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5 06:58:19 聯合報 記者鍾知君/冬山報導
「用白茶營造特色,吸引高消費族群!」冬山鄉正福茶園最近採收茶葉,製成翠玉白茶、烏龍白茶,茶農游正福說,白茶經濟價值高,一台斤價值上萬元,他鼓勵其他茶農投入製作,為宜蘭茶開闢新契機。
游正福表示,「白茶」出自大陸福建東北地區,茶葉帶有銀白色的細毛,是高單價茶品,台灣比較少人製作,他原本製作紅茶、烏龍茶,去年要把茶品轉型,因此開始收集資料,研究製作白茶。
製作白茶,僅能摘採茶葉剛冒出來的嫩芽,300坪土地約採收2至3斤,產量是烏龍茶的五十分之一,加上人工採收成本高,多數茶農覺得不符經濟價值。
白茶的製作工法是將茶葉摘採下來後,攤放在竹蓆上或放在通風好的室內3至4天,待8成乾時再用文火輕焙加工,不經過炒青和揉捻,跟烏龍茶複雜的製作工序不同,因此茶芽葉上的白絨毛會被留下來,茶葉外觀呈現銀白色。
「每一季的嫩芽,製作白茶風味都不同!」游正福說,春季的白茶充滿花香,夏季的白茶甜味較重,白茶香味獨特、女性接受度高,尤其茶葉收藏家和國外顧客特別喜歡。
雖然冬山素馨紅茶已經打出名聲,但他表示,宜蘭離台北近,如能發展「白茶」,做出市場區隔,鎖定金字塔頂端高消費族群購買,未來可藉由白茶帶動其他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