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蔡詩萍 之 萍水相逢
市長:Luke-Skywalker  副市長: 長腿姊姊寧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蔡詩萍 之 萍水相逢】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醫療、醫學與健康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觀念平台-傑出校友的「傑出」標準在哪?
 瀏覽3,364|回應15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小蒨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010400082.html
觀念平台-傑出校友的「傑出」標準在哪?
2011-01-04 中國時報 【劉競明】

     筆者過去讀後醫系之名校︱陽明大學最近給我們這些畢業已經二十多年的校友們發函,要吾人推薦所謂的「傑出校友」。筆者是陽明後醫系第一.五屆畢業生,為何是一.五屆呢?因為當年生理學不及格所以被「擋修」,意即生理學未學好,不能學藥理及病理學等,於是重修生理及格後比原先同班同學晚半年畢業。但是筆者畢業之後經公立醫院服務四年,在公費留考赴美國讀書,隨後在某私立名院完成住院醫師、總醫師訓練後升任主治醫師,年前擔任助理教授。筆者的同學們幾乎大部分都已經開業服務桑梓、懸壺濟世。大概只剩筆者與另位在奇美醫院的同學仍然在醫學中心工作。

     所以「傑出」的定義,若依照醫界現階段的看法,不外乎;一、發表創新學術論文,在影響係數極高的雜誌;擁有國科會計畫多年並能夠做很好的研究,學術地位達到世界級之水準;二、晉身國家領導階層之職務,譬如;衛生署長、衛生局長、行政院長或地方首長等,著有實績且勤政愛民;三、臨床服務有特殊之貢獻,例如在偏遠地區執業達三十年,任勞任怨、視病如親與克苦耐勞,有濟世救人的功績者。若依此標準,還要三封推薦信,大概我們這幾屆的同學們,很難達到世俗所謂的「傑出校友」的標準。

     其實每位校友在其專業領域能夠犧牲奉獻、敬業盡職、視病猶親、為民服務。其實就算是「傑出」了;可是現在的醫學系校友「傑出」的定義,好像是開業就要像「郭董」一樣賺大錢;做研究就要像李遠哲一樣,以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為使命;不然就要像政治人物︱賴清德一樣,做到「五都市長」或醫學中心的院長?如此看來「傑出」之定義要實現,在現階段實在有如「登天之難」。

     大學培育高等教育之醫學或其他人才,要的是勝任愉快、負責盡職、終身學習、時刻努力的「不太傑出」的一般人。多元化的人才培育管道與多元化之價值觀,應該是吾國高等教育應深刻思考之問題。

     筆者年輕時代特別在大學聯考之後,就一直是「敗將」,不能進入心目中優秀的大學及志願,直到民國七十二年醫學院考試、七十一與七十七年的國家公職普考及高考與民國八十年教育部公費留考通過,才算逐漸進入佳境。因此年輕學子在面臨挫折時,一定要培養一些面對壓力及自我啟發、反思、體驗、安慰及鼓勵自己的努力。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建中與台大的確真的有所謂「傑出及天才型人物」;然而身為教育家及教育政策的擬定與執行者,對於高中及大學教育,宜讓學生們有機會朝向多元化的技能與才智培養,讓德育與智育並重;體育與群育一起發展。輔導學生面對挫折,多尋求外界專家學者或校友回校演講人生經驗歷練及心得,並讓學生們有申訴及傾吐心事的管道,相信可以讓「自認不傑出」建中生類似之悲劇的自殺事件減低至零。

     (作者為長庚醫院主治醫師)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385398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無效醫療…誰來認定、如何認定?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284391.shtml
無效醫療…誰來認定、如何認定?
 
【聯合報╱吳建昌/台大醫學院社會醫學科助理教授(台北市)】 2011.04.20 02:05 am
 
 
最近媒體對於無效醫療的報導很多,可是筆者認為過度集中於微觀的病床旁醫療資源分配的問題,而比較忽略巨觀的社會整體醫療資源分配的困境及解決方案,因此想呼籲民眾及政府,考量建置一個以社群主義為基礎的醫療資源分配制度。

要如何解決無效醫療的問題呢?在美國,以往的爭論有兩種主要模式,一種是直接討論無效醫療的實質定義,另一種則是強調無效醫療認定的正當程序。可是,多年辯論的結果是,不管是採取量化定義(例如治療沒有生理效果、成功率低於百分之一等等),或者採用質性定義(例如病人永久昏迷無法脫離維生機器等等),皆莫衷一是。尤其,量化定義雖然具備了表面的「客觀性」,一旦使用數字來進行「無效醫療」這種判斷,決定者背後的社會文化價值,就暗暗地滲入決策過程之中。因此,美國學界目前比較有力的學說,則是強調無效醫療認定的正當程序。

在無效醫療的認定過程中,醫療專業永遠扮演第一個辨認出無效醫療的特殊地位,但是病人或(及)家屬可以表達不同意見,醫病雙方意見衝突之解決,在美國某些州,先交由醫院的臨床倫理委員會,依照合乎法律之正當程序來決定,如果病人或(及)家屬不滿意,仍可以上訴到法院或類似法院的機構進行最後決定。

上述制度強調的還是傳統個人主義醫學倫理的判斷,另一方面則只著重在微觀的醫療資源分配,沒有跟整體的社會文化價值進行密切的呼應。

無效醫療問題的解決方向,在台灣目前現況,就是如何運用有限的健保資源來達到社會之良善,而所謂社會的良善,並非醫療人員或其他任何團體或個人能夠獨斷決定的。目前擷取民意之科技日益發達,例如公民會議或審議民主等,使社會得以探知社會整體良善之方向,並以此社會良善為基礎來訂定醫療資源分配原則,則可以據此建置巨觀的無效醫療資源架構。

英國的「健康與臨床卓越研究院」(NICE)作為獨立的機構,任務就是在英國的國家健康服務體系中,提出以實證及公平性為基礎的資源分配指引;其立意雖良善,但是仍有操作不夠透明,選用證據過度侷限於量化證據,而且沒有充分考量社會文化對於醫療資源分配理性之影響,但是NICE仍有改善的空間。

因此,我的初步建議是,將公民會議或審議民主之社群主義運作方式與NICE之專家計算理性結合,在台灣健保局設立類似NICE的機構,強調透明、易懂、考量社會文化及民眾參與之巨觀醫療資源分配之決策機制。如此,在這種呼應社會文化之巨觀的無效醫療認定架構底下,仍可以進行微觀的正當程序的無效醫療認定,台灣無效醫療問題之解決或可有明確的民主政策方向。

【2011/04/20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604935
醫院向錢看 窮病人早受排擠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267599.shtml
醫院向錢看 窮病人早受排擠

【聯合報╱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台北市)】 2011.04.12 03:24 am


昨天高克培教授在民意論壇上說:「倘若大醫院一院兩制,豈不是違背我輩醫師的誓詞和普世的醫學倫理!」

其實,早在二○○二年我就寫過「如果一家醫院投資高科技儀器做為自費健檢的工具,而不是放在照顧急、重症病人的用途上;投資於美容雷射中心,去滿足『無病』愛美族群的需求,卻罔顧該醫院急、重症照護品質的改善時,他們的動機和目標何在,可想而知。換句話說,如果你看到一家醫院擁有媲美五星級飯店的健檢美容中心,但它的急診室卻像難民營一樣的話,就不難判斷這家醫院所關心的或想照顧的是什麼樣的人了!」

全世界最早有國際醫療的美國,數十年來,梅約診所、紐約的史隆.凱特琳、德州的安德生癌症中心及各著名醫學院的附屬醫院,包括我任職的杜克醫院,經常都有來自世界各國的病人,為了追求最好的醫療遠道而來。絕大部分由國外來的病人都沒有美國的保險,他們就是自費病人。因為國際病人在陌生的國度就醫,在語言及生活安排方面須要特別的協助,就像行動不方便的殘障病人、有語言障礙的外籍新娘或由南部北上來院就醫的病人,我們就需要提供比一般病人更多的協助外,美國的醫院並沒有「一院兩制」的問題,美國的醫師都會在相同環境,以相同的態度及相同的方法照顧本國或國際病人。

所以,在人權意識堅強的美國,病人或人權團體從來不認為國際醫療影響了美國病人權益。那麼為什麼在台灣就會有「一院兩制」問題存在呢?主要就是醫療價值觀的偏差,因為醫院的管理階層「向錢看」,而在制度上給予病人差別待遇,健保病人就醫環境像難民營,只給兩分鐘,匆促打發病人。自費病人的就醫環境則媲美五星級飯店,且可以從容看診,而不是對所有病人一律提供合乎病人需求的醫療。

在這樣的醫院管理制度下,不容許「國籍、政見、人種、社會地位或其他因素的考慮介於我的職責和我的病人之間」的醫師誓詞,就變成各醫學院大廳牆上的裝飾,而不存在於大多數醫師的日常思惟與執業行為中。所以,「沒錢病人被排擠」的現象早已存在,不可能因設立醫療專區而獲得解決。「一院兩制」的問題之所以會發生在台灣,根源在於台灣醫院管理思惟的偏差,及醫學教育沒有真正落實對病人一視同仁,提供負責任的醫療的觀念。

【2011/04/12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596532
別步竹北生醫園後塵…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小蒨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263813.shtml
別步竹北生醫園後塵…

【聯合報╱蘇益仁/成功大學合聘講座教授(台南市)】 2011.04.10 02:49 am


當政府釋出要由朱敬一當行政院政務委員時,學界不少人期待一位生醫產業界的李國鼎,能夠整合台灣群龍無首的生醫科技界上、中、下游產業。可是,八日對葉金川前署長投書的回應,有人認為對現今的台灣醫療及生醫產業開錯處方。

生醫產業的發展需要一流的基礎醫學研究、政府法規的鬆綁、資金的長期挹注、以及有經驗的產業人才。台灣的生醫產業,目前雖乏善可陳,但已曙光乍現,如行政院開發基金投注的台灣神隆、太景,及國光疫苗都已有產出,產品也已國際化。國家衛生研究院的H5N1禽流感疫苗、腸病毒七十一型疫苗,及抗癌藥,都是生醫研究的里程碑,政府如何在此萌芽期投入資金及整合上、中、下游學界及產業界才是要務。

目前台灣醫療問題需改進的很多,包括基層及社區醫療的蕭條不振、醫學中心大牌教授看小病而疏於研究與教學、醫療給付偏頗所導致的科際失衡、人口老化所衍生的長期照護等等。日前爆發的署立醫院弊病,也凸顯署醫的定位與營運問題。

在上述背景下,政府規劃的第一個大案,竟是國際醫療專區。其實國際醫療專區牽涉範圍,完全是一個綜合醫院的層級,就如癌症醫院不能只有腫瘤專科醫師一樣,而且國際醫療牽涉的範圍可能更廣,如法規及醫療糾紛與人保險等,間接成本比現行醫療更大。

我贊成葉前署長的意見,將國際醫療附設在各大醫院的健檢部門,這些醫療範疇本就不應由健保給付。

我不知道這個醫療專區,要花費多少預算,但千萬不要如竹北生醫園的下場,對台灣醫界的衝擊大。

【2011/04/10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594255
衛生署診斷錯誤 開錯處方(黃達夫)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小蒨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306505/IssueID/20110409
衛生署診斷錯誤 開錯處方(黃達夫)
2011年 04月09日

數年來,儘管有心人士不斷地提醒馬政府,醫療商業化將是更進一步扭曲台灣醫療價值觀,破壞台灣健康照護體系的致命威脅。但是,擔負為全民健康把關的單位,衛生署卻一意孤行,近日又放話要立法院在本會期通過修法。


根據報載「衛生署最近提出國際醫療專區說帖,說帖中指出,未來五年,台灣若不『輸入』病人,則台灣的醫院與醫師必然『輸出』,台灣醫療體系亦將大舉出走,形同另一種掏空台灣,因此大力推動國際醫療專區的設立」。這樣的說辭,令人錯愕。
的確,衛生署應該擔心台灣醫療體系大舉出走的可能。因為設計不良的全民健保制度,在實施十五年後,製造了不少的後遺症。因支付制度不合理,支付標準普遍偏低,而導致醫療院所以量制價,長久下來,不但直接影響了醫療品質,也排擠了教學醫院臨床教育的時間,也就間接影響了醫學教育的品質。對醫護人員而言,執業環境更是日益惡化。


建立健全醫療體系
又因支付制度不同工卻同酬,以至於過去人人搶進的內、外、婦、兒等四大科,在十五年後招不足或招不到住院醫師。就在這兩天,衛生署自己還公布台灣有一百多個城鎮沒有小兒科醫師。再過十年,可能內、外、婦科也將面臨同樣的命運。在這種情形下,台灣不是反而需要輸入四大科的醫師,以彌補這些人力之不足嗎?還是要輸出過剩的美容、健檢、皮膚科醫師?然而,我必須承認,衛生署確實應該擔憂醫療體系的大舉出走,更須認真面對。只是對於這個可能發生的現象,衛生署診斷錯誤,而開錯了處方。


我認為絕大多數的台灣醫護人員不會自願離鄉背井,到陌生的環境討生活。只是,在健保實施十五年後的今天,台灣的醫療執業環境極端惡質化,當制度不容許醫護人才從容發揮專業,用心照護病人時,就失去了工作的樂趣與生命的意義。「出走」絕對是解脫困境的不得已選擇。
作為主管台灣醫療體系的衛生署官員,居然不能正確判斷醫護人才產生出走念頭的根本原因。進而,以最積極的態度致力推動健保制度的改革,改善醫療執業環境,來防止人才的外流,卻開出設立專區將醫療商業化的偏方。
顯然,在衛生署的關愛下,專區的醫護人員將在優於健保制度下的環境工作,享受優厚的待遇。相形之下,在健保體制下服務的醫護人員不就更會有被自己的政府踐踏的感受嗎?豈不反而會加劇醫護人才因對主政者絕望,而導致大舉出走的後果!
到頭來,衛生署的核心任務應是負責建立健全的健康照護體系來維護全民的健康。今天衛生署做錯診斷,開錯處方的結果,肯定將徹底瓦解台灣的健康照護體系,決策官員不能不慎思。


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593044
國際醫療/設專區 國內醫療相互排擠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小蒨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260332.shtml
國際醫療/設專區 國內醫療相互排擠

【聯合報╱周麗芳/政大財政系教授兼研發處研發長(台北市)】 2011.04.08 01:45 am


目前倡議的國際醫療專區,猶如租界或加工出口區,除了醫事人員外,區內區外儀器設備互不相通,以去除排擠效應。然而,怎麼可能不會相互排擠呢?

直接醫治外國病患的醫事人員,往往需具備外國證照或訓練資歷,能夠溝通無礙,方較具競爭優勢。如斯人員正是過往醫療院所重點栽培或羅致的對象,返歸故里貢獻所學服務鄉梓,果真是要服務有錢的外國人,當初留在國外不就得了。

此外,病重者豈有心觀光台灣?以此觀之,國際醫療專區可能多數只是收治輕症病患,技術要求不高,進入市場門檻亦不會太高,是以印度、泰國、菲律賓都能發展此類產業。

然而,低階醫療也不是不會沒有排擠效應。近年來,台灣醫界四大皆空,傳統內外婦兒科工作勞累,不受年輕醫師青睞,亟待衛生與健保當局有效解決。果真觀光醫療政策落實,為數不多的外科醫師恐將轉往美容手術發展,目前專科醫師人力分布的窘況不啻雪上加霜。

百年來,低廉的學費與尚稱優渥的診酬,台灣社會並不虧待醫師。誠然,多數醫學生就學時不免抱著經濟的盤算,醫界亦常有弊端聽聞。近年來,醫學院亦強調人文素養教育,辦理偏鄉、印度、非洲等地的體驗課程。相信每位醫事人員心中自有一把尺,孰是孰非,孰輕孰重,了然於心。以台北醫學大學為例,最讓師生引以為傲的是提供非洲醫療援助與在當地建立藥理學院,而不是北醫附設醫院的高級健檢設備,相信曾任北醫校長的邱署長亦會有同感。

國際醫療應該是台灣對於國際社會的責任與回饋,國際醫療專區應該是設在災區、非洲最需要醫療的地方。醫學的價值是存在於生命的意義,如何形塑台灣未來醫療制度的風貌與醫事人員的風範,值得主政者睿智思量。

【2011/04/08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592174
國際醫療/不積極 醫界人才將被掏空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小蒨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260331.shtml
國際醫療/不積極 醫界人才將被掏空

【聯合報╱朱敬一/行政院政務委員(台北市)】 2011.04.08 01:45 am


昨日乍見衛生署前署長葉金川「 國際醫療不設專區較可行」一文,深感驚訝。

猶記得兩年前,曾與葉前署長討論,當時葉非但贊成以專區發展國際醫療,就連落腳地點金門都想好了。理念怎麼會突然轉向?細讀之後才理解,更多的是憂心,希許政府把配套做好。

葉前署長的擔心,強調的是「做了」,會如何、如何。但我的社會科學背景,卻強調「比較」多種取捨,可能會造成的影響。國際醫療,我更看重的是「不做」,台灣即將面臨的危機。

大陸三月正式核定的十二五計畫,將醫療列為「重點中的重點」項目,台資醫院正是其積極拉攏對象。中共衛生部二月底就來台灣招商,五月將在對岸辦大型招商會。換言之,台灣如果不做,不讓病人輸入,這些醫院、醫生就會輸出到大陸,屆時台灣名醫整批、整批到大陸定居,幫大陸有錢人看病。台灣醫生還得飛到大陸,去學技術;台灣病患得飛到大陸,掏腰包看醫生。面對大陸磁吸效應,如果政府毫不作為,放任彼岸這般掏空台灣醫界人才,才是對國人不起。對台灣而言,它不僅是一個產業,恐怕更有戰略意義。

面對大陸的崛起,國際醫療已變成如全球化般,不論你喜不喜歡都得面對的議題。全球化造成M型社會之弊,不面對更糟,與其鎖國,還不如積極面對,思索如何安排配套。

只允許專區內醫院設公司,是對台灣醫界倫理觀念,衝擊最小的小門。專區也是最容易管理,最不會排擠國人醫療資源的方法。政府將配套,未來台大、長庚等醫學中心,醫生在母醫院服務時段不可減少。初期全國也將只開放二至三張執照,占台灣現有510家醫院,不到百分之一。

放諸國際,除了新加坡以外,印度、杜拜、馬來西亞都以專區發展國際醫療;至於泰國,國際病患高度集中在兩家醫院,雖無專區之名,但卻有專區之實。未來專區醫院除了繳稅,稅後獲利一定比例將回饋健保,以求造福國人。

國際醫療是個跨政黨都認同的產業,大陸的磁吸效應,更是不論我們喜歡或不喜歡都得面對的事實。政府所能做的只有積極面對,思索如何安排配套,才是當為。

【2011/04/08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592170
國際醫療 不設專區較可行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小蒨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257986.shtml
國際醫療 不設專區較可行
 
【聯合報╱葉金川/慈濟大學公衛系教授(花縣吉安)】 2011.04.07 02:59 am
 
 
衛生署想修改醫療法來設立國際醫療專區,在某一個特定地點,讓營利單位成立醫療機構,專門照護國際病人,現今的規劃是不讓台灣人去國際醫療專區看病,也就是健保不給付,必須自費;國際醫療專區的目標群眾是國際人士,像是歐美、大陸、東南亞國家的人,不過這樣的規劃,雖有優點但也有致命傷。

台灣的醫療水準要比歐美強是太不可能的,而且台灣沒有語言的優勢,綜觀亞洲國際醫療,做得比較好的是泰國、新加坡、印度。新加坡與印度都是英語國家,另外,泰國的曼谷遠比台北還要國際化;而台灣的地理優勢是東亞及太平洋,除中國大陸外,國際醫療需求都不大。

台灣雖有價格優勢,但在國際醫療上,價格並不是主要優勢,因為就醫的人,大都是不在乎價格才會去跨國就醫。台灣的優勢是「華語」,中國大陸的市場相當龐大,開玩笑的說,我們很可能會變成「大陸醫療專賣區」,這樣可以增加醫護和行政人員的就業機會。不過我認為,台灣的一流醫生應該要照護台灣本國人為第一優先,而不是照顧外國人。

國際醫療專區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錢」,因為國際醫療的公司型態是以營利為目的,中下階層完全感受不到這個制度的好處,獲利的將是財團。而台灣的醫療大都不是營利單位,都是醫療法人、宗教法人、學校法人這類性質,也就是說,台灣目前比較沒有把「醫療當作生意在做」這種觀念,民眾對醫療的觀念,是偏向社會財,而不是資本財,也早已習慣把「人人生命等值、醫療大眾化」當作是自身權利。

國際醫療實質上就是「貴族醫療」,台灣其實也有貴族醫療,但都是偷偷做,不敢明目張膽,但國際醫療專區一旦成立,就等於是政府帶頭做一個讓外國人和有錢人才可以來看病的專區,這是「醫療階級化」的開始,富人與窮人的戰爭又將再次被挑起,對於辛苦中下階層以及普羅大眾來說,他們的心裡又會怎麼想呢?

泰國是國際醫療相當興盛的地方,我認識一個從台灣過去的醫生,他說:「泰國人比較溫和,而且對政府的期望沒有那麼高,所以可以容忍貴族醫療的存在,但台灣人能嗎?」

本文並不是說國際醫療一定不能發展,或許不要設專區反而比較可行,新、印、泰也非專區,在一般醫院外國人愛來就來,簽證及軟體方便就可,而中國大陸只要有百分之零點一的人口想來台灣就醫,就是一個難以想像的龐大市場,對於經濟方面當然會有莫大的助益。

推動國際醫療,利與弊之間的取捨,是衛生署所必須仔細考量的。

【2011/04/07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591221
都是醫療商品化的惡果(滕西華)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小蒨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280876/IssueID/20110329
都是醫療商品化的惡果(滕西華)
2011年 03月29日

近日署立醫院許多高層疑似收賄的案子,引發諸多爭議,這都是政府放任、甚至主導醫療商品化與市場化的惡果。
醫療商品化與市場化的問題,已侵蝕整個醫療體系的價值,醫療商品化的思維是追求最大利潤,醫療自費金額與項目不斷增加,醫院也開始大型化和財團化,為以降低經營、人事、採購、醫材、藥品的成本,買更便宜的東西、吸收更多的病人,間接衝擊醫療服務與人力品質。


求利潤漠視病人權利
公立醫院的逐年萎縮,衛生署絕對難辭其咎。公立醫院的競爭力和價值,不在追求盈餘,而是必須在整體以利潤為導向的私醫體系中,維持公共衛生的任務,扛起照顧賠錢病人的責任,如照顧精神病人、愛滋病人、酒藥癮病人、傳染病甚至癌末病人等。然而,政府任憑公立醫院自負盈虧,下場就是醫院遇缺不補、醫療團隊待遇不穩定或不佳,影響醫療品質;醫院為降低成本、確保獲利,只能仰賴外包業務、招標採購或派遣人力、增加自費項目。衛生署自己都把署立醫院整體委外經營了,如何能去規範署立醫院「核心業務」不得外包呢?長期下來,公醫不再有競爭力,不上不下,更別提其結構性的院長輪替,都是幾個人的權力遊戲。
醫療商品化的極致便是國際醫療專區,而無論有心人士如何為國際醫療專區擦脂抹粉,都掩飾不了這是一個典型「商品化價格」政策!政府在「非營利」的醫療體系中,竟然想讓專區醫療機構可以「營利」、「廣告招攬病人」(連廣告費都要納稅人出錢)、甚至是「上市」成為公司,而專區外不行,一樣醫療、不一樣的規範,這是什麼樣矛盾又匪夷所思的政策,簡直人面獸身。
政府只強調幾百億「產值」;另一個是拿「部分產值」當「道德稅」來挹注健保,以此說服立法院及民眾支持。我們擔心的難道只是對健保病人的排擠而已嗎?一旦得以公司存在,醫療大剌剌成為商品,所有醫師或服務都只是標價,不但追求最大利潤,還能上市上櫃,醫療如何自主?如何確保以病人權利為中心價值?健保病人永遠是這些醫療公司業主檢驗、遴選它優秀團隊的戰場,醫學教育如何能避免醫師或團隊不去歧視或選擇病人?如何不以價格做算計來治療病人?這無疑是飲鴆止渴!


貧富拉大醫療階級化
全民健保確保醫療體系在政府可管理的價格或利潤內,提供民眾一定品質的醫療服務,為民眾帶來健康而傲視全球!然在此情形下,醫療商品化與市場化的情形仍急速惡化,貧富差距拉大使醫療出現階級化,還包含了醫學科別的發展嚴重失衡、醫院大型化與連鎖化、醫療分級模糊化、醫療人員普遍待遇下降、醫療糾紛增加等,整體醫療價值的改變,已到不得不檢討收拾的地步,而政府是一點對策也沒有!
這些都是醫療商品化的惡果!


作者為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581333
社論-國際醫療專區 不能再拖了!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1032600400.html
社論-國際醫療專區 不能再拖了!
2011-03-26 中國時報 【本報訊】

 誰還記得亞太營運中心?十六年前,時任行政院長的現任副總統蕭萬長提出這個想法,當時大陸、甚至東南亞各國紛紛以台灣經濟發展的軌跡為師,遺憾的是,那時節在戒急用忍政策干預下,台灣再躍昇的機會硬生生被阻擋,這一擋就是十六年。亞太營運中心,已成明日黃花。

 當台灣原地打轉的同時,亞太週邊國家可沒閒著,尤其大陸就在這段期間,取得長足進步和驚人發展,值此區域競爭壓力迫近眉睫之際,府院決定全力推動「國際醫療專區」,將桃園航空城的高鐵青埔站區,打造為北部首座指標性國際醫療專區,吸引大陸及國際人士來台進行醫療觀光活動。

 這個計畫其實研議甚久,早在二○○六年十月,行政院即核定要推動國際醫療,當時的正副院長正是蘇貞昌和蔡英文;而二○○七年七月時任行政院長的張俊雄還核定了「醫療服務國際化旗艦計畫」;去年初,馬政府的吳內閣也通過推動國際醫療最重要的醫療法修正草案。

 換言之,推動國際醫療應沒有藍綠之別,更不該受到政治力的干擾。然即使藍綠執政都有共識,去年台灣的國際醫療服務僅一萬二千人,產值僅二點八四億台幣,對比新加坡在二○○九年即服務超過六十萬外籍病患與家屬,明年目標更要突破百萬人,天壤之別。台灣在世衛排行榜居第二名,新加坡排行第十,卻有此成績,更別提泰國在二○○九年即服務超過二百萬名外籍病患,創造十二億美元營收。台灣足以傲視亞太的醫療人才和資源,真是英雄用武之地太小。

 為什麼國際醫療推動如此困難?原因很簡單,大醫院沒興趣,小醫院沒實力,再加上民眾對國際醫療可能排擠健保的顧慮,讓政府部門同樣陷入因循消極。在這種情況下,若非提供大醫院充足的誘因,以及配套修法化解民眾疑慮,這個計畫很可能又成為政績口號:只見口號不見成績。

 據行政院送立院草案,國際醫療以專辦專區處理,明確規定不適用健保項目,衛生署長邱文達允諾,將限制國際醫療專區不能挪用配置非屬國際醫療專區醫師人力及病床,業者收益除正常納稅外,還要提撥百分之廿盈餘繳健保安定基金,不但不至於排擠民眾就醫權益,甚至還能補貼健保,誰曰不宜?

 在野黨少數立委以階級化的觀點認為專區成立後,會讓名醫全部流失到專區,讓一般民眾只能接受二流治療,此言差矣。當年,開放私立醫院成立時,社會上普遍也有此疑慮,認為私立醫院以高出二、三倍的薪資重金延攬名醫,會讓公立醫院淪為二級醫院,但是,結果正好相反,公立醫院的名醫沒跑,私立醫院更養成許多名牌醫師,說穿了,在競爭之下讓台灣的醫療品質更好。也有立委又擔心醫院公司化是把救人事業賺錢化,但公司化才能吸引國際集參與,以泰國康民醫院為例,就是有盤谷銀行這位大股東,結合的人脈和資源,創造康民的高產值。而且公司化後,醫院就必須要繳交五%的營業稅和一七%的營利稅。

 再以新加坡的例子來看,他們為了推動國際醫療引進美國Johns Hopkins知名醫學院,不但全面提昇其國際醫療品質,高額回饋金也回頭挹注其健保財源,新加坡人的醫療品質不降反昇。台灣同樣可以引進歐美先進醫院,更可要求在專區內醫院必須維持區內與區外醫院品質一致,全面提昇國人的服務品質達到國際標準。

 此外,不要忘了,台灣每年培養數以千計最優秀的學子進入醫學院,都是名醫的種子,這些種子若無用武之地,在大陸急起直追,特別是十二五計畫積極拉攏台資醫院的同時,未來台灣再不「輸入」病人,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名醫和醫院「輸出」大陸,這是多大的損失?大陸醫療品質遠遠差台灣一大截,富人暴增,台商需求亦大,目前已吸引十二家台資醫院,中共衛生部二月底即已來台招商,以各項優惠鼓勵台資醫院登陸,我們再不採取積極作為,就只能坐等兩岸醫療優勢逆轉。記取亞太營運中心的教訓,台灣,沒有第二個十六年可以蹉跎,國際醫療專區不能再拖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578119
設置國際醫療專區台灣不能再蹉跎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3/122011032300089.html
設置國際醫療專區台灣不能再蹉跎
2011-03-23 工商時報 【本報訊】

     為推動落實政府框列的生技產業等六大新興產業,行政院衛生署積極規劃推動國際醫療專區,做為法源依據的「醫療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也已送請立法院審議修法。惟立院衛環委員會於本周一審議該法時,包括藍綠委員都對設立國際醫療專區有所質疑,從而引發主管科技的行政院新科政務委員朱敬一跳上火線,大聲疾呼立院是否能在最短時間內完成醫療法條正案,將攸關國際醫療專區的成敗。

     檢視立委對此案持保留態度,以及朱政務委員對此的急切態度,乍看之下好像是南轅北轍。但仔細探究,畢竟設立國際醫療專區事屬新創,其間的利弊得失,自然應該經過廣泛的論證。即使最後必須做取捨,也才能做到利益的極大化,同時把可能出現的流弊控制在極小化。

     依循此一原則,我們先來看看朝野立委為何會對此議持保留態度。歸納起來,他們最關心的是一旦設立國際醫療專區,會不會對國人的醫療照護產生排擠效應。針對此點,行政院衛生署長邱文達已明確表示,未來在國際醫療專區的任何醫療行為,即使是國人也必需完全自費,也就是將不會動用到全民健保的資源。邱署長還進一步指出,規劃中的國際醫療專區由於將採公司化經營模式,因此預估至少將有百分之廿的稅收及盈餘可以挹注健保財務。

     儘管有衛生署長的保證,部分立委仍然擔心即使國際醫療專區和健保制度脫鉤,但是新設立的國際醫療公司還是有可能以高薪挖角名醫,形成另一個意義下的排擠國人原所享有的高品質醫療服務。平情而論,立委的這項顧慮並非無的放矢,但在今天國際醫療市場自由化的態勢下,如果台灣自我設限,不成立國際醫療專區,或不准既有醫師轉投新公司,但大陸也正積極規劃發展成立類似的國際醫療專區,因此誠如朱政務委員所說,「不讓病人輸入,好的醫院和醫生,就會輸出到對岸。」到頭來,台灣既不能發展落實國際醫療專區,創造新的營利模式和增加在地投資就業機會,還會有醫療人才流失的可能,形成雙輸之局。

     此外,立委們質疑的也包括讓醫院公司化,會讓國人有泛商業化的不良觀感。類似的思維也包括學校不應有商業經營色彩,媒體最好都能公共化。但從眾多外國實例來看,真正頂尖的一流大學,往往都有良好的經營績效,並且因而才有能力不斷追求卓越。同樣的,營運虧損的媒體事實上也難以承載更多的公共責任。而國際上一流的醫療院所,有許多也正是以良好的營運績效提供可靠的醫療服務。

     最後的一項質疑則是立委們「善意」的提醒衛生署,由於台灣泛政治化十分嚴重,國際醫療專區主要目標在吸引對岸人士前來觀光醫療,因而似乎坐實了提供台灣寶貴的醫療資源服務大陸人士。正因為有此顧慮,而在不到一年之內又將舉行兩次大選,因而質疑立法時機是否適當。

     嫻熟於國內政治生態的立委善意提醒醫療法的修法時機,行政部門的確不應當做馬耳東風。不過,以台灣幾乎年年有選舉的情況而論,任何的改革修法都可能對不同行業或人士造成不同程度的利害影響,則豈非年年都非推動改革的適當時機?台灣近年來公共決策議而不決,決而難行,相當程度就是這種頻繁選舉的受害者。

     尤有甚者,推動設置國際醫療專區,除了因為台灣擁有國際公認位列前茅的醫療照顧專業水平,因而具備產業化發展的能量之外,更現實的是想要成立國際醫療專區的鄰近地區,除了台灣,至少還有大陸,如果再加上泰國、南韓、新加坡也都有相當的基礎規模,可以說在醫療產業化這個領域台灣面臨的是十分嚴竣的國際競爭態勢。也因此朱政務委員才會心急如焚的強調,成立國際醫療專區,台灣不只要做,而且必須趕快做,否則就會失去先機。

     而在實務上,儘速完成醫療法的修法,只是推動設置國際醫療專區的第一步。他指出相關的後續作為,至少包括應就日前設定的桃園航空城劃設之國際醫療專區,協助有資格有意願的業者完成申請設立與興建營運等繁複行政程序。接著則是要協調境管單位放寬大陸人士取得來台觀光醫療的簽證,以及和國外的保險公司洽談合作事宜,最後則還要協助經營者在國際間進行醫療廣告文宣。所有這些流程缺一不可,但都必需在最短期間內完成,否則大陸十二五已規劃在上海設置國際醫療特區,依過往經驗大陸對這類國家級的計畫可是說到做到,台灣如果又栽在各方的疑慮和緩慢的行政流程,則輸掉的又豈只是醫療產業的發展前景,而將是輸掉台灣的整體競爭力,乃至於輸掉對未來發展願景的信心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574501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