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蔡詩萍 之 萍水相逢
市長:Luke-Skywalker  副市長: 長腿姊姊寧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蔡詩萍 之 萍水相逢】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醫療、醫學與健康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大醫院急診爆量 外院病患增
2010/07/24 21:43 瀏覽4,299|回應18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healthy/201007/20100724311096.html
大醫院急診爆量 外院病患增
  
中央社╱中央社 2010-07-24 18:18

(中央社記者陳麗婷台北24日電)不少大型醫院急診室近來病患爆量,醫護人員吃不消。分析病患來源,有些是從外院轉到大醫院,部分人士質疑是因健保全面實施DRGs制度,病人被醫院排擠或提早趕出院。

今年上路的健保DRGs(住院診斷關聯群)支付制度,也就是同病同酬包裹式給付制度,因與過去論量計酬、依醫療服務項目實報實銷不同;外界擔心可能因醫療給付變少,有些醫院認為不敷成本,導致病人成為「醫療人球」。

台北榮總急診部外科主任黃睦舜表示,近來急診病人一直處於人滿為患情況,有些患者從其他醫院出院後,擔心病況其實還不穩定,因此跑到北榮掛急診。

黃睦舜說,要是患者狀況還算穩定,醫護人員會慢慢和患者溝通,讓他們安心;但也碰過病患從其他醫院出院,但狀況卻未穩定,急診醫護在詢問狀況後,會協助轉往適合的科別就醫。

至於從他院跑到急診想要就醫的患者,是否都來自小醫院推出的病人?黃睦舜說,不見得是小醫院,還碰過有醫學中心出來的病人,但碰到這種情形,也只能盡量收治,雖然也曾向健保局、衛生署反映,但也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顏瑞昌表示,以台大醫院來說,今年前半年急診人數明顯比去年同期增加10%,從其他醫院轉來的患者約佔20%,是否與部分住院項目實施DRGs制度後,病人提早被趕出院,或遭其他醫院拒收,而轉往台大急診,還需要進一步釐清。

振興醫院急診科主任陳振德表示,往年到了3、4月以後,急診人數、急診住院佔床率都會明顯下降,但今年夏天卻未見減少,急診人數、急診住院佔床率與冬天差不多。

對於是否與健保局實施DRGs包裹式給付制度有關,陳振德說,沒有仔細分析,但確實有急診民眾向他們反映,因盲腸炎、腸阻塞等疾病到地區醫院、小醫院就醫,卻被暗示希望他們到較大的醫院就診,於是病患只好跑到大醫院急診。

陳振德說,近來1個月,平均會有1、2個盲腸炎等被暗示換醫院的個案,這可能與有些醫院認為給付不多、不想收治這類病患有關。

台中童綜合醫院急診部主任盧立華表示,近來急診人數有暴增情形,醫護人員大喊吃不消。以台中童綜合醫院急診來說,去年急診人數平均1個月約5400人,今年6、7月,每月急診人數破6000人,除一般季節性急診病人外,有些是外院無法處理轉來的患者,而身為急救責任醫院 (重度級),就算爆滿還是得收治。

健保局醫務管理組組長蔡淑鈴表示,DRGs制度實施後,根據第1季統計,同一個病人歸戶且同一DRGs短時間內跨院就醫申報住院 (同一病人同一疾病)者,全台有300多人。這些患者為何短時間內,以急診、或轉診方式跨院就醫,健保局正針對每個病歷做調閱審查。

從外院轉來的急診人數增多,是否與DRGs制度實施有關?蔡淑鈴說,健保局也相當關心這個問題,到底是病患自覺疾病沒有被醫好跑到其他醫院急診,還是疾病未康復就被趕出院,健保局會進一步分析資料。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080236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蘋論:急診室冬天
2012/08/06 09:23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806/34419544
蘋論:急診室冬天
2012年08月06日 台灣的醫院急診室裡,絕對沒有「急診室的春天」。事實上,一個擠滿病人,擠到病床放在走道上,醫生忙得七葷八素,護士像沒頭蒼蠅亂轉……這種環境,哪有春天,只有冬天。

 

--------------------------------------------------------------------------------

一床難求護理短缺
立委李應元指出,病床一床難求問題嚴重。以2011年為例,台大、成大、台北榮總、台中榮總、高雄榮總5大醫院,每年在急診室等待住院超過24小時的病患,高達5萬8367人;超過48小時的有2萬8145人。最嚴重的台大醫院近1/4的急診病人在急診室等住院超過24小時。隨著5大皆空(內、外、婦、兒、急診科醫師的嚴重出走),與護理人員的短缺,許多病床被勒令關床。
這需要李應元說嗎?台灣人幾乎都知道這種情況。是近幾年才這樣嗎?不是,這現象已好幾十年了。幾十年來沒有人可以解決嗎?沒有。為什麼沒有?因為有錢有權的人不會去急診室等床位。他們不了解情況,沒有切身感,就不會主動想解決問題。他們有錢有權但無心解決,沒錢沒權的人當然更不可能解決問題。


有錢有權才能改善
除了提高待遇增聘醫護人員,加蓋病房,多設病床之外,沒有別的辦法。這需要有權的人下決心,需要有錢的人捐款。如果沒有人關心,10年後情況只會更惡化。最後,有錢有權的人也會受到醫療品質惡化的影響。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854609
防禦性醫療思維 正在盛行
2012/07/24 10:57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2072400467.html
防禦性醫療思維 正在盛行
2012-07-24 01:19 中國時報 【黃添財】

     前數日三軍總醫院發生有病人路倒於醫院門口附近,而醫院人員並沒有第一時間出來搶救病人,遭社會批評冷血,衛生署醫事處石處長批評三總的做法雖不違法,但於情不容。近日台大醫院竹東分院,因為沒有神經外科醫師,連續出現數起家屬指控該醫院把可能有腦外傷風險的病人當人球,要求病人轉院的事件。

     於是我就問了幾位我的醫師同事,如果遇到一樣的情況,在沒有神經外科醫師的情況下,你會收治該病人嗎?會衝出去搶救路倒的病人嗎?得到的答案通通都是「不會」,而原因也都是一樣的「怕被告」。其實這樣的情況,基本上就是一個防禦性醫療的思維,對醫師來說,多做多錯,而如果甚麼都不做,頂多就是會被批評「於情不容」,但總比被告上法院還得面對高額賠償來得好。因為冷血並不犯法。

     無論是因為路倒而有潛在腦外傷可能,或家屬就已經告知有頭部創傷病史的病人,在醫學上都是屬於高危險而且病情變化極快速的。家屬往往無法接受為甚麼這一秒鐘還清醒如常,下一秒就陷入昏迷,而怪罪醫師延誤病情,但事實上腦外傷的表現本來就是如此。可以想見,由於神經外科的醫師養成過程極為辛苦而漫長,在行醫過程中健保給付又是極不合理地偏低。神經外科也是醫療糾紛最高的科別之一,而一旦被告,訴訟金額都是千萬元起跳,自然而然沒有醫學生願意選擇神經外科,於是未來的台灣,會有越來越多的醫院沒有神經外科醫師值班,導致這種腦外傷的病人,根本找不到醫師願意醫。

     在台灣,其實沒有甚麼論情論理的空間,不然論情論理,沒有任何一個醫師希望病人去世或留下嚴重的後遺症,但一旦論法,醫師除了會被以刑法起訴之外,還動輒需要面對數千萬元的賠償。前一陣子,在筆者工作的醫院,有一位外科主任語重心長地和年輕的醫師們說,現在的醫師最重要的就是要「依法行醫」。做任何一件事之前一定要先考慮將來你如果要上法庭,你是否站得住腳,因為他以前都是先考慮這個處置是不是對病人最好,但卻導致現在官司纏身的結果,所以他覺得以前那樣做真的是錯了,依法行醫才是醫師未來的安身立命之道。

     「我盡心盡力地救治病人,反而被告業務過失致死。那我跟你承認我無能,你的家人我無能為力,你總不能告我無能吧?」該外科主任如是說。

     而「依法行醫」,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配套措施,那就是「依法轉診」。以往地區醫院及區域醫院,遇到病況比較危及的病人,通常會優先考慮緊急處置的黃金時間,在第一時間救治病人。但在防禦性醫療的思維之下,加上地區醫院許多專科醫師都是缺乏的,於是,這些危及的病人常常沒有區域醫院敢收,全部都「依法轉診」到各地的醫學中心。於是高風險的病人往往成為人球,在聯絡轉送的過程中錯過救命的黃金時間,也導致全台灣的醫學中心急診幾乎二十四小時塞爆,於是急診的人力永遠不足,工作量太大又造成醫學中心的急診醫護大量出走。

     前陣子法務部舉辦的醫療糾紛除刑化公聽會,除了醫療界代表之外,幾乎都持反對意見,認為一定要以刑法對付救人的醫師。這除了使醫師們更加心寒之外,想必將來「依法行醫」與「依法轉診」的風氣,勢將更加興盛。(作者為醫師)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849612
運送重傷病患 加強過程治療
2012/07/22 10:48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241125.shtml

運送重傷病患 加強過程治療
 
【聯合報╱陳煥武/林口長庚急重症影像診療科助理教授(台北市)】 2012.07.22 02:32 am
 
 
廿日國道警察隊長的投書,說出了國內創傷急救醫院分布不均的現實,嚴重危害到人民的生命安全。

重度創傷的病患,有三分之一死於現場,三分之一死於運送過程(包含轉送),只有三分之一有機會到達合適的醫院獲得救治。短時間內要增加重度創傷責任醫院的數目,在現實上是有困難,於是加強運送過程病患生命跡象的維持,便顯得相當重要,才能讓病患能撐到醫院。

第一線救護人員應該配置視訊設備,將病患情況傳送回後援中心,由專業人員判斷後提供意見。救護人員應該具備有打點滴的基本技術,在醫療人員視訊指示下,給予適當的藥物和輸液。

複合式的創傷,需要的不僅僅是一般外科醫師,而是需要團隊的合作,包含急診科、麻醉科、外科、骨科、放射科等等。

目前衛生署的人力規劃,偏重於人力缺乏的五大皆空科,大幅限縮其他專科醫師的訓練名額,導致放射科醫師培育的困難。放射科醫師可以在創傷影像診斷上,發現些微但重要的影像變化,給予關鍵的意見。在創傷治療更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內臟出血或是骨折出血,許多是可以由放射科醫師做侵入性血管攝影和出血栓塞來止血。

搶救重度創傷病患,要從現場到醫院開刀房作完整的規劃,大家一起努力將病患從死神手中搶救過來。

【2012/07/22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848855
急救指定醫院? 回歸專業判斷!
2012/06/10 09:47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150032.shtml

急救指定醫院? 回歸專業判斷!
 
【聯合報╱胡勝川/花蓮慈濟醫院急診部主任(花縣吉安)】 2012.06.10 02:15 am
 
 
台中市發生民眾因呼叫緊急醫療救護(EMS)系統,引發多起爭議事件,故台中市政府規定:民眾呼叫一一九救護車,可以指定後送至車程在卅分鐘內的任何醫院。

我不知道爭議是什麼,但建議救護技術員(EMT),還是要根據EMS的精神做事;先曉以大義,告知為何要送到最近醫院,若病家仍堅持送到他指定醫院,當然要順從,不過不要忘了請病人簽名,表示你已告知可能的後果。

為避免EMT窮於應付,浪費寶貴的運送時間。有必要解釋EMS精神,EMT還是應該維持以前的做法。推動EMS的初發心,就是秉持提升到院前救護品質的精神。所謂EMS精神,就是將適當的病人,於適當的時間內送到適當的醫院。

民國九十八年,衛生署實施醫院急重症能力分級制度,將醫院分成重度級、中度級、一般級。重大創傷的病人,要在卅分鐘內送到重度級醫院。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要盡快送到有能力做心導管,且能於九十分鐘內打通血管的醫院。急性中風的病人要送到能給血栓溶解劑的醫院。以上種種資訊無不是專業的範疇,需要專業的判斷,由受過專業訓練的EMT來判斷,該將病人送往何處才是正途,豈可由民眾來決定?

當然民眾是理性的,只要堅持對的事情,假以時日EMS就會步入正軌。切不可做政治性的操作,否則EMS永遠沒有步上軌道的一天。


【2012/06/10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833695
救命 送命
2012/04/07 10:36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pr/7/today-o7.htm
自由時報2012年4月7日

救命 送命
◎ 吳肇鑫

緊急醫療救護法自八十四年七月上路後,已歷近十七個年頭,其間經過四次修正。這部攸關民眾生命權與健康權福祉的重要法律,實際運作上卻仍存在許多爭議,甚至將錯就錯而危害生命健康,應儘速檢討改善。

以每次一一九救護車出勤救護為例,幾乎無線電通報指揮中心與基地醫院的對話均是「病患狀況…,病患、家屬指送(指定送往)某某醫院」。我們遺憾的是僅聽到尊重病家的主觀意願選擇,卻聽不到救護人員專業判斷的具體發揮。

台灣的醫療機構已有完整的分工體系,有基層診所、責任醫院;有地區、區域、醫學中心;有專科醫院(如精神科、婦產科…等);有一般級、中度級、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很多醫院明知不敷成本,仍成立急性冠心症中心、腦中風中心、創傷中心。但關乎資訊變動與判斷專業的後送醫院建議,一一九救護技術員卻幾乎全面棄守,最後僅聽家屬指定。

所以我們常見急性胸痛病患,不顧到院前猝死機率超過百分之五十,卻可能對有心導管設備的專科醫院過門不入;急性梗塞性腦中風有發作後三小時內使用纖維蛋白溶解劑的急迫性,嚴重創傷需各種影像醫學與外科團隊的介入處理,但是當家屬指送醫院不當,卻未必得到救護人員的更正或勸阻。

依現行緊急醫療救護法第二十九條:「救護人員應依救災救護指揮中心指示前往現場急救,並將緊急傷病患送達就近適當醫療機構。」徒法不能以自行,空有法條要求救護人員針對「就近適當」進行專業判斷,違反亦有罰則,實務上救護人員卻往往不願甘冒「違反要求」的大不韙,乾脆放棄專業的堅持。

誠懇提醒民眾:「遇緊急傷病,接受救護人員的專業建議,儘速送達就近適當醫院,切勿捨近求遠!」

(作者為員榮醫院醫療副院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810346
醫療崩盤最無辜的受害者(陳家如)
2012/03/16 09:40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4093520/IssueID/20120316
醫療崩盤最無辜的受害者(陳家如)
2012年 03月16日 拜讀蕭蔚全醫師之評論「馬總統來急診室看看好嗎?」想起最近接到一通非醫界朋友的電話,劈頭就是抱怨:「你們醫界是怎麼搞的?急診晚上8點就關門了,那還叫急診嗎?那我去掛一般門診就好了啊!」原來他身體很不舒服,晚上想去掛急診,卻發現那家醫院8點急診就結束了。那是一家規模不小的中型醫院,也位於台北熱鬧繁華的區域。


聽著他忿怒的抱怨,我心頭痛了一下。不是醫界的人士或許難以了解,急診面臨的困窘狀況。並不是醫院偷懶,不想在深夜醫治痛苦和急需醫療的病人,而是急診人力招募的困難,醫護缺乏,無法支撐起急診24小時的開放。
政府與健保對醫療界的無能,讓醫院最前線無法留住優秀的人才,卻是讓全民的生命與健康埋單。如果連最繁華的台北區域,普通人民都無法擁有24小時的緊急醫療照護,急診都得因人力不足而被迫提早熄燈,那更不用說其他更偏僻的村鎮了。
曾在醫院遇到一位30幾歲、右手舉不起來的男生病患。因為多年前捕魚遭意外嚴重撕裂傷,感染到毒性很強的海洋弧菌。當時沒能獲得適當的緊急醫療,造成好幾年後的現在,正值壯年的他,右手無法自由伸舉。當他使著力,也只能把手舉一半,然後問我說:「醫師這該怎麼辦?」我望著他年輕的臉龐,我真的覺得心裡好痛。
我們都知道台灣醫療的現狀,在當時最危急的當下,只有完善的急診和強大後援的醫學中心,有能力拯救病人的右手。


無能政府搞壞制度
誰是醫療崩盤後,最無辜的受害者?不就是這些最平凡善良的市井小民?他們有些正值青壯年,需要緊急及最適當的醫療,來挽救回最需要的生活功能,關係到的是他們一生的生計。無能政府所造成的醫護缺口與創傷,無奈承受的,卻是這些最沉默無聲、安分守己的善良老百姓。
醫療界龍頭台大醫院,公布101年的住院醫師初審合格名單,多數科別皆洋洋灑灑地錄取數十人,但外科、婦產科只有個位數、更令人怵目驚心的是,急診醫學卻只有「1」人「應徵」。如果在一個國家裡面,優秀人才的選擇都是不走挽救生命的大科,那麼我們的以後,就越來越沒有聰明又有能力的醫師,幫我們救命、開刀。許多的醫師們,原本都是以「可以救命」為永恆的驕傲跟熱情,只是現今的醫療制度,讓許多醫師都寧願放棄這項永恆的驕傲。是深深的悲哀,也是很大的隱憂。
誰是醫療崩盤後最無辜受害者?急診因人力不足而被迫提早熄燈、無法24小時開放,無能政府造成的後果,讓社會底層善良且無聲的民眾,承受並埋單!


作者為新北市執業醫師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801585
馬總統來急診室看看好嗎(蕭蔚全)
2012/03/14 10:15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4088033/IssueID/20120314
馬總統來急診室看看好嗎(蕭蔚全)
2012年 03月14日 前些日子,臉書上即傳出很多醫院因為護理師荒而關閉病房,而護理師公會在媒體推估,全國護理師缺額高達7千多人!護理師公會呼籲關閉病床以維護病人安全,建制資訊平台以了解護理人員的意願需求,協助護理人員重返職場。新聞一發布,馬上在臉書上引起基層護理師的一片撻伐,原因無他,只因長官們都活在雲端,對基層無感。護理師荒關鍵有兩點:血汗與尊嚴。


血汗在醫護界是一個大家都不敢去面對的真相。台灣護理師在臨床工作上有著非常不合理的薪資結構。大型醫院拿盈餘來擴建、大量增加美輪美奐的健檢或醫美中心,卻不願用來增加人力、改善醫護人員的勞動條件,顯示醫療財團化早已開始侵蝕醫療產業的根基。衛生署於去年表示將從健保中列專案基金,2011年為10億元,2012年為20億元,來補助增加護理人力的預算,請問有多少護理師的薪資有實質的增加?錢跑到哪去了?衛生署表示從2011年起醫院評鑑制度中,「人床比」人力配置標準已從原先一人照顧四床降低至一人照顧三床;「護病比」部分,白天班達到1比7的比例,又有多少的護理師真正受惠?護理師們為何仍要排隊離職?冰冷的數字只是在位者粉飾太平的工具,是典型的無感施政。誰該為日漸嚴重的護理師荒負責,答案已呼之欲出。


評鑑累垮護理人員
此外,衛生署各種評鑑一年不下十次,也是壓垮醫護人力的不可承受之重。評鑑關乎醫院的等級、等級關乎著健保的給付,因此各家醫院無不視評鑑為首要任務,甚至不惜造假以期通過評鑑。平日早就以血汗方式對待護理師的各大醫院,在評鑑期間,更是變本加厲,一堆文書紀錄工作使護理師都無法準時下班。評鑑條文研讀取代了病情研討會、交班抽考醫院宗旨與願景取代了抽考對病人病情的了解、評鑑委員詢答教戰手冊取代了病人疾病照顧手冊。這種種荒謬的評鑑準備現象讓護理師應付文書作業的時間比真正在臨床照顧病人的時間還長還累。這是一種血汗評鑑!是誰制定這些評鑑條文和文書工作呢?答案也呼之欲出。
電影《葉問》中有一句名言:「為了生活我可以忍、但為了尊嚴我無法忍受。」這句話用在士氣空前低落的護理師們再適當不過。在醫院長官們以顧客(病人早就變成了顧客)永遠是對的服務理念下,護理師早就變成了病人可以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廉價勞工,專業與尊嚴早已不復存在,因為事情不論真相與對錯,永遠都是護理師的錯。曾經在某家醫院,一位護理師替臥床的病人替換充滿大便的尿布,一旁的家屬卻雙手插腰袖手旁觀,竟然還被投訴動作不夠細膩。最後院方檢討起來,還是該護理師的錯,這置護理師的尊嚴於何地?有誰願意為了一份工作而出賣自己的尊嚴。護理是一份值得尊崇的專業,在其專業範圍內的工作本就該百分之百的付出,而非專業工作領域,不該予取予求。與此同時,享受3至4個月年終獎金的健保局給付每天每病人的護理費介於500至650元之間,比1小時腳底按摩的收費還不如,這就是健保局眼中護理專業的價值。是誰踐踏摧毀了這份值得驕傲的專業與尊嚴,答案更呼之欲出!


冰冷數據踐踏尊嚴
護理的困境比醫界有過之而無不及,唇亡齒寒,醫療崩塌的速度已比我們想像中來得快。筆者強烈建議衛生署、各院護理長官降貴紆尊,親自到臨床照顧病人和執行紙上作業,才能真正了解基層護理師的困境。此外,馬總統應摒退拍馬屁的官員們,戴著面具、輕車簡從,到血汗醫院的急診室去做one hour stay,您就會發現原來冰冷數據的背後早就吸盡了護理師的血汗和踐踏了護理師的尊嚴。


新光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800619
聯合筆記/在診所掛急診
2011/12/17 10:25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787188.shtml
聯合筆記/在診所掛急診
 
【聯合報╱張耀懋】 2011.12.17 01:46 am
 
 
診所也要收急診掛號費?

說急診,其實不是有特設的急診室。診所只有一位醫師,「急診」,就是插隊的意思。

看病插隊多不脫兩種情況:其一真的是緊急情況,非立即處置,即可能有生命危險或嚴重後果;其二就是不耐排隊,要插隊先看。

急症一來,本就需依病情嚴重優先看診。所以各醫院的急診處多會告示,急診不一定依號次看診,而是傷病患的危急程度決定看診順序。輕病掛急診,可能排半天輪不到;急重症一來,就逕送診間,甚至開刀房;人命關天,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有異議。

若插隊看診,就不一樣了。

病患插隊,診所其實沒有增加太多作業成本,反倒是被插隊的候診民眾們增加等候時間,延後看診。診所多收了這筆所謂的「急診」掛號費,其實應該分給被插隊的人作為補償,才說得過去。

當然所有傷病患都自認自己最緊急,要能立即解痛去厄;但是,醫界對急診的認定本就有一定標準,諸如發高燒、大出血等。小小診所要將門診及急診放在同一條渠道中為之,就有賴醫護專業人員多一份心力。

其實一些診所都這樣做了,在掛號後的待診時段,護理人員會做簡單的問診或分類,判定為危急病人時,就先帶進診間讓醫師優先診治,甚至在醫師簡單處理時,先聯絡醫院轉診。

台灣的掛號費是很奇怪的歷史產物,雖被解釋為病患掛號的行政成本,大多是在補醫師診療費的不足。只是病患看著護士拿健保卡一刷,登記一下,就要收一兩百元,大概心裡都會犯嘀咕,比醫師看病還貴。掛號的護理人員若可以多一分基本病史的護理紀錄、檢傷分級,除了可以早先發現真正需急診的傷患外,也可以為護理專業提供多一分的專業照料。
 
【2011/12/17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761404
只會救醜不會救命
2011/12/08 11:08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3/122011120800603.html
只會救醜不會救命
2011-12-08 01:55 工商時報 【葉玉琪】
 
     媒體日前報導,台大醫院急診室今年要招收住院醫師,卻只有一人來報名,不久後醫院急診室勢必人力不足。由於工作辛苦,且面臨愈來愈多的醫療糾紛,越來越多急診科和重症科醫師出走公立醫院,到診所改做醫療美容,醫界因而自嘲「救命不如救醜」,如此繼續下去,台灣未來的醫療市場恐怕將變成「只會救醜,不會救命」。

     雖然現在醫學系依然是大學的最熱門科系,只是醫學畢業生們多選擇風險低的科別,就算不是為了利益,也是為了生存。醫療糾紛的夢魘、健保制度的不合理,迫使醫學生以實際行動,表達無言的抗議,逃離急診室及內外婦兒的急重症科別,出走到其他相對安全的科別。

     看看一位急診室醫生的心聲:我想總有一天,台灣會只剩四處林立的減重診所、醫美診所以及僥倖生存下來的一般科診所。而醫院只剩下那些大型的醫學中心在撐,但老年化的社會需要醫療的人數卻只會有增無減,可以想見將來各醫院的病人可能像目前各大醫學中心一樣,大量地塞在急診室,甚至有的就在急診室等到往生,而滿街的診所卻不會救命。

     從供需理論而言,救命的需求很多且急切,品質優良的醫療服務,一定供不應求,因此價格將提高,以吸引足夠的醫師投入服務。不過由於我國全民健保制度的施行,不僅急診醫師供給的量受到限制,醫療價格也受到限制,並且趨於齊頭式平等,於是第一個出走的一定最辛苦的急診醫師,接下來就是風險大、糾紛多的外科等醫師等。

     醫療行為本質也離不開市場機制,既然價格受到法令嚴格限制,自然會以其他方式取得平衡。健保制度是我國重要的社會福利和社會安全的一環,但若忽視人性和應有的市場機制,帶來的禍害就會逐一顯現。

     優良醫師的養成需要時間和環境,健保實施至今,實在有許多值得檢討之處。如果以目前醫學畢業生只想救醜不想救命的選擇來看,我們很快就會面臨雖有醫師卻不會救命的險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756927
為什麼醫院沒有急診室(黃達夫)
2011/10/13 16:02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734517/IssueID/20111013
為什麼醫院沒有急診室(黃達夫)
2011年 10月13日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是台灣第一所癌症專科醫院,因為是專科醫院,所以我們醫院的作業就與其他綜合醫院不一樣。譬如,癌症醫院不可能有侵入性心臟內科、心臟外科或創傷外科的醫師和設備。為了要維護病人獲得即時照護的權益,不願看到病人誤以為任何醫院都有能力處理所有的急診問題,把心肌梗塞或嚴重外傷的病人送到我們醫院,卻因為我們沒有這方面的專家與設備,再轉送附近的馬偕、榮總或新光等醫學中心,而耽誤了急救的黃金時機,造成令人扼腕的遺憾。


所以,從醫院成立之初,我們除了先向衛生署報備以外,當時醫院的院長宋瑞樓與我還親自拜訪鄰近的里長、警察局,向他們解釋我們的急症處理室沒有能力處理很多急診的問題,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擾及病人安全的考量,明白地說清楚我們醫院的急症處理室的功能只限於照護醫院自己的癌症病人。


醫界受限「標準答案」
這樣的安排在歐美醫界不但被接受,而且是理所當然的事。譬如,國際醫院評鑑機構JCI並不期待所有醫院都做一樣的事。JCI強調每個醫院都應該有其獨特的宗旨與使命,自己界定其服務的病人群。原則是要負責任把這群病人照顧好。評鑑時,JCI會根據醫院的使命評估醫院是不是有能力好好照顧醫院所要照顧的病人。JCI唯恐醫院做其人力和設備做不來的事。如果我們醫院開放急診處卻沒有能力好好地處理病人的問題時,反而違反了JCI所最重視的維護病人安全的原則。
這麼多年來,醫院鄰近的居民從來不曾抱怨我們沒有對外開放急診而造成他們的不便,卻經常受到應該更了解醫療運作的醫界的批評,著實令人費解。也許台灣的醫界人士都是升學考試的佼佼者,受到「標準答案」的遺毒太深,導致思考往往很單元,認為所有醫院都應該做同樣的事。
不久前,楊志良前署長痛批台灣署立醫院將核心醫療外包的情況腐爛,不但貪污問題嚴重,還發現一些外包醫師是密醫,而陷病人於危險的境地。這個問題其實也是台灣單元思考的評鑑制度所造成。大約在30年前,台灣的大型醫院都是公立醫院,今天的署立醫院就是當時的省立醫院,往往是很多城市裡面唯一的綜合醫院,理所當然地就應該負責該地區的急診作業。
但是,時代不同了,如今台灣的大型醫院林立。既然已經有那麼多大型綜合醫院有更多的專家、更完整的急診設施,為什麼硬要規定相形之下,規模小,資源也不多的署立醫院去做做不來又做不好的事呢?顯然,衛生署應有更多元、彈性的思維,去重新建構台灣的急診醫療體系,重新思考署立醫院的定位,紮實地來一次破壞性創新。


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727972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