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蔡詩萍 之 萍水相逢
市長:Luke-Skywalker  副市長: 長腿姊姊寧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蔡詩萍 之 萍水相逢】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醫療、醫學與健康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楊志良:癌末急救沒用 應安寧療護
 瀏覽9,821|回應11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healthy/201005/20100528122535.html
楊志良:癌末急救沒用 應安寧療護

中央社╱中央社 2010-05-28 16:13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8日電)衛生署長楊志良昨天「癌末急救、浪費生命」言論引來爭議。他今天解釋,希望癌末病人有尊嚴且死無遺憾,如果明知急救沒用,卻花很多人力物力,並不是真的尊重生命。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昨審查化妝品管理條例修正草案,立委質詢時提及,有太多癌末病人受到插管、電擊折磨;楊志良隨即接話表示,這是浪費生命、增加痛苦,安寧療護在國內真的推廣不夠。

楊志良今受訪表示,他不覺得「浪費」這兩個字不得體,醫療資源應給用得到或是用不到的人,這是社會各界可以討論的重要問題,「如果明明知道沒有用,卻花很多人力、物力,這不叫浪費叫什麼?」

楊志良以聖嚴法師為例,認為預立遺囑、安排自己後事就是最好的模範,不要等到人生走到盡頭時,連處理自己的事情都無法做到,甚至造成家庭失和、因愛生恨。

他並提到,某些癌症新藥還在實驗階段,幫助病患的機會非常渺茫、也非常昂貴,有些醫師為了給家屬最後一線希望,使用這些藥救治;但這樣並不好,因為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希望活得有尊嚴,也要有不痛苦、沒有遺憾的死亡。

楊志良並提供他在常春月刊發表的「醫療環保,對生命真正的尊重」一文表示,生命誠可貴,但生命走到盡頭,已無存在意義時,就該放手,希望國人生前能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安寧緩和醫療」的同意書。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91322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十大死因 癌症居首肝病下降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healthy/20130606/20130606536309.html
十大死因 癌症居首肝病下降
中央社-2013年06月06日 上午11:03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6日電)衛生署今天公布101年國人十大死因,惡性腫瘤連續31年蟬聯首位,值得注意的是,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事故傷害的死亡明顯下降。

衛生署統計室公布,101年國人死亡人數共15萬3823人,平均每3分25秒就有1人死亡,比100年快了2秒。標準化死亡率是每10萬人口450.6人,比100年減少2.5%。

101年十大死因順位與占率依序為:惡性腫瘤(28.4%)、心臟疾病(11.1%)、腦血管疾病(7.2%)、肺炎(6.1%)、糖尿病(6%)、事故傷害(4.5%)、慢性下呼吸道疾病(4.1%)、高血壓性疾病(3.2%)、慢性肝病及肝硬化(3.2%)、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2.8%)。

與100年相較,101年惡性腫瘤(癌症)是第31年高居死因首位,高血壓性疾病與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分別增加2.8%與1.1%,其餘各主要死因的死亡率均呈現下降,尤其以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下降5.7%最為明顯,原因是疫苗預防接種及慢性肝炎治療,事故傷害可以預防,死亡率也下降1.2%。

根據統計101年國人死亡中位數是75歲,男性73歲、女性78歲。依據內政部初步估計,101年國人平均餘命79.5歲,男性76.2歲、女性83.0歲,分別比100年增加0.3歲、0.2歲、0.4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970694
胃食道逆流別小看 不醫易癌化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healthy/20130606/20130606536257.html
胃食道逆流別小看 不醫易癌化
中央社-2013年06月06日 上午10:57

 (中央社記者龍瑞雲台北6日電)1名患者日前有嘔酸水症狀,初期不以為意,待咳嗽、胸悶、影響睡眠才就診,檢查患胃食道逆流合併有食道腺癌及裂孔疝氣。

三軍總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張宏表示,這名患者年約60歲,3個月前就出現身體不適症狀,不過卻忽視未及時就醫,待出現胸悶並影響睡眠時才就診,透過心電圖、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是因胃食道逆流引起食道腺癌並有裂孔疝氣。

張宏說,胃食道逆流是因食道底部的下食道括約肌出現不正常開啟或減弱,導致吞下去的食物、胃中消化液逆向跑到食道裡,時間久了出現癌化。

他說,透過胃鏡檢查,發現患者食道下端有腫塊,經切片檢查是腺癌。

此外,患者也有食道裂孔疝氣,張宏指出,增加治療的難度,手術將食道切除並重建,同時也要修補裂孔疝氣及抗胃酸逆流,患者在治療後,症狀已改善,不會有嗝氣、嘔酸水、慢性咳嗽、胸悶等症狀。

不過,張宏提醒民眾,出現上述症狀仍應儘早就醫與治療,同時也提醒忙碌的現代人,生活作息正常及飲食應均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970688
觀念平台-爭取死亡權立法還有得等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1x112010060300083,00.html
觀念平台-爭取死亡權立法還有得等
2010-06-03 中國時報 【江盛】

 
     日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在立法院說末期癌患若予插管或電擊是浪費生命,浪費醫療資源;他指出了醫療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的事實。當署長從功利主義哲學出發,把浪費醫療資源做為探試社會反應時,可以預見的是政治敵手以及尊重生命一方將藉機反彈;如同歐巴馬在力推美國健保時遭逢共和黨抹黑為總統將拔掉病人呼吸器,推動安樂死云云。

     當反對執行死刑的法務部長王清峰下台,她的抉擇反而促成死刑犯更快更大量的執行,因此楊署長粗糙地評論複雜的生命終端醫療也可能招致相似的效果。雖然楊意指癌末患者,但是面臨生命末端的不只這些人而已。記得馬總統上任之初,一位內定的部長人選因為登山心肌梗塞發作而死亡的案例,同樣透露我們的社會與醫療系統無意改變這齣生命神聖的戲碼。

     現代醫療資源昂貴又有限,醫學倫理雖然強調資源的公平與合理分配,但是急救癌末患者,將其插管,注射鎮定劑使其昏睡,並使用抗生素,強心劑,然後將其擺在加護病房與家屬分離,任由加味的生命延長仍然是普遍的現象。簡單的說,未預立醫囑的病人,家屬不當的期待,不願溝通或技巧欠佳的醫師已經共同描繪出這幅現代台灣的「罪與罰」。

     想死的臨終病人不多,但確實有人想中止因為疾病而喪失的生活品質和尊嚴,這些人的困境不會因為醫學科技而獲得改善,更糟的反而陷入不能好死的悲慘命運。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醫師都承認曾經提供病人致命劑量的鎮靜止痛藥,但這些行為完全秘密,甚至只有醫師的至親才享有這種「福利」,醫師協助死亡的行為完全地下化,罕見公開討論,因此現代人求一個好死真的需要關係和運氣。

     在法律、社會、醫療都還在磨合的台灣,能尊嚴死亡需要很多的知識、掙扎與社會共同的努力。但是如果不揭穿死亡的真象,如果所有生命末端都不分青紅皂白急救,甚至都像救內定部長一樣的包括葉克膜、核磁共振,恐怕二代健保真的很快就要面臨三代健保。

     人可以有死亡的權利嗎?假如尊重病患的自主權是至高無上的醫學倫理,為何我們不能在必要時免除自己的生命權?假如法律不追究自殺者,卻只給我們打折的死亡權,這算是什麼權利,什麼自由的國度?十九世紀以邊沁、彌爾為首的功利主義哲學所揭櫫的「為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已經有了包括楊署長在內的許多信仰者,但是什麼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呢?或許普林斯頓生物倫理學家辛格所說的正是:「在科技發展與人口老化的壓力下,所謂生命神聖的觀念終將分崩離析,未來大概只剩活在象牙塔的基本教義派會認為從受精到死亡都有神聖性」。

     不願接受死亡是當前社會的道德與文化,在今日台灣,我們沒有美國的《自然死法案》,也沒有《病人自我決定法案》,更不必談合法安樂死的荷蘭、比利時及容許醫師協助自殺的美國奧瑞崗州和華盛頓州,以及不起訴協助親人到瑞士尋死的英國。如何讓「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其道路仍然漫長,但是台灣社會未能在爭取死亡權的立法上求得進展是最大的原因。

     (作者為馬偕醫院醫師)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97254
蘋論:臨終美學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551304/IssueID/20100531
蘋論:臨終美學
2010年05月31日蘋果日報

衛生署長楊志良上周表示,對癌末的病人應重視他們的選擇,不必浪費醫療資源強行搶救,造成病人更大的痛苦;他主張推廣安寧療護法。
楊志良說得完全對,可是還是被人批評不尊重生命,不該那麼直接了當地說出口云云。不只癌末,有許多疾病已確定無法治癒,死亡只是時間問題,這時也應尊重病人選擇,不需侵入式急救。這是邁向安樂死的一個過渡,需要很長的時間教育全民。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觀念上,須相信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而非生命的意外。做法上,須改變以往對病人隱瞞治療無效的舊習,直接了當告訴家屬與病人,使他們可以珍惜最後相處的日子,互相表達對對方的愛,並給病患時間思考遺產和遺囑的問題,讓大家都做好心理和情緒的準備。
很多人都希望能有尊嚴的死亡。可是外科醫師,也是名作家的許爾文.努蘭在書中說,他行醫超過40年,只有很少數人能「有尊嚴的死去」,絕大多數是全身插滿管子,死前從擦澡、清理大小便都需要別人打理,毫無尊嚴可言。而且80%以上的病人死在醫院的加護病房裡。
許爾文.努蘭認為這是錯誤的,是傳統上「隱藏死亡」和「隔離死亡」的忌諱在作祟。人應該死在最舒服自在的環境中──自己的家裡,死在他最愛的人的祝福中,死在最愛他的人的陪伴中;而不是死在陌生的醫院裡;死在不了解他、對他沒感情的醫生手中。
醫病關係應該以病人為中心、為主角,而不是醫生,醫生只是配角。人生最後一段生命的重要性才是最高優先,而非醫生的專業虛榮心、專業權威,更不是健保給付。對病人隱瞞病情、給予錯誤的期待,將剝奪病人最後旅程中美好意義。對某些病人來說,多過幾周沮喪的生命,並不值得付出實質與情緒上的代價。


捨棄「技術本位主義」
在古老的時代以及現代某些部落,臨終被看成一段聖潔的歷程,是親友們最後相聚的日子,對誰都是種慰藉。這可以稱為「臨終美學」。可是在醫院裡沒有臨終美學,只有醫療體系的「臨終技術本位主義」。直到趙可式博士極力宣導臨終安寧療法之後,醫院才開始設置安寧病房,讓病人舒適尊嚴的死去。台灣人對死亡忌諱很多,也迷信醫學萬能;現在是打破這些錯誤觀念的時候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93814
熱門話題-楊署長,請用同理心說話!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x112010053100285,00.html
熱門話題-楊署長,請用同理心說話!
2010-05-31 中國時報 【林雅萍/長庚醫學院助理教授】

     最近屢傳失言風波的衛生署長楊志良日前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替癌末病患插管電擊是「浪費生命、也浪費醫療資源」,並指陳國內安寧療護的推廣仍舊不夠。雖然此番招致外界抨擊的言論稍後已受到部分病人家屬的贊同,但其表達方式確有不妥。

     安寧療護的觀念在八○年代引進國內,《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訂立更進一步在法律層次上賦予國民可以在臨終時選擇接受心肺復甦術(CPR)或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的權力。安寧療護所秉持的精神是對生命的肯定與尊重,承認死亡是人生的自然過程,並不刻意延長或加速死亡的來臨。這與楊署長從負面的角度以生命或經濟資源的浪費反對癌末病人的急救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對於醫師與家屬而言,與病人談論死亡與放棄治療,本來就很困難。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往往由於家屬的不忍與醫師的不願失敗而勉強急救,導致許多痛苦。就這一點來看,衛生署的確有必要推廣簽署DNR意願書的正確觀念,免除無謂的積極性治療,減少臨終時的痛苦,以使病人能在保有尊嚴的情況下告別。然而楊署長的發言卻彷彿指責那些正在受苦且絕望的癌末病人與家屬,若選擇急救便是「浪費生命」的無謂掙扎,但請問誰有資格評斷他人的生命是種浪費呢?

     建議政府官員,往後在開口之前應先加強自身的同理心與發言技巧,說得對,但也要說得好。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93796
癌症患者看楊志良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may/30/today-o2.htm
自由時報2010年5月30日

癌症患者看楊志良
◎ 夏綠諦

楊志良有沒有良心,我不知道;但是對於「醫療環保」這四個字,卻是讓人覺得渾身不舒服。

「安寧療護」的立意良好且必要,面對生命的終點,基於人道觀點,給予減緩痛苦與同體大愛的照護與醫療方式絕對是需要的;我也相信,面對臨終的功課是一門必修課,值得所有人支持且深思。然而,關懷末期病患所施予的任何措施,皆應本於最大的慈悲與人道關懷,而不是捻著算盤珠,將一切視為成本考量的出發點來計算。

醫療的確是一種資源,但救治病患卻不該用可救、不可救的自由心證來決定醫療資源的分配。所謂「不要浪費醫療資源」的話,理當出於大徹大悟的病患或病患家屬之口,由他們思考後而產生主動的抉擇;而絕對不應該出於一位掌管全國醫療資源的衛生署長口中。

至於「醫療環保」四個字,以我所能查到的文獻與資料,都是與醫療廢棄物、醫療環境的維護有關;我們的衛生署長何以天兵至此,用「環保」兩字來形容和人命相關之事?癌末病患不是廢棄物,更不是需要被「節約資源」的對象,「環保」兩字簡直是匪夷所思!

(作者曾為癌症病患,醫療人員家屬)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93529
短 評-艱難一死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2x112010053000267,00.html
短 評-艱難一死
2010-05-30 中國時報 【本報訊】

     人生得懵懵懂懂,但要告別世間時,卻往往沒辦法那麼糊里糊塗,反而必須經過一番病痛的身心折磨,怎樣走最不痛苦、最有尊嚴,其實是很嚴肅的人生課題。

     衛生署長楊志良說癌末病人臨終的插管急救,是「浪費生命,也浪費醫療資源」,讓人覺得相當無情、也相當刺耳。綜觀楊志良的論述,講的都是事實,很多人也有同感,只是談論生死大事,出口如此直接而尖銳,很多人即使在理智上同意,在感情上卻很難接受。

     畢竟,絕大部分人認為生命是可貴的,要面對終結,無論是對當事人還是家屬,這都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長久以來的傳統觀念又非常忌諱死亡,以至於重病時要如何醫療、是否急救到最後、是否願捐出器官或大體等等,病人未必能取得充分資訊作為抉擇時的參考,往往病人和家屬也硬不起心腸來好好討論。甚至在有些狀況下,病人意識不清,對自己生命的終結方式沒有發言權,家屬在悲痛徬徨中不肯放手,事後對急救造成的痛苦後悔不已,卻已無法彌補。

     死得不好,可不能重來,這個臨終功課,需要大家正視。如何在延長生命、維持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中,找到一個適當的平衡,病人與家屬都需要得到更多資訊,在對安寧醫療、放棄急救等等有更多了解後,人可以為自己的離開方式好好作選擇,然後了無遺憾地告別,應該是最好的結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93499
椎心刺骨 急救錯了嗎?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udn.com/NEWS/OPINION/X1/5632027.shtml
椎心刺骨 急救錯了嗎?

【聯合報╱梁曉瑜/家管(台中市)】 2010.05.30 01:51 am


衛生署長楊志良一席「癌末急救,浪費生命」的話,又引起軒然大波。

當公公在大馬醫院急救後,仍宣告不治。二叔曾心痛表示:「大嫂,我是不是做錯了?但我看到爸爸被電擊、插管,那過程真痛苦,早知道我就不急救了。」

十多年前我曾在醫院工作數年,每當看到急救的過程,總是於心不忍。基於習俗,病人家屬希望病人要留「一口氣」回家,於是我們要輪番上陣壓ambu bag(甦醒球)直到家屬辦妥所有手續,再續壓ambu bag回家。

急救過程對病人及其家屬,都是椎心刺骨折磨,所以我贊成安寧療法,讓病人有尊嚴的離開。

對署長的一番話,我想不必刻意斷章取義去曲解,應該深入去了解,病人要的是甚麼才是呀!

【2010/05/30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93496
癌末病人該救治嗎?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0,5244,50203699x112010052900344,00.html
癌末病人該救治嗎?
2010-05-29 中國時報 【李伯璋】

 楊志良署長表達了他對癌末病人最後一程的治療方式,貴報也明確地將署長的思維詳加說明,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社會誤解。當然,很多意見隨之而出,身為醫療人員,我有責任呼籲社會理性面對疾病的生死課題。

 基本上,醫療的目的是永遠不放棄任何寶貴生命,癌症的發生是不可預期,而且絕大部分是以慢性病情的發展來表現,因此我們會努力抓住任何一線生機,但是、醫學依然有其極限,死亡必須被接受。一般常見的良性疾病都會痊癒或以慢性病表現,不會有立即可見到的死亡壓力。對於生死必須要真正認真思考,如同對死刑的看法,發生在別人與發生在自己身上會有相當大差異的情緒反應。

 台灣的醫療資訊不夠透明,又無法與社會大眾有公開討論來確立治療準則,告知民眾癌症治療的預後。醫師不是神,無法確定生命終結的時間點,但是,我們已有大量的科學數據可以告訴病人與家屬,我們有多少機會可以治癒或者延緩癌症的惡化。每位病人或家屬都有追求活下去的權利,但是求活必須由病人或家屬自主選擇。所以說,我們看到很多即使已經都臥病在床的癌症末期病人,生前不斷接受很多次、很新的化學藥物治療;有些已有多處癌轉移的病人,卻還接受只切除一部分癌組織的手術。對於醫療的極限必須誠實面對真相,給予病人虛渺的希望,看起來似乎很「執著」為病人盡力,家屬只能配合接受治療,這其中卻又夾雜著國人「親情」的複雜思維,誰敢擔負「沒感情、不孝……」的壓力罪名。

 最近,我受人之託去看一位朋友,病人的肝癌已多處轉移,有腹水,無法進食,我很小心問病人先生是否知道妻子目前的病情?居然兩年來,他都還在無知的狀況,完全不能感受到死亡的來臨。我覺得很難過,醫療技術的進步與醫學教育的改革下,我們的醫學倫理往那裡走?這些相當積極的治療方式的結果對於「存活率」是否有科學意義?這就必須醫師秉著良心與擔當來做考量與選擇。

 醫療過程中,不是只有醫護人員與病人的開刀吃藥打針,我們還得不斷充實很多專業知識。但是、我們必須去瞭解體會癌症病人與家屬長期作戰的心情,來回奔波於上班、醫院與住家的折磨與無奈。我們必須時時刻課自問開這個刀,做這化學治療給病人的意義與價值?而不是以增加自己臨床經驗為目的。我們也必須正視自己的渺小,與病家討論死亡的情境,大家與社會必須培養出理性態度接受癌症末期必然死亡的事實,不該只是「不捨」來逃避醫界的責任!

 回想民國九十七年,媽媽在台大醫院因為心臟病、糖尿病、尿毒症……住院。當時,媽媽神智清楚,也有活動力,哥哥與我努力給予媽媽任何健康的機會,媽媽安置心血管支架、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心律調節器、氣切、呼吸器治療……,我們看著媽媽一直好起來。然而九月卅日下午,當時我正在教書,哥哥打電話告訴我,媽媽剛才突然在病房心跳停止。我們簡短討論後,

 決定不再給媽媽任何急救治療。哥哥等我搭高鐵上台北,我們再一起幫媽媽換衣服,縫紉傷口。想起這一幕,我依然會紅著眼眶,但是,我們內心很平靜,我們那半年做了身為孩子該盡的孝道,也沒讓媽媽在末期受苦。我始終以為醫者要有「視病如親」的心境,能有擔當的與病人共同檢視醫療的極限,尋找對病人身心靈最有品質的適當治療。

 (作者為成功大學醫學院外科教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92186
楊志良癌末急救一席話 癌友:說「浪費」太刺耳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0,5244,50203699x112010052900084,00.html
楊志良癌末急救一席話 癌友:說「浪費」太刺耳
2010-05-29 中國時報 【黃天如/台北報導】

 針對「癌末急救是浪費生命」發言,衛生署長楊志良昨日強調,他不覺得自己說話不得體,社會花費大量醫療資源,卻無法提升癌末患者生命品質,不是浪費是什麼?兼具家屬及癌症病友身分的丘先生贊同楊的觀念,「但站在家屬立場,『浪費』兩個字難免刺耳。」

 楊志良昨日接受媒體訪問時重申,宣導安寧緩和醫療觀念,亦即針對生命已到盡頭的癌末或急重症患者,選擇放棄插管、電擊等無效急救,讓患者有尊嚴的離開,是非常重要的議題,值得各界公開討論。

 丘先生說,因為當志工常進出癌症病房,看盡癌友各種不同離開方式,有的人在臨終時,被癌細胞折磨得骨瘦如材,還被施以心肺復甦術甚至電擊,搞得全身骨折,結果還是走了;但也有人因為接受安寧療護,卻走得很平靜。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92183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