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在秋止符城市同步發表;城市中有更多相關議題發表
教人家寫文章,想都沒想過;所以換作一個經驗分享的方式,壓力比較小,容易暢言。我說不來基本學理(這要工工整整、引證、素養)、技巧,純就個人過程歸納提出。想先談『讀』,有機會再談談『感』、『思』、『寫』的一些看法。讀是學習過程、感是體會及衍伸、思是歸納、並整理自己想法、再來才就寫作技巧方面的一些心得交換。
個人認為文創來自於『讀』的基礎,這跟將書報拿著就『唸』是有一段差距的。唸可以大口囫圇吞,或是給它毫不在意的一瞥;讀是有目標的尋找。那是,『讀』什麼?個人認為讀有兩個部份,或説的更精確一些,是讀有兩個層次。
一是全文表達的感覺;二是作者的意圖、技巧。那你說,耶!你怎麼不說大量閱讀呀;我想那是基本功夫,所以從這邊開始就不再說明基本功夫。以下我嘗試分別說明。
一、讀全文表達的感覺:
我讀文章通常會想要弄清楚通篇表達的是什麼;如果第一次讀就有濃厚感覺,第二次會放慢速度,看看有沒有第二個、第三個意思。寫到這邊,順道一提,我也將這程序當成是文友看我文章的標準。讀不出感覺沒有共鳴,其他的探討是沒有意義的。那你說有沒有例外,有的。比方,當我對這作者出文有一定程度的認同,我會再讀幾次,企圖瞭解這作者這篇的狀況;有時候,可能是在筆法上作了重大變化、或是在筆觸描繪上改變;文體變更也是。還有的情況,是新的作家,那我會再對照前文來讀。
不過,有時間我還是會儘可能讀過所有訂閱的文章,因為不管意念具不具體,只要是作者放入情感的,大多有東西可以收獲。因為文章常是個人思維的體現,總是可以發現一些痕跡、表達手法。
只說感覺或許不周全;部落格裡面多的是在文字加入聲韻、律動、節奏的作家。發現旋律、節奏感,讀來會更愉快、也會學的更多。再打個比方,有些作者擅長在節奏上變換,那我會多注意表現在架構上的差別。
什麼叫作節奏上的變化,我來舉個例子;
一二三四,一二三四;一二三四五八,一二。這例子包你唸來打結。再試一個,
一二三四,一二三四;一二二三三四,一二二三三四。好多了吧。假定這例子舉的好,那中間多出來的二三就是重要的連繫位置。但我又犯了說不來大道理的毛病,我多讀一些再想辦法整理出看法。
二、讀出作者的意圖、技巧:
每篇創作都一定有想法,加上作家技巧安排,然後具體成形。舉個人近日作品為例來說明,我試著將整個過程條列化,一方面容易看懂;二方面說明我在想要讀出作者意圖的過程,其實就是將創作程序倒過來看。
創作原委:師父讓我交作業,看圖說話,圖裡的是浮萍、不限文體(那當然挑在行的)。
想法:寫什麼,就形容浮萍嗎?那多無趣,因為陳之藩先生的千古名句『失根的蘭花』,早將懸根失怙寫的淋灕盡致。(岔一下話題,文友注意到這段話用了幾種方式形容、描繪失去的感覺;直接的,有失根、失怙;間接或是延伸,像懸根、浮萍;還有經由名言直接打造場景的,失根的蘭花)。嚴格來說,也不算岔話題,因為這也是讀的一環。回到主題,飄浮主旨怕是不可免,那麼要浮過什麼?是人情事故、情愛,我寫不來;這次我加入時空的感覺。如下,文友參考。
我是過往,飄來;我是即將,流去
浮過編年的史書,淹在戰馬奔過的水花;承受離別的淚,滑落忠良涕泣
如日出日落;我的飄來,你從不珍惜;我的流去,你何苦嘆息
技巧:以第一句為例,寫的過程我加入三個元素;一是改用第一人稱;二是時間(過往、即將),物的動態(飄來、流去);三是倒裝。說明一下倒裝,以合理的推斷,應是見了浮萍飄流,想像它來自過往,我是刻意將飄來往後移並加斷句的。技巧來自學習、經驗、想像,不在本文的範圍。有機會再提出經驗分享。
個人在讀一篇文章,就是依這幾個基本要素發掘作者意圖、運用技巧,作為精進的參考。想到沙丘先生在文創課程中提到的多讀不見得有益,應該指的是讀要有目的,要有觀文方向與其思考感境!不然跟看報無異。
或許,文友會發現我只談到技巧為止,好似少了一段;那段就是我在開頭說明的『感覺』。如果通篇讓讀者沒有感覺,講再多營造、技法本來就沒有意義。我想這點大家能體會。
希望這樣的分享對大家有益。有些內容,幾位前輩已經談過的,我儘量不再贅述。寫這樣的內容,太慎重,我要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平溪碌碌和啼燕。花蝶翩翩點翠顏。霧嵐嬉鬧漫巒攀。水竹間。還我幾多閑。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