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蔡詩萍 之 萍水相逢
市長:Luke-Skywalker  副市長: 長腿姊姊寧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蔡詩萍 之 萍水相逢】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哈啦456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林于昉《台灣時光機》
 瀏覽18,904|回應64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40529/35857664/扒龍船撈香魚
扒龍船撈香魚
2014年05月29日 
五月五,龍船鼓,滿街路。端午節將屆,各地都會吃粽子划龍舟。台北人可以到大佳河濱公園,欣賞比賽兼踏青,不過,時光倒轉80多年前,不流行去基隆河,而是全部擠到鐵穚下淡水河邊,日本人、台灣人作夥鬥熱鬧。

 

--------------------------------------------------------------------------------

1930年(昭和5年),五月五要「扒龍船」,台語「扒飯」的扒,當時北台灣知名畫家蔡雪溪,以俯瞰的視野畫了一幅色彩斑斕的膠彩畫《扒龍船》,描繪大稻埕端午競龍舟的景像。在淡水河邊看熱鬧的民眾,有穿西裝、日本浴衣的歐吉桑,穿閩南服或客家藍衫、客家翹頭鞋的小姐,戴耳環穿高跟鞋、拖鞋、唐衫、西裝、洋裝……什麼族裔的人都有。還有小販在賣枝仔冰、糖葫蘆、香蕉汽水,看起來富裕又熱絡。這是在中日戰爭開打前,台灣非常繁華,後人譽為「跳舞時代」。
畫裡的龍船掛著太陽旗,穿汗衫敲鑼的插旗手鼓舞著划手,黃昏的淡水河,漁家炊煙,戲台有戲班搬演,河水蜿蜒流過鐵橋(台北橋),兩岸具見時髦的洋房和純樸的農舍,大稻埕與三重埔對望,右依大屯山,左傍觀音山,美景一覽無遺。
扒龍船是漢人文化,日本人受中國文化影響也扒龍船。江戶幕府鎖國時代,長崎港有中國船隻受困,特地舉行扒龍船儀式,盼海神水鬼高抬貴手。這點與台灣紀念「水仙尊王」(屈原)不同。

 

--------------------------------------------------------------------------------

1930年蔡雪溪的「扒龍船」,長210公分寬125公分,細節栩栩如生,原件現收藏於秋惠文庫。林于昉提供日治鼓勵在地文創
日治時期,這種描述常民生活的台灣畫,目前留存的已經很少,它的寶貴在呈現當年台灣的社會和風土。《扒龍船》曾入選1930年第四屆「台灣美術展覽會」,一般簡稱「台展」,它一共只辦10屆,是日治時期最權威的官辦美展。殖民當局意圖透過美展,宣揚日本品味並訓化台灣人,同時移入了台灣原本沒有的西洋畫,原意是去除台灣畫家在漢文化體系裡的水墨臨摹風氣。日本評審特別喜歡寫生風格,不斷鼓勵畫家創作屬於台灣的鄉土藝術,這啟發畫家從自己生長、熟悉的環境取材,樸實的台灣景緻因此得以和浪漫的藝術相遇。
蔡雪溪(1884∼卒年不詳)就在永樂市場對門開雪溪畫館,1936年在太平町創設新東洋畫研究會,出了不少高徒,其中廣為人知的是郭雪湖。據說《扒龍船》時代的淡水河,不僅清澈到吸引畫家來此寫生,還可以一網撈到好幾十隻肥美香魚。
日本發動中日戰爭,「跳舞時代」在戰火中落幕,龍船扒了20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台北人口爆增十幾萬人,水肥無法處理,傾倒淡水河,污染了河川,再也捉不到香魚了。

 

--------------------------------------------------------------------------------

林于昉《台灣時光機》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103981
 回應文章 頁/共7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北投 極樂之夜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0924/36794810/北投極樂之夜
北投 極樂之夜
2015年09月24日
在我收藏的文物中,有好多東西買了之後,來不及細看就放倉庫,前些時候不經意發現這一組「北投某攝影社」沖洗的底片,已不見天日了好幾年,某天心血來潮,找相館幫忙洗相片,相片內容是「極樂北投」時期的日本客人來到台灣,去北投泡溫泉,找了2位女侍應生,還拍照留念。但不知道怎麼的,也許是底片留在照相館忘了取走,當時光飛逝,北投禁娼,那卡西不唱了,溫柔鄉不再,底片出世,販仔拿到後,再賣給收藏家,這組底片就這樣流了出來。
自清朝以來,北投即以硫磺礦出名,最早是德國商人有眼光,開了溫泉俱樂部;到了日本時代,日本商人開了第一座溫泉旅社「天狗庵」,開啟了北投的輝煌時光;戰後,日本人走了,北投依然熱鬧,直到禁娼一聲令下,穿梭趕場旅社之間的女侍應生身影漸漸消失。

 

--------------------------------------------------------------------------------
尋歡的2個日本男人一位是伊藤先生,另一位是入谷先生,兩人先在北投知名的溫泉旅社XX閣門口拍照留念,他們身穿襯衫、西裝褲,看來像似收入不錯的日本商社人員。
之後在榻榻米的房間內還有2名女侍應生,女人們一開始穿浴衣,後來其中一人脫得一絲不掛,使出渾身解數娛樂客人。別小看脫光光的女侍應生,她要表演的可不是小吃店的扭腰秀舞,或脫衣猜拳等簡單遊戲,而是身藏十八招絕技。她用下體寫字,一筆一畫慢慢寫,寫了「伊藤」,字體雖大,但寫得不錯;接著又應日本客人要求,寫了第二張。一招又一招全部表演完後,才穿上衣服。兩位日本客人樂歪了,決定大家合照留念,還要求拿著剛才寫好的書法。
這張剛完成的書法上寫了兩行字,一行是「入谷先生」,另一行「助平大將」,在日本話裡,「」讀作「すけべ」,意指「色狼」,全文翻譯就是「入谷先生是大色狼」!不過色狼先生根本不害臊,在快門按下的那一刻,直看鏡頭,反而是表演寫字的女侍應生,害羞地低了頭。

 

--------------------------------------------------------------------------------

六○∼七○年代,日本客人到北投溫柔鄉尋歡留影。秋惠文庫提供溫泉鄉特別記錄
曾聽一位聞名的文史工作者提到,六○∼七○年代日本觀光客到北投尋歡時會請攝影師替他們拍攝尋歡的相片。不過也沒人看過實際的相片,這次出世的相片倒是替北投溫柔鄉的十八招留下記錄。台灣七、八○年代情色表演裡,十八招曾經大流行,不過樹大招風遭取締,幾乎絕跡。
其實,這種另類的情色表演,不只台灣本地獨有,日本也有,歷史更久,還有影片流傳。
日本的十八招,別名「花電車」。據說,江戶時代有一種電車(亦即列車),就叫「花電車」,裝飾得熱鬧繽紛,只能看不能坐。江戶時代的花街內也有一些女性,只表演不陪睡,同樣只能看不能做,這種表演便叫「花電車」。日本「花電車」技藝高超,不輸台灣十八招,內容有插花、金庫、寫字、拉車、產卵、切香蕉、吹箭、螢火蟲、切蘋果、抽菸、吹喇叭等。以「金庫」這招來說,是把錢幣放入私處,再起身走路,只要不掉出來,錢就是小姐的。至於螢火蟲,則是把發光的電燈泡「卡陰」,照明關了燈的黑暗房間,讓小姐當螢火蟲。
不管是十八招或花電車,都算是功夫的一種,不是簡單的皮肉錢,會練這種功夫的女人,除了韌性驚人,背後的故事應該也不簡單吧。(十八招下)

 

--------------------------------------------------------------------------------

林于昉《台灣時光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378622
人體特技 十八招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0917/36781817/人體特技十八招
人體特技 十八招
2015年09月17日
人類在性行為方面的演化,早已脫離一般生物的繁殖取向,成了一種娛樂,甚至一項技藝。猶記八○年代,我從日本放假回台,知心相聚難得,好友熱情邀我去看那傳說中的十八招。豔陽天下午,兩個無聊的大男人驅車前往錦西街某家有名的飯店。一踏進飯店內,好友與內將簡單招呼、交換了個眼色,內將心領神會,不囉嗦直接領我們入房。

 

--------------------------------------------------------------------------------
在房內落座等待,好友笑嘻嘻的說:「選日不如撞日,幸好趕在交管前抵達,今天安心的看,不用怕臨檢啦!」當天是防空演習日,往窗外一望街上人車淨空,幸好我們早一步到飯店。「對對對,這樣最好!」我回應道。
語音剛落,敲門聲響起,是小姐來了。她身穿一般便服也沒有特別妝扮,年約30多歲,互打招呼後沒多話,先做好準備吹了幾個氣球,接著單手撐著上半身往後仰角半蹲,拿出管子放進私處,然後要我們拿著氣球,她從2、3公尺處瞄準。只見她小腹運氣「哈」的一聲,兩腿之間突然有東西飛出來,汽球應聲即破,仔細一看,竟是飛鏢,嚇了一跳!原來,是這樣啊!
我之前都以為是直接射飛鏢,其實不是,而是「卡陰」間接發射,從管子射出的。猜測小姐利用丹田之力,同時勤練骨盆運動,讓私處肌肉伸縮自如,變成空壓機,才能有此功夫。


「活泥鰍叫號」 太神奇
接下來,看我們在喝啤酒,小姐也不客氣,拿了一瓶沒開過的啤酒,「卡陰」夾住開罐器,輕輕鬆鬆的開了,接著施展「吸酒大法」,將啤酒吸了進去,又噴了出來。
說實話,看十八招的重點不在色情,因為小姐一舉一動不會讓男人性奮,反而目瞪口呆,是一種人體奇觀。
接下來的招術帶了點文化氣息。小姐準備了筆墨、紅紙,開口問道:「你們要寫什麼?」一時也沒心理準備,於是我們隨口說:「不然就寫某某到此一遊。」小姐二手插腰半蹲下身夾著毛筆再次施展特技,揮毫如行雲流水,字體端正,令人佩服。
還有一招「吊陰功」,小姐先「卡陰」夾住繩子,一次約可提起一公斤的物品;另外還有吞金魚、抽菸、嚼香蕉等招數,嚼香蕉就是香舊先剝了皮,把它嚼爛。
表演結束步出飯店時,正當我嘖嘖稱奇,好友見怪不怪的說:「這算什麼!我以前還看過『活泥鰍叫號』!就是把數隻泥鰍編號碼,全部吸進黑暗之中,小姐發號施令,現在要叫幾號出來!幾號就真的乖乖游出來!上次帶一位日本朋友來,他還把小姐寫的字當墨寶裝框帶回去日本掛在他家客廳。」
這就是七、八○年代,台灣傳說中的十八招表演。其實,願意練十八招的女性,大多姿色平凡,但人在江湖,就算身體不舒服(訓練過程容易受傷),為了混一口飯,還是得把絕技練好!那個防空演習的下午,看18招的代價是3千元,房間費用另計。
那次的體驗雖然特別,但看過之後我也就忘了,直到我從日本大學退休,回台開業,開始做文物收藏,沒想到,在大量收購的舊物之中,有一些底片,一洗出來不得了,呼應了我年輕時的那次十八招體驗……(十八招上)


林于昉《台灣時光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375529
碧潭青春往事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0910/36768483/碧潭青春往事
碧潭青春往事
2015年09月10日
所謂不時不食,當令最好,早期台北附近最佳納涼、戲水、溪上泛舟、吃當旬美食的最佳地點非新店碧潭莫屬。五○年代以前,新店溪有種天賜的恩物,老一輩稱它「魚占」(あゆ),台灣人叫它香魚,沾鹽後明火直烤,魚肉細嫩味道高雅,更特別的是有種香味,十分受歡迎。
夏天是吃香魚最好的季節,日本人至今仍有這種風俗。由於香魚只活一年,又叫年魚,夏天成熟肥美。翻開萬新鐵路的老地圖,上面標示了「魚占漁」,指的便是捕香魚;日本時代,吃香魚是一種時髦,日本人抓得兇,但沿岸設堤坊保護,規定入秋後的11月到隔年一月禁漁。日本人走了後,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大量人口湧入大台北地區,濫捕濫抓之餘,加上各種污染,例如爆增的人口產生大量的水肥,全部排人淡水河,讓新店香魚漸漸成了考古名詞。

 

--------------------------------------------------------------------------------

--------------------------------------------------------------------------------

一九六○年代碧潭橋,小朋友用輪胎內圈當游泳圈。秋惠文庫提供五○年代的台北人,很流行去新店玩,當時私家車不普遍,萬新鐵路就是「捷運」;要去台大讀書上班的人,也是坐萬新鐵路。萬新鐵路俗稱新店線,1921年建成,1965年拆掉了,沿線車站有12個:萬華、堀江、螢橋、古亭、仙公廟、水源地、公館、萬隆、製罈會社前、景美、二十張、公學校前、大坪林、七張、新店、郡役所前。
萬新鐵路上有兩大觀光盛地,一是新店碧潭,一是烏來。去新店不用轉車,但去烏來,則必須從台北坐到新店,在新店換坐台車上去。只不過,開鐵路的原因不是為了觀光,日本當局是為了要把深坑、石碇等地的煤礦運下來,沒想到新店遊玩名氣漸大,日本人也喜歡來。

 

--------------------------------------------------------------------------------

船上小販賣滷味
記憶中小學時期曾與家人到碧潭數次。因為父親從周一看診到周日,只有周日下午才放假,有一次租車帶一家人去新店。途中,我上半身緊緊巴著車窗,看到窗外火車飛過,火車和汽車平行飛馳,好像在競賽,印象深刻。那一段鐵道,是現在的汀州路、羅斯福路5段6段。
當時的人去新店玩什麼?當然是去碧潭泛舟、游泳,當時的泳圈還是卡車輪胎內胎做的。想散步的人就走碧潭橋,不然就划船,有情侶共划的小船,也有船伕代勞的屋形船。溪上有一種小船很特別,不載人,船伕會自己划划划,划到你的船旁邊,兜售茶葉蛋和滷味。這種水上的流動小吃,趣味和曼谷的水上市場有點相似;而過了碧潭橋後,沿岸還有一些水產攤販,賣炸河蝦、紀念品及碧潭樂園等。
屋形船這名字,是從日語來的。猶記13年前,母親與我去新店回味舊時光,船老大看到我們這對母子,還開口問:「要不要坐やかたぶね(屋形船)」
在家家戶戶還沒有冷氣的年代,碧潭是台北人的避暑盛地,也是情人們約會的首選。碧潭划船、碧亭喝茶,沒有手機干擾,只有小倆口你看我我看你,吹吹涼風說說話,真有情趣。
回想星空皓月,舟燈點點,和女友坐船在半黑暗中漂啊漂的青春,我也有過,曾經帶了幾位小姐去碧潭約會,只是不曉得為什麼,後來都沒有結果。


林于昉《台灣時光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371775
台灣的歷史文物展覽實情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0903/36756371/台灣的歷史文物展覽實情
台灣的歷史文物展覽實情
2015年09月03日  
每隔七七事變或二戰結束的周年,一貫地,北市府都會在中山堂辦理相關的文物展覽。然而,日前記者訪問柯P市長時,柯P引用了文化局長倪重華的話說,一個展覽掛幾張照片就要好幾百萬,太浪費了,所以活動將有所改變。未料,這一番話,卻被有心人解讀為消滅七七。撇開這些意識形態的爭論,柯P市長倒是說出了一個政府難以啟齒的真相,花幾百萬辦一個展覽,「實在太貴了!」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曾看過國內大小歷史文物展覽,有一回我參觀一個展覽,走進一看,差點沒昏倒。裡面所有的展覽品,除了少數借來的真品,其他大部分是電腦列印的複製品。這個展覽據說耗費了3、4百萬,還包括開展當天提供貴賓的餐點及紀念品,可若展品全買真品或類似文物,可能花費才數十萬而已。去看這些非真品組成的展覽,還不如去買一本收藏冊回家,坐著、躺者、邊喝茶邊看。
台灣政府單位辦展覽常常先訂題目再招標,想要競標的廠商就各顯神通寫作文、做計劃書,並找文物收藏家支持,為什麼呢?這些承包商需要這些民間珍貴的私人收藏,來做為他們爭取政府預算的籌碼。

 

--------------------------------------------------------------------------------

最強動新聞看這裡
--------------------------------------------------------------------------------

故宮福爾摩沙特展後緣收藏到的番社釆風圖,一主題是舂米,一主題是茄子。秋惠文庫提供貴重文物 豈止百萬
有時,貴重文物藏家不願出借;或是展場設備簡陋不能保護文物,於是常常發生珍貴文物只展一天的事,也就是開展首日展原件,記者照相發佈新聞,第二天就換成複製品。以一個蒐藏家的角度來想,實在很心疼這些文物。它們只被政府當作一次性的消費品,像是節日時偶然出現會場的點綴發光燈泡。
2003年故宮舉辦了一次福爾摩沙特展,這是故宮第一次展出台灣重要文物。故宮當時出面商借了許多國內外博物館及藏家收藏的重要文物,例如鹿皮畫、番社采風圖等展品。也是這次展覽,啟發了我收藏之心眼,看過好東西才識貨,沒經過耳目歷練的人,是沒法分辦文物的重要與否。
博物館的功能理應在收藏、研究、教育及推廣各種文物,礙於經費加上政府不重視在地文化,除了故宮,多數台灣的博物館已缺多角,大多的台灣文化瑰寶早就留落他鄉。北投有一個凱達格蘭文化館,空有凱達格蘭館名,裡面平埔族文物空蕩蕩。其實早在我們還為原住民各族正名問題爭吵不休時,1960∼70年代,日本天理大學早就來台,大量收購台灣各原住民,包括平埔族的文物了。
我們政府喜歡到處蓋博物館、放煙火,可是需要長期投資慢慢累積的文物收藏經費,卻跟不上蓋館速度。以台灣相關文物來講,少蓋幾個蚊子館或少演兩場夢想家的價錢,就可以買光全台文物。
說來不怕見笑,就連國史館辦展,也會與民間私人收藏借調文物。我們實在缺乏一個長期關護台灣歷史文物的政策。
有時我做夢,夢見我們政府開始重視在地文化,由各地博物館有計劃的收藏屬於我們各個年代、族群留下的史真跡文件、文物,開放大眾觀賞研究。最末,我們會建立一個屬於全民共同的歷史記憶,這才是建立國家共識的最佳路程。

 

--------------------------------------------------------------------------------

林于昉《台灣時光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368414
「歹人」練膏 煮湯物語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0827/36743031/「歹人」練膏煮湯物語
「歹人」練膏 煮湯物語
2015年08月27日 
歹人(漢人)喜歡說原住民野蠻,但關於漢人殘酷的證據,至今依然留存。在台灣山區,仍然可見隨著年代深入推近原住民生活圈的隘勇古道,土牛溝、槍堡(銑櫃)等遺跡,這是從前隘勇威脅原住民生存的證據。日治期間的隘勇前線更加科技化,從土牆進升級到通電鐵絲網,並埋下地雷。隘勇們保衛的家園,正是從番人手上搶來的土地。據說隘勇殺了生番後,除了割人頭討賞,甚至會吃番肉。
日本台灣總督府公文的記載:「支那人殺死番人時,依例會將其首級掛於竿頭,巡行各庄示眾,並得獎金。之後將其首級獻給宜蘭縣,再得獎金,而分食其體肉。」
在維基百科上搜尋「番膏」,也清楚寫著:「清朝至日治時期在台灣開墾的漢人,把捕獲原住民,將其人肉及臟器食餘的人骨所熬製成之藥膏」。文內舉證1892年,胡適的父親胡鐵花在台當官,發現「民殺番,即屠而賣其肉,每肉一兩值錢20文,買者爭先恐後,頃刻而盡;煎熬其骨為膏,謂之『番膏』,價極貴。」

 

--------------------------------------------------------------------------------

最強動新聞看這裡
--------------------------------------------------------------------------------

隘勇殺生番,割下首級插於竹竿。秋惠文庫供「要不要喝番仔湯」
這個駭人聽聞的吃番肉習慣,我也聽過一個認識的朋友,親口證實曾聽聞他父親說「年輕時去三峽有人問他要不要喝番仔湯」,那是日治初期的事。
但為何隘勇要吃番肉?如此殘忍的作法怎會出現在有數千年文明的漢人身上?
有論文研究,漢人吃番肉,可能出自報復心理、飲食偏見及種族優越感作祟。相傳生番出草,被獵人頭的漢人一旦身首異處,靈魂將變孤魂野鬼無法投胎;遭番害的漢人遺體,不能運回家,因為親人害怕番人會在遺體上施法,詛咒更多人受害。
日本民俗學者片崗巖也發現:「南投廳埔里社以北接鄰番界的居民若殺死番人時,將舉庄召開慶祝宴會,將番人首級穿於槍尖,壯丁皆出外敲鑼打鼓,大聲歡呼,簇擁巡行庄內,並應他庄所需而前赴之,後梟其首級,或者將番人死屍切碎煮熟食用,或切成小肉片,分配給各家各戶,家人各吃少許,且偶有讓與鄰庄之風,此因該附近番人性情兇猛,視漢人如仇敵,且盛行守首,故當地人才出現吃番肉免番害的迷信。」
這種出於恐懼,進而相信吃番肉可以防番害的想法,雖可理解,但為何可以一點人性理智也沒有,吃人肉吃得毫無罪惡感?
翻開有數千年文明的中國歷史,驚人的是,食人史說也說不完,迫於戰爭飢荒吃人,「庖子獻君」為了盡忠吃人,還有孝道至上的「割肉療親」,都是在吃人的禮教下吃人。
自古以來,漢人用「戎狄蠻夷」來稱非我民族者,「番」字也是用來鄙視外來者。對台灣的原住民,清代用「番」字指稱,日本時代改用「蕃」字,同樣都把原住民視為野蠻、野獸,在種族優越感之下,吃番肉等於吃獸肉,罪惡感被轉化掉;據說年輕的比老的好,男的比女的好,頭目又更好!頭顱可以領賞,番肉拿來吃,骨頭煉骨膠,還有番鞭能補身。
漢人將番人出草獵人頭,視為野蠻殘忍,但殺了人又秤斤論兩的食人肉,又文明到哪裡去呢?
被認為是「歹人」的漢人歷史裡總是歧視其他民族,歧視的源頭是各時代主政者的刻意誤導,例如吳鳳神話的教育,加上原住民無力自我辯解,因為歷史都是由掌握政權之人寫,從清、日治到現在,掌握教育編纂課綱的人幾乎都由抱著自我民族主義的人把持。從沒有人想過要把「民族國家」轉化蛻變成一個「民主國家」。目前在台灣土地上當家的政治人物,有義務向原住民道歉,也有義務幫助復興他們的文化,這才是邁向多元文化民主國家真正意義。

 

--------------------------------------------------------------------------------

林于昉《台灣時光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365430
「歹人」殺番得賞的時代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0820/36730866/「歹人」殺番得賞的時代
「歹人」殺番得賞的時代
2015年08月20日  
有一個詞很好玩,猜猜看「白浪」(Pai-lang)是什麼?據說早期原住民叫平地的漢人「白浪」,這詞源自閩南語的「歹人」。而眾所皆知,漢人叫原住民「番仔」(huan-a),延伸意義是指不可理喻的人。在這些歧視、對立的名詞後面,藏匿了多少不為現代人所知的歷史事實,對「歹人」而言是攸關經濟利益的奪取,可是對「番仔」卻是家鄉土地上一場不公平的血腥戰爭。

 

--------------------------------------------------------------------------------

最強動新聞看這裡台灣島上曾經有一種砍番頭的危險職業,稱為隘丁、隘勇。明鄭之後,閩粵住民陸續來台開墾,從平地的稻米、山坡的茶葉到山上的樟樹,逐步擴張、侵佔番人土地,雙方衝突激烈。為了保護墾地、預防番害,地主出錢僱人防守山區要塞,防守的人稱為隘丁,後來劉銘傳開山撫番,裁撤民隘改設官隘,隘丁改稱隘勇。
「生番殺人,臺中常事。此輩雖有人形,全無人理。穿林飛菁,如鳥器猿猴……」《臺灣方志「東征集」》形容生動。對平地人來說,山裡最可怕不是野獸,而是生番,尤其是泰雅族、賽夏族這些兇悍的北番。一旦隘防失守,生番出草成功,田地不保,村人喪命。


 
--------------------------------------------------------------------------------

山區要塞搭隘寮,提防生番出草。秋惠文庫提供割生番首級 風光遊街
願意當隘勇、刀尖上舔血的人,起先是平埔族,後來漢人也加入。這些漢人隘勇,除了羅漢腳、無業遊民,不少是佃農之子,因為田租層層剝削,當年若收成不夠,生活就出問題,只好不住農村,改住山裡的隘寮。
曾經參與北埔抗日事件的客家人林金祥,就是隘勇。林的後人受訪時回憶說道:「隘勇要砍生番的頭……以前人留長毛辮,毛辮綁個結就扛走,有時候被殺了3個頭,就很不好扛,一邊扛兩個,一邊扛一個,扛的搖來晃去,自己都會被嚇壞;如果扛到沒瞑目的,那真會嚇壞!」
日治以前,隘勇訓練不足,素質不高,常常白白送死;因此,一旦隘勇阻攔生番,割下首級,那可風光了!都會先遊街再領賞。起初殺番賞是領「番頭谷」(番頭穀),後來則給獎金。「番頭谷」一事有史料可證,清同治、光緒期間,佃農鄭振先每年繳糧的執照依然留存,上頭清楚記載「番頭谷」的事。
據研究,隘勇的薪水不高,除了正隘首月俸120圓,一般隘勇只有6圓,若殺了生番,殺一人給賞金120圓,同隊的其他人也賞12圓,連座重賞之下必有勇夫。1891年(光緒17年),隘勇不分老幼大屠殺,主因是馬速社番民反抗,背後因素是求賞。大屠殺激起番人各社大團結,一發不可收拾,直到隔年清朝派兵,仍舊圍剿無功,最後是撤兵議和收場。
日本領台後,承襲清朝制度後加以改革,要求隘勇必須年輕力壯、身家清白,並加強槍枝訓練。由於一次大戰前後,樟腦利益太龐大,而大多數的樟樹又在「北番」的地盤上,為了開墾樟樹,有「理蕃總督」之稱的佐久間左馬太,1910年發動隘勇推進線,連續5年作戰,一度深入3千多公尺的高山追殺生番,逼他們不是餓死就是投降,成功佔領不少土地。此時的隘勇,由日本警察指揮,最後也成為警方一員。1920年隘勇制度廢除,全員改稱「警手」。
如今,隘勇這個職業已經不存在,漢人被稱為「歹人」的事也已經沒有人知道,但關於殺番賞、割人頭遊街、以及吃番肉的陋習,仍存在於老一輩的記憶中。
(殺番賞上)

 

--------------------------------------------------------------------------------

林于昉《台灣時光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362879
樟樹 耳語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0813/36718133/樟樹耳語
樟樹 耳語
2015年08月13日  
在1960年代有首很有名的西洋鄉村歌曲《Whispering Pines》,或許可翻譯成松濤細語,事隔50多年,我散步或開車在台北市的門面道路敦化南北或仁愛路上時,時常感覺自己似乎聽到從綠蔭傳來的颯颯呢喃之語,訴說著你們有人還記得我們台灣原生樟樹在這個土地曾經偉大,曾經改變世界歷史的故事嗎?
台灣出產的樟木數量曾佔世界第一,在台灣歷史上引起了血腥殺戮,造就了台灣富豪,也造就了卓別林時代的好萊塢電影工業。

 

--------------------------------------------------------------------------------

最強動新聞看這裡17世紀以來,以武裝海商之姿活躍於台灣海峽的鄭芝龍,將樟腦賣到日本。此後由於國際樟腦需求遽增,清朝政府數度實施專賣、嚴禁私製,違者處死,康熙年間因此被斬首的台灣人超過200人;當然官民相護,買賣禁不了,遠在北京的朝庭也管不了那麼多。之後清廷亦以「特許」酬庸民間私有武力人士,像霧峰林家子嗣林文察,幫助平定太平天國有功,獲賞包含台灣在內的福建全省樟腦專賣,造就霧峰林家為全台最有錢勢的五大家族之一,秋惠文庫就收藏了霧峰林家分家時,每人分得幾株樟樹的協議書。
當然,又好又大的樟木不在平地,而在深山「蕃地」,但因隘勇線挺進蕃地侵犯原住民生活,清代所謂「開山撫番」,日本人稱「理蕃」,都是利益衝突觸發的血腥戰爭,生番死傷慘烈。

 

--------------------------------------------------------------------------------

總督府專賣局生產的樟腦包裝盒。秋惠文庫提供好萊塢底片原料之一
樟腦還參與史上首款人造塑膠:賽璐珞(Celluloid)的發明,賽璐珞密度、硬度均高,用於製作洋娃娃、鋼筆鏡框、水壺、鋼琴外殼等民生用品,台灣「5年級生」之前的小學鉛筆盒或墊板,很多賽璐珞做的。
更不為人知的是,早年好萊塢的大導演們,用的也是添加樟腦做成的硝酸鹽底片,其他像X光片、相機和電影膠捲都用到了樟腦。不過這種底片,因為燃點低、僅攝氏60幾度就可以自燃,保存不易,故必須放在密閉金屬盒。美國影星布萊德彼特主演的賣座電影《惡棍特工》裡,美國特工隊潛入義大利想暗殺希特勒但武器難尋,知悉希持勒會去某電影院看首映,因此計劃封鎖戲院大門,再點燃戲院內存放的大量電影膠卷,來個甕中捉鱉,想燒死來看首映的希特勒!
樟腦在1980年代,被化學合成品取代,從衣櫥和日常生活裡消失之前,它曾經是用途無數的重要醫療和工業原料。樟腦提煉自樟樹,蒸餾所得的精製樟腦,樟腦酚是牙科根管治療的消毒用藥,樟腦油也被用來做成炸藥、食品、化妝品、香料,是曼秀雷敦軟膏和白花油的重要成分。
不過樟樹林遭大量砍伐,百年樹齡已極罕見,加上天然樟腦成本過高,被化工合成品取代,迅速沒落到連年輕一輩恐怕都不知道樟腦的味道。
曾幾何時,3、40年前家家戶戶的衣櫥中,都飄著濃烈的台灣樟腦味,而往事飄散風中,如今只能在各地的樟樹步道,聽聽風吹樟木樹葉呢喃耳語了。

 

--------------------------------------------------------------------------------

林于昉《台灣時光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360393
拒絕移民日本的父親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0806/36705789/拒絕移民日本的父親
拒絕移民日本的父親
2015年08月06日 
人人都有一個故事,我的父親林秋江醫師,他這一生的成長、行醫經歷,他對台灣土地深厚不變的感情,影響了我的成長,教導了我如何認識及愛自己出生長大的地方。
父親生於大正10年(1921年),台中村上町(現大全街)一帶,周邊土地幾乎林家所有,靠的是曾祖父林岱全的精準眼光,經營布行、不動產租賃致富。而我的阿公林金城,在大正初期到東京念書,可惜身體虛弱,30多歲就辭世了。也因為幼年失怙,父親很獨立很用功,小學入學前受教漢學,中學讀台中二中,之後赴日本深造,從長野縣松本高校,到考上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二戰結束才回到台灣。
回台後父親到台大醫院上班,戰後的台大醫院沿襲日本舊編制,儘管父親是東大醫師,也只能當醫局員(類似師仔)沒薪水,另得通車去基隆教生物才有錢,後來林本源醫院請他當院長,收入才增加。1955年,父親開業,直到2001年發病時一直堅守著他的診所。

 

--------------------------------------------------------------------------------

最強動新聞看這裡台日斷交風雨飄搖
父親生性樂觀,重視與病患的溝通,曾有遠嫁來台的一位德籍太太告訴父親:「每次想到今天要去看診,就覺得病好了一半了。」因為德籍太太最喜歡和父親聊天。
雖然從小接受日本教育,可是父親會用台語讀報紙、法文寫日記、德文寫病歷,也曾應患者要求用古漢音朗誦詩經《關睢篇》安撫病患心情。他執著學習新事物,70歲開始用電腦寫文章、畫畫、開畫展出版了2本畫冊。他也喜歡稱讚人家,他跟母親去買房子,價錢已談好,父親卻不停稱讚、感謝對方賣這麼好的房子給他,結果預定簽約那天,對方後悔不賣了。
1960∼70年間,台灣有一批接受留日的醫生出走潮,時值退出聯合國、台日斷交等風雨飄搖,正好日本鄉下極缺醫師,於是這些受日本教育又有日本醫師執照的醫師大量移民日本,當時也有人來邀請父親赴日,可是他都婉拒了。
因為父親對自己家鄉抱有深厚感情,他的病患縱然有政府高官、台灣世家,但更多的是市井小民,甚至一家五代都是。也曾經有有力人士想推薦父親去幫蔣宋美齡醫治她的皮膚病,不過父親挽拒了。問他為什麼?他說「薦賢不薦醫」!意思就是醫療行為沒有包醫包治的保證。
他不參與政治可是一生熱愛台灣寄望著台灣民主化,他形容台灣是一個「noisy paradise」,雖然吵雜卻亂中有序。有生之年最後看到2000年的政黨輪替,我想政治上他大概也無憾了。
我出國18年,在國外也算事業有成,可是他還是希望我回台灣貢獻。回國3年後父親就走了,發病到辭世大約2個多月。
父親住院我曾留在病房陪伴,夜裡想起之前鮮少跟父親同宿一房,除了當年他帶年少的我去日本辦留學手續,在旅館同房數夜,我才發現父親鼾聲如雷,讓我失眠,還跟母親抱怨:「妳怎麼可以忍受這種鼾音那麼久!」
看著病危的父親鼻子插管,安祥無聲地睡著了,我突然了解父親生於日本大正時代,成長於動亂的昭和,戰後回台灣,碰上228事件同僚受難、白色恐怖、國際時局動盪,但他仍努力根留台灣貢獻所學,他對出生地不變的熱愛也影響到我,看到他在病房安祥的呼吸著,我知道爸爸已經無所牽掛,要離開我們而去了。

 

東大畢業時同學合影留念,後排最左就是父親。秋惠文庫提供1955年開業的林秋江外科。秋惠文庫提供
--------------------------------------------------------------------------------
林于昉《台灣時光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357851
蝦+龜=什麼藥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0730/36692453/蝦+龜=什麼藥
蝦+龜=什麼藥
2015年07月30日 
「借我一支釘子,好嗎?」如果有人這樣問,你會答應嗎?
你一旦答應,賣藥的業務員立即鑽進你家,找到牆壁上的釘子,把一個大約牛皮紙袋大小的袋子掛上去,紙袋裡面裝有各式家庭常備西藥,像止痛、止瀉或感冒藥。業務員說第一次不收錢,之後會定時來清點,看家裡吃了幾包就算幾包錢。這就是「寄藥包」,1970年前台灣的藥品銷售方式。

 

--------------------------------------------------------------------------------

最強動新聞看這裡
--------------------------------------------------------------------------------

1970年以前的寄藥包及藥品收藏。秋惠文庫提供「寄藥包」的風氣,始自日本時代,偏鄉山區尤其依賴,車路不通,下山不便,加上西醫診所只有城市才有、診費又高昂,一般人生病時只能煎草藥或找赤腳仙,寄藥包裡的一包藥才幾錢,便宜又有效,一下子就被民眾接受。
送藥包的人又叫送藥生,像郵差一樣,騎單車或速克達,後載4、5台斤重的藥箱,定時巡視自己的管區,因為和主人家有一定默契,收錢時還會閒扯關心幾句,靠人情味在賣東西。也因為當時讀書機會少,因此藥品外包裝,創意十足,例如畫一隻蝦加烏龜,就是氣喘藥(台語蝦龜);面露痛苦摸頭,就是頭痛藥,不識字的人一看得懂。

 

--------------------------------------------------------------------------------


--------------------------------------------------------------------------------

日本時代的藥品外包裝。秋惠文庫提供偽藥暴利千萬
追溯寄藥包的起源,得談到日本戰國時代的德川家康,他著迷研究藥方,有病也自醫,更廣收天下偏方,分送人民使用,打破了上層階級壟斷醫藥知識的局面,也帶動了成藥概念,到了江戶時代,藥商賣藥宣傳先吃後用,是最早的寄藥包;傳到台灣,寄藥包內的藥以日本西藥為主,國產藥為輔,一直到1970年寄藥包才絕跡。究其消失原因,一西藥房開始流行,西洋舶來品明星藥入關;二,生病看醫師的觀念漸開;三,最關鍵的是,寄藥包的西藥成份問題多。
例如藥商為了省成本,將A戶過期的藥讓藥生收回,調給B戶,但最誇張的還是靠「寄藥包」暴利千萬。在1967年,新聞報導南投草屯慈愛堂製藥廠,在全台各地大聘推銷員,一人負責300戶,低價狂銷13種偽造成藥,年營業額逾千萬元,連續賣了9年都沒被發現,直到被舉發,慈愛堂的偽藥成分只是麵粉黃豆粉糖精,外加少量抗生素。
寄藥包會流行,有一部分原因在於台灣人喜歡自己當醫師、生病自己買藥吃。現在雖然沒有寄藥包服務,仍然有奇奇怪怪的賣藥花招,像路邊開個1、2年就消失的保健館,以坐免錢電椅騙老人買藥買電椅;地下電台找觀眾叩應,見證青草仙賣的成藥多厲害;電視有線頻道也讓民眾叩應唱卡啦OK,找帥哥主持人甜言蜜語,讓不少阿公阿嬤就覺得主持人比自己的兒女還關心自己,胡里胡塗買了一堆藥,花錢不說,吃了還有可能傷身。關於這些奇怪的現象,為人子女的啊,咦∼艾注意!

 

--------------------------------------------------------------------------------

林于昉《台灣時光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354880
那些年公車趣事與人情味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0723/36679546/那些年公車趣事與人情味
那些年公車趣事與人情味
2015年07月23日
現在台北市交通方便,但在捷運網絡完成前,市內唯一的大眾交通工具就是公共汽車,記得大約小學二或三年級的暑假,已經念初中的姊姊、以及表姊帶著我,一起去圓山動物園及兒童樂園遊玩。回程時她們兩人上了公車,車子快到下一站時,才發現我沒跟上,大吃一驚,親愛的弟弟怎麼會不見了!好心的司機竟然停下來,要表姊留在車上,讓姊姊下車跑回前站,找尋身上沒錢也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我,姊弟倆再快跑回去搭公車,猶記當時全車乘客都在耐心等待,沒人催促或抱怨。
快跑追公車時,記得我還跟田徑健將的姊姊說:「姊姊,我的心臟好像快跳出來了。」
1960年代中山北路圓山一帶算是近郊外,司機一停十數分鐘,沒造成交通阻礙也沒其他乘客抱怨,要是發生在目前的台北公車專用道,真不知如何是好。
記憶中,最早我對台北公車的印象是車頭凸出,單門上下車,內部座位從前到後左右兩長排,後才漸漸改為雙門、平頭式,引擎在司機座位旁凸出一大塊,冬天人擠時屁股靠在上面還蠻溫暖,座位的排列依舊是左右一長排。

 

--------------------------------------------------------------------------------

最強動新聞看這裡8路公車自動消失
小時候媽媽帶我坐公車,我都跪座、臉朝外看著街景。上了初中之後上學、到西門町看電影、與朋友出遊都是利用公車,那時公車還有車掌小姐,座位就在後門旁,等大家都上車後,她按開車鈴司機才開車,不過印象中都很兇。乘客下車鈴在左右座位窗戶上方,各有一條長繩從前門一直延續到後門,要下車時拉繩就會有「叮叮」鈴聲。早期公車沒冷氣,好玩的是那時女生不流行刮腋毛,到了夏天不管穿短袖或無袖的女生,站著手拉吊桿或吊環,每一個人腋下都是烏黑黑的。
日本時代台北市就有市營與私營公車了,有些路線甚至與現在也沒什麼改變,不過戰後初期的台灣,本來有編號4號及8號的公車,可是後來卻沒了,4號公車取消的原因可想而知,至於8號消失的原因,則是本省人等公車時習慣說「幾號、幾號公車」,而外省籍人士則會說「幾路、幾路公車」,等車時要是有人「大喊8路(八路軍)來了!」或「等了這麼久8路怎麼還不來!」豈不犯了反共大忌,所以8號公車就被取消了。
約29年前,我在日本念博士的時候,每周3次搭東京的巴士去打工,觀察到一個現象,東京人排隊等公車時,很少人會視線對著公車開來的方向,甚至低頭閱讀,因為巴士只要到站就會停。10多年前剛回台灣搭公車時,遠望公車快要到站,可是忘記舉手招乎,公車竟然過站不停,一時適應不良。一直到現在,台灣公車族的視線,還是有如望穿秋水,全員視線一致向著公車前來的方向,準備隨時舉手,這一點倒是從我小時候到現在都沒改變。


 
早期凸頭型14號公車。秋惠文庫提供平頭型公車,箭頭處是車掌小姐座位。秋惠文庫提供平頭型公車,箭頭處是引擎位置。秋惠文庫提供
--------------------------------------------------------------------------------
林于昉《台灣時光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352483
頁/共7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