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蔡詩萍 之 萍水相逢
市長:Luke-Skywalker  副市長: 長腿姊姊寧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蔡詩萍 之 萍水相逢】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哈啦456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高塔風雲
 瀏覽5,928|回應34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40211/35631447/高塔風雲
高塔風雲
2014年02月11日 
汪德範攝影2014年的跨年,在信義路上前輩藝術家中圍爐,22樓的露台觀看台北101高塔的煙花。塔,是建築的極致。集權集資集眾人勞力的建塔行為,在各族群文化都是神權的象徵。賦予漂亮的理由,不過就是為了鞏固在位者的權力與迷惑式的崇拜。
台北的101大樓正是代表台灣,經濟奇蹟曾經衝過了頭,咱們就銀行貸款好好來建造一座世界級的摩天高樓來證明台灣營建技術與能力,地標高聳配合年節煙火與夜間打燈,吸引著絡繹不絕的陸客付費的朝拜。政商合一的首都,如何能抗拒超高樓群聚與高密度的生活型態?只能驕傲自負的加入世界城市競技的遊戲規則裡。
塔,最早作為墓碑。金字塔在沙漠中抵抗了數千年來風沙侵蝕,已死的肉體等待再生與不朽。塔沒有時間性,《巴別塔》在聖經記載了人類的貪婪,所以上天懲罰讓各地語言散落迴異無法溝通。巴黎鐵塔從興建過程就引人爭議,超越石造技術開始用鑄鐵燒焊卯釘的築構,無論美醜紛紛擾擾,終究帶我們走向建築的新世紀;倫敦塔的暗處裡萌生說不完宮廷政爭的鬼故事;西班牙鬼才建築師高第的聖家堂,在教堂尖塔窄小樓梯內繞爬行登高,穿過小洞俯看巴賽隆納的風景。民主時代華盛頓國會所在地,開始使用方尖碑取代巨塔,用來指涉軸線與座標的起點。隨著陽光當陰影繞行如竿的尖碑,落在開放廣場上,彷彿成為巨大的日晷,回頭書寫了時間。

 

--------------------------------------------------------------------------------

--------------------------------------------------------------------------------

圖╱渲染插畫水湳地標 輿論譁然
各國愛蓋高樓,地方愛建高塔,惡性競爭消耗民脂仍然只為虛榮與彰顯。《通天神探狄仁傑》電影描述武則天建構佛像高塔,最後發現建築師其實密謀要推倒高塔毀滅旁邊女帝宮殿的復仇之舉。歷史上發生過多次毀佛滅法運動,因為「佛塔」正作為佛教建築的代表。所以當紐約世貿雙子星高樓成為911那日自殺式飛機攻擊的目標,就如同滅佛般激烈地挑釁著西方資本主義。
昔日機場轉型的水湳經貿園區,必須擁有嶄新地標並拉拔重劃的地價。台中市政府核撥80億經費挑戰300公尺高度眺望用的地標高塔。分兩階段國際競圖徵件,最後由日人藤本壯介設計,如竹籠擴張佔據全基地,中間挖成台灣形狀的《台灣塔》得標,輿論譁然。東京高度達600多公尺的電訊塔,複合商業捷運站共構,並取代了原東京鐵塔的發射功能,有如收傘造型的「晴空塔」在下町淺草區龐然落成。無法忽視閃躲的,祝願著日本經濟原本的衰退現象能夠經由此塔凝聚人心,再度起飛仰望。
而我們小飛俠們就是要推倒象徵正義已死與金權朝拜的巨塔、高牆與神獸。近年台灣層出不窮的地方首長坐大,與媒體的吞併遮天手段。塔,正是我最近的心情。

 

--------------------------------------------------------------------------------

編按:新欄《建築人語》兩周刊出一次,分析城市建築的魔力,作家姜樂靜為台中建築師公會建築師,北藝大博館所兼任副教授。


姜樂靜《建築人語》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054678
 回應文章 頁/共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台北有兩張臉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40402/35738712/台北有兩張臉
台北有兩張臉
2014年04月02日
夜裡撫媚的情調,一覺醒來,這城市的烏黑花臉,令人吃驚迷惑。 陳家毅攝入夜後的台北額外嫵媚迷人—大街上一盞盞街燈散發著暈黃的光芒,投射在載滿影子的樹木間。轉身鑽進熟悉小巷裡,沒了大街燈的巷弄更加朦朧,簡直就是老文藝電影的背景。近處但見餐廳亮著招牌,直書的繁體漢字出奇的好看,是家酸菜白肉火鍋店。三兩位客人正好走了出來,招計程車。看仔細點,遠處還有另一群人嘻笑作樂轉入橫街去了,對白有一句沒一句的聽不清楚,顯然喝了整晚的酒。好high。
是夜色將城市的缺陷遮蓋了過去,看不到街上的污跡,察覺不到牆腳的裂痕;正適合疲乏的上班族將心情放鬆一下,還沒處理的先擱在一邊,不合情理的明天再說。俯拾皆是寫小說的靈感,新派流行歌詞愛敘述的片斷。

 

--------------------------------------------------------------------------------

推門進到小酒吧,燈光比外頭還要昏暗,剛進門沒能立即看清楚全場的範圍和大小,適應過來才發覺這夜店的實際面積原來不太小;馬上進入眼簾的是當中的一張撞球桌,桌子頂上銅罩蓋的桌燈是全場最亮眼的道具,三三兩兩的人群在它的底下,喝酒的喝酒,抽菸的抽菸。似乎沒人計較室內是否禁止吸煙,挨著球桌一手菸一手酒抽的好自在交談著。這情景不禁讓人發笑:球桌沒人打球,衣著時尚的新台北人,誰是誰不是同志,攏靠在龐大的桌燈下,倒像停佇群集的飛蛾,彼此擺酷……

 

--------------------------------------------------------------------------------

新舊樓房污跡斑斑
溫柔的情調不知道為什麼,到白天竟消失得蕩然無存。彷彿一覺醒來,新結交的枕邊人竟然變了臉。明明記憶猶新,即便在霧霾天,稀薄的陽光下,也掩飾不到這城市的真面目:原知道大街上房屋並不齊整,但一切比想像中還要雜亂,加建的白鋼鐵籠子比比皆是,裡頭還疊滿無數的紙箱子,或用塑膠瓶來堵成擋風牆。如果用比較正面的態度來對待這現狀,也可解讀為:民間生活的方便,形成台北街頭的民萃美學,也可算它自成一格。
但最難理解是城市建築的髒:大城市車輛多排煙也多自然無可厚非,問題在於台北的大樓,無論住宅也好,辦公樓也好,習慣在建築物外牆貼瓷磚。選擇的瓷磚本身顏色就不怎討喜,久積牆頭上、窗台邊的塵埃,待下雨天不聲不響順著雨水滑溜下牆面。雨停後每一棟樓的表面都留下塵埃流過的痕跡。這問題原本不難解決,就像每隔個禮拜清洗車子一樣,保養大樓也是種本該養成的好習慣,但這城市的主人顯然不太勤於抹拭。
城市邊上老區的房子如此,長年沒保養也罷。信義區市政府大樓前,幾棟商場樓宇不也只是十數年光景而已嗎?如今多也污跡斑斑得教人吃驚。在台北101和世貿對過,當年最先進入東區的兩棟住宅,更是烏黑花臉得理直氣壯。望著也無奈,唯一欣慰的是路邊經過一個冬天的枯枝剛新抽嫩葉,青蔥的顏色再次給與這城市希望。但我知道,盛夏過後,樹葉必又鋪滿塵埃。

 

--------------------------------------------------------------------------------

陳家毅《思慕的城》


編按︰新加坡知名建築師陳家毅,擅長城市觀察,新欄《思慕的城》隔周三刊出台灣走訪心得。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070496
二次翻轉的未來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40325/35721585/二次翻轉的未來
二次翻轉的未來
2014年03月25日 
一九一七年落成的台中車站(上),與日本的重要文化財「東京車站」(下,翻攝日本觀光局網頁),系出同門。 姜樂靜提供高鐵的快速接軌了未來。如今已是遠程南北奔波人士,非常倚賴的筋斗雲。相較之下,有百年歷史的台鐵,蛻變為環保優雅的慢鐵,承載短程通勤與休閒的人們。接駁了高鐵台中站的台鐵新烏日站,只要區間車3站,大約7分鐘就能進入舊城的浪漫。沿線各小站變身為亮麗曲線輕盈現代化的站體,鐵道抬升10多公尺高度,工程如火如荼展開,昔日站前站後被切割不公平的命運,即將神奇翻轉。

 

--------------------------------------------------------------------------------

回到1917年台中驛剛落成。它不只是管轄彰中投的台中州廳重要的門戶,也是旅客進城與物資運轉的樞紐。由鐵道部斥資打造,採華麗的辰野金吾風格,英格蘭紅磚加抿灰白石子收邊經典的外觀,與剛整修10年日本的重要文化財「東京車站」系出同門。
台中驛站前的商圈榮景一直持續,國民政府接收後浪漫的跳舞年代,中山路上舶來品店及舞廳林立。然而高速公路通車後,都市核心向西轉移,舊市區迅速沒落。或許紅顏的她因禍得福,這台灣最美麗的車站因為不急著改建,躲過了拆除的命運。
回看台北車站發展快速,現今方塊豆腐形狀已經是改建第四代的模樣。強調東方建築風格興亞帝冠式的舊高雄車站,非常委曲的暫移等待。

 

--------------------------------------------------------------------------------

昔日風華幸得保留
這幾年中部文史人士奔走,新車站地下或高架化的開發會議中爭辯反省;主張全數保存舊有站體並包括月台及倉庫區,讓原計劃之車站位置向北足足大移了200公尺。我們市民再忍耐一陣子,度過這拉筋換骨的黑暗期。
吞吐新站將用大扶梯接引,浮現在舊站北側的上空。兩道鉚釘式鑄鐵造的雨棚陪伴,未來雖不會再有火車在地面穿越,但月台等候的記憶仍在。
最難得是後站這一排原本隱匿的7座連棟磚造倉庫。讓二十號倉庫絕處逢生!剛巧也是我執業生涯中第一件公共工程,耗盡青春終不悔。它的魅力來自上百位藝術家接續駐村,從14年前廢省前就開始,目前已在國際藝壇發光發熱。如今它念初中了,文資處經費緊縮,但用熱情支撐就是台灣藝術界的常態。只能期待後續公部門接力關愛,扛起未來的新站下方藝術特區整合工作。
二十號倉庫四周環境將會開放,但如果少了緊鄰窄巷的宿舍,並抹去轉轍器鐵軌號幟設備等機械物件,倉庫赤裸於廣場?如何分區管理將以怎樣姿態呈獻?期待更細膩留存祕境異域之元素,才能創造它更嶄新的價值。台中車站前地標金沙大樓火災閒置多年,近期異主為國際連鎖五星酒店。一個在舊區點燃的燈塔,力圖喚回舊城魅力,吸引更多創意,再生複合更多年齡消費客層。我們呼籲我們關切,讓更多記憶的容器續留,增多讓市民踏勘休閒宜居的場域。

 

--------------------------------------------------------------------------------

姜樂靜《建築人語》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067899
台中身世之謎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40311/35691797/台中身世之謎
台中身世之謎
2014年03月11日
城市不斷的開發與擴張,在重劃的過程偶爾也打開了城市的身世。
近年台中市陸續發現6處重要的遺址,地方人士希望能爭取建造博物館,述說台中城自己成長的故事。我帶領北藝大博館研究所的學生,進行爬梳與設館評估。《西大墩》在逢甲附近環中路旁,是個寶箱,發現了幾款美麗玉梳與推測是祭祀用三口陶杯。《麻埔》在南屯楓樹里社區,以前是個大聚落,所以出土了有著烹煮鹿肉的巨大型陶甕。《中社》在清水港區藝術中心附近,則是出土許多骨骸,上面是已遷徙的眷村,充滿了詭譎神祕的層疊。
遺址,就如同歐陽修留下的一句「庭院深深深幾許」,層次豐厚依各種的註解都可進行填補與再造。遺留的線索也啟發了某鎮某地迷霧的或擬真的推理小說,拼圖般進行劇場與電影的創造。因為不同地點出土著迥異的物件,激發了3組研究生分頭依差異構思營運方向與遊戲活動。最後誕生了山形屋頂的轉運站,高中預定地上的干欄式建築,還有切割成三角平面的博物館,成果豐碩精采!

 

--------------------------------------------------------------------------------

--------------------------------------------------------------------------------

清水中社遺址,採「俯身葬」的骨骸出土,有三千餘年歷史。資料照片車站設計暗藏智慧
多年前我負責設計《二十號倉庫》的再利用,成為鐵道藝術網絡的第一站。在整修第22號倉庫也發現厚磚牆的下方,居然有著拱形磚的基礎結構,原來整個台中車站是在日治時期是被刻意抬高至少4米。一方面可以防止重要設施淹水,另一方面南側台3丁線的台中路就不用下挖,直接可以穿過高架鐵軌下方往水里霧峰南投方向,讓前後站的商貨暢行無阻。
日治期間聘有自來水之父之稱的巴爾頓衛生技師,為台中進行了「市區改正」計畫。依京都市的配置原則,東為休閒的森林廟宇,西為學校法院等機構,州廳市役所放在中心,後站則為工廠。花費昂貴的水源及公園設施,挖湖填小山置神舍,建了知名的湖心亭。整理綠川與柳川如同鴨川的穿越,宜居的小京都就是當時規劃師的期待。基於衛生的理由,道路格子系統非傳統之南北向,而是神祕的轉了45度,讓家戶擁有充足之日照。
翻出30年前念建築系必買的「華夏意匠」。皇帝擇址建城,以井田制度的擴張坐北朝南流傳下來格子系統,階級律法完整有一套木造量產的營造屋舍的法則。「雅典憲章」1933年柯比意建築大師起草的都市計劃的4原則:居住、工作、休憩與交通。成為西方現代文明都市機能的秩序的圭臬,必須滿足所有國民在心理及生理的需求。喜歡遺址有著深不可考的「謎」,也企圖尋找非凡的答案。考古考現,謠言與臆測。
人們對文字未記載過去或遙不可及的末來總是充滿好奇,學者依現場挖出的證據用碳十四推論過去的生活方式。近年「宮原眼科」的商業效應,就是善用了前人有形無形的文化遺產,舊城怎能共犯任其荒蕪!產官學界當接力復興,拂拭城市蒙塵了的記憶,讓文化的火苗釋放並再生!

 

--------------------------------------------------------------------------------

姜樂靜《建築人語》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063520
我愛旋轉梯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40225/35661477/我愛旋轉梯
我愛旋轉梯
2014年02月25日
好友雲端主婦轉貼一張網站上美麗旋轉梯放到我的首頁,代替賀卡祝新年。舞者之姿,旋轉梯總讓我想到羅曼菲的舞姿,隱約記得是一支從音樂響起就一直不斷旋轉的獨舞,佔據空間昂然旋立。它擾動周遭的氣流與觀者的視角,是個好動且淘氣的建築物件。在知名修澤蘭前輩的建築作品中,也經常發現旋轉梯。

 

--------------------------------------------------------------------------------

--------------------------------------------------------------------------------

動物醫院外立面的鵝黃旋轉梯,配合貓臉外觀像個抽象的鼻樑。姜樂靜提供國道收費站最可惜
母親穿著漂亮的棉襖牽著4歲的我,曾在日月潭的教師會館圓梯上留影,如今看著黑白相片,發現以前稀疏單純的欄杆真美,但對小娃還真有點危險。每經過位於士林的陽明高中看到成排中國式的銅綠屋瓦校舍外走廊,也有一支孤懸的旋轉梯,就是修建築師瀟灑的簽名。我會愛上旋轉梯,或許就是童年對空間的記憶。
今年ETC全聞風啟動,拆除服務30多年的高速公路收票閘道,我就記得有幾處收費站有直徑約一米,如鑽頭型形狀的旋轉梯,體貼收費員不必橫過急躁的車流,而是由圓梯接頂上通橋離去。鋼製的圓梯輕巧客製,小到僅容身的常見於工場角落的置高點監控,維修設備的便道尾端可快轉下上。
我愛旋轉梯。畢業投入職場,參與設計的第一個旋轉梯,是在東海對面理想國藝術街上的科比意廣場。為了能快速連結交錯半層的地下停車場,與地面層刻意內凹聚客的中庭廣場,想創造一個從地底鑽出來神奇的進場經驗。
隔了10年,離開房地產終於又讓我能做主,這次是置放在「二十號倉庫」主展場裡面通往2樓夾層的小驚喜,背後是由倉庫出貨口改成的大面玻璃磚為美麗的它恆打著光。

 

--------------------------------------------------------------------------------

動物醫院巧藏心機
第三個旋轉梯則是藏在為母校曉明女中所設計的聖母聖心修道院,圓形梯塔開著小窗,鑲嵌耶穌受難前14個苦路像的彩繪玻璃。在災後重建,以布農之家為題全鋼構搭配壘砌石版得到遠東獎的潭南國小,圓行旋轉梯讓教師室可以直上少年會所的2樓。圓心柱的頂端我巧妙的置放了教學區的總電源開關控制盤,成為內部進場收場的關鍵。
還有一座是懸掛在八米巷路旁,幾年前設計的動物醫院外立面的鵝黃色旋轉梯,為了是配合有著貓臉的外觀給它一個抽象的鼻樑,並讓院長可以從2樓候診室走出來,直上3樓的有著貓眼大橢圓窗的手術房。切剖面才能窺到空間轉換的精髓。我們在需要溝通的上下樓層,鑽了大圓洞且留下了線索。走外側緩慢優雅,走內側則快速費力。
當仰視探出頭是以旋轉張望的情緒必是糾結高昂,異於剪刀梯直行折返的單調。旋轉梯的構成較為複雜,在踏階部分需等角細分,級高也需重覆連結然後爬升。因為繞圈旋轉,扶手運算成為曼妙的曲線。我愛旋轉梯,既有趨動向上的誘惑,亦是一座完美實用的雕塑。


《建築人語 姜樂靜》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5058929
頁/共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