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蔡詩萍 之 萍水相逢
市長:Luke-Skywalker  副市長: 長腿姊姊寧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蔡詩萍 之 萍水相逢】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醫療、醫學與健康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等病床 只是冰山一角
 瀏覽936|回應2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udn.com/NEWS/OPINION/X1/5623921.shtml
等病床 只是冰山一角
 
【聯合報╱柯文哲/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台北市)】 2010.05.26 02:21 am
 
 
聯合報上星期揭露「台灣十大醫療民怨」排名第一的就是「等病床」,並報導各大醫學中心急診暫留人滿為患,眾多病人擠在惡劣環境中,苦等一個不確定的住院機會。

健保開辦迄今民眾滿意度甚高,醫療衛生支出不到GDP百分之七,卻享有全民健保,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都稱讚「台灣健保,全球最好」。但是健保美中不足的是原先規劃的「家醫制度」、「轉診制度」一直沒有建立。台灣目前訓練的醫師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次專科醫師,「家醫制度」完全瓦解。「轉診制度」因缺乏配套措施,雖有些部分負擔的差異,卻無法改變民眾一窩蜂擠大醫院的現象,也是形同虛設。各醫學中心急診暫留人滿為患,正是這些基本問題沒解決,而呈現冰山的一角。

台大醫院針對急診暫留病人過多之問題,開設急診後送病房專門收治急診暫留病人,雖然已將急診暫留二日以上之比率從以前的百分之廿五降至百分之十一,但仍然無法完全解決問題。分析原因,發現急診暫留最多的病人是屬於慢性病病人。次專科的急性病人,例如:心肌梗塞、車禍骨折,這些病人馬上會被收住院接受治療。但在床位有限的先決條件下,慢性病需要症狀治療的病人,例如:腫瘤病人需要點滴補充營養;肝硬化需要抽腹水,補充白蛋白之病人等等,他們的待床優先順序就被排到後面,甚至因為他們只需要幾天的治療,乾脆在急診完成療程後,直接出院。

醫學中心不可能把全部床位用於慢性病人的症狀治療,而不顧急性病人的需要。這種優先順序取捨的結果就是目前所見各醫學中心急診病人暫留過多的現象。事實上,中小醫院的占床率並不高,簡言之,這是一個供需失調的問題。

媒體以聳動的方式大篇幅報導此事件,但是政府不解決根本的「家醫制度」、「轉診制度」,供需失調的情況下,只是讓台灣的大醫院永遠陷入兩難之中,因為無法為了慢性病人的症狀治療,而犧牲急性病人的緊急救治。而急診暫留也永遠擠滿了等待住院的病人,媒體也永遠有題材可渲染。

【2010/05/26 聯合報】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988133
 回應文章
嚴肅思考醫師薪酬 (鄭丞傑)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785295/IssueID/20100903
嚴肅思考醫師薪酬 (鄭丞傑)
2010年09月03日蘋果日報

最近由於長庚醫院主張該院和主治醫師之間是合夥關係,而非僱傭關係,引起衛生署長楊志良的高分貝駁斥,鬧得沸沸揚揚。如果大家再回想最近幾年中,好多件醫師和不肖份子勾結,偽造病歷,甚至癌症病理檢體掉包,去詐領保險公司或健保局的給付,看起來似乎已經不只是個案問題,不只是醫學倫理教育問題,同時也是制度面的問題。


醫療是良心事業 ,醫師和病人之間是資訊極不對等的關係,醫師是職業分類中最高度專業的工作,如果醫療不能本於良心,對病人而言,的確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因此如何給付勞心勞力並且高風險的醫師合適的待遇,以便留住人才,同時也能造福病人,是醫政當局和醫院經營者的重要課題。長庚以合夥關係拆帳付薪,使主治醫師合於執行業務所得者可扣除20%必要成本來節稅,無非也是希望因而縮小該院服務醫師和開業醫師之收入差距。而如眾所周知,今天「俗擱大碗」高滿意度的全民健保,其實是建立在壓榨醫界之上,如果我們不能正視醫院的經營困境和醫師的薪酬制度,因而衍生的問題,絕非全民之福。當然整體狀況的改善,根本的問題,還在醫療總支出佔國家GDP百分比之大幅提升,以及配套的節流措施,才能克竟全功。
台灣醫師PPF(private patient fee)制度其實起源於馬偕醫院,難能可貴的是馬偕至今仍給予主治醫師一筆不算太低的底薪,另外再計量拆帳。而目前全台各大中小型財團、社團、私立醫院普遍採用的卻是和長庚一樣的零底薪、有最低保障薪(通常比住院醫師的薪水還低)的PPF制度。然而,為了能讓主治醫師無後顧之憂,教學醫院評鑑要求的卻是有合理基本薪資的僱傭關係。
誠如馬總統期望法官「不想貪、不能貪、不敢貪、不必貪」,在防弊面上除了倫理教育和公會自律之外,針對醫師的薪酬設計,實在有必要好好檢討。採用齊頭式的平等,不同工而同酬,有如共產制度,這在過去的公立醫院已證明效率不彰且弊病叢生。而完全採用無底薪的高抽成PPF制度,則又偏向功利主義,頗受醫界良心大老的批評,因為醫德不好的醫師,容易做不必要的處方、檢查、處置或手術,而有效的制衡卻不那麼容易,這事實上也引導醫師走向另一種方式的沉淪。


薪酬制影響就醫品質
美國夙負盛名的克利夫蘭診所醫療體系採用的是每年固定薪,薪資決定於醫師前一年各方面的表現,包括年資、行政、教學、研究、臨床服務量、併發症、醫病關係、社會服務、團隊精神……,這樣的好處是不僅考慮服務量,也兼顧了服務的品質,同時也不必斤斤計較於個案的處置或手術收入,因為一年才考核一次,並且有許多客觀的評量標準。這種計薪方式和運動明星、專業經理人都相當類似。
如果回歸馬偕醫院的制度,參酌克利夫蘭診所的豐富多元評量因素,也許即可兼具社會主義和自由市場的雙重色彩,或者如果能像美國一樣把醫院費和醫師費拆開,醫師在每一家醫院做同樣的處置或手術,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給付,同時也使服務醫師和開業醫師同樣有「自由業」之實則更好。個人並非這方面的專家,但深感醫師薪酬制度其實間接影響了民眾的就醫品質,因此希望政府能夠重視,相關的專家學者能夠提供寶貴的高見,集思廣益,共創多贏局面,才是全民之福。

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系教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154407
台灣醫院管理觀念的偏差(黃達夫)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680158/IssueID/20100722
台灣醫院管理觀念的偏差(黃達夫)
2010年07月22日蘋果日報

報載長庚醫院醫師認為「我們過去是依照醫院規定誠實繳稅與繳納勞健保費,如今被污名化成為逃漏稅者,實在無法接受。」我同意署長的看法,國稅局只是請長庚醫師補繳過去少繳的稅,並沒有罰款,所以,長庚醫師不必「背負逃稅的污名」。至於這個事件的發生,到底誰該負責,我認為這其實是台灣長久以來把醫療當生意做,醫院管理觀念的偏差所造成的。
我曾經在2004年6月10日以《給國家科學委員會的公開信》為標題,投書媒體抗議國科會支持國內醫務管理學系、研究所,所做得研究計劃,幾乎都把醫院的競爭力與賺錢劃上等號,變相鼓勵醫院的商業化。不但無益於醫療品質的改善,而且破壞醫療風氣,禍害無窮。以至於今天台灣的醫院管理都迷失了照顧病人的使命,只專注在財務管理,而忽略了品質管理。就如各公私立醫學中心不用心去改善急診病人的候床問題,容忍急診處像菜巿場一樣擁擠混亂,卻把人力、硬體資源投入設立五星級的高科技健檢、美容塑身中心,就是一個很諷刺的現象,顯然,「賺錢」才是醫學中心的優先考量。


用制度減少醫院失誤
同日另一則新聞提到長庚開錯腳的醫師離職乙事,這其實也和醫院管理息息相關。美國國家衛生院於2001年出了一本撼動全球醫療界的書,書名是《犯錯是人情之常》(To Err is Human)。就是因為任何人都可能犯錯,所以,醫療院所要建立機制,重重把關,來避免失誤的發生。書中特別強調,吃錯藥、開錯刀這類錯誤的發生,往往是無心之過,而且,可以經過建立標準作業程序來預防。所以,當發生這類事件時,犯錯的醫師、護士固然要自省,但不應懲罰個人,而應從組織系統的檢討,流程的修正著手,醫院要為錯誤負責。所以,不論張醫師是自動或被動離開,都是一件令人感到遺憾的事。
其實,更可怕的醫療問題是,因醫師「專業能力」不足而導致診斷錯誤、不當治療或因「判斷能力」不足,而導致不必要的開刀、做不必要的治療、誤判病情的嚴重度等等問題,對病人的傷害更大,才是民眾與醫界最該重視的地方。
因為能力與判斷問題所造成的錯誤,很多時候外人是無法察覺或發現的。所以,醫院管理階層為了履行保護病人安全的承諾,必須積極地扶持醫師追求專業的精進,也要經常評量醫師工作的表現。同時整體照護品質也須要經由同儕相互幫忙與相互監督的過程中,不斷求進步。總之,品質管理才是醫院管理的核心任務。


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07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