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蔡詩萍 之 萍水相逢
市長:Luke-Skywalker  副市長: 長腿姊姊寧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蔡詩萍 之 萍水相逢】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哈啦456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張學岭《小孩事大學問》
 瀏覽6,510|回應27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0521/36561622/門診小胖妹說不想活
門診小胖妹說 不想活
2015年05月21日  
門診的小女孩低著頭,長長的瀏海蓋到眼瞼。媽媽說:「她已經好幾天不願意上學了。一直哭說不想活了。」
原來小女孩讀的國中班級,有幾位早熟的漂亮女同學。有好一段時間,這群女同學在吃午餐時,不斷的告誡個案要少吃一點。「妳已經那麼胖了,還吃!肥死了活該。」
略胖的個案一點招架的能力都沒有。她開始覺得自己是個討人厭的肥子,沒有優點,「死了算了」。

 

--------------------------------------------------------------------------------

最強動新聞看這裡在現今社會,孩子每天都會暴露在各種負面情境中;我們要如何讓孩子覺得他們是位有價值的、是可以對社會有意義、可以貢獻許多東西給其他人的人呢?換句話說,要如何讓孩子建立高的自尊、可以多愛自己、正視自己的優點呢?


讚美苛責要「平衡」
這是個艱難的議題。以青少女為例,有沒有穿「名牌」的衣服、身材夠不夠瘦、有沒有男生追求等,可能比「功課好」更可以建立自信心。但是,這些可以建立自信心的品項,卻又因為「範本」取得不正確,而讓心智還未成熟,判斷力不足的孩子自以為不如人,而自信崩盤。譬如說:有多少人可以像偶像劇的主角,高身兆、夢幻?但是,青少年可能視那樣的模型為人生努力目標。
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從幼兒期便要以正確的養育態度來面對孩子。穩定的母親,可以讓幼兒有足夠安全感,這是重要的第一步。孩子還小時,可能還不懂事,可是當孩子有需求時,我們便給他們適當的回應。這樣的互動,是讓孩子理解他是受到尊重、安全的。幼兒時期,可開始讓孩子參與部分的決定(今天穿哪件衣服)、同時接受他們的「不要」、也開始訓練好的社會化行為(如:輪流玩的概念)。
孩子入學後,父母持續的參與學校活動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的適應問題(有沒有霸凌),一方面好的學校及家長互動也可以讓孩子的學習更進入狀況。父母當然要適時稱讚孩子,但一定要「平衡報導」。只受到讚許的孩子沒有機會接受挫敗的洗禮;只被苛責的孩子則是毫無自信。輸及贏,都是成長過程中必經的旅程。
越是可以相信、肯定自己的孩子,越有機會發展出好的應對技巧、他們的做事動機會較強、情緒也會較為正面。相信這樣的孩子,在這冷酷、是非不明的真實社會裡,比較得以全身而退。


張學岭《小孩事大學問》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327474
 回應文章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過動症小孩 長大就會好嗎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0827/36743039/過動症小孩長大就會好嗎
過動症小孩 長大就會好嗎
2015年08月27日  
雖然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已經被研究這麼多年了,依然有宗教或是家長團體質疑它的真實性。主要的原因,應該是ADHD看不到摸不到,診斷的準則又是完全依賴病史及臨床症狀吧!
最近一期的JAMA Psychiatry(2015年7月)刊登了一篇有關於ADHD的基因研究。參與這個研究的個案是8千多位雙胞胎,因此是一個很難得的個案數夠大的基因研究。這個研究發現,影響ADHD個案的早期症狀的基因,與個案長大後,促成ADHD症狀緩解的基因是不同的。
過去的臨床醫師都知道,約有一半的ADHD個案在長大後,依然呈現ADHD的症狀;另一半則是長大後,症狀獲得改善。
但是,究竟誰會好、誰不會好呢?
為了了解原因,過去的研究方法都是長期追蹤個案,再比較改善的與沒有改善的個案,在各方面有甚麼差異。譬如說:教育程度、父母教養態度、智商、有沒有同時罹患其他疾病等。這樣的流行病學的研究,被質疑的地方一直很多。
現在,基因的研究慢慢的把許多現象明朗化了。個案家長及醫師們都一樣,期待可以經由了解疾病的本質後,給予孩子們最好的治療。

 

--------------------------------------------------------------------------------

最強動新聞看這裡幫助孩子面對困難
既然基因可以提供答案,我們是不是只要幫ADHD兒童做抽血檢查,找出長大以後會好的個案,就可以不需要擔心他們了呢?
醫師在面對ADHD兒童時,到底在治療甚麼呢?其實,醫師在幫忙的,一直只是孩子面對的困難。如果不喜歡ADHD這個名稱,我們可以用另一種說法:一位過度衝動的孩子、衝動到過馬路不看車、講話不思考後果、一生氣就揮拳;或是一位極不專心、整天放空的沒有效率的孩子,他可以放空到媽媽一不坐在身旁,就不會繼續寫功課的程度。
這樣的孩子在學習及與人相處上,會遭遇許多辛苦的際遇。因為狀況不斷,週圍的大人或是同儕,會逐漸失去耐心,互動關係開始變得緊張。簡單的說,這些孩子因為自身的困難,進而引發環境適應、人際關係的困難。
如果社會可以完全理解及接受他們的困難、如果學校的學習是沒有進度或是競爭的要求、如果家長可以一直心平氣和的協助這些孩子,這些孩子其實是不需要醫療或是心理協助的。
孩子們帶著他們與生俱來的個人特質來到這個世界。他們必須在與世界互動的過程裡,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向。幫助孩子融入社會,保護他們不受到不必要的傷害,建立健康正向的價值觀,應該是所有成人的責任!


張學岭《小孩事大學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365432
醫生 我身上帶著刀子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0813/36718129/醫生我身上帶著刀子
醫生 我身上帶著刀子
2015年08月13日  
前些時候的北捷及三峽隨機砍人事件後,門診常會有憂心的家長帶孩子來就醫。家長們都深怕家中會出現下一位新聞人物。事實上,大部份都只是激烈的親子衝突後遺症,或只是家長的多慮。
但是,一位獨自前來的女大學生,她的主述卻特別讓人印象深刻。
個案身型瘦小,頭髮剪得很短。盛夏,卻還穿件黑外套。
「我很擔心我會做出昨天新聞上的砍人事情。醫生,我身上一直都帶著刀子的。」
她一直沒有抬起頭來,我讓個案自己把話說完。
國小高年級時,個案晚上補習回家途中,在住家巷口被一名男子抓住,強押到暗處意圖性侵。好在巷裡有人聽到她的呼叫,開燈探頭,歹徒趁亂逃走了。個案除了衣服凌亂外,身體並沒有受傷害。
問題在於個案父母的反應。當晚,個案的父母非但沒有報警,還指責個案「人又沒怎樣,報什麼警」、「別人都沒事,就是你自己整天晚回家才出事」。

 

--------------------------------------------------------------------------------

最強動新聞看這裡同儕霸凌 低落想死
許多與父母的愛恨糾結自此畫下一個里程碑。個案變得害怕、畏縮、無法相信任何人。國中的同儕霸凌事件就如最後一根稻草,壓垮個案對他人的信任感:她開始隨身帶刀,也出現虐待小動物的衝動行為。除此之外,個案失眠、情緒低落、常逃避人群、心中浮現死亡的意念。
在社會上這些隨機砍人事件發生後,她意識到自己也有這樣的衝動:她也想要砍人!她想要砍男生!
過去的研究早已證實,17歲之前發生的創傷(包含各種型式的虐待,或是被迫與主要照顧者分離),會讓受害兒童在往後的日子中,較易罹患焦慮症、憂鬱症、精神疾病;甚或是內科疾病,如:心血管問題、關節炎、肺部疾病,以及癌症。
近期的研究更找出這樣的關聯性的原因:這些受害個案的血液中的生物指標出現較多的發炎情形!這些較一般人為高的發炎情形,會進一步導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是精神疾病。
但是,2014年也有研究報告顯示,心理創傷導致的腦部變化,是可以經由心理治療復原的。2014年的這個報告,雖然個案數不多,但是結果卻是令人雀躍的。原來,創傷是可逆的。
或許,個案的父母當年願意多重視女兒的心理需求,給予正面積極的回應。或許,個案曾有機會伸出援手,讓專業的治療陪伴她度過難關。許多的或許加起來,悲傷憤怒的個案,一路走來,就可以不必這般辛苦了。


張學岭《小孩事大學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360391
好學生 症候群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0730/36692465/好學生症候群
好學生 症候群
2015年07月30日 
各種大考陸續放榜了!可是,對於某些同學,答案揭曉時,失落的心情才正開始。
A同學因為些微的落差,沒有考上理想的學校。她開始哭泣,躲在房間裡不吃東西。最近,她表示要重考,不要去新學校報到了。可是,她只是從第一志願「落」到第二志願。
我問A同學,她最難過的是甚麼?我希望她可以經由理性思考,整理思緒,建立新的價值觀及決定。沒想到,A同學說:「我一直覺得,人要自責才會進步。」

 

--------------------------------------------------------------------------------

最強動新聞看這裡她自小都這麼的要求自己。老師的功課,仔細的完成;所有的考試,十二萬分的準備。但是,畢竟「把所有需要準備的功課都週全的準備好」這樣的要求,絕不是她體力可以長期應付的。因此,她常自覺疲於應付大小考試,以至於身心疲憊。這樣的疲倦,倒過來讓她沒有辦法好好休息、或是專心讀書。書讀不好,考試成績不理想,心裡更自責,壓力更大。這樣的惡性循環,就是「好學生症候群」啊!


「拿100分考卷來換XX」
這樣的「成績要贏人家」的價值觀,有時來自於家庭及社會的潛移默化。譬如說:有小朋友考一百分,大人常不自覺脫口說:「好厲害喔!」一些遊樂園,甚至會舉辦「拿100分考卷來換XX」的活動。
或是孩子的考卷呈現不理想的分數時,大部分的家長會立即忙著質疑「怎麼考這樣?整天都在玩,叫你讀書不讀吧!」其實,每次考試的目的都是在了解孩子在學習上哪部分比較弱,需要加強。真正要看重分數表現的,嚴格說起來,只有幾次重要的升學考試吧。
強調學習成果(分數),而不是學習精神或是態度,或是學習的能力及動機,一直是我們給予學生的價值觀。問題是分數有時是不客觀的評估,影響的因素也很多;如果以它為衡量自己是否值得的天秤,失落感就很大了。
面對A同學的難過,許多人都苦口婆心的開導她。她也終於決定去第二志願的學校報到了。最後一次回診時,她告訴我說:「我媽媽說沒有關係的。去第二志願的學校,我好好拼兩年半,成績在全校前3%,還有機會利用不同升學管道上前幾志願的大學的。」
這位好學生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呢!


張學岭《小孩事大學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354893
懶惰的家長 自閉的孩子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0716/36667040/懶惰的家長自閉的孩子
懶惰的家長 自閉的孩子
2015年07月16日 
在與同事討論研究個案時,她發現自小即接受治療的泛自閉症(ASD)個案,比小學高年級或是國中才開始接受診斷、治療的個案,在學校的適應好很多。
「不是說比較輕微的ASD個案,才會在小學高年級以後被診斷出來嗎?那既然是症狀比較輕微的個案,學校適應為什麼卻沒有更好呢?」
當然,我們的研究還沒有經過嚴謹的整理及分析,結果還有待觀察。但是,台灣的早期療育普及率高,提供的服務也很完整,是件很幸福的事。
但是,家長花時間及金錢讓孩子及早治療,到底有沒有療效、對孩子的發展有沒有助益呢?
像ASD這樣的病症,藥物治療只能提供部分的協助。對於這些個案的衝動性、情緒困擾、過動、或是癲癇,藥物是會有幫助的。但是對於ASD的核心症狀,卻常是藥物鞭長莫及的。這些症狀,包含:語言發展遲緩、社交能力落後等。像這樣的症狀,就需要早期療育的介入,讓個案早早接受相關的治療,經由行為、職能、活動等治療,來強化相關的功能。

 

--------------------------------------------------------------------------------

最強動新聞看這裡多講故事 有助發展
其實,紮實的早期療育可以提升個案的智能、語言能力及適應力是早被證明了。但是,2012年,美國的研究甚至發現,嚴謹及規律的早期療育,甚至可以讓自閉症個案的腦波趨向正常。這是個讓人振奮的發現,因為這些正常的腦波,是與較佳的社會適應能力相關的。
就是因為早期療育這麼重要,台灣的早期療育又是極為優質的,我倒是覺得這樣的豐富資源,反而造就不少懶惰的家長。
譬如說,對於一些只有一點點發展遲緩的孩子,我就會建議家長多給與一些刺激。如,語言較為緩慢的個案,父母可以多講故事給他們,多說話、多作交談的互動。對於動作協調較差的孩子,父母可以多帶他們去公園,多做運動。
但是,父母給的答案常是:「我們不知道如何做。幫我們介紹治療師吧!」或是,「我們沒有空,找治療師做就好了吧!」
其實,再好的治療,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及鼓舞。另一方面,父母經由長期的陪伴,才可以了解孩子的優缺點,在他們成長過程,給與適時適性的教育。


張學岭《小孩事大學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349930
沉默的「第三者」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0702/36640490/沉默的「第三者」
沉默的「第三者」
2015年07月02日 
在一些霸凌事件中,很遺憾的是,除了加害人及受害人兩位主角,我們還會看到一些「第三者」。「第三者」有時會加入霸凌。像早前的竹東國中女生命案。主嫌施暴之外,還教唆其他人加入。這裡面牽扯到的是團體服從性、期待被認同等錯綜複雜的心理及社會因素。
另一些時候,在霸凌事件中的「第三者」,是那些沒有聲音、目睹但是沒有作為的沉默的大多數。
我們一直是這樣子教育孩子的:「那邊有人打架,不要去看。」或:「同學只有欺負他,又沒有對你怎樣,管那麼多幹嘛?」

 

--------------------------------------------------------------------------------

最強動新聞看這裡國外就有一項報告指出,當我們是唯一目擊者時,有85%的人會願意幫助那位需要幫助的人。但是,除了自己,現場還有另一個人時,只有62%的人會伸出援手。當現場有另外4人時,只有31%的人會幫忙了。
這種現象稱為「稀釋掉的責任感」。反正有別人,不差我一個。


「一定有人會幫忙」
人類會有這樣的反應,有時與人個特質、心理現象的關係其實不大。這是個情境的反應。人們的想法大抵是這樣的:「一定有人會幫忙的。不差我一個人。」尤其在學校裡,我們都教育孩子,有霸凌事件時,要找老師幫忙。問題是,學校霸凌常發生在老師不在的時侯。孩子沒有學會如何處理霸凌事件時,就會把「我應該幫助被害者」的責任推掉。
「如果介入會惹禍上身。」孩子們從小就知道情緒及暴力會轉移。
「我知道他行為不對,不應該欺負人。可是他是我朋友!」平常可能就要教孩子們,如何恰當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是,讓他們學習,說真話也是可以維持友誼的。
「我想阻止他們那樣做。可是他們又不是我的朋友,不關我事。」這就是典型的該有的責任感被稀釋掉了。
從孩子小時候,我們就灌輸他們,幫助有需要的人是每個人的責任。要建立這樣的價值觀,就一定要培養他們的同理心及教導他們處理的技巧。至於同理心的部分,美國曾經有一項實驗。他們請學校老師在霸凌事件後,不要只有處罰學生。在事件當天,老師花15分鐘讓全班討論該事件。大家輪流討論受害者的感受,想像他的處境及心情。幾個月後,有執行這樣的討論會的班級的學生,對於他人的感受比較可以理解,建立起較好的「同理心」。
霸凌防不勝防。至少,教育孩子做一位有能力的「第三者」,盡一己微小的力量去抵制暴力。


張學岭《小孩事大學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344919
健康食品 流行的背後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0618/36614679/健康食品流行的背後
健康食品 流行的背後
2015年06月18日  
最近的食安問題委實讓人不安。食物與人的健康息息相關,這是基本常識。但是,有沒有甚麼食物,與孩子的行為、或情緒問題有關係的呢?
坊間流傳一些訊息:多吃糖、喝牛奶,吃加工食品會讓孩子過動或是不專心。門診許多父母就會這樣問到:「我的孩子成天吃糖果,是不是這樣就會變成過動兒?」或是「過動兒可以吃糖果嗎?」

 

--------------------------------------------------------------------------------

最強動新聞看這裡父母總是希望可以了解孩子生病的原因。有時,一個簡單的理論,可以讓父母「安心」不少。醫界擔心的就是這些過於簡單的理論,誤導了父母,甚至讓孩子錯失正確的治療。
七○年代有一名Feingold先生,認為孩子的過動與西方食物中日愈增加的添加物及色素相關。Feingold先生開始推動不添加色素及人工香料的飲食法,還有一些含有salicylates的水果。因為一些初期個案使用這樣的食譜後,過動的症狀有所改善,Feingold就開始推行長期且限制極嚴的Feingold飲食法來治療過動兒。當然,後來因為證據不足,醫界開始質疑外,因為療效有限,Feingold飲食法就沒落了。


「微量元素」也流行過
接下來,坊間流行了一陣子的「微量元素」(鋅、鐵等)及「維他命」(B群)補充治療。目前,許多醫師還習慣幫兒童開立這些補充劑呢。
但是,Feingold的概念的確影響了過動兒的治療方法。針對一些對特定食物過敏的孩子,醫師也會建議以「去除法」的方式,讓孩子不再食用會過敏的食物。臨床上,的確看過停止食用奶製品的孩子,因為過敏的症狀改善,專注力也變好。
近年來對於過動兒的治療,則是以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PUFA)最夯。專家的研究發現,過動兒體內的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量不足。現在的問題在於,學者專家還沒有辦法證明,補充了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或是血液裡的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含量提高,就可以改善過動。
對於甚麼樣的食物會導致孩子的不專心,或甚麼樣的食物可以增加孩子的專注力;我想,證據還得等些時日,待更有品質及證據的研究成果出爐才可見分曉。


張學岭《小孩事大學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338626
學會等待的重要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0604/36587739/學會等待的重要
學會等待的重要
2015年06月04日  
日前新聞報導小六生被拐騙殺害的事件。記者說,年輕嫌犯在國小旁,找尋「好騙的」小學生下手。怎麼樣的孩子好騙呢?是那些愛玩電玩遊戲,嫌犯因此有機會藉由贈送點數博取好感的孩子。而被害的學童,媽媽才剛沒收他的手機。看他踩著輕鬆的腳步,跟著嫌犯離開學校的錄影帶,真是心疼這孩子的單純。
為甚麼有些孩子不能等待?
七○年代有位心理學家做了一個研究,他在一群幼兒待著的房間裡放了些餅乾,然後告訴這些孩子,他要離開一下。在他離開期間,孩子如果吃了面前的餅乾,那就只能吃那一塊。但如果等他回來才吃,就可以獲得第二塊。當然,不少孩子第一時間就把餅乾吃了。但是,還是有孩子忍著沒吃。
心理學家長期追蹤這群孩子後發現,忍得住的孩子,長大以後功課較好、行為問題較少、讀大學較多、工作薪水也較高。反觀忍不住的孩子,行為及使用毒品的問題較多。

 

--------------------------------------------------------------------------------

最強動新聞看這裡分散注意 才易成功
有趣的是,心理學家發現這些忍得住的孩子會使用一些「分散注意力」的策略來幫助自己。譬如他們會走來走去,儘量不要看餅乾;或是自己唱起歌來、找玩具玩。
心理學家再進一步改變實驗設計。這次,他把幼兒分三組。第一組教他們努力去想像餅乾的外型和甚麼相似(這次他用棉花糖,所以教幼兒們把它想成雲朵)。第二組教幼兒們想像棉花糖的味道。第三組則是想像另一種餅乾,酥酥脆脆好吃的鹹鹹的口感。然後,心理學家一樣離開房間,一樣是沒有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可以在心理學家回來時,再吃一塊。
結果最不能等的,就是一直想像棉花糖口味的那組孩子。最可以等的是,想著另一種餅乾好吃的感覺的孩子。想像外型的那組居中。
為甚麼會這樣呢?心理學家認為,另一種幸福(鹹餅乾)可以暫時滿足我們,讓我們產生力量去面對眼前困境。所以他建議,在必須忍耐時,努力去想我們等下可以有的幸福,或是別種讓我們快樂的事,忍耐成功的機率就會大增。
那要如何訓練孩子的忍耐力?最重要的不是幫他們把問題或是障礙除掉。舉個例子,孩子不願意排隊等待,吵著要立刻玩盪鞦韆。父母要做的,不是上前叫別人先給他玩,或是罵孩子。大人可以教他如何等待:可以看看天空的雲、觀察及學習別人盪的技巧、想一想待會還要玩甚麼。研究告訴我們,從孩子小時,就可以教導他們使用技巧,去抑制自己必須立即獲得滿足的衝動。


張學岭《小孩事大學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332918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