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蔡詩萍 之 萍水相逢
市長:Luke-Skywalker  副市長: 長腿姊姊寧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蔡詩萍 之 萍水相逢】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醫療、醫學與健康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醫療市場萎縮 別全怪醫院苛薄
 瀏覽1,982|回應7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294338.shtml
醫療市場萎縮 別全怪醫院苛薄 
 
【聯合報╱施壽全/馬偕醫院副院長(台北市)】 2011.04.25 02:56 am
 
 
日前醫改會公布了一項評鑑,稱沒有聘足人力的醫院為「血汗醫院」。稍早前,監察院也因麻醉醫師不足糾正衛生署。事實上,醫事人力不足問題早喧騰多時;只是,分析原因或追究責任論點未盡公平。

以產、兒科醫師人力缺乏為例,直接原因是新生兒人數銳減:市場萎縮,導致人才投入意願降低,道理很明顯。然而,若要解決這個問題,那就要去思考「直接原因」背後的「根本原因」:為何年輕人不生小孩?在「根本原因」沒有妥善因應前,光只在醫療範疇內打轉,是不可能徹底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

同樣道理,社會能否提供給他們安居樂業的條件,及職場上權責關係穩妥的保障,是人才供需充不充足的決定性因素。這些因素,與社會許多層面都有關連,譬如說,醫療爭議,有些人不循正常管道申訴,卻採用非理性方式抗爭,甚至造成傷人情事。又如,絕大多數國家對醫療疏失都不以刑法究責,我國法律卻未能比照等等,直間接造成了如今醫師選擇執業專科極不平均的現象。若沒有觸及真正的癥結所在,問題顯然就很難獲得有效改善了。

再說沒有聘足人力,亦需要先弄清楚,是醫院不想聘人,還是聘不到人?如果社會氛圍與整體工作環境不好,招不到人,或招到又很快離職(譬如護理人員),就不該全怪醫院「苛薄」員工。

當然,提高薪資是吸引人才的方法之一,然而,如今幾乎所有醫院主要收入都來自健保局,健保給付偏低是不爭的事實,有些大醫院竟是靠業外收入(如停車場、餐廳等)才能勉強彌補虧損,所以,提高薪資增加成本,需要仔細精算,醫院承受得起嗎?

如果真心關懷民眾就醫權益,那就應該切入問題核心,並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或辦法,不該只把責任推給醫院,製造醫病間的緊張關係,把醫院逼到運作更加困難,最後吃虧受害的,還是民眾與病患!

【2011/04/25 聯合報】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609333
 回應文章
回應/科顧組介入疫苗評鑑 政策客觀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665760.shtml
回應/科顧組介入疫苗評鑑 政策客觀
 
【聯合報╱朱敬一/行政院政務委員(台北市)】 2011.10.21 02:54 am
 
 
蘇益仁教授廿日在民意論壇提到台灣「疫苗產業」一事,其中若干與本人及行政院科顧組有關,謹做說明:

一、為什麼科顧組要介入評鑑:事實上,科顧組成立疫苗評鑑小組,是由蘇教授之請託而起。大約三個月前,蘇教授造訪,希望我能以預算或其他方式支持他對國衛院的疫苗廠改造。科顧組為了深入了解,遂由我親自拜託陳定信、陳建仁、楊泮池、翁啟惠、陳培哲、陳垣崇六位生物大老院士,經衛生署長(亦任國衛院董事長)同意,成立此評鑑小組。畢竟,政府的政策要建立在客觀評鑑的基礎上,而非個人主觀的判斷上。

二、科顧組介入合適嗎?疫苗一事有兩個面向,其一涉及衛生防疫甚至國安,其二涉及疫苗「產業」。身為衛生署督導政委與行政院生技產業指導小組召集人,當然有參與監督之適合性。若非如此,蘇教授也不會跑去科顧組請求協助。

三、後續處置:前述院士於九月四日經科顧組安排,實地訪視並進行評鑑座談,於上周提出處置建議,包括衛生署協助事項、國衛院董事會須檢討疫苗中心人員薪資彈性、疫苗中心須以國家交付任務為第一優先、其餘研究應聚焦等事宜。至於後續處理流程,包括國衛院先開董事會決定方向、訂定管考流程、定期管考、訂下最後檢查時限(如一年或一年半)、屆期再訪視、萬一限期未達成任務,則考慮科技經費不再支持等。

疫苗中心未來是唯一生產卡介苗、蛇毒血清單位,受全民所託,有其國家任務,也有時間壓力,加上國家資源有限,任何管考都不能不問時間目標,無止盡的開會。每一項處置都涉及事件、時點、政務首長是否更換等前提。若是單講處置不說前提,則聞者必覺突兀,但若前提、處置合起來看,至少出席委員與署長皆能接受。

蘇教授關心流行病與公衛,許多人皆感欽佩。但是,他請科顧組支援處理在先,惟在科顧組評估處理方式未盡如其意時,就將內部討論對話斷章取義、截頭去尾,本人礙難同意。

【2011/10/21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732372
給疫苗產業一個機會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663330.shtml
給疫苗產業一個機會
 
【聯合報╱蘇益仁/國衛院感染症及疫苗研究所所長(台北市)】 2011.10.20 02:58 am
 
 
十月十四日,我參加了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所召開的針對國衛院疫苗研發中心的顧問會議,除了國衛院伍院長及我本人列席外,出席的顧問群包括中研院及台大醫學院的幾位院士級大老,包括翁啟惠院長、陳垣崇所長、陳建仁院士、陳定信院士、楊泮池院士、及陳培哲院士。衛生署長邱文達署長亦受邀與會。從與會者的這一個陣仗,可以說就如最高法院在對國衛院疫苗研發中心進行最後審判一樣。

我們完全不知道這一個評鑑會議的由來如何,它完全不是一個國科會正常審查研究案的形式,而像是由科技顧問組所主導的一個案子。朱敬一政委在聽取由召集人陳建仁院士的結論報告後下結論時,厲聲說道,「如果不改進,我就把你們的疫苗中心aborted掉(他的用詞),然後轉給學界或…(中研院?)。我會親自向吳敦義院長報告,如果院長不同意,我就把你們移送監察院。」

我很想解釋,但完全不被接受。此會議最後幸好基於九月四日顧問群實地訪視結果,陳建仁院士對國衛院疫苗中心作了繼續支持的結論。

九月四日朱敬一政委及陳培哲院士兩位最關鍵的人物並未出席國衛院竹南疫苗中心的實地訪視,無法深入瞭解實情,相當遺憾,是否因此而扭曲了對國衛院疫苗中心的印象不得而知。國衛院疫苗中心過去在國科會進度及成果報告時,未能正確反映成果,確應檢討反省。我肯定科顧組於九月四日在做結論前的實地訪查,否則將做了令人遺憾的決策。此事件的前後經過足為大家殷鑑。

國衛院疫苗中心的cGMP廠二○○八年啟用以來,至今已完成H5N1禽流感疫苗及腸病毒七十一型疫苗的研發,進入臨床試驗,且技轉給國內兩家民間廠商,技轉金達七千萬元。此外,另有以脂蛋白為基礎的三項疫苗獲得多項專利,腦膜炎雙球菌計畫已完成新藥申請,現在正辦理臨床試驗及技轉中。院內研究計劃也正推動黏膜釋放新型上呼吸道疫苗研發及結核病重組卡介苗等計劃,成果令人滿意。以國科會及經濟部在過去十多年來投下數百億的科研費用而言,國衛院疫苗中心的表現堪稱績優,更別提此次院士顧問團所主導的基因體國家型計畫,花了一百多億,技轉只有千分之一,成效如何可受公評。

在過去這些年間,政府雖稱努力在推動生醫產業,但主導這些產業發展的關鍵人物都是對產業沒有實務經驗的學界人士,尤其是關在象牙塔中的院士群。我個人在十年前開始參與台灣幾家生技公司的開發案,方才發現大學研究與產業發展的盲點。政大的陳桂恒教授過去幾年來不斷地在銜接兩者之間的鴻溝,但即使學界最尖端的頂尖計劃,研究計畫皆重在論文發表,而非創新與專利布局。我在當成大醫院研發副院長時,執行衛生署兩項卓越計劃,最難的就是研究人員普遍缺乏創新及產業觀念,近一年來已逐漸改善。

一個從零開始到產出的創新生物科技產業,要歷經五至十年的開發及投資,非常不容易。我在參與台灣神隆製藥公司期間,發現找對領導者,方向正確,終會水到渠成。但期間所受到資金壓力,社會及學界的期待落差,以及產業間的競爭,其辛酸苦辣實非外人可以理解。國家的生醫產業發展沒有捷徑,主導國家大政者更應謙虛,多方協調及輔導,才終有成功的一天。

【2011/10/20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731730
視病猶親 視親猶病(華娸婷)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749172/IssueID/20111019
視病猶親 視親猶病(華娸婷)
2011年 10月19日 當我決定走入護理時,我告訴自己必須要多花點心思在病患身上,多給予病患關懷及認真的照護。
從基護到五年級的整學期實習,我一直都抱持著對護理極大的熱忱,期待著能夠給予病人最好的護理及不傷害的照護,下班後通常都會待在醫院的圖書館寫作業做報告,整理明天病人所需要的照護,以及如何交班。


實習生不受信任
一天有二十四小時,我有十到十一個小時都待在醫院,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我內外科第二階段的實習,我照顧一個肝癌轉移到胰臟的病患,剛開始的他及家屬,不是很想要讓我去照顧他,因為他覺得我只是個實習生!
所以很多東西都不是很願意跟我說,回家之後我不斷的想是不是我哪裡做得不夠好,最終得到的就是我只是個實習生。我們早上一到就先看昨天病患的資料,等交班,發餐,鋪床,做技術。
可是我們都忘了最重要的就是與病人及家屬溝通,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把自己的事情說出來尤其是跟我們這些小護生,他們總覺得我不是醫生或是正式的護士,所以跟我說再多也不會有用,當然這樣的護病關係也不會很好。
然後我每天視聽叩觸,幫他量腰圍,還跟著專科護理師學長一起幫病患換傷口,然後時不時的給予關於疾病方面的病因及處置,漸漸的病患及家屬對我的態度有極大的轉變,之後每當我踏進病房,病患及家屬都會給我一個很溫暖的微笑,當下我就覺得很有成就感,並不是因為他們給我一聲謝謝或是一個笑容,而是看到他們一天一天的相信我。
當我走出病房時,我看到的是學姊及專科護理師學長,又推著車子到病人單位,我心想「難道這就是我以後真正踏入職場的樣子嗎?」一天要照護8?10個病患,一天下來把事情全部忙完,也要交班了,說不定連飯都沒吃幾口,廁所也沒去過幾次,哪來的時間去與自己的病患建立良好的護病關係?
所以我每到一個單位都會問我的學姊,現在你還會喜歡當護士嗎?
我的學姊說:一開始真的很有熱忱,也對於護理這個工作感到相當有興趣,只是時間一久就會發現跟自己當初所想的不一樣,久而久之當初當護士的理由也就跟著一點一點的越來越小了。最後她跟我說,等妳真正的進入這個圈子的時候就會懂了!


太忙碌忽略家人
現在不平衡的護病比,讓護理人員壓力越來越大,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要做,下班之後要弄評鑑的東西、要去上課湊點數……那家庭呢?視病猶親,視病猶親,最後變視親猶病,與家人的互動越來越少,都忘了!
曾經想當護士是因為一方面自己的家人健康都可以照顧到,沒想到反而與家人的相處越變越少,看著我的家人我常想,你們真的好偉大,別人的兒女都在父母身邊,陪伴著照顧著,可是你們卻無私的讓我去照顧別人的父母及家人,因為你們的付出讓我可以更努力的走下去,去照顧著對其他人也很重要的人。


作者為馬偕護專護理科學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731070
專科素養不足…我們需「博學」醫師?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500177.shtml
專科素養不足…我們需「博學」醫師?
 
【聯合報╱施壽全/馬偕醫院副院長(台北市)】 2011.08.02 01:46 am
 
 
長久來,「專科化」—畢業後考取執照,到某專科受訓與服務,是醫師養成的既定模式。不過,專科化結果,卻造成有些醫師忽略凡為醫師都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包括倫理、感控觀念與人際關係等;民國九十二年SARS肆虐,暴露這項問題,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GY)計畫應勢而出,原本為期半年,今年下半年起延為一年,簡稱PGY一○○。

這個制度立意頗佳,但實施卻有點「水土不服」。癥結是醫院原本建立在專科化基礎上,要把試圖淡化專科而提升一般化的制度加入,彼此很難沒有扞格。PGY自有一套規範,例如師生比要一:一或一:二。一般教學,無論一師對多生,或一生上多師課,都可學到東西,何需一對一才算教學?雖然有些醫院主治醫師多,分配後也算合規定;但主治醫師經短期訓練獲得一般醫學教師資格,他們能教的,還是自己專科,是否真在指導「一般醫學」不無疑義。事實上,若想加強基本素養,在各專科訓練中增添分量即可,應該不用大費周章另立制度。

半年期PGY是醫院編制人力,但因需受訓,服務量限縮;PGY一○○非屬醫院員工,服務量更少,使住院醫師可用人力不足,從而衝擊病房值班調度,醫院勢必需將總醫師或主治醫師納入輪值行列。這一連串影響估計會長達數年,在醫院已因內、外、婦兒等專科醫師招聘不易而焦頭爛額時,有限人力又需投注許多時間教學,未來醫療服務品質能否維持,實在令人憂心!

除醫師外,PGY也將推廣到其他醫事職系;主事者也有意推動一般醫學專科醫師制度,已有多家醫院設立一般醫學病房。一般醫學醫師與家醫科醫師有何差異?國家是否不必太多「太專」,而需更多「較博」醫師,是可討論的議題,但社會大眾對此政策似乎所知有限;民眾赴醫院,也會選某專科就診,若因病住院,卻入住一般醫學病房,無法選擇期待的專科醫師主治,便會引發不滿。因此,除醫院需對病患詳盡說明制度如何運作外,主管當局也應把相關變革適度宣導,才能妥適維護病人權益。

【2011/08/02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684292
說謊與暴衝 累死醫療(魏福全)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569390/IssueID/20110802
說謊與暴衝 累死醫療(魏福全)
2011年 08月02日

攸關台灣百萬身心障礙者切身權益的殘障鑑定制度即將面臨重大變革,然而,經由立法院立法通過,並將於明年全面實施的ICF(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是一場學者說謊、政府暴衝、全民埋單的災難。


為什麼要推動ICF,有學者的說法是這一套制度全世界已有一百多個國家簽署推動實施,而台灣竟不識ICF為何物,明顯遠遠落後於世界潮流之外。然而過去這幾十年來,世界上有多少國家處於戰亂、饑荒、貧窮之中,除了加入聯合國只能排在一百多名以外,台灣的醫療以及社會福利制度怎麼可能落後世界這麼多呢?其實真相是,由於ICF過於厚重繁瑣,大多數國家或許有引進但也不怎麼用,例如美國只有某些州是採用其中一小部分來做為個人覺得需要評估自己障礙狀況而使用,任何人皆可申請不限於身心障礙者,也不是做為殘障鑑定之用。
有一回代表精神醫學會到勞保局開會,勞保局有意引進美國另一大套所謂的AMA Guides(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Guides to the Evaluation of Permanent Impairment)美國永久障害評估指南來評估勞工失能程度,並據以給與勞保給付,召集了各科醫學會的代表來商議。


專家直呼「瘋狂」
會中我批評政府機關老是要搞一些華而不實勞民傷財的事情要醫界承擔,所謂的AMA Guides和ICF莫不如此。另一個醫學會的代表也跟著發難說他們有一回邀請WHO代表團來,其中一位正好是WHO內ICF的負責人,當他聽說台灣要全面使用ICF在所有身心障礙者的殘障鑑定時,直呼:「瘋狂!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這麼做的!」這下子,台灣從落後於全世界立刻就要衝到世界第一了。
當初這個法案在行政院提出時,學者所持的理由是台灣應該要跟世界接軌,然而並沒有弄清楚世界各國實際的實施狀況。法案送到立法院時,立法委員也是囫圇吞棗不明就裡的通過了。事後有身心障礙團體家長代表質疑該學者「為什麼當初說只是要跟世界接軌,結果現在衝到世界第一了呢?」讓該學者當場啞口無言。
到新北市衛生局參加ICF說明會時,我以上述事證,大力批評ICF是基於謊言的政策暴衝。就實務面而言,即使花再多的人力和經費來評估得再仔細,到了服務端就是分等級給與補助而已。而且,對於很多經費原本就不足的縣市來講花大筆的經費和人力用於評估,會導致根本就沒有經費實際使用在身心障礙者的福利上面,反而造成身心障礙者的權益受損,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與會的一位衛生署負責ICF的專員,在中場休息時間謝謝我說出他的心聲。


明知問題還硬幹
由此可見雖然政府單位了解問題所在,明知快要撞冰山了,也是要硬幹了。我們醫界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從立法院的一群傻蛋開始,像滾雪球般一路滾到總統府、行政院、衛生署、內政部,最後滾到整個醫療系統,大家一起滾成大傻蛋大渾球了。所謂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可怕,崇高的理想昧於實務時更是無比的殘酷,整體醫界和所有的身心障礙者以及負責推動的公務體系即將親眼目睹這場災難的發生。對於錯誤的ICF政策,為了身心障礙者的權益,除了明確的表達反對的意見,醫界更應該一起拒絕簽約加入,才能促使政策反轉到正確的方向。


作者為精神科醫師、宏濟神經精神科醫院院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684231
請朱敬一政委饒了邱署長(黃達夫)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371718/IssueID/20110507
請朱敬一政委饒了邱署長(黃達夫)
2011年 05月07日

在護士上街嗆血汗醫院的第2天,現任台灣醫院協會吳德朗理事長代表台灣醫院管理者以《正視醫院無法運作的困境》為標題,在媒體上說「今日醫護人力的問題,不單單是醫院長期擔憂的問題,亦是我們不斷急切呼籲國家要重視的課題,這是攸關全民生命安全、醫療福祉的大事,期待政府或社會團體給予全面性的關注」。個人非常認同。


這時朝野立委也同聲指出醫院不但沒聘用足夠的護理人員,護理師還被降級聘用。此現象,在台大就有25%,榮民總醫院51%,署立醫院17%。立委黃淑英說,以民國98年度為例,一般護理人員成本約4萬5千元左右,健保給付不到4成,給付偏低。我還須在此提醒大家,根據研究,台灣至少需要目前兩倍的護理人力,才能保障病人的安全。表示光是護理專業費用,健保每年應該要有更多的預算,這還不包括藥師、技術師、醫師的專業費用。
個人從健保尚未開辦前,就不斷地呼籲政府,台灣公、勞保制度缺乏醫事人員的專業費用,導致台灣醫療行為的扭曲。所以,在推動全民健保新制時,正好是個修正過去錯誤的機會。
無奈,健保竟然以經建會所規劃超過6000億預算的一半,匆促上路,並沿襲了公、勞保錯誤的制度。上有政策,下就有對策,健保開辦之初,醫院經營者唯恐經營困難,11家醫學中心的院長串聯破壞轉診制度,接著以開設早餐、午間、黃昏門診,開始鼓勵醫師衝量,不但醫療淪於草率,更導致基層醫療萎縮,造成台灣醫療體系頭重腳輕的嚴重畸形狀態。


縮短診療多做檢查
既然,醫師費只有200點,醫師因而縮短診察時間,以量制價再以多做檢查、多開藥來彌補醫師專業費之不足,醫療行為更加扭曲。不知不覺中,醫院的經營只有向錢看,醫療品質淪為空談,醫療風氣向下沉淪。政府則不斷地標榜台灣健保用全世最少的預算提供最多的醫療,犧牲的是什麼?不言自明。
如今,護士、藥師、醫師過勞的問題終於同時爆發,顯然,改革健保支付制度刻不容緩,改善台灣醫療執業環境更是馬政府也是邱署長施政的當務之急。
畢竟照顧少數有錢外國人不是衛生署長的責任,為少數人的利益將醫療商業化,更是違反了全民健保的核心價值。我要在此懇請朱敬一政委饒了邱署長,不要讓他在此時此刻,為了「國際醫療專區,醫療法修法說明會」南北奔波,而怠惰了他健全健保制度、照護全民健康的本業。


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620772
醫事人力精簡 血汗醫院阻醫改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294337.shtml
醫事人力精簡 血汗醫院阻醫改
 
【聯合報╱楊志良/衛生署前署長(新北市)】 2011.04.25 02:56 am
 
 
擔任署長期間,八八水災、美牛、健保費率、二代健保、醫療弊端,接踵而至,然耿耿於懷的是,醫院醫事人力的配置。

近年來,由於人口老化,家庭照護功能的弱化及新科技的發展,原有人力設置標準,早已不符當前需要。醫事人員早就在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下,疲於拚命,一方面過勞,一方面影響醫療品質。

幾經籌劃,終在今年元月廿八至卅一日舉行「醫事人力需求推估論壇」,邀請產、官、學,考量經濟發展、人口結構因素下,可行的設置標準,比起先進國家雖仍有一段距離。

另一方面,於元月十九日公告修訂後的「醫師評鑑標準」,將醫事人力列為必要項目,且不得以評鑑當日為準,而以全年加權平均為準,此事曾特別向邱文達署長報告,請他務必排除困難實施之。

若干醫院,特別是財團法人醫院的領導者或董事會,以及若干公立醫院院長,一再精簡人力,廣泛使用約聘雇,不用正職人力,而將結餘用於擴建醫院、併購及軍備競賽,對醫療改革只會不斷抱怨支付標準太低,對任何興革多持負面的態度,甚且反對,個人深不以為然。

數年前,醫院協會自認醫院經營困難,竟然要求降低醫院評鑑人力設置標準,個人多次嚴詞批評,甚至對理事長指名道姓,認為匪夷所思。理應讓民眾瞭解,若要為維持一定品質,除減少浪費、提升效率外,應雇用更多醫事人員,此事應向民眾宣導及要求社會給予更多的資源,如增加預算及調健保費率,當時並未獲得回響。

目前各醫事團體訴求的重點,薪資待遇為其次,首要在人力的合理擴充,及照護病患的合理配置。個人曾受奇美醫院院長詹啟賢指派,擔任奇美柳營分院的執行長,他主張,將醫院的盈餘三分之一提升員工待遇,三分之一提升對病患的照護,另三分之一為基金及未來更新設備之用。取之於病患、用之於病患,相當合理。

因此,強力主張應對醫院,特別是財團法人及公立醫院的結餘使用強加規範。另一方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目前台灣對醫療體系的投入,有如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的觀察,投入太少,健保財務目前雖因去年稍有調整而略趨穩定,若要健保永續及維持,甚至提升品質,除二代健保外,仍需更多的努力。

【2011/04/25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609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