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蔡詩萍 之 萍水相逢
市長:Luke-Skywalker  副市長: 長腿姊姊寧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蔡詩萍 之 萍水相逢】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哈啦456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張學岭《小孩事大學問》
 瀏覽6,506|回應27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0521/36561622/門診小胖妹說不想活
門診小胖妹說 不想活
2015年05月21日  
門診的小女孩低著頭,長長的瀏海蓋到眼瞼。媽媽說:「她已經好幾天不願意上學了。一直哭說不想活了。」
原來小女孩讀的國中班級,有幾位早熟的漂亮女同學。有好一段時間,這群女同學在吃午餐時,不斷的告誡個案要少吃一點。「妳已經那麼胖了,還吃!肥死了活該。」
略胖的個案一點招架的能力都沒有。她開始覺得自己是個討人厭的肥子,沒有優點,「死了算了」。

 

--------------------------------------------------------------------------------

最強動新聞看這裡在現今社會,孩子每天都會暴露在各種負面情境中;我們要如何讓孩子覺得他們是位有價值的、是可以對社會有意義、可以貢獻許多東西給其他人的人呢?換句話說,要如何讓孩子建立高的自尊、可以多愛自己、正視自己的優點呢?


讚美苛責要「平衡」
這是個艱難的議題。以青少女為例,有沒有穿「名牌」的衣服、身材夠不夠瘦、有沒有男生追求等,可能比「功課好」更可以建立自信心。但是,這些可以建立自信心的品項,卻又因為「範本」取得不正確,而讓心智還未成熟,判斷力不足的孩子自以為不如人,而自信崩盤。譬如說:有多少人可以像偶像劇的主角,高身兆、夢幻?但是,青少年可能視那樣的模型為人生努力目標。
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從幼兒期便要以正確的養育態度來面對孩子。穩定的母親,可以讓幼兒有足夠安全感,這是重要的第一步。孩子還小時,可能還不懂事,可是當孩子有需求時,我們便給他們適當的回應。這樣的互動,是讓孩子理解他是受到尊重、安全的。幼兒時期,可開始讓孩子參與部分的決定(今天穿哪件衣服)、同時接受他們的「不要」、也開始訓練好的社會化行為(如:輪流玩的概念)。
孩子入學後,父母持續的參與學校活動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的適應問題(有沒有霸凌),一方面好的學校及家長互動也可以讓孩子的學習更進入狀況。父母當然要適時稱讚孩子,但一定要「平衡報導」。只受到讚許的孩子沒有機會接受挫敗的洗禮;只被苛責的孩子則是毫無自信。輸及贏,都是成長過程中必經的旅程。
越是可以相信、肯定自己的孩子,越有機會發展出好的應對技巧、他們的做事動機會較強、情緒也會較為正面。相信這樣的孩子,在這冷酷、是非不明的真實社會裡,比較得以全身而退。


張學岭《小孩事大學問》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327474
 回應文章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不要怕和小朋友 談選舉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60114/37009186/不要怕和小朋友談選舉
不要怕和小朋友 談選舉
2016年01月14日
隨著進入2016年,台灣即將熱烈引接的大事絕對是總統及立委選舉。選舉雖然是成人的活動,但它也是孩童們的絕佳社會及公民教育機會。
在幼兒眼裡,總統就像是一個家庭裡的大家長,一個充滿權威的角色。至於這位大家長是如何形成,他扮演的角色又是甚麼,其實孩子們霧煞煞。對於大一點的孩子,雖然已經知道總統的功能,可是對於一個國民可以擁有的權利與義務,可能也還是匱乏相關的認知。

 

--------------------------------------------------------------------------------
帶孩子去看晚會
所以,除了努力思考自己珍貴的一票要投給哪位賢能的人物外,家長們也應該利用這個機會給自家的孩子來一堂機會教育!
在接下來的選前的日子,家長們可以這麼做:
1.可以選一些孩子可以理解的議題,讓他們知道不同的候選人有什麼不同的主張。當然,也可以與孩子討論,不同的論點的影響,還有自己對該議題的立場。重點的觀念在於:「選舉其實就是做選擇」。所以,參與選舉,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很重要的。
2.找尋適當的機會與孩子討論此次選舉中的重要議題。比較容易引起他們參與討論及興趣的方式是:選一個他們原本就有興趣的題目來開始。譬如喜歡昆蟲或是動植物的孩子,可以從保護濕地的政策開始。甚至可以把歷史淵源一起帶入討論。如果孩子真的感興趣了,還可以到圖書館或是上網查詢相關資料。
3.在安全及時間許可下,帶他們參加相關活動。在造勢晚會中,在掃街拜票中,讓孩子體驗民眾的熱情及投入。直接親身的感受,常是他們最喜歡的學習方式。
4.帶著孩子去投票。一般而言,台灣的投票過程是平和及安全的。在可以的範圍,讓孩子了解投票的程序及方式。投完票,可以讓他們繼續看開票過程,了解投票場所一一唱票,既生動、又嚴肅、無聊的冗長程序。
過去,年輕人的投票率一直不高。對於政治的冷感,或許來自於長期的無力、無助,及一股「事不關己」的疏離。公民教育向下紮根的努力,就靠家長們!


張學岭《小孩事大學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425830
「壓力毒」正在殘害下一代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1231/36982932/「壓力毒」正在殘害下一代
「壓力毒」正在殘害下一代
2015年12月31日
自來水含鉛及早餐火腿肉片使用工業用的化學劑事件,讓許多家長憂心不已。門診的家長就不斷地問道:「這些含鉛水會不會就是我家孩子不專心的原因?」或是:「我們都是外食,我孩子常常亂鬧脾氣,會不會就是因為火腿或是培根肉片有毒啊?」
食物裡含不當、不該存在的化學物質,進而影響我們的身體各部位的機能,一直是台灣一個讓人汗顏又憤怒的議題。官員冷漠,執法者軟弱,商人無恥,才造就這樣的困境。但是,身為一名兒童精神科醫師,我覺得台灣的家長還忽略了「生活情境中的壓力也是會毒害身體」這個問題。

 

--------------------------------------------------------------------------------
人行走於世間,難免需要面對各種形式的壓力。適當的壓力,絕對是成長的好助力。對兒童而言是適當的壓力的事情,包含:第一天去保母家或是上學、考試等等。這樣的壓力會讓我們心跳加快,呼吸變快、這些時候大腦也會釋放出與壓力相關的賀爾蒙。但是,父母的支持,自己學來的適應技巧等等,都可以協助我們很快地度過難關,身體也順利把症狀調適過來。這些反應過程是「正向的壓力反應」。身體及心理都因此而強大一些。
再困難一點的壓力,我們的身體反應會更強,人的適應過程會更艱辛。這些壓力包含:天災人禍,失去親人等等重大事件。身體的反應雖然變強,但是,只要折磨的時間不是漫漫無期,又有成人適時的協助,孩子還是可以順利熬過來的。這樣的壓力反應,稱為「可以容忍的壓力反應」。
最嚴重也最糟糕的情形是家暴、各種形式的虐待、戰爭等長時間,反覆暴露的壓力情境。這些壓力超過孩子可以應付,解脫的機會及時間又是渺茫遙遠。有時,孩子最信任的家人,往往也是傷他們最深的。這種「有毒的壓力反應」,目前已經證實,透過大腦釋放的壓力相關賀爾蒙等等因素,改變了孩子的生理症狀及大腦結構。也就是說這些嚴重的壓力帶來的傷害,可以是一輩子的負面影響。
當然,大部分的孩子是幸福的,家暴、戰爭、受虐;都不是他們日常生活中必須面對的壓力事件。但是,對於兒童而言,生活中還是有許多微量毒素的。家長對於課業過於苛刻的要求、成人的語言的暴力、校園霸凌等等,其實也都是含毒的壓力。如果成人這麼重視食物的品質,要求「無毒」的生活;那是不是我們也應該思考「無毒的心靈環境」,許下一代一個身心都健康的未來。


張學岭《小孩事大學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419377
氣喘兒發病 竟是爸媽害的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1217/36957493/氣喘兒發病竟是爸媽害的
氣喘兒發病 竟是爸媽害的
2015年12月17日
隨著氣溫直直落,小兒呼吸道疾病患者人數也增加不少。小兒急診及門診總是人滿為患的。但是,日前一位氣喘的孩子卻被轉介來看兒童心智科。
轉診單上寫道:「這孩子的氣喘與父母的爭吵有關。」小兒科醫師覺得藥物不管如何調整,好像都無法有效抑制氣喘的發作。醫師因此要求家長紀錄孩子發作的情形。結果發現,只要家庭氣氛一打結,這孩子就開始喘不過氣來。面紅耳赤的家長只好閉上嘴巴,開始忙孩子的症狀。
自1930年左右,就有學者認為氣喘的成人或小孩,同時患有焦慮或是憂鬱症的機率比一般人高。當時推測是因為,氣喘發作是不定時的,突然就來。對氣喘兒童或是家人而言,都是很大的壓力。長期暴露於這樣不定期的壓力下,罹患精神科疾病的機率當然比較高。


爸媽回家吃晚餐吧
後來的流行病學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氣喘病人罹患焦慮及憂鬱症的機率是比一般人高。學者一般認為是氣喘帶來的不方便及不確定性(沒有辦法好好上學、不能參加許多運動、生活作息受到影響等),讓患者長期處於不快樂的狀態裡。
也有的學者認為,或許是基因的問題。就是氣喘的基因與一些精神疾病的基因是重疊的。也有的專家認為是大腦中的調節系統受到長期壓力的衝擊後,對壓力的反應改變(從過強變成過弱),最後造成免疫系統的變化。
顯然,真正的原因是不清楚的。那家長除了規律服藥,強化體能之外,還可以做些甚麼呢?
我找到一篇有趣的研究,或許可以給家長一些想法。這篇研究找了許多氣喘兒童,排除了一些干擾因素以後,發現「家庭中的規律儀式」是可以降低兒童氣喘的發作。所謂的「家庭中的規律儀式」包含:與孩子一起吃飯、假日安排休閒活動、共同度過重要節日等。
研究中認為,這些規律的、互動式的家庭生活,堤共家庭成員溝通、相互了解及支持的機會。良好的家庭氣氛,讓氣喘兒童可以有機會像成人學習處裡生活壓力的技巧,也可以讓壓力一現身時,家長及早發掘及處理。
道理說起來真是簡單,千百年來的古訓也一直強調「家庭和樂」的重要性,我們卻總是要專家學者花費不少銀兩及時間去提醒我們這些簡單的道理啊。

張學岭《小孩事大學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412241
我們都不一樣 也都一樣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1203/36931900/我們都不一樣也都一樣
我們都不一樣 也都一樣
2015年12月03日
最近,極受小朋友喜愛的美國芝麻街節目,加入了一位新角色Julia。
Julia有一頭鮮橘色的頭髮及綠色的眼珠。還有,她是位自閉症兒童。芝麻街的資深社區與家庭部門的副總裁說:「自閉症兒童常是被霸凌的對象,而每68個兒童中就有一位自閉症兒童。那可是很多霸凌喔!芝麻街的目標就是讓孩子們看見他們相同的地方,而不是相異之處。自閉症兒童和大家一樣喜歡玩,喜歡被愛,也喜歡成為團體的一部分。」


 三款遊戲了解歧視
在節目中,老角色Elmo就教其他兒童如何與Julia互動。Elmo會把說話速度放慢,句子會比較簡短,有時還會重覆句子來幫助Julia了解內容。Elmo告訴小朋友,Julia有時做事情的方式與大家不同,有時要她回答問題的時間也要等久一些。小朋友在Elmo的示範下,逐漸學會與Julia互動的簡單原則了。
像這樣子把教育內涵融入節目及角色的處理方式,其實遠勝於老師或是校長在講台上耳提面命的宣導。但是,節目可以做得像芝麻街這麼有品質有良心有口碑,當然是要極大的資金及人力支援,並不是任何老師或是學校都可以達成的。
然而,要讓孩子們了解「歧視」卻是十分重要的。這裡介紹一些以「遊戲」方式,讓孩子們在學校體驗「歧視」相關的議題。
遊戲一:讓孩子分為三組,第一組在午餐時間,可以先吃或是先挑選他們喜歡的食物,而且還有額外的點心;第二組可以接著選菜,但是沒有點心。第三組則是最後去選人家挑剩的菜餚,還要幫忙整理餐盤。吃完中餐,老師可以讓三組同學討論他們的感受,了解自己或是自己的好朋友面對實質的「差別待遇」時,內心的感受。
遊戲二:另外一個遊戲是要學生們戴上白色紙盤做的面具,挖好眼睛的洞口後,戴在臉上,頭髮還要以白餐巾布蓋住。接下來要學生不要開口,在教室走動,相互瞧瞧。再來,要學生把紙盤子依照自己的想法上色,然後再戴上走動。一樣要求學生相互觀察。這個遊戲的討論重點是:如果每個人都一樣,是不是很無聊。那為甚麼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等。討論還可以深入到文化差異,人種類別等議題。
孩子在成長中,免不了接觸許多成人世界媒介給他們的歧視觀點:胖子總是懶惰,女人不會數學,男生不用做家事,成績好的學生才是好學生……。既然不能讓孩子免於暴露在不正確的觀點下,教育他們去重視,審思,避免「歧視」,就十分重要了。

張學岭《小孩事大學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406054
別讓標準答案 限制了孩子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1119/36906418/別讓標準答案限制了孩子
別讓標準答案 限制了孩子
2015年11月19日
更多專欄文章 母親焦慮地對我說:「醫師,我終於知道我兒子上學為什麼會遲到了!」
顯然這位小朋友的上學途中有著許多讓他分心的事:一會要跟著流浪狗走進巷弄裡、一會要抬頭看飛機在天空畫出的長長尾巴、一會還要駐足看國中生嬉鬧。一段短短的路程,小朋友可要走上2、3倍的時間。
我只好安慰母親,這樣還算不上是有專注力問題,不過是個充滿了好奇心的孩子。
好奇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小嬰兒就會隨著聲音或是影像移動頭部;大一些的嬰兒,除了會把玩搖鈴,也會把搖鈴放入嘴巴研究一番。幼兒會偷穿媽媽的高跟鞋、會搬椅子去看櫃子最高一層有甚麼秘密。

好奇心有助學習
好奇心讓孩子有機會探索世界,學習新知。好奇心是人類進步的基礎。
曾經有一個研究,讓6歲的孩子看圖片中的翹翹板。翹翹板的一端有一個盒子。有的孩子會認為支點在正中央的翹翹板圖片是正確的,有的則認為支點偏盒子端的圖片是正確的。(這個選擇是正確的,因為一端是有重量的,支點會靠近有重量的那端)。接下來,研究者把孩子分為4組。其中兩組,不管支點選對或是錯,就給他看支點位置與他選的一樣的圖片。另為兩組則是給他看與他選的不同的支點位置的圖片。最後,研究人員再給這些孩子玩真正的翹翹板及盒子,讓他們親身體驗。
果然,看到圖片與自己的選擇不同的孩子,在事後玩及探索翹翹板的時間會比較久。他們顯示出比較多的興趣及好奇心。
所以,沒有如預期的答案,燃起了孩子旺盛的好奇心,驅使他們開始去動手摸索。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有則要扛起這樣的角色:常常帶著孩子觀察生活周遭的大自然,鼓勵他們發問,不要有先入為主的假設,以及提供探索的機會。當然,有時客廳不適合玩水玩泥土,那可以把水桶搬到浴室或是陽台,讓孩子放膽去玩。
其實,好奇心一樣可以協助成人的學習的。我曾經問一位有名望的老前輩,行醫多年,他為什麼都沒有倦怠感。老師說:「病人看多了,我也會累的。但是,我總是很好奇,他們後來怎麼了?我的治療有幫助嗎?病情有像書本上寫得那樣的變化嗎?這麼一想,我就覺得每天都有好多新事物要學習!」


張學岭《小孩事大學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400159
愛作怪的鬼臉病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1105/36880830/愛作怪的鬼臉病
愛作怪的鬼臉病
2015年11月05日 難得的高中同學會中,同學們紛紛分享養育子女的甘苦經驗。其中一位同學的孩子是妥瑞氏症患者,而且是屬於症狀嚴重型的。自小,孩子與母親一起吃了不少苦頭。
「有時,老師會把孩子趕出去教室外面,說他太吵了,只可以在外面掃地。」
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名字來自於第一位提及這疾病的Dr. Tourette。妥瑞氏症是一種神經系統的疾病,男生與女生的比例大約是4:1。一般是在4至8歲間,患者開始出現症狀。開始的症狀以臉部不自主動作為主:如眨眼、吸鼻子、轉動嘴部、揚眉、轉動眼球等。這些身體的不自主動作稱無motor tics。不自主動作會慢慢往頭部以下進行,患者可能開始出現聳肩,手部動作,軀幹地扭動,及下肢的不自主動作。
達到妥瑞氏症診斷標準的患者,除了不自主的動作外,還必須有不自主的聲音。聲音的部分常是在動作出現後幾年才出來,常見的有清喉嚨,吸鼻涕等。最惡名昭彰的不自主聲音是「飆髒話」。

 

--------------------------------------------------------------------------------
撞頭 咬自己 摳皮膚
妥瑞氏症的患者辛苦的地方在於,超過一半的個案還會同時併有其他症狀:注意力問題、強迫症、衝動控制問題、焦慮情緒等等。往往是這些伴隨的症狀,因為影響的層面較大,而促使患者被帶來就醫。而其中最讓家長及患者痛苦的症狀,應該就是自傷行為了。
妥瑞氏症患者的自傷行為千變萬化,可以是撞頭、咬自己、摳皮膚、拔頭髮等等。
一位專家就曾說:「在妥瑞氏症兒童身上的傷口,除非證明不是,否則都要先假設是他們自己傷害自己的結果。」
我的同學也分享,她孩子在受盡委屈時,由學校回到家裡就會一直以拳頭打天花板,直到兩手盡是傷口。「孩子的情緒宣洩就是如此強烈。別人罵兩聲事情就可以過去了,他卻要花半個晚上處裡內心的痛苦。」
目前醫界對於他的妥瑞氏的病因仍不清楚,只能猜測是多巴胺的問題。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是個相當頑固的疾病,約有一半的妥瑞氏症兒童,長大以後症狀沒有完全消失。
所以,治療還是以症狀治療為主,有甚麼症狀治療什麼症狀。多年的臨床經驗中,其實,我們發現;規律的生活方式,健康的飲食,充足的睡眠及運動,是治療這個疾病的最佳良藥。
我問我同學:「那你孩子目前如何?」
我那位開朗的同學一邊歪著頭做出抖動的動作,一邊說:「我兒子說,他辦公室也有一位妥瑞氏症。所以啊,他的頭往右邊抖,同事往左邊抖。一人一邊,完全沒問題的。」
我想,她的孩子適應及表現得如此好,與心態健康的家長絕對有關。


張學岭《小孩事大學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394665
從生個美國身分寶寶談起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1022/36853293/從生個美國身分寶寶談起
從生個美國身分寶寶談起
2015年10月22日 最近在媒體上鬧得沸沸騰騰的孕婦在飛美航班上產女,引起眾人討論的議題,不外是孕婦行為背後的目的。準媽媽要的當然不是班機上生產,她渴望的是抵達美國境內後,順利住進待產中心,生個美國身分的寶寶。
媒體已經分析出許多「生個美國公民」的好處。我們不盡為這些家長的深謀遠慮感到佩服,因為其中許多好處,是數年以後的事了(去美國讀大學費用較省、幫父母申請綠卡);或是發生機率不高的服務(台灣一旦有戰爭或是天災等嚴重狀況時,美方會來優先撤走僑民)。
其實,在台灣的一些父母,也會不聽醫師的建議,不顧胎兒的成熟度等因素,執意依照時辰進行剖腹產,以求新生兒有一個好的開始。這些父母的深謀遠慮直追飛美生產的家長,因為他們堅信的「好處」更為抽象,更難捉摸。
這些父母一定是相信,在世間這麼多不可抗拒的危險因子中,至少他們已經儘量在先天條件上「擇善」了。只是,他們或許忘了,要孩子成長成為一位健全的、對社會有貢獻的大人,還必須搭配良好的家庭及學校教育,以及逐步建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等「後天」因素。

 

--------------------------------------------------------------------------------
控制童年 控制孩子
當然,每個家庭都有他們的動力及結構模式,只要沒有違法,就不是家庭以外的人可以多加評論的。然而,像這類飛美生個美國身分的寶寶,或是堅持依照算命師指定的時間剖腹的家長,在孩子還沒有出生時,就處心積慮的呈現「孩子,我為你做了最好的選擇」的決定,那這個孩子的往後一生,勢必還會有很多「孩子,聽我的,我比你懂,我的決定才是最好的」的處境。這些家長會允許「千辛萬苦」鋪陳出來的孩子功課不好,性向不同,脾氣彆扭,甚或只是不想讀大學這些「意外」嗎?
簡單的說,就是一直強勢的父母,會允許孩子多少自主權;或是自我探索、學習及成長的空間呢?
教養孩子是一門艱難的學問,父母以自身的經驗帶領孩子,希望減少孩子在成長中受到傷害。但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絕對會開始說「我為甚麼要聽你的?」這樣的回話,很難不讓家長火冒三丈的。
在門診,我總是會問家長「後來呢?」大部分的時候,家長會告訴我:「她是有準時回家啦,但是臉很臭!」或是,「他後來是沒有再玩了。但是,每晚都要為電腦的事吵一次啦。」
對啊,孩子還是聽你的。只是,越來越不喜歡聽,越來越要「有個好理由」。
父母的權威就是如此,在一次一次的爭執中,慢慢退守。「獨立」的戰爭,最後贏的絕對是孩子。父母還得在養育的過程時時提醒自己,我們認知的「最好的決定」,是我們認知的而已,絕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


張學岭《小孩事大學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389478
養育「成功」子女 秘笈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1008/36822384/養育「成功」子女秘笈
養育「成功」子女 秘笈
2015年10月08日 總是有許多父母問兒童心智科醫師:「到底要怎麼教小孩啊?老人家說一套、書本說一套;問題是,我下班累死了,甚麼也不想做!」
養育子女應該沒有四海皆準的原則。因此,這裡只好模仿業界使用「大數據」,也就是專家研究「長大後算是成功的子女」的結果。
要強調的是,所謂的「成功」不是世俗的賺錢或是成為名人。「成功」指的是:「完成大學教育、有穩定的工作」這樣具體的標準。
美國某位科學家追蹤了700位幼兒園的孩子20年,想看看家庭教育對孩子未來成就的影響。

 

--------------------------------------------------------------------------------
較早開始教孩子數學
科學家有了這樣的發現:
一.長大後可以成功進入大學、或是有全職工作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比較重視且會及早教導這些孩子「社交技巧」。社交技巧包含: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幫助他人的能力及意願、同理別人的能力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的,家庭沒有教導這些技巧的孩子,比較容易酗酒、出現犯罪行為及適應不良的困擾。
二.給予較高的期待。在進入大學的孩子中,96%的父母自他們小時候就「期待他們念到大學」。這呼應了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就是當我們對一個人的期待高時,那個人其實就會提高能力,來符合我們的期待。
三.職業婦女的兒女較獨立。研究中發現,職業婦女的女兒留在學校的時間較長(這是正面的,表示受教育的時間較多);兒子幫忙做家事的比例也較高。如果以「兩性平等」的觀念來說,職業婦女的兒女在兩性平等的教育上較為合宜。
四.較早開始教孩子數學。這一點科學家也不能了解箇中原因。比較優的數學技巧好像會帶引出比較優的閱讀能力,進而提升整體學習效果。我想,學習數學技巧及邏輯,其實就是一種腦筋運動。孩子如果是沒有壓力的學習數學,不知不覺中,其實訓練起他的組織、推理、分析等高階能力。
五.成功的孩子背後有著用心的父母。研究中發現,這些父母會用心積極建立與孩子良好的互動關係。父母會找時間陪孩子玩、聆聽孩子的說話、重視孩子的想法。
六.父母的身心狀況較穩定,較少處於密集壓力中。快樂的父母才有健康的孩子。較可以處理自身壓力的父母,應該也比較有心力做一位稱職的家長。
說到最後,還是要強調養育孩子是件長期、個別化、需要極大耐心的全職工作。我們都知道不要要求孩子做個100分的小孩,所以自己也不需要當100分的家長!帶著愛、自我學習及成長的陪伴,就會有滿滿的幸福了。


張學岭《小孩事大學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383921
教出好孩子 記住這「三不」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0924/36794816/教出好孩子記住這「三不」
教出好孩子 記住這「三不」
2015年09月24日
焦慮的母親不停的問:「醫生,他不上學怎麼辦啊!老師已經下最後通牒了,他還是上一晚的網,然後白天睡覺。」
通常這樣的困境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孩子開始不上學、或是晚上上網不睡覺、白天叫不起來等,常是越演越烈的習慣。
問題是,父母常有許多「體諒」孩子的不忍心。
「我看他一晚都沒睡,想說多睡一下我再載他去上學。遲到一下沒關係啦。」
「叫他不要玩他就生氣,我就算了。」
孩子會逃避上學,原因當然很多。簡單的說,一定是不適應學校生活。可能是人際、課業、興趣、個人情緒等等問題。但是,躲在家裡拒學,應該是最讓人傷腦筋的結果。

 

--------------------------------------------------------------------------------
絕對別以孩子為中心
孩子的問題要從小時候教起。一個研究長期追蹤10到15歲的兒童至他們成年,發現要有成功、快樂的成年,父母自孩子小時候的教育方法就必須很有原則。
1.教育孩子時,絕不以他們為家庭的中心。孩子自小要學習配合他人,接受妥協、體諒、及禮讓等社會行為。譬如:「女兒喜歡看這個時段的卡通,你轉台給她看嘛。」「他們不喜歡吃阿嬤家裡煮的菜,你去買麥當勞好了。」就很要不得了。
2.不要害怕孩子受挫折、產生焦慮感。孩子必須學會:成功不會從天而降的,必須以自己的努力去換取。一項調查就發現,職業婦女的兒子比較會幫忙家事。家長忙到分身乏術時,就會要求孩子幫忙家事。但是,忙的過來時呢?大都數的家長會說:「我只要他好好讀書就好了。別的不用幫啦。」其實,孩子是很有韌性的。有要求,就會有成長、有學習。
3.不要要求孩子完美。家長都會說的老套:「努力的過程比結果重要」。但是,媒體報導第一志願的「成功」考生時,大家都會流露出「有為者當如是」的羨慕眼光。要捨棄世俗的價值觀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不停的比較及競爭,絕不是鼓勵孩子努力學習的好動機及模式。
當然,也有研究指出,6歲以下的孩子,如果經歷嚴重的壓力或是創傷(如:嚴重的家庭糾紛或是虐待),大腦的結構會因而改變,成年後也比較容易罹患精神疾病。但是,這種因果關係是因為壓力本身的因素,還是因為有這些情況的家庭中的孩子,本來就要面對較多不好的生活條件,就需要進一步探討了。
在一般家庭中,要求孩子學習配合他人、分擔家事、對自己的功課及生活負責,絕不是「嚴重的壓力」,而是合理的要求!


張學岭《小孩事大學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378630
我的祕密花園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0910/36768489/我的祕密花園
我的祕密花園
2015年09月10日
前一陣子非常流行成人著色畫本,據說有的版本一上市即熱銷兩百萬本。成人開始像小孩子一樣,拿著12或是24色的畫筆,聚精會神的在畫本上細心上色。據說,著色的過程是十分療癒的。
大人其實也想和小孩子一般,可以無憂無慮的開心玩耍的。美國某些聰明的生意人,的確開辦了成人夏令營。參加的成人必須關掉手機及其他3C產品;專心的參與夏令營中的拔河、游泳、或是營火晚會。
在1966年,Stuart Brown在研究一位連續殺人狂時,發現這位殘暴的兇手在童年幾乎沒有玩耍的機會。因此,Brown先生再繼續研究另外26名殺了多人的兇手(mass murderer),發現其中90%的兇手在童年一樣沒有玩樂的機會。當然,研究中也發現,這26位兇手中,90%在童年時期有過身體虐待的經驗。

 

--------------------------------------------------------------------------------
有沒有玩樂、玩耍的歡樂童年時光,絕不是決定一個人未來是否成為殺人兇手的因素。因為,童年沒有機會玩耍,代表的是這個兒童一定是處於較為不利的環境。或是貧窮、或是虐待、或是戰亂。應該是惡劣、匱乏的環境,剝奪了兒童好好生活、玩耍的權力。


3C產品對幼童不好
玩,對於任何年齡的人都是「平衡」自己非常重要的「工具」。對於兒童,玩,更是他們學習技能、發揮想像力、沉澱經驗、宣洩情緒及安撫自己的多功能、多元化過程。父母在孩子玩耍過程中,最重要的角色應該是做一位「選擇對的玩具」的家長。對的玩具,對兒童的社會化、心智、及情緒都是有助益的。
選擇玩具的原則很簡單的:越簡單越好。舉個例子,壓了按鈕就會說話的洋娃娃,就沒有單純的洋娃娃來的恰當。會說話的娃娃剝奪了孩子在玩娃娃的過程中,自己想像、創造對話的樂趣。很棒的簡單玩具還有積木。孩子可以藉由積木天馬行空的組合出自己想要的影像。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提醒父母不要讓孩子玩太多3C產品。原則上,兩歲以下的孩子不應該看電視或是接觸3C產品。兩歲以上的應該限制在每日一到兩個小時內。3C產品的聲光對幼童的視覺、聽力都有不良的影響外,過於刺激的影像及不要求思考的互動模式,也會逐漸改變孩子的學習模式。玩慣了刺激的電腦遊戲,真的很難要求孩子對於沒有動靜的數學、國語課本感興趣的。
雖然已經陸續開學,祝福天下的孩子都可以一直開心的玩啊!


張學岭《小孩事大學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371783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