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我約略分享了『讀』的經驗。第二篇我要分享的是『感』,可當成『讀後』衍伸。『感』要從體會及衍伸想像來說明。個人認為這些觀念比較抽象,介紹會盡量舉例。文友會問,有這麼重要嗎?或許就每個人的生活需求來看,只要甜就好了,管它粗糖、細砂還是代糖;但就站在文創角度來看,抱歉的很,非得很明確的加以區分;因為粗糖、細砂吃多了無妨,代糖吃多了有後遺症而且會乾澀。
因此『感』必須是具體的,在這個具體體會之後,還必須擴大衍伸想像。不過這『感』是要『讀』了有所收獲才會產生,基本上,還應就讀的架構延續來談。因此,個人認為『感』還是要分為體會通篇的意義、以及就作者的意圖技巧的探討中再衍伸想像。
我是過往,飄來;我是即將,流去
浮過編年的史書,淹在戰馬奔過的水花;
承受離別的淚,滑落忠良涕泣
如日出日落;我的飄來,你從不珍惜;
我的流去,你何苦嘆息
再以上段作為例子,先將這段短文定名為『萍』,再套上前段的說明。讀文,希望讓讀者感覺的是有萍意,無萍蹤(這也可以塑造出另一點感覺);飄浮動蕩。通篇,是要跨越時空的,所以用了史書、戰馬;這種感覺又要翻騰,所以浮過、淹在。(再岔段話,即使是自己寫的,也可以使用同樣的方式再讀;最大的好處,是當你自己發現這樣也引伸不出什麼看法,表示通篇因為旨趣過於單調而變得無趣)。這是說明通篇意義的部份。
那麼,能不能將作者在這篇短文的意圖加以具體描述。我的意圖,是希望透過飄浮動蕩的意象,引導讀者先經過(不是到達喔)一個詠嘆忠良的情緒(請注意史書、戰馬、淚、忠良的關係);最後,再以『流去,你何苦嘆息』的反向手法,明的是太息無益,暗的是想再引發另一種無可奈何的觀感。這樣來解釋作者意圖,希望夠清楚。
文友或許要問,哇,那你怎麼在寫這文就已經聯想到這些;我還是要再強調這是基本功夫的累積。你用的心愈大,舉一反三的能力愈強大。以下,先說明讀後引發的衍伸想像。文友可以從幾個面向擴大發想:
A)從命題衍伸:除了飄浮之外,飄泊可以寫,也可以無依,或因為群體無依延伸的亡國之恨。還有沒有,有阿,如果發現圖片中浮萍缺一角,甚至可以寫缺角的浮萍。不過,也不要刻意標新立異,像是故意要寫三角浮萍。
B)從架構衍伸:例子使用第一人稱,可以試第三人稱;例子寫我情緒變化,可以改寫成我在等待你的飄回。例子用三段,如果用四段佈局會不會有變化。我用第三人稱遠觀地改寫第一句舉例:過往飄來;又即將流去,文友可以比較,這樣感覺上有沒有不同。不過,文友不要問我什麼是第幾人稱,這會要打屁股的。
C)從主軸變化:假定例子中使用了時間、忠義的要素,還是可以變更;比方,我再用四季變換改寫第二句:浮過來不及的春,淹在驟雨的夏,承受愁黃的秋,滑落冰晶冬末。(舉例就不考慮前後文關聯囉)
我都講完了嗎?沒吧,你還可以自順序、文體上變化。文友可以自行嘗試。
從以上例子來看,掌握了幾項主軸就變幻萬千,文友可以作為參考。技巧部份,留待以後有機會再聊。終於寫完這篇,打打電動玩具去。
平溪碌碌和啼燕。花蝶翩翩點翠顏。霧嵐嬉鬧漫巒攀。水竹間。還我幾多閑。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