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蔡詩萍 之 萍水相逢
市長:Luke-Skywalker  副市長: 長腿姊姊寧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蔡詩萍 之 萍水相逢】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哈啦456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短 評-呷飯一百年
 瀏覽94,659|回應420推薦5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胡小蒨
小筏 ( 休息中 )
子平老師。故意算錯的。。。
寧子
彩虹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2+112010010200268,00.html
短 評-呷飯一百年
2010-01-02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台灣最重要前進動力在民間,不在政府。本報「打拚向前行─民國九九,台灣久久」專題切入,無論是呷飯、??、起厝、創業、運動、拜拜、讀冊、看戲、投票等,都是與人民最相關的食衣住行生活史。

 從這些共同記憶與動人故事出發,台灣一定可以珍惜所有、建立信心,在民間力量帶領下邁向未來。

 「庶民」不是政治人物搶選票的口號,而是發生在你我周遭最難以忘懷也最珍貴的事物。以本報一月份的「呷飯一百年」主題言,台灣最受國際稱道、吸引無數觀光客的美食背後,存在許多不同族群攜手合作、本土與國際創意激盪的庶民故事,值得全民品味思量。 《華爾街日報》專文推薦的「隆記菜館」,過去四十年把上海本幫菜做得有口皆碑的主廚,其實是來自新竹客家人;西門町六十年和漢料理老店「美觀園」,原來是一個彰化囝仔到台北繁華都會打拚故事;台南百年小吃「洪芋頭擔仔麵」,正打算「把製作肉燥的核心技術根留台灣,以因地制宜的口味打進大陸市場」…。這些大大小小庶民故事的總和,就是台灣最核心的競爭力。

 民間社會才是台灣超越藍綠、不斷向前的火車頭。民國一百年前夕,政府應該謙卑聆聽庶民故事、學習庶民智慧,才可能了解庶民感受與需求,進而在施政中注入最重要的「以民為本」精神。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3778505
引用者清單(1)
2010/12/30 22:49 【 最棒宅經濟 "讓錢自己流進來"系統】 短 評-呷飯一百年
 回應文章 頁/共4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 事件篇-創新年代 速度革命 台灣南北一日千里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7519x112010121400105,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 事件篇-創新年代 速度革命 台灣南北一日千里
2010-12-14 中國時報 【採訪/謝錦芳、何榮幸、高有智,整理/謝錦芳】

 
     一百年來,鐵路交通建設與新式交通工具的引進,開啟了台灣現代化之路。從一九○八年西部縱貫鐵路全線通車、一九一二年第一部汽車來台、二○○七年台灣高鐵通車,把台灣南北的距離縮短了,也讓台灣人民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速度革命」。

     鐵路在台灣的發展非常早,劉銘傳時期修建基隆至新竹的鐵路,日治時期自一八九九年開始興建西部縱貫鐵路,一九○八年四月廿三日全線通車,自基隆到高雄,全長四○五公里,成為南北運輸的主要動脈。當年為了慶祝全線通車,轟轟烈烈地舉辦了火車博覽會,把火車廂變成展覽會場,每停靠一站,就讓當地民眾進入車廂參觀。

     西部縱貫鐵路 帶動城鄉發展

     台史博館長呂理政認為:「西部縱貫鐵路的通車,帶動了台灣的經濟與城鄉發展,物資可快速運抵各地及港口,便利外銷,也使得人群得以方便地相互往來,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西部縱貫鐵路通車四年之後,一九一二年台灣才出現第一部汽車。作家陳柔縉說:「汽車進口之後,讓台灣民眾探索外面世界的能力大幅增加,這是一種速度革命。」

     汽車時代到來

     現代道路成形

     當年買第一部汽車的是一家日式旅館的日籍老闆,同年著名的西式旅館「台灣鐵道旅館」也跟進買了汽車。當時汽車沒有窗戶,輪子小得跟摩托車輪差不多,底盤高,模樣像是馬車,美國人稱此時期的汽車是「無馬的馬車」。

     在那個時代,汽車還是有錢人的專利,數量成長非常緩慢。一九三○年代台灣的汽車未超過一千部。因應汽車時代的到來,新道路跟著鋪設,交通標誌與交通警察也出現了,人們開始搭公車上班,現代道路的面貌逐漸成形。

     從一九○八年台灣西部縱貫鐵路全線通車,過了半個世紀,一九六四年台灣第一條高速公路「麥克阿瑟公路」(台北人習稱「麥帥公路」)才正式通車,全長近廿七公里。當時這條公路的經費主要來自美援,為了感謝美方的大力協助,特別命名為「麥克阿瑟」。

     麥帥公路通車 顛覆用路觀

     陳柔縉指出,「麥帥公路完全顛覆歷來的道路觀念,人不能走,當時公路總局曾動用五位交通警察來回巡邏,取締誤闖上來的行人。」十三年後,麥帥公路大部分路段才併入一高。

     從台灣第一條縱貫鐵路全線通車到第一條高速鐵路通車,其間則相隔了近百年。二○○七年三月,「台灣高鐵」正式通車,陸地通行的最快速度再創新高。

     以鐵路最快的自強號為例,最高時速一六○公里,台灣高鐵在試車階段曾飆到時速三一五公里,平日真正行車速度也達二百多公里,從台北搭高鐵到高雄,只需一個半鐘頭,如此快速的交通工具在百年前,簡直無法想像。

     高鐵縮地 北高一日生活圈

     陳柔縉指出,一九○○年,彰化一位名叫吳德功的鄉紳北上,輾轉到新竹搭火車,那是當時最快的交通工具。他在早上九點出發,十二點抵達大稻埕,當時他感覺坐火車有如「逐電」又「追風」,像神仙施法術「縮地」一般。百年後的今天,陳柔縉坐高鐵時也不禁有吳德功之嘆,她說:「神仙用『高鐵』符術把台灣的地都給縮了。」

     百年來,鐵公路建設與交通工具不斷推陳出新,速度的革命正是一日千里。像風一樣快的台灣高鐵,讓台灣南北形成「一日生活圈」,也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型態,台灣的現代化歷程又向前邁了一大步。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332570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 事件篇-轉捩年代 人民要當家 催生議會直選總統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7508x112010121300086,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 事件篇-轉捩年代 人民要當家 催生議會直選總統
2010-12-13 中國時報 【採訪/謝錦芳、何榮幸、高有智,整理/謝錦芳】

 
     一九二○年代台灣人民為了設置議會而請願,七十多年後,一九九六年終於直接選舉總統。這一條前仆後繼的民主路,已充分展現台灣人民希望當家作主的意志。

     台灣議會 赴日請願十四年

     文史專家莊永明指出,一九二一年元月卅日,霧峰林家後代林獻堂等一八七人發起「台灣議會請願運動」,向日本帝國議會貴族院、眾議院提出請願書,要求在台灣成立擁有立法權的議會,類似英國之於澳洲、加拿大的自治權。這項請願是日治時期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政治運動,早期由台灣文化協會主導,文協分裂後則由民眾黨繼續推行。

     這項活動每年前往日本東京請願,十四年間共進行了十五次,主要參與者為林獻堂、林呈祿、蔣渭水、蔡培火、蔡惠如、楊肇嘉等人。莊永明認為,「雖然十四年的請願活動未發揮立竿見影效果,但請願活動過程中喚醒了台灣人的民族與政治意識,影響深遠。」

     一九二三年,請願團員在東京受到留學生熱烈歡迎,莊永明指出,「當時台灣第一位飛行員謝文達駕駛飛機,在東京上空撒下二十萬張反對專制、給台灣人特別參政權的傳單,以實際行動聲援。」

     政治啟蒙 文化協會扮推手

     一九二一年初有「台灣議會設置請願活動」,年底則是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那年十月十七日,蔣渭水等人在大稻埕靜修女中舉行創立大會,公推林獻堂為總理,蔣渭水為專務理事,本部設於蔣渭水行醫的大安醫院。文協創立後,在各地廣設支部、讀報社、書局、夏季學校、劇團、巡迴電影隊等。莊永明強調,「文協是台灣近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最重要的啟蒙團體。」

     一九二○年代,國際間社會主義盛行,文協遭左派奪權後,林獻堂、蔣渭水等人退出,於一九二七年七月十日另組「台灣民眾黨」,為台灣史上第一個政黨。莊永明說,以殖民地反對黨自居的民眾黨,廣泛對台日間的差別待遇、新聞管制、土地政策、保甲制度、鴨片政策等提出批判,令日本殖民當局困擾不已。「民眾黨後來雖然被日本當局強令解散,但三年七個月的奮鬥歲月,成績可圈可點。」

     農運抗爭 串連全島開先河

     台灣近代史上第一波農民運動也發生在一九二○年代。莊永明指出,一九二六年六月廿八日,鳳山、大甲、曾文、竹崎等農民組合齊聚鳳山,創立全島性組織,由簡吉任中央委員長暨調查部長。農組在各農村舉辦講習會、指導抗爭,進而和日本勞動農民黨接觸,並獲聲援。後來農組漸左傾,台灣總督府發動全島大逮捕。一九三一年底,日本人徹底瓦解這個曾有二萬四千多會員的農組,使得這波農民運動風消雲散。

     日本殖民五十年間,台灣人毫無民主可言;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實施長達卅八年戒嚴,民主自由也變成奢求。台史博館長呂理政說,「廿世紀末,台灣終於在一九九六年三月廿三日舉行有史以來首次的總統直接民選。這是台灣人第一次選總統,為台灣民主改革最重要的一刻。」

     不畏武嚇 槍口下爭取民主

     當年中共在台灣海峽舉行飛彈演習造成台海緊張,「槍口下的台灣」受到國際矚目,投票率高達七成六。當年李登輝與連戰以五百八十多萬票當選第一屆民選正、副總統,得票率為五十四%。

     民主自由從來不是憑空而降。從「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到首次總統直選,不同的轉捩年代,許多有理想、抱負的青年前仆後繼,為爭取民主自由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台灣民主才有今日局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329710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 事件篇-關鍵年代 從割讓到回歸 改寫台灣命運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7500x112010121200106,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 事件篇-關鍵年代 從割讓到回歸 改寫台灣命運
2010-12-12 中國時報 【(採訪/謝錦芳、何榮幸、高有智,整理/謝錦芳)】

 
     百年來,幾個關鍵年代的關鍵事件值得我們仔細回味。這些歷史轉折深深影響這塊土地上的每個人,形成社會文化最深層的集體記憶。

     甲午戰爭 台灣民主國夭折

     一八九五年的甲午戰爭,讓台灣從清朝的領土變成日本的殖民地。當時清朝慘敗,被迫割地賠款,清朝代表李鴻章與日本代表伊藤博文於四月十七日在日本下關(馬關)簽訂「馬關條約」,從此開啟了日本在台殖民五十年的歷史。

     台史博館長呂理政指出,日軍攻台之初,台灣人曾經短暫成立「台灣民主國」,以藍地黃虎旗為國旗,原台灣巡撫唐景崧被推選為總統,不過,沒多久唐景崧得知戰事不利即逃回中國,剩下台灣人為保衛鄉土而戰;而劉永福於台南,對戰事未多加支援,日軍行至台南時,倉皇出逃,「台灣民主國」僅維持五個月就滅亡。「台史博迄今保存了一百多年前台灣民主國郵票與官銀票(鈔票);當年台灣民主國是出於外交設計,並非真有心建立新國家。」

     二戰落幕 終止日殖民統治

     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落幕,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終止了對台殖民統治。呂理政強調,當年十月廿五日在台北公會堂(今日中山堂)舉行「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台灣人以歡天喜地的心情回歸「祖國」,路上掛著歡迎布條,有人卻把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掛反了。「當時許多台灣人對國民政府很陌生,但卻充滿了期待。」

     然而國共內戰再起,國民黨在大陸節節敗退,國民政府於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七日播遷來台,二百萬軍眷離鄉背井逃難到台灣。當年台灣人口約六百萬,來自大陸的二百萬人改變了這塊土地上許多人的命運。許多人最後終老於這塊土地,他鄉變故鄉。

     二次大戰前出生的台灣人,原來在學校學的是日語,國民政府來台後,「國語」變成了北京話,一切都要從頭學起,部分人士對國家認同有了不同看法。

     政府遷台 白色恐怖掀民怨

     過去歷史課本強調,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廿七日,美、英、中等三國領袖羅斯福、邱吉爾、蔣中正在開羅召開會議,會後發布宣言提到「日本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台灣、澎湖群島應歸還中華民國」,史稱「開羅宣言」,台灣就此歸還中華民國。但文史專家莊永明指出,「當年發表開羅宣言的三國領袖未具名簽署,其效力究竟如何,日後引發不同的解讀。」

     而早在國民政府遷台之前,台灣省主席兼省警備總司令陳誠已於一九四九年五月十九日發布戒嚴令,憲法所規範的基本人權如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等各項自由均受嚴格限制。一九五○年代政府依「戒嚴法」、「動員戡亂時期懲治叛亂條例」,以「匪諜」為罪名逮捕了數萬人,有數千人被處決,造成許多冤獄和民怨,被稱為「白色恐怖」時期。

     解嚴開放 帶來自由民主化

     一九八六至八七年,則是台灣政治、社會轉型的劇變年代,各種社會力量持續衝撞禁忌。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蔣經國總統終於解除了長達卅八年的戒嚴,這也是全世界實施最久的戒嚴令。呂理政認為,「解嚴後一系列的開放措施,包括解除黨禁、報禁、開放大陸探親等,開啟了台灣的自由民主化契機。」

     穿越百年時光隧道,從馬關條約、國府遷台到解除戒嚴,在這些關鍵的年代,許多關鍵人物的關鍵決策,徹底改變了這塊土地上千百萬人的命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327136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 人物篇─女性年代 奇女子領軍 溫柔心打造新世界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7489x112010121100103,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 人物篇─女性年代 奇女子領軍 溫柔心打造新世界
2010-12-11 中國時報 【採訪/黃哲斌、高有智、謝錦芳、何榮幸,整理/黃哲斌】

 
     台灣邁入文明社會的進程中,有許多精彩的傳奇人物,在不同世代捲起千堆雪。更有不少堅韌的台灣女性,扮演獨特的社會角色,從不同領域為台灣社會注入柔性的力量。

     日治時期,台共領導人謝雪紅被視為一代奇女子。當時還有不少女性引領風騷,例如台灣第一位女醫生蔡阿信。

     蔡阿信赴日習醫 培育助產士

     蔡阿信於一八九九年出生,十二歲進入「淡水女學校」,後來獨排眾議考上日本唯一的「東京女子醫學專門學校」(現東京女子醫科大學),一九二一年返台時報紙斗大標題寫著「萬綠叢中一點紅」,她從日本穿回台灣的衣服也成為流行。

     蔡阿信先在台北日新町自宅開業,再轉赴台中設立「清信醫院」,收費原則是:富者多收,貧者少收,赤貧免費。台史博館長呂理政尤其推崇蔡阿信設立「清信產婆學校」,前後培育數百位專業訓練的助產士。

     此外,台灣第一位女博士、第一位女市長「嘉義媽祖婆」許世賢;以及「台灣現代舞之母」蔡瑞月,本專題之前皆已有專文介紹。

     台灣早期的「女強人」陳杏村,則是讀者應該知道的另一個名字。作家陳柔縉指出,一九三五年陳杏村從東京銀座的FASHION SCHOOL畢業,回到台北最熱鬧地段開店,雇了十五名員工,為人縫製時尚服裝;後來投身三○年代「東方巴黎」的上海,引介上海最摩登的旗袍款式進入台灣。陳杏村既是當時少見的商場女強人,也是「流行界的先驅」。

     陳杏村流行先驅 蓮舫是孫女

     陳柔縉說,陳杏村在台灣賣過咖啡、到上海賣過香煙,曾以個人名義捐兩架飛機給日本軍方,戰後一度被中華民國軍事法庭起訴。無罪返台後,改做中日香蕉貿易,曾任台灣區青果輸出業公會理事長。「戰後初期的香蕉,就跟現在的電腦一樣,是早年台灣賺錢的主力,陳杏村能成為蕉商龍頭,更顯能力非比尋常」。

     值得一提的是,陳杏村的媳婦是曾任「資生堂小姐」的日本人齊藤桂子,當前日本內閣最紅的大臣蓮舫,則是陳杏村的孫女。

     傅培梅一手好菜 赴日本教學

     戰後台灣女性地位逐漸上升,女強人愈來愈多,但代表「媽媽的味道」的傅培梅仍寫下一頁傳奇。

     陳柔縉強調,「一九六○年代開始,台灣媽媽已經開始看著電視,抄筆記本,寫下傅培梅示範的料理;台灣孩子的嘴角餘香,也開始跟傅培梅脫不了關係」。

     傅培梅出生於大連富商家庭,十九歲移徙來台,在重慶南路擔任打字員,廚藝無奇。婚後受丈夫刺激,決心鑽研烹飪,向餐廳大廚學藝兩年多,練出一手好菜。

     一九六二年十月十日台視開播後,傅培梅因一位學生推薦,穿圍裙出現在黑白畫面上,以炭爐做了一道「松鼠黃魚」;雖然百密一疏,忘記帶刀,仍然完成台灣電視史上的第一個料理節目。

     證嚴法師慈悲心 行善無界限

     「此後傅培梅在電視教了三十八年的菜,也曾在日本富士電視教過五年中國菜。傅培梅這個名字揉合了媽媽與做菜的意象,成了『吃是幸福』的永恆標記。」陳柔縉強調。

     近年影響力最深遠的傳奇女性,則首推慈濟證嚴法師,她的事蹟已是台灣宗教界的奇蹟。呂理政特別推崇強調,「證嚴法師以沒有分別心,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態度,容納社會各階層信眾,帶領慈濟人行善布施、綠化環境、淨化心靈,其堅定、平和與穩健的腳步,讓人不得不注意到這一股『慈悲的力量』。」

     不一樣的故事,一樣的傳奇,這些傑出女性有如萬古長空的星子,在我們的歷史蒼穹裡永恆閃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326699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 人物篇氣魄年代 英勇台灣魂 衝刺運動場寫傳奇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7479x112010121000100,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 人物篇氣魄年代 英勇台灣魂 衝刺運動場寫傳奇
2010-12-10 中國時報 【(採訪/黃哲斌、高有智、謝錦芳、何榮幸,整理/黃哲斌)】

 
     早在王建民與郭泓志揚威美國大聯盟、盧彥勳打進溫布頓八強、曾雅妮勇奪LPGA年度最佳選手前,無數台灣健兒已在運動場上締造充滿輝煌氣魄的傳奇。

     回首百年,台灣運動員的最高成就首推楊傳廣,他不但是首位在奧運奪牌的台灣人,更在奧運主流項目田徑賽事大放光芒,與繼之而起的紀政成為台灣男女選手的永恆標竿。台史博館長呂理政認為,具有阿美族原住民身分的楊傳廣,堪稱為「二十世紀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運動選手。」

     亞洲鐵人 楊傳廣成就最大

     楊傳廣一九三三年出生於台東市,小學原本加入棒球隊,校長發現他擁有速度、彈性及爆發力,因此建議他改練跳高、跳遠。靠著天分與苦練,一九五四年,他在馬尼拉亞運會奪下十項全能金牌,四年後在東京亞運蟬聯金牌並打破亞洲紀錄,奠定他「亞洲鐵人」的封號。

     當時國民政府撤退來台不久,經濟環境匱乏、政治氣氛低迷,楊傳廣變成那個年代的「台灣之光」,政府公費送他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深造,在名師指導下,一九六○年羅馬奧運會,他與同門好友強森激烈競爭,最後以些微差距屈居銀牌,但兩人之爭已名留青史。

     一九六三年楊傳廣雙雙打破撐竿跳、十項全能世界紀錄,成為隔年東京奧運金牌呼聲最高的選手,未料臨場嚴重失常,只獲第五名。其後他逐漸退出運動場,曾在左訓中心任職,培養出古金水、李福恩等好手。一九八三年當選國民黨籍平地山胞立委;後來也曾代表民進黨參選台東縣長失利。最後在家鄉闢建「玉璽宮」,自任廟祝與乩童達二十年,二○○七年在美國中風病逝。

     車夫抗日 林和馬拉松奪冠

     而早在楊傳廣之前,日治時代就有一個轟動當時,少為人知的「台灣之光」熱血故事。主角林和是個小人物,九十幾年前受雇於台灣銀行當一名人力車夫。當時,台灣民眾對各項運動還很陌生,三十六歲的林和報名參加一場大型馬拉松賽,拉開台灣人馬拉松歷史的序幕。

     根據作家陳柔縉的考證,這項馬拉松大賽於一九一六年舉行,全長只有十二公里,繞著台北「三線道路」(忠孝西路、中華路、愛國西路和中山南路形成的街區)跑三圈。

     曾是田徑校隊的陳柔縉描述,「賽前,林和暫停飲酒,吃了一點高麗人蔘,孤獨一人利用風涼的夜晚,練習了三天。而日本選手卻是整團人一起練習,根據賽前民調,多數人預測日本選手會拿冠軍,結果,林和卻比日本最快的選手還快一分半多。林和為台灣人爭了一口氣,回顧這場古典馬拉松,不禁血脈賁張。」

     少棒之父 謝國城幕後推手

     而戰後初期台灣最流行的兩種球類:棒球、躲避球,必須歸功於兩位推手,前者即為「少棒之父」謝國城。呂理政認為,長期擔任棒協理事長的謝國城,「積極推動台灣棒球的發展,從戰後初期慘澹經營的再出發,到一九七○年代走向國際舞台;如果棒球是台灣的國球,謝國城就是打造這個舞台的人」。

     至於躲避球風行台灣,則是溫兆宗之功。溫兆宗生於一九一二年,本來是公學校教員,仍繼續鑽研體育教學。日治時代,台灣小學生即開始打躲避球;陳柔縉指出,「戰後社會資源貧乏,時任台北師範學院體育組長的溫兆宗,就推廣多人玩一球,不需額外裝備的躲避球運動,並著有躲避球規則,創立幾代台灣人熟悉的躲避球打法」。

     百年來,無數台灣子弟及幕後推手一棒接一棒,在運動場上揮灑汗水、榮耀門楣,全都是台灣氣魄的夙昔典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322985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人物篇─文藝年代 記錄土地 文學繪畫化成史詩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7468x112010120900086,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人物篇─文藝年代 記錄土地 文學繪畫化成史詩
2010-12-09 中國時報 【採訪/黃哲斌、高有智、謝錦芳、何榮幸,整理/黃哲斌】

 
     台灣歷史上有不少作家與畫家,他們以筆為鋤、以紙為田,埋首勤奮耕作,記錄著土地與人民的美麗哀愁,甚至將自己凝結成一首史詩。 一八九四年在彰化出生的賴和,本職是醫生,曾在故鄉開設醫館,不收窮苦病患的醫藥費;行醫之餘,賴和勤於寫詩,後來加入林獻堂的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一度入獄。

     賴和 醫生變新文學之父

     賴和於一九二六年主持《台灣民報》文藝欄,不斷發掘提攜文壇新人,包括楊逵、呂赫若、吳濁流、葉石濤等,自己也開始寫小說,成為三○年代的文壇領袖。文史專家莊永明強調,「賴和不但被尊稱為『台灣新文學之父』,他的作品也被稱為台灣白話文的實踐」。

     賴和的作品常帶有控訴殖民者的抗議意味。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治政府加強對台灣的控制,賴和再度被捕入獄,且罕見地未宣告罪名;不到兩年,由於病重獲釋,未久即因心臟病辭世而結束四十九歲生命。

     張我軍 倡台文白話文運動

     日治後期、戰後初期台灣文壇人才輩出,各自發揮不同影響力,例如倡導台文白話文運動的張我軍,一九二四年,他發表一篇〈致台灣青年的一封信〉,成為台灣新舊文學論戰的導火線,莊永明說,「此後『建設白話,改造台文』能匯為風氣,他居功厥偉」。

     鍾理和 體弱多病筆耕不休

     又如客籍作家代表鍾理和,他出生於一九一五年,原本在初中任教,因健康不佳深居高雄美濃;一九五七年,他以〈笠山農場〉得到「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長篇小說第二獎,當年首獎從缺,鍾理和因而驚豔文學界。

     台史博館長呂理政表示,「鍾理和人生路十分坎坷,終其一生,他都在與命運抗衡,憑著對文學的熱情執筆創作,將一生奉獻給文學,就算健康惡化,也堅持繼續創作,因為執著不懈的奮鬥精神,被稱作『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他因肺疾去世時,不過四十五歲。

     另一位才華洋溢的悲劇人物陳澄波,則是第一位以西畫入選日本官展的台灣人,一舉成為畫壇風雲人物;他自許「為藝術而生、為藝術而死」,最崇拜的畫家即為梵谷。

     陳澄波 228遇難畫壇留永恆

     二次大戰爆發前,陳澄波曾獲邀到上海任教,名列「中國十二位代表畫家」之一,還以畫作「清流」參加芝加哥博覽會。回台後,與楊三郎、李石樵、顏水龍、李梅樹、廖繼春等八位畫家組成「台陽美術協會」,為台灣畫壇最重要的創作團體。

     戰後陳澄波因廣受尊重,被推舉為嘉義市各界歡迎國民政府委員會的副主任;一九四六年,擔任嘉義市選出第一屆參議員,從此跨足政界,卻埋下日後遇難伏筆。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陳澄波代表民間與國民黨軍隊調停,不料與其他三名代表遭軍隊綑綁遊街後,槍殺懸屍示眾。在當時的恐怖氣氛下,他的親友門生唯恐遭牽連,紛紛銷毀陳澄波的畫作,成為藝術史上永難彌補的災難。

     莊永明認為,陳澄波是「生命有限,藝術永恆」的代表人物,「他的畫作,對藝術的執著,成為台灣畫壇的永恆象徵」。

     黃土水 西式雕塑詮釋鄉土

     陳澄波之外,莊永明也相當推崇台灣第一位雕塑家黃土水。莊永明指出,「黃土水是第一個以西方美學從事藝術創作的台灣人,他雖然學習西洋雕塑,但感情是鄉土的」。黃土水的作品四度入選日本帝國美展,遺作「水牛群像」被列為國寶,原件藏於台北中山堂。

     這些文壇與藝壇的初心者,頑強地對抗時代、對抗命運,並以自身筆下的作品,作為見證百年的璀璨花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320601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人物篇─表演年代 戲夢人生 藝界國寶照亮舞台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7456x112010120800090,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人物篇─表演年代 戲夢人生 藝界國寶照亮舞台
2010-12-08 中國時報 【採訪/黃哲斌、高有智、謝錦芳、何榮幸,整理/黃哲斌】

 
     台灣是一個感情澎湃、充滿冒險創意的島嶼,百年來舞台上的光影錯落,就是最好的演繹。

     在舞蹈領域,蔡瑞月有著最動人的生命故事。一九二一年民風保守年代,出生於台南、從小就喜愛跳舞的她,台南第二女高畢業後,就負笈東瀛,跟隨日本現代舞之父石井漠等人習舞,二次大戰期間,隨著舞團巡迴各國表演。

     戰後,蔡瑞月選擇回國教舞,她在返台的郵輪「大邱丸」上,發表《印度之歌》、《咱愛咱台灣》兩支創作舞碼,造成轟動。一九四六年起,她在台南等七個城市開設舞蹈社,熱情推廣現代舞,初期還遭誤解唾罵,連房東都要求退租;翌年,她在台北中山堂演出,風靡藝文圈。

     蔡瑞月 苦難中推廣現代舞

     不久,蔡瑞月與移居台灣的中國詩人雷石榆結婚,成為她人生另一個轉捩點。後來雷石榆因白色恐怖遭拘禁、驅逐出境,蔡瑞月也遭牽連,囚禁於綠島等地三年,服刑期間遇有政府大型活動,還必須無條件參與演出。

     一九五一年蔡瑞月獲釋,兩年後在中山北路成立「蔡瑞月舞蹈研究室」,雖然不時遭受政治監控與打壓,但她持續不輟創作、表演與教學,培養無數本土舞蹈人才。高齡七旬之際,蔡瑞月終於在中國與雷石榆重逢,但對方已經再婚,並賦詩感嘆兩人多舛。

     二○○五年,蔡瑞月病逝於澳洲,一生舞作豐沛,基督教詩歌、原住民舞蹈、歌仔戲、寺廟陣頭都是靈感素材。台史博館長呂理政認為,蔡瑞月不但是台灣創作性劇場舞蹈先驅,「其生平事蹟,實足以反映近代台灣歷史女性角度的一個面向」。

     蔡瑞月播下的種籽,影響了整個台灣舞壇。林懷民就曾提及,他七歲在雜誌上讀到蔡瑞月專訪,當時就激發了學習現代舞的興趣。

     一九六六年,蔡瑞月邀請旅美舞蹈家黃忠良回台教舞,當時就讀政大新聞系大三的林懷民也去報名,一起學舞的包括游好彥、崔蓉蓉、林絲緞及蔡瑞月的兒子雷大鵬等人。從此林懷民投入現代舞,二十六歲自美國習舞回台,創辦「雲門舞集」。

     張維賢 促台灣戲劇現代化

     與蔡瑞月一樣,在藝術與政治的夾縫前進的,還有被稱為「台灣新劇第一人」的張維賢。由於家境富裕,張維賢高中畢業就遊歷中國廈門等地,並自況此行讓他「跳出冷靜樸素的孤島,飽受各式各樣的刺激」,於是引進相對於歌仔戲等傳統戲劇的「新劇」,也就是後來習稱的舞台劇。

     日治末期,張維賢的劇團努力引進西方名劇,以戲劇對抗皇民化運動,甚至與勞工運動結合,不時遭日警搜索、拘捕,後來只得赴中國避禍。文史專家莊永明認為他「對台灣戲劇現代化致力最深、影響最深遠」。

     李天祿 將布袋戲推向國際

     布袋戲國寶級大師、創立「亦宛然」的李天祿,一生歷經布袋戲興衰,因為擅長口白與歷史古本戲,與許王並稱為「北台灣雙絕」。

     特別的是,李天祿早在一九六七年,就參與演出李行電影《路》;一九七四年,法國學生班任旅等人來台拜他為師,學成設立「小宛然」劇團,將布袋戲推向國際。多次獲邀赴法演出的阿祿師,也獲頒「騎士榮譽勳章」,晚年參與《悲情城市》、《戲夢人生》、《戀戀風塵》等電影演出,成為台灣布袋戲最親切熟悉的臉孔。

     無論是蔡瑞月、張維賢或李天祿,他們在藝術、人生與歷史舞台上,都以生命熱情發出光亮,照耀著百年來的台灣藝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318068
國99 台灣久久-優美詞曲代代唱 台灣情繞樑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7444x112010120700003,00.html
民國99 台灣久久-優美詞曲代代唱 台灣情繞樑
2010-12-07 中國時報 【採訪/黃哲斌、高有智、謝錦芳、何榮幸,整理/黃哲斌】

 
     唱歌是心情的抒發,流行歌曲往往能反映時代的集體氛圍。台灣百年來,也有不同旋律、不同歌聲,在不同的時空裡迴響繞樑。

     從日治時期台語流行曲談起,不能不提傳奇詞人李臨秋。李臨秋生於一九○九年,十六歲就進入永樂座戲院當「給仕仔」(茶僮)。雖然他只有小學畢業,但因聰穎努力,在當紅辯士詹天馬的鼓勵下,他一方面幫戲院謄抄劇本,另一方面開始創作電影主題曲的歌詞。

     李臨秋望春風 奔放女性情

     文史專家莊永明說,一九三○年代的台語流行曲,是從中國電影主題曲開始,「這些進口電影若不是默片、就是大家聽不懂的北京話,為了宣傳電影,乾脆先寫一首台語歌,把劇情寫在歌詞裡」,李臨秋因緣際會,寫了《懺悔》、《人道》、《一顆紅蛋》等當紅歌曲,莊永明也稱此現象為「中國影戲,台灣刻盤」(刻盤為唱片之意)。

     李臨秋寫紅了這些電影宣傳曲,也打響了自己名號,一九三三年與作曲家鄧雨賢聯手,寫下第一首創作曲《望春風》,隨即唱遍大街小巷,四年後,反而由日籍導演安藤太郎與台灣金主拍成同名台語電影。後來,他又創作《四季紅》、《補破網》、《相思海》等世紀傳唱的台語歌謠。

     綜觀李臨秋的歷史地位,台史博館長呂理政認為,「一九三○年代,留聲機與唱盤在台灣出現,社會上出現流行歌曲,當時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充滿自由、奔放的特色,表現女性感情世界的歌謠,突破傳統性別角色的規範,以李臨秋的《望春風》最具代表性」。

     在那個自由奔放的時代裡,還有一位幕後功臣,就是「古倫美亞」唱片文藝部主管陳君玉。他原本是活躍的文學創作者,任職唱片公司後,廣納李臨秋等詞曲人才,既是《望春風》、《雨夜花》、《月夜愁》、《四季紅》等名曲的推手,也讓歌手純純成為三○年代的文化印記,他在古倫美亞任職短短一年,卻為台灣歌曲開創全新視野。

     文夏洪一峰 台語歌巔峰期

     日治時期歌壇一姐是本名劉清香的純純,戰後第一代的「寶島歌王」則是文夏。文夏一九二八年生於台南,初中在日本就讀,學習聲樂、吉他與鋼琴,後來由他作曲、許丙丁作詞的《漂浪之女》一炮而紅,他輕柔的歌聲充滿情感,後來的《媽媽請你也保重》、《黃昏的故鄉》都是不朽名曲。

     歷經文夏、洪一峰的台語歌曲巔峰期,一九七六年政府獨尊國語,規定電台每天只能播放兩首台語歌,那段美好時代迅速沒落。取而代之的是鄧麗君的甜美歌聲,直到李雙澤出現,開啟了台灣另一波能量沛然的民歌運動。

     李雙澤唱自己的歌 民歌潮

     李雙澤生於菲律賓,自小來台求學,就讀淡江大學時在餐廳打工,結識胡德夫、楊弦等人;一九七五年,他在一場校內演唱會裡,眼看其他表演者都唱西洋歌曲,不滿地高唱《補破網》、《國父紀念歌》等國台語歌曲,引發「唱自己的歌」民歌風潮,他自己也以陳秀喜、蔣勳的詩為歌詞,寫了《美麗島》、《少年中國》等曲。

     李雙澤二十八歲時,在淡水海邊因救人而溺斃,但他留下的民歌遺產,卻是台灣歌壇最珍貴的珍珠。一九八○年,段鍾沂、段鍾潭創立「滾石唱片」,第一張專輯是民歌大將吳楚楚、潘越雲、李麗芬的合輯《三人展》;兩年後,吳楚楚籌組「飛碟唱片」,雙雙為華語音樂奠下根基。

     從李臨秋到李雙澤,他們寫著、唱著、流瀉著,台灣人百年來的真摯情感與聲音。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315748
民國99 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 人物篇-異人年代 馬偕來了 讓台灣人沒齒難忘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7435x112010120600086,00.html
民國99 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 人物篇-異人年代 馬偕來了 讓台灣人沒齒難忘
2010-12-06 中國時報 【採訪/黃哲斌、高有智、謝錦芳、何榮幸,整理/黃哲斌】

 
     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數百年來不同的外來文化如同海濤,一波又一波刷洗、拍打這個島嶼。無論是宗教、醫療、實業、娛樂或體育,處處都能看見外籍人士留下的深刻足跡。

     治牙痛 拔兩萬一千顆牙

     出生於一八四四年的馬偕,是加拿大長老教會牧師,擁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學歷,卻立志到東方傳教,二十八歲落腳舊名「滬尾」的淡水,因為喜愛當地背山面海的風光,此後近三十年間,幾乎都奉獻給台灣。

     馬偕與在南部傳教的馬雅各,一北一南,是影響台灣最深遠的傳教士。然而,馬偕不像馬雅各擁有醫師的知識背景,完全靠著自學,在醫療水準落後年代,為貧苦民眾看診。他常與助手在路上碰到牙痛病人,就地為患者拔牙,據說他總計拔了兩萬一千顆牙齒,讓無數人「沒齒難忘」。

     馬偕不但迎娶台灣女子張聰明為妻,為了提升女性教育水準,更在一八八三年設立「淡水女學堂」,首開台灣女子教育先河;但當時漢人社會重男輕女,反而是馬偕在宜蘭傳教的平埔族教友,紛紛響應讓女性就學的創舉。

     鬍鬚番 影響台灣最深遠

     除此之外,馬偕還在淡水設立「牛津學堂」,後來幾經更名改制,就是現在的真理大學。馬偕一生努力傳教,在基隆、淡水、大稻埕、苗栗、新竹、宜蘭、花蓮等地建立了二十幾個教會,學會北京官話與台灣話,因為他留著一臉濃密黑鬍,台灣人也暱稱他為「鬍鬚番」。

     馬偕一八八○年在淡水創設的「偕醫館」,時至今日,已發展為台北、淡水、新竹、台東四座大型醫院,造福數以萬計病人。他的五十七歲生命,在台灣的時間遠超過加拿大故鄉,身後也葬於淡水中學校園內。台史博館長呂理政認為,「馬偕不論是傳教事業、醫療工作和教育事業上,對台灣有重大的影響。」至今宜蘭地區的噶瑪蘭族,仍有些族人以「偕」為姓,紀念這位「寧願燒盡,不願朽壞」的宗教家、教育家、醫療慈善家。

     馬偕為北台灣引進現代教育與醫療觀念;來自日本的高松豐次郎,則為台灣打開另一扇文明的窗戶。

     高松豐次郎年輕時因工作斷臂,立志改革勞工法律,就讀明治法律學校期間,意外學會說書,改而決心透過電影推動勞工運動。二十世紀初來台,也帶來許多文明新事物。

     高松 台首位電影院大亨

     「高松除了在台灣各地經營八家電影館,是台灣第一位電影院大亨之外,一九一三年,他從日本進口五部汽車,做起租車生意,固定載客往返台北與北投之間,有時也將汽車開到南部,讓台灣人大開眼界」,作家陳柔縉如此強調。

     一九○九年,明治時代的魔術奇葩「天一」來台表演,高松把天一的徒弟天玉留下來,與一名台灣人合作開設「台灣演藝社」,這也是本地引進西洋魔術的濫觴。

     而在運動方面,台灣受到日本影響,打棒球風氣極盛。全球更多人參與的籃球運動,則是在一九二二年,由名為布朗的運動員引介來台,當時距離籃球運動誕生,不過三十年。

     根據陳柔縉研究,日本關西的京都、大阪、神戶地區,由北美YMCA派遣赴日的布朗指導,一九一四年開始打籃球,其後布朗應台灣體育協會邀請,來台教授田徑,沒想到因此也將籃球與排球運動帶進台灣。

     從馬偕、高松豐次郎到布朗,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領域,為原本保守的農業台灣,埋下一顆顆惕勵奮進的文明種籽。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312927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人物篇-進取年代 茶香之島到矽島 拓荒勇者臉譜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7426x112010120500085,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風雲一百年人物篇-進取年代 茶香之島到矽島 拓荒勇者臉譜
2010-12-05 中國時報 【(採訪/黃哲斌、高有智、謝錦芳、何榮幸,整理/黃哲斌)】

 
     台灣的礦產等天然資源有限,但歷代住民不乏移墾拓殖的冒險精神,從茶香之島到矽島,先人的實業基因一代又一代傳承,造就物阜民豐的美麗之島。例如我們今天喝的烏龍茶,就必須感謝一位商人李春生;沒有他,我們或許只能喝印度紅茶。

     生於一八三八年的李春生是福建廈門人,父親是船伕,家境貧困。李春生幼時受洗於基督教長老教會,雖然失學卻因能以英語交談,進入洋行擔任英商買辦,由於他聰穎好學,不到三十歲奉派到台灣,他引入福建安溪的茶種,在淡水推廣勸植,後來外銷紐約大受歡迎,一炮打響「台灣烏龍茶」名號。

     李春生 打響台灣烏龍茶

     李春生因此成為北部茶業巨賈,被尊稱為「烏龍茶之父」,他與板橋林家林維源合力推展貿易,打造出千秋、建昌二街(今貴德街)的茶香榮景,並開拓煤礦、樟腦、米糖出口。此後,他倡議修築鐵路、台北城、大稻埕堤防;而且他觀念新潁,率先鼓吹男子剪去髮辮、女性不再纏足,迄今台北貴德街仍有一處「李春生紀念教堂」,標示這位茶業鉅子的宗教貢獻。

     文史專家莊永明指出,「李春生關心世務樂作慈善,他以自己受儒家影響和身為基督教徒,對『西洋學術主流』提出批判,贏得『台灣第一思想家』的稱號」。

     吳文秀 頂髮辮參加世博

     談到台灣茶,吳文秀也是值得紀錄的奇人。一九○○年的巴黎萬國博覽會,是二次大戰前人潮最多的世博。當時中國的義和團造成朝廷驚恐,孫文的海外革命還一籌莫展,而台灣已經落入日本人口袋。就在此時,台灣第一位參加世界博覽會的吳文秀,頂著髮辮啟程前往花都巴黎。

     擔任台北茶商公會會長的吳文秀,當時才二十七歲,據陳柔縉研究,吳文秀「花了三十八天才搭船抵法,待了整整一年,四處發放宣傳單和相片簿推廣台灣茶;最後,台灣的烏龍茶經過審查官評判,與錫蘭茶同受博覽會金牌」。

     杜聰明 第一位醫學博士

     進取年代,台灣人在醫學研究也有重大貢獻,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正是其中佼佼者。一九二一年獲得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的杜聰明,返台後出任台北醫學專門學校教授及中央研究所技師,後任台北帝國大學教授。

     戰後,杜聰明是首位台籍台大醫學院院長兼教務長,台史博館長呂理政表示,杜聰明「在藥理學上有傑出貢獻,如從事鴉片、嗎啡、蛇毒等研究,發明減量弁毒療法及尿液檢查法,並自蛇毒中提煉鎮痛劑,自木瓜葉中製成赤痢病特效藥」。莊永明則強調,杜聰明「一生貢獻於台灣醫學研究與教育,是『教授中的教授,名醫中的名醫,學者中的學者』,而且他直接指導四十餘位博士生,所以也堪稱『博士中的博士』。」

     李國鼎 台灣現代化推手

     至於戰後影響經濟實業最深遠的人物,應以李國鼎為首,呂理政認為,他是「建設台灣經濟的代表人物」。李國鼎擔任經濟部長時,推動經濟持續成長,籌建石化、鋼鐵等重工業;後來積極推動資訊產業,並創辦資策會,引領本地進入高科技產業。隨後又從國外引進創業投資制度,以協助台積電成立最具代表性,「綜其一生,李國鼎以財經和科技推動國家現代化的進程,深信唯有培育人才,才是國家建設的根本」。

     從李春生或李國鼎,他們代表的是本島住民刻苦冒險、積極進取的開拓精神;也為「台灣經濟奇蹟」的百年史,寫下最簡要與最豐饒的註腳。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7293&aid=4310563
頁/共4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