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由實踐而踐仁﹐由仁之呈現而見天道。未有離開仁之實踐而空言天道為如何如何也。由仁之實踐而表現仁﹐仁為人道﹐亦為天道。故仁為普遍之理性。
以仁為道﹐道顯然必為精神也。(心理合一之絕對精神) 。由孔子仁之人格可以見其上與天接﹐由其歷史文化之擔負﹑以「斯文」為己任﹑之客觀精神﹐更可見出其「淵淵其淵﹑浩浩其天」之絕對精神。
觀乎聖人﹐則見天地﹐聖人與天地為一也。而天地之本質(即道) 卻必由聖人之踐仁而彰著。(科學由經驗而研究自然﹐而聖賢之學卻必由仁之實踐而證天道。兩者原不同科﹐而不相代。然而本末有別也。)
後來孟子私淑孔子﹐而言盡心知性知天﹐遂將此人天同道之「仁」(普遍理性) 由仁義內在所示之「性善」一語道破。荀子則繼承歷史文化之典憲(禮義之統) 一面而言客觀精神。
孔孟荀所彰之道雖未及身而見於國家政治﹐然而發展至董仲舒﹐則收其功效於漢帝國之建立。此為此道之實現之第一期的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