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138389.shtml
醫師荒是現在進行式
【聯合報╱社論】 2012.06.05 02:45 am
新北市聯合醫院不到一年光景有十一名醫師離職,近日又有兩人要遞辭呈;板橋醫院四月底後就沒有一般外科醫師,外科手術停擺,連車禍傷者都不能處理。
花蓮南區玉里、富里、卓溪、瑞穗四鄉鎮,原本有兩位婦產科醫生;現在,鄭醫師連續廿二天未休假,懷著歉意說,「我也是人,不能不休息」,獲准休假兩周;另一位詹醫師已請調外地。二人都離開崗位,卻尋無替補。這個情況顯示,產婦屆時必須到一百公里外的花蓮市就診。
南投縣各醫院免疫風濕科、血液腫瘤科和腸胃內科有科別卻無醫師駐診;台中市農民醫院則迄今沒有婦科及兒科。
於此同時,台大外科總住院醫師洪浩雲提出辭呈,宣告離開台大醫院和受了五年訓練的醫療領域,投身醫學美容。醫界擔心這會是一張骨牌,隨後可能牽動其他骨牌跟著翻倒,使得已持續多年的「四大皆空」現象更形惡化。
大家擔憂已久的「內外婦兒」四大科找不到醫生的情勢,如今似乎已經成了「現在進行式」。醫界警告,小心出現「人才走山」!
內外婦兒這醫界傳統所謂的四大科,近年屢屢出現住院醫師招不足額,甚至招不到人的現象。為此,台大婦產科名譽教授謝豐舟不久前甚至放話建議衛生署,乾脆開放菲醫來台;這固然是句氣話,卻足以彰顯醫界「四大皆空」已惡化到什麼程度。
護理人力嚴重不足、醫界「四大皆空」,是近年來國內醫界普遍面臨最嚴重的兩大困擾,醫界不斷向政府反應。不久前,衛生署宣布將在今年內發表護理白皮書,全面提高護理人員待遇、增加醫院的護理人手,相當程度安撫了護理人員不滿的情緒;但在醫師方面,卻似乎始終不見明顯回應,對醫師納入勞基法的要求,衛生署更表明反對立場,這或許也成為有些醫師見異思遷的導因。
年輕醫師不願進入或叛離四大科與急診、麻醉等科,原因其實和護理人力大量流失差不多,主要都是在逃避工作負荷過大、工作時間不正常,以及偏高的醫療風險。這從眼耳鼻喉及皮膚等所謂五官科並沒有招不足額問題,而門診護士、健檢護士也從不缺人,即可看出。護理三班輪值制度、住院醫師每周在醫院的時間超過一百小時,對年輕醫護人員的交友與婚姻都是可怕的殺手,如果不能設法改善或調整,問題就很難徹底解決。這是源自醫療體制的問題,必須從體制上尋求解決之道。醫界實應集思廣益,構思一套更合理的新制度或有效彌補的辦法出來。
醫療糾紛的風險困擾醫界已有多年,而且近年來發生機率越來越高,司法界判賠的金額卻迭創新高,也是年輕醫師逃避高風險科別的重要因素。國內沒有醫療失當保險,多少醫師能夠承受天價的賠償金?再者,醫師萬一不慎發生醫療失誤,除了賠償外還得負刑責,這部分有待醫界與法界繼續溝通。此外,對於醫療糾紛,醫院應主動協助出面處理,而且應予制度化,讓醫師得以盡可能減輕這方面的後顧之憂。
再者,國內的大型醫院過多,而大型醫院對重症病房及高風險科別的需求比較高,對醫護人力的需求自然也多,這對病人或許有益,卻不利於醫院的成本控管及醫療資源分配,衛生署亦應適度加以檢討。
另一個比較容易遭到忽略的問題是,年輕一代對家庭的認知,對親人與職業兩者的關係維繫,觀念一直在慢慢改變;要求醫護人員仍像早年那樣,以醫院為家,或一切以病人為重,可能會越來越困難。不論醫院管理者,或是衛生主管機關,對此必須有所體悟,才有辦法面對醫界陸續衍生的一些問題。
【2012/06/05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