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訂版序
此書與《歷史哲學》及《政道與治道》合為一組,大抵皆是自民國三十八年至四十八年間所寫成者。此十年間乃是吾之文化意識及時代悲感最為昂揚之時。此之蘊蓄由來久矣。溯自抗戰軍興即漸有此蘊蓄。當時吾與熊先生同住重慶北碚金剛碑,朝夕惕厲,啟悟良多。又時與友人唐君毅先生聚,最為相得。當時唐先生正寫其《道德自我之建立》,而我則正在繼《邏輯典範》後蘊釀《認識心之批判》。日常工作是如此,而瞻望國家之艱難,時風之邪僻,怵目驚心,悲感益增,所蘊蓄者固有超出有形正作之外者矣。此種蘊蓄不能求之於西方純邏輯思考之哲學,乃必求之於能開闢價值之源之孔孟之教。深入於孔孟之成德之教,始可暢通吾人之文化意識。有正面正大之文化意識,始能發理想以對治邪僻,立大信以貞定浮動,而不落於憤世嫉俗,或玩世不恭,或激情反動,或淺薄的理智主義。此種蘊蓄至三十八年抵臺乃全部發出,直發至十年之久。此期間,唐君毅先生所抒發者尤多,如《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人文精神之重建》、《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等書,皆此期間所寫成者。唐先生書多重在正面疏通中國文化之精神與價值,使人對於中國文化有恰當之理解,糾正五四以來之否定主義;而我此期間之三書則重在批抉中國文化之癥結,以期蕩滌腥穢,開出中國文化健康發展之途徑。此兩方面相配合,遂有〈中國文化宣言〉(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之作。此文由唐先生執筆,加上張君勱先生、徐復觀先生及我個人四人聯名發表者.此文可為此十年間吾人努力之綜結。當然,只看此文,不必能知其詳。仍希讀者取此期間諸友之作而詳讀之,當可知其底蘊。今唐先生已歸道山,吾述此一階段,不能無傷痛之感也。
就吾個人言,此一階段過後,吾所努力者仍本此階段之文化意識進而向裏疏通中國文化傳統中各階段之學術思想,藉以暢通吾華族智慧方向之大動脈,如《才性與玄理》乃疏通魏晉一階段者,《佛性與般若》乃疏通南北朝隋唐佛教者,《心體與性體》乃疏通宋明一階段者。此可謂由出而入。若不入,則根不能深,體不能通。但既入矣,亦應復出。若不出,則用不能廣,枝葉不能茂。入而復出,仍不出自三十八年至四十八年十年間所發揚之文化意識之規模。蓋吾人所遭逢之時代問題仍是文化問題。此問題並非一講過即完者,乃須繼起者不斷之理解與講述,始能端正行動之方向。讀者若能出而入,入而出,「出入雲水幾度身」,必能發大願,立大信,暢通自己之生命,克服國家之魔難。未有道眼不明而能立國于斯世者。是為序。
中華民國六十七年四月
序
一
吾於民國三十八年來台。適值友人徐復觀先生創辦《民主評論》半月刊於香港。時大陸淪陷,天翻地覆。人心惶恐,不可終日。吾以流浪天涯之心境,逃難於海隅。自念身處此境,現實一切,皆無從說起。惟有靜下心去,從事文化生命之反省,庶可得其原委而不惑。面對時代,深維中華民族何以到此地步,實不可不予以徹底之疏導。於是,一方草《歷史哲學》以專其心,一方隨機撰文以暢其志。凡此等文字,大抵皆刊於《民主評論》。今《歷史哲學》已於四五年前成書印行,而隨機所撰之文直至今日方得彙集成編。即此《道德的理想主義》是也。
二
近時整個時代之癥結端在文化理想之失調與衝突。西方文化入近代以來,本有其積極之成就:一為民族國家之建立,二為科學之發展,三為自由民主之實現。此中皆有人類之積極精神在。然民族國家之建立固是每一民族之佳事,而因緣際會,演變而為帝國主義,則國家亦適為近人詬詆之對象。科學之發展固是知識上之佳事,然人之心思為科學所吸住,轉而為對於價值德性學問之忽視,則亦正是時代之大病。自由民主之實現固是政體上之佳事,然於一般生活上亦易使人之心思益趨於社會(泛化)、庸俗化,而流於真實個性、真實主觀性之喪失,真實人格、創造靈感之喪失,則亦是時代精神下低沈之徵象。此後兩者所轉生之時代病,吾人名之曰人類精神之量化,亦曰外在化。馬克思順西方階級鬥爭之歷史,認為近代之成就皆是第三階級之成就,而於其流弊,則集中其觀察於資本主義以及帝國主義之罪惡。因此順第三階級推進一步提出第四階級之解放問題,而有共產主義之宣言,因而有共產黨之組織,與無產階級之革命。而其基本精神,則順先在之量的精神而更推進一步,徹底以唯物論為立場,此為量的精神之極端化。量的精神之極端化,在政治上表現為極權,在社會上表現為集體農場、人民公社,視人民如螞蟻,如螺絲釘,結果為徹底之虛無主義,將人間投置於漆黑之深淵。此為此時代大病之所在,演成今日極權與自由兩世界之對立。此大病之來臨,將侵蝕任何細胞而毀滅之。而對治此大病之自覺與反省以及建立自己積極理想之途徑,則始終不透徹,未發見。而世人猶懵然不覺而背馳。
歐西凡有理想主義之情調,對於歷史文化有通識者,皆深感近代量化精神之必日趨於墮落。斯賓格勒《西方世界之衰頹》,其論每一民族之十九世紀必繼之以大帝國之來臨、崩潰,而最後必歸於洪荒,實即已照察到此基本弊病,而見其必下趨而不可挽。其他如許維徹、索絡肯等,亦皆能認識近代精神之喪失其德性之理性,而唯是以感性與技術為主。存在主義在時代精神上亦是對人之社會化(泛化)、群眾化(客觀化)而來之反抗。尼采之超人則是對時代精神之庸俗而發。然而這一切思想家皆只能識病,而不能治病。其故即在未能獲得其表現理想之健康途徑。甚至其各人本人之思想即已在病態中。尼采本是極反量化之精神者,然其本人之質的精神卻純是非理性之生命的。此種非理性主義的浪漫理想主義演生出希特勒,益為世所詬病,而成為此時代之禁忌。存在主義則猶在摸索中,尚未開出其理性之坦途。許維徹有極佳之質地,而學思不能弘通。索絡肯知理性之重要,而不能透其全體大用。至於斯賓格勒則是一悲觀之宿命論者。其論歷史文化之基本原則尚落在自然生命上而為「以氣盡理」者。凡此皆足以見時代之嚴重與對治大病之不易,亦足以見表現理想站住自己之不易。本書即以此時代病之認識為背景而發出健康的理想主義之呼聲。
三
此書集文共十四篇。雖非一學術上之專著,而實為一中心觀念之衍展。其目的唯在對時代喚醒人之價值意識、文化意識、與歷史意識。故其中心觀念之衍展亦在環繞此三者而為其外延。
此中心觀念為何?曰即孔孟之文化生命與德慧生命所印證之「怵惕惻隱之仁」是也。由吾人當下反歸於己之主體以親證此怵惕惻隱之仁,此即為價值之根源,亦即理想之根源。直就此義而曰「道德的理想主義」。
此怵惕惻隱之仁是了悟性命天道之機竅。故直由此而立「人性論」,以期吾人處此時代能正視人性之尊嚴,並於人性有一正確而鞭辟入裡之了悟。吾之言此,並非廣徵博引,以求成一新說,乃直接祖述孔孟之所開闢,以為外此並無更佳之途徑。又吾之言此,亦非純理論之思辨以極成此義,此為學院之工作,於吾此處之目的乃不適宜者。吾之言此,乃直接點醒而肯定此義,以對治共黨之唯物論與馬克思之人性論,以見其時代之意義與文化上之意義。此為怵惕惻隱之仁之第一步衍展,衍展而為人性論。
再進即為踐仁之過程,由此而有家、國、天下(大同)之重新肯定,其極則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此則為虛無低沈之時代樹立一立體之綱維,並對治共黨之邪惡而徹底與之相翻者。以為非自己如此站得住,不足以言挽救人類之狂流,非如此認得透,不足以言識時代之癥結。
此綱維一立,則隨時照察,隨時對治,亦隨時建立其自己。故不唯揭穿共黨之膿毒,亦針砭自由世界之低沈。不唯明破共黨唯物論之邪謬,亦隨時糾正自由世界時風學風之流弊。故於法人存在主義者薩特利之「無人性與人無定義」說,必疏而通之,以祛其蔽。於德詩人侯德林所言之「上帝隱退」,亦必詳明其所以,而指出時代學風之無體、無理與無力。於言自由之重個體者,必進而明「真實普遍性」如何而可能,以期解消普遍性與個體性之衝突。於科學一層論、理智一元論者,必進而 明價值之源以立根本,使有以知此本源之不可抹殺。價值意識提不起,即不能言文化意識與歷史意識。價值本源不清,縱有文化意識與歷史意識,亦不能透徹其本源,而或落於自生物生命觀文化。故於斯賓格勒之周期斷滅論,必進而明文化所以悠久之超越根據,而歸於「世界有窮願無窮」。「願」發自怵惕惻隱之仁。有此願力,以理生氣,而不只是「以氣盡理」,則歷史文化即不斷滅。此皆所謂隨時照察,隨時對治者也。
不惟隨時照察,隨時對治,亦且隨時建立此綱維。故「道德的理想主義」亦必函「人文主義之完成」。不惟極成此綱維,而且依據此綱維,開出中國文化發展之途徑,以充實中國文化生命之內容。由此而三統之說立:
一、道統之肯定道德宗教之價值,護住孔孟所開闢之人生宇宙之本源。
二、學統之開出,此即轉出「知性主體」以融納希臘傳統,開出學術之獨立性。
三、政統之繼續,此即由認識政體之發展而肯定民主政治為必然。
必皆為隨時建立此綱維,而為此綱維之所函攝而融貫者。
四
本書中心觀念之衍展,其範圍只如此。吾前已言,吾之言此中心觀念乃直接祖述孔孟者。孔孟開出此觀念,經由宋明儒者之闡發,其義蘊深遠而廣大。吾茲簡單之點醒與肯定,悉以此為背景。假若對此背景不能稍有感觸,則不能知此中心觀念之真切與嚴肅。此將有一「心性之學」全幅展露之。
又關於歷史文化者,吾茲所言,皆是由此中心觀念所投射之作用以牽連及。至於落到歷史文化上而有深切著明之表現,則有《歷史哲學》在。
關於中國文化發展之途徑,重在說明以前所以不出現科學與民主之故,以及今後如可能轉出之之理路。茲書所言,亦只是隨文作簡單之涉及。詳論則將有《政道與治道》一書。此已刊載多篇。但因系屬專論,故別成一書。
又吾此書所開闢之各領域,其哲學系統之根據乃在吾《認識心之批判》。其措辭運思有牽連到西方學者,或以西方哲學之術語與概念為根據者,其表現之路數亦悉以《認識心之批判》為本。
是以此書雖非某方面之學術專著,然悉以吾其他作品為根據,而亦是其他作品之尾閭。凡學問、真理,皆有其時代與文化上之作用。如吾其他作品所表現者為體,則此書所言即其用也。是以此書乃關聯整個時代與文化,將人類有史以來所表現之各方面之真理,如道德宗教方面、科學方面、哲學方面、政治方面,予以重新之提醒,而投射其時代之意義。以見其對治共黨之作用。故措辭行文類皆粗枝大葉,而又多激憤之辭。蓋亦悲感使然。又旨在啟發與對治,故雖言之無文,而真性情不可泯也。試思自三十八年以來,至今已十年矣。回想當時之心境,乃直天崩地圯,斷潢絕港之時。吾尚有何顧慮而不敢直對華族文化生命負其責以用其誠乎?中華民族之有今日,豈惟政場中人之罪過?時風學風,知識分子,亦皆與有責焉。人人皆當有一徹底之反省,以自贖其罪戾。若仍膠著故習,不知自反,則罪莫大焉。故撥開一切現實之牽連,直透孔孟所開闢之本源,以之為評判之標準,當無愧於先聖,亦無負於華族。
五
吾人所處之時代是「觀念災害」之時代。非通常所說之天災人禍,乃是觀念之災,觀念之禍。共黨以其邪惡之觀念系統到處決裂澌滅。人類自有歷史以來所表現之每一真理、價值標準,皆動搖而不能自持自見。似皆在搖搖欲墜而不能站住其自己之時。蓋除科學外,凡屬價值領域內之內容真理 ( intensional truth ) 皆與成習、現實,相糾結。成習、現實,不能無弊。如是,人只見成習現實之弊,而不能見其中之真理。又「百姓日用而不知」,以其感觸之直覺,亦只能膠著於成習現實,而不能見其中之真理。值此大變亂之時代,一切傳統,成規成矩,皆在朝不保夕,隨時可被風掣電捲以去。如是價值標準、內容真理,亦隱伏於成習現實之中而隨之流逝以俱去。共黨即從習現實中看一切,以其邪惡之觀念,橫衝直撞,遂造成大顛倒、大決裂。是以今日一切成習現實俱不足恃。惟有撥開一切成習現實而提練其中之真理,方有真正之立場。凡價值領域內之內容真理,俱須一一提練而考驗之,藉以堅定自己之信念。每一內容真理,面對共黨之澌滅,俱當乘此機會,重釐清而確定其意義,藉以彰顯其自己,站住其自己。每一真理能彰顯而站住,自持而自見,即於共黨有一對治之作用。
從簡單之孝弟、人倫起,進而至於人性、理性、正義、理想、自由、民主、家庭、國家、大同、普遍性、個體性、絕對、全體、乃至宗教之神性等等,因現實之牽連,皆有其似是而非處。然此中亦皆有其真理性與真實性,無一而可廢。面對共黨之決裂澌滅,俱須提練而考驗之,重新釐清而肯定之,使人人皆期能正視而有正解,隨時覺醒而消除其假借之歪曲。既得正解,則每一內容真理皆是一道防線,亦是一道光明。此即本書所欲作者,亦即前文所謂關聯整個時代與文化,而投射真理之時代意義以見其作用者。能投射出其時代之意義而見其作用,即是豁醒其自己,站住其自己。此即所謂考驗。吾人只有在此內容真理之考驗上立根基,始能有肯定、有信念,而不落於虛無主義之深淵。
當三十八、九年之時,人皆有憂惕迫切之感,亦有思哀思危之意。吾言之而人可聽。十年後之今日,此種哀危之思,已成明日黃花。瞻望大陸,一海之隔,儼若楚越之不相干。共黨之刺激已不復切於人心。則吾此書所言,人亦必淡然視之,認為迂固不切事情。甚或斥之為書生之狂言,亦所難免。人之了悟內容真理,常視其機。機至則甚易知,甚易明,而見其為不可移。機不至,感不切,心不開,固蔽不通,激越反動,則雖舌弊唇焦,亦無益也。雖然,慧命不可斷,人道不可息,故仍存之,以待來者。
民國四十八年八月 牟 宗 三 自序於大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