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4217+112010013000105,00.html
民國99 台灣久久-呷飯一百年 市集的味道 夜市小吃貼近庶民 老外最愛
2010-01-30 中國時報 【採訪/王曉鈴、吳政峰、李翰、林欣誼,整理/何榮幸】
從百年前的市集挑擔、廟口小攤,發展成今日吸引無數觀光客的夜市小吃,台灣市集的味道早已飄洋過海,成為外國人眼中最具代表性的台灣庶民美食,以及台灣人離開這片土地後共同的鄉愁。
基隆廟口 維持傳統口味
位於基隆仁三路的奠濟宮廟口小吃,早在清光緒年間就已聚集流動攤販,民國六十七年台二線濱海公路通車後逐漸打響名號,天婦羅、營養三明治、泡泡冰、鼎邊銼、蝦仁肉羹等美食尤為叫座。
幾十年來,廟口夜市店家幾乎沒更動,不隨著流行改變攤前食物。「邢記鼎邊趖」第三代老闆邢金棋表示,鼎邊趖原是福州農村點心,來到基隆漁港就地取材,做法與材料一直沒變,「尤其為了保持QQ彈性,一定要用在來米磨製的米漿」
已有七十五年歷史的「一口吃天婦羅」,由人稱「水仙公」的沈水仙創始。水仙公向日本人學作天婦羅,把甜辣醬改良成台灣口味,希望人人吃得起而便宜賣,第三代沈世銘、楊錦華夫婦接手後不改其志,三十年來始終維持一份二十五元價格。
士林夜市 變化異國風味
如果說基隆夜市是守舊的傳統味道,也有百年歷史的士林夜市則永遠跟隨潮流。流行吃西餐,就有人賣牛排;流行異國美食,就多了甩餅、銅鑼燒與起司馬鈴薯;外國觀光客增多,桌上就增加一張日文、英文與簡體字版的菜單。
相傳三百年前由鄭成功軍隊發明的蚵仔煎,早已成為士林夜市代表性小吃。「阿婆之家」是兩家最早賣蚵仔煎店家之一,七十六歲的老闆陳德慶表示,五十年前他負責調味,老婆做蚵仔煎,一做幾十年,老婆也已變成了「阿婆」。
多年來,阿婆之家堅持選用嘉義東石港的新鮮蚵仔,以豬油煎到微焦的蚵仔煎,依舊是內軟外酥的口感。可惜現在客人嘗不到阿婆的手藝,因為長年站著做蚵仔煎的阿婆小腿骨頭突出,行動不便,已交棒給女兒。
六合夜市 老店招牌不墜
來到高雄六合夜市,歷史最久的五十二年老店「鱔魚炒麵」,有個男性化名字楊壽的鱔魚姊仔,從十七歲來此負擔家計,已在攤子後面站了大半輩子。
「忘記是那一年了,一晚蔣經國突然獨自來到攤子叫了一盤鱔魚炒麵,邊吃邊問生意好嗎、油鹽貴不貴、做生意有什麼困難等,他走後馬上就有一些刑警來問問題,原來是蔣經國一個人逛夜市問民情。」多年之後,鱔魚姊仔仍對這則六合夜市傳奇津津樂道。
至於消失的市集,台北圓環的在地口味、中華商場的外省口味都令人懷念不已。
中華商場 圓環只能回味
曾經風光一時的建成圓環雖已拆除,老一輩台北人仍對圓環老店三元號、龍?號、龍緣的肉羹與滷肉飯等美食情有獨鍾。從五歲起就跟著阿公、阿嬤到圓環的美食作家韓良露,則最愛吃潤餅、冰店及三元號的魚翅肉羹,「那魚翅還會一整隻吊掛起來!」成為韓良露最深刻的童年記憶。
至於民國五○年代落成的西門町中華商場,全盛時期熱鬧非凡。從小住附近的「張記韭菜水煎包」老闆娘張滕台華回憶,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棟建築中,「義棟」以美食出名,小時候跟著長輩到一樓「點心世界」吃鍋貼、酸辣湯,有喜事時就到二樓吃「真北平」烤鴨。「和棟」有家山東燒雞也令張滕台華難忘,夏天時則要到中華路與成都路交叉口圓環喝西瓜大王。
中華商場拆除後,許多店家搬到周遭,但有些老味道已經一去不回頭。跟建成圓環一樣,徒留「此味可待成追憶」的無限感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