比較像學會騎腳踏車,接著學習摩托車一樣;一下跳級學汽車,前一段經驗派上用場的機會就不高。
有關適性的部份,在大漠先生的文裏已經約略提及,不贅述;這也都是整理的過程。本系列最後,我要談的,是透過這麼多練習,其實是要找出個人的觀點。前文提過,我認為文章是個人思維的體現,也就是個人『觀點』的呈現;每一篇文被喜歡的也在這邊。個人認為觀點會表現在幾個地方,以下分別舉例說明。
一、篇名:很多文友在篇名就能顯示出獨特風格。篇名通常還隱含旨趣的傾向,當然值得留意。
二、段落編排:順著說、倒著說、穿插著說;不過這邊要特別提到的,段落編排通常伴隨著情緒鋪陳,觀摩學習要留意情緒處理。不然高潮、轉折沒處理好,人家看了會錯厄。尤其是以置入隱喻的筆法,要小心留意人家能不能看的懂。
三、用字習慣:像是用字精簡;或是擅常同時使用不同形容(取景)角度,描繪同一個情緒等。其實是看的出來的。
四、意、韻、讀感:很多文友的作品都能讓人讀了還願意再讀,那就是因為常表新意、餘韻無窮、令人產生擴大的想像。
文到這邊,系列要先告一段落。想想,討論文創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個人以為,簡言之,就是學習塑造自己的風格、以及表達感情意念的方法;那當然就是個人觀點的表達。希望這樣的系列對文友有幫助。
換手。休息兩天。
平溪碌碌和啼燕。花蝶翩翩點翠顏。霧嵐嬉鬧漫巒攀。水竹間。還我幾多閑。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